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
韵方法,记载本乡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物质生产,体现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功绩,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反映时代特点和本乡
地方特点。
出版时间:
1987年12月
目录
封面
胡桥志
图片
--
1.胡桥镇一角
--
2.胡桥镇新街
--
3.胡桥乡党委及乡政府办公大楼
--
4.副市长杨恺来乡技校视察
--
5.胡桥党校、技校、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
6.陈唯声副教授在日本讲学
--
7.徐安民〔左二〕在尼日利亚帮助建厂
--
8.胡桥乡十届四次人代会大会场
--
9.胡桥乡欢迎新兵入伍大会
--
10.胡桥饭店
--
11.乡工业公司与香港发行集团投资有限公司联营厂——甘霖料有限公司
--
12.凯托衬衫厂主楼
--
13.福利工厂工人在操作
--
14.胡桥食品机械总厂生产的灌装压盖机
--
15.窑桥五金厂生产的远 红外食品多用电烤炉
--
16.胡桥机修厂生产的无噪声木刨床
--
17.胡桥昇光热工设备厂生产的热管换热器
--
18.胡桥食品厂生产的鲜桔汁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杯
--
19.沈雄家庭荣获全国五好家庭光荣称号
--
20.胡桥食品厂获市贯彻《食品卫生法》先进集体奖状
--
21.胡桥食品厂生产的鲜桔汁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证书
--
22.胡桥食品饮料设备厂生产的双层远红外食品烘烤炉获全国产品优良奖
--
23.胡桥乡工业公司获市机械制图电视竞赛团体奖
--
24.胡桥铁木加工厂生产的双层远红外食品烘烤炉获市郊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
--
25.胡桥宏达电子设备厂生产的微机程序温度精密控制仪
--
26.技校学生在实习
--
27.凯托衬衫厂生产的出口衬衫
--
28.中心校营火晚会
--
29.胡桥乡对虾养殖场
--
30.胡桥乡苗圃
--
31.养鸭专业户陈天华在牧鸭
--
32.法华桥及古牡丹
--
33.沈国英国画
--
34.王新其住房
--
35.沈继农国画
--
36.杨天赐油画
--
37.著名泸剧演员丁是娥下乡来
--
38.“胡桥杯”篮球邀请赛
--
39.胡桥,法华幼儿园联合举办文体活动
--
40.陈沂在检查文艺工厂产品
--
41.胡桥中学
--
42.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来乡视察
--
43.县长沈耀良在视察食品生产
--
44.孙桥丝织厂车间一角
--
45.胡桥技工学校在上课
--
46.胡桥交通管理站
--
47.胡桥食品机械总厂生产的冰琪淋搅拌机
--
48.胡桥食品机械厂生产的硬糖成形机
--
49.奉贤压力容器厂生产的豆沙高梁饴二用机
--
50.胡桥宏达电子设备厂制造的静电塑料粉末喷涂机
--
51.黄沙五金厂生产的大口瓶封口机
--
52.胡桥机修厂生产的软硬两用熬糖锅
--
53.窑桥五金厂生产的华夫饼干机
--
54.铁木家俱厂生产的超颗粒摇摆机
--
55.罱泥积肥
--
56.植树
--
57.八桥农民新村
--
58.大西瓜
--
59.大山芋
--
60.收割机正在收割
--
61.庙会
--
62.胡桥卫生院
--
63.胡桥食品厂托儿所
--
64.胡桥乡敬老院
--
65.关帝庙石狮子
--
66.胡全昌书法
--
67.胡全昌篆刻
--
68.胡全昌篆刻
--
69.中共胡桥乡委员会成员
--
70.胡桥向人民领导成员
凡例
序一
序二
序三
概述
目录
大事记
第一编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境域建置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建制沿革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第二章 管辖范围
----
第一节 行政村
----
第二节 乡村集镇
----
笫三节 县乡企事业单位
--
第三章 户籍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流徙
----
第二节 人口变化
----
第三节 年龄耄寿
--
第四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种类
----
第二节 土壤特征
----
第三节 土壤分布
--
第五章 气候
----
第一节 