四川省志 教育志(上册)

四川省志 教育志(上册)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册记述了四川省教育事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民族教育、教育行政工作等。

内容时限: 1840-1990

出版时间: 2000年02月

目录

封面
四川省志·教育志(上册)
图片
--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陪同下视察郫县红光农业合作社时同小朋友亲切谈话
-- 1960年3月,朱德委员长同夫人康克清和他曾执教过的仪陇县金城小学师生合影
-- 1980年,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接见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代表时与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模范班主任、重庆
-- 朱德委员长为泸州师范学校60周年校庆的题词
-- 聂荣臻元帅为母校江津一中题词
-- 1960年3月,贺龙云帅及罗瑞卿、肖华、李井泉等视察新繁县新民公社幼儿园
-- 1960年,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视察自贡市蜀光中学
-- 1987年4月,李鹏总理回母校——成都市实验小学。学生代表向他赠字
-- 中共中央委员吴玉章同自贡蜀光中学师生在一起
-- 1982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视察茂县凤仪小学
-- 1982年,国防部长张爱萍在重庆市少年宫参加“六·一”庆祝活动
-- 1988年12月23日,胡乔木参加凉山民族中学奠基
--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在成都参加普教座谈会
-- 1980年,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杜心源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
-- 1982年,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进话
-- 1960年,四川省副省长兼省教育厅厅长张秀熟在省文教群英会上讲话
-- 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为黔江中学题词
-- 多次获得世界级女子跳板水冠军高敏回母校——自贡自流井区塘坎小学看望老师
-- 幼儿教育
---- 重庆幼儿师范学校在上体操课
---- 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在上手工课
---- 朝鲜访华艺术团与内江—幼的小朋友合影
-- 小学教育
---- 乐山市市中区首届少代会代表在丁佑君烈士纪念馆听老红军讲丁佑君事迹
---- 通江县诺江二完小少先队员为残疾儿童送书
---- 攀枝花钢铁公司教育处举办的小学思想品德知识竞赛
----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举办首届艺术节
---- 成都龙江路小学学生在操作微机
---- 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学生在练体操
---- 西昌第二小学在上写生课
---- 蓬安县周口镇小学科技小组在制作教具
-- 中学教育
---- 成都市石室中学——原文翁石室始建于公元前141年,是中国第一所地方政府兴办的历史名校
---- 绵竹中学一原紫岩书院旧址(该书院创办于公元1316年)
---- 永川中学(系清末四川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
---- 成都七中体育馆
---- 吴玉章家乡——荣县中学
---- 赵世炎母校——酉阳中学
---- 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母校——宜宾市第二中学
---- 苍溪中学在红军长征强渡嘉陵江的地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 乐至中学在陈毅纪念馆给学生上革命传统课
---- 重庆市聋哑学校教师在上语言课
---- 昭觉中学学生在上英语听力课
---- 涪陵五中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操作竞赛
---- 雅安中学学生在上微机课
---- 巴塘中学民族寄宿制班学生在做物理实验
---- 中江中学学生足球队与日本广岛中学生“享善使者团”足球队比赛入场式
---- 德昌中学多种形式开展国防知识教育。图为学生在练习射击
---- 开江中学学生在校办果园采摘柑桔
-- 职业中学教育
---- 射洪县职业中学在进行棉花现场教学
---- 万县天白职业中学学生在进行高枝压条实习
---- 宣汉毛坝畜牧职业中学在进行牧草生长对比试验
---- 成都市新华职业中学校园
-- 中专教育
---- 自贡市艺术学校杂技班学生在国外演出
---- 威州师范学校羌族学生在跳锅庄
---- 康定师范学校藏文普师班学生在语言实验室学习
---- 四川轻化工学校校园
-- 成人教育
---- 达县青宁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对村组干部进行技术培训
---- 四川省巴中县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扫盲奖
---- 四川省巴中县兴隆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定期集中辅导扫盲点的学员
---- 四川省昭觉县解放乡脱盲后的彝族妇女在这里继续学习民族文化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四川省志·教育志》编纂领导小组及编委
编辑说明
目录
综述
第一篇教育行政
-- 第一章机构设置
---- 第一节 清末的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机构设置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机构设置
-- 第二章行政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教育事业计划管理
---- 第三节 教学业务管理
-- 第三章教育督导
---- 第一节机构和队伍
---- 第二节 督导内容
---- 第三节 督导制度和办法
第二篇官学、书院、义学、社学、私塾和科举制度
-- 第一章官学
---- 第一节 管理与教师
---- 第二节 生 员
---- 第三节 教学内容与学规
---- 第四节 经费
-- 第二章书 院
---- 第一节 设置
---- 第二节 山长、教师及待遇
---- 第三节 生徒、学规和章程
---- 第四节 教学内容和考课
---- 第五节 设备和经费
-- 第三章义学、社学和私塾
---- 第一节 义学和社学
---- 第二节 私塾
-- 第四章科举制度
---- 第一节 乡 试
---- 第二节会试殿试
第三篇小学教育
-- 第一章普及小学教育
----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的义务教育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普及小学教育
-- 第二章学制
---- 第一节 学制的变化
---- 第二节 学制改革试验
-- 第三章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 第四章领导管理
---- 第一节领导管理体制体制
---- 第二节 学校的组织领导
-- 第五章学籍管理与成绩考查
---- 第一节 学籍管理
---- 第二节成绩考查
第四篇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
-- 第一章幼儿教育
---- 第一节教育与保育
---- 第二节行政管理
-- 第二章特殊教育
---- 第一节 盲、聋、哑教育
---- 第二节 弱智教育
---- 第三节 工读学校教育
第五篇中学教育
-- 第一章学制和课程设置
---- 第一节 学制及培养目标
---- 第二节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 第二章领导管理
---- 第一节领导管理体制
---- 第二节 学校管理体制
-- 第三章成绩考查与学籍管理
---- 第一节成绩考查
---- 第二节 学籍管理
第六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章职业学校教育
---- 第一节 宗旨、学制及管理体制
---- 第二节 学校类别、课程及实习
---- 第三节 学 生
-- 第二章中等专业学校教育
---- 第一节 学 生
---- 第二节 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
---- 第三节领导管理
-- 第三章职业中学教育
---- 第一节培养目标 办学形式 管理体制
---- 第二节专业、课程及实习
---- 第三节学 生
第七篇成人初、中等教育
-- 第一章清末的成人教育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成人教育
---- 第一节教育经费
---- 第二节教育实施
--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除文盲
---- 第二节农民文化技术教育
---- 第三节职工文化教育
---- 第四节 干部文化教育
第八篇中等师范教育
-- 第一章领导管理体制
---- 第一节领导管理
---- 第二节 学校内部管理及机构设置
-- 第二章学制课程设置
---- 第一节 学 制
---- 第二节课程设置
-- 第三章学 生
---- 第一节 招 生
---- 第二节 学生待遇
---- 第三节 学生毕业分配及服务
第九篇民族教育
-- 第一章办学宗旨和办学形式
---- 第一节 宗 旨
---- 第二节 特殊的办学形式
-- 第二章学制和教学计划
---- 第一节 学 制
---- 第二节教学计划
-- 第三章双语教学
---- 第一节双语教学的开展
---- 第二节教材编译
-- 第四章经费和师资
---- 第一节 经 费
---- 第二节 师 资
第十篇教师
-- 第二章教师的任用管理
---- 第一节 资格
---- 第二节考核检定登记
---- 第三节人员设置
---- 第四节 任用
-- 第三章教师职称
---- 第一节 职称改革的原则
---- 第二节各级教师的职责
---- 第三节任职条件
---- 第四节考核评审
-- 第四章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
---- 第一节 工 资
---- 第二节 福利待遇
---- 第三节社会地位
-- 第五章民办教师
---- 第一节 聘用及管理
---- 第二节工资待遇
-- 第六章在职教师培训
---- 第一节培训机构
---- 第二节 培训方法
第十一篇德育体育卫生
-- 第一章德 育
---- 第一节德育的内容
---- 第二节 德育的原则方法
---- 第三节 德育的途径
---- 第四节德育的工作机构及管理
-- 第二章体育卫生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师资队伍
---- 第三节体育工作
---- 第四节 卫生王作
-- 第三章军事训练童子军训练
---- 第一节 军事训练
---- 第二节 童子军训练
第十二篇教育经费
-- 第二章教育经费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及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经费管理的法规制度
---- 第三节教育经费的使用及标准
---- 第四节 学杂费管理
---- 第五节 贷金、奖学金及人民助学金
-- 第三章基本建设及危房改造
---- 第一节基本建设
---- 第二节 中、小学危房改造
第十三篇教仪建设勤工俭学电化教育
-- 第一章教仪建设
---- 第一节领导管理
---- 第二节教学仪器的供应与生产
---- 第三节 实验室建设
-- 第二章勤工俭学
-- 第三章 电化教育
---- 第一节机构和队伍建设
---- 第二节设备
---- 第三节教材建设
---- 第四节培训人员和成果评审
第十四篇教材、教研和报刊
-- 第一章教材
---- 第一节教材使用和编审
---- 第二节教材管理
-- 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
---- 第一节教育科研机构
---- 第二节教育科研活动
-- 第三章教改实验
---- 第一节各时期的主要教改实验活动
---- 第二节教改实验管理
-- 第四章教育学术团体教育报刊
---- 第一节教育学术团体
---- 第二节教育报刊
附录
-- 一、行政官员概览
-- 二、著名书院简介
-- 三、四川省重点中学一览表
-- 四、教具中心及校办教仪厂情况
-- 五、部省级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名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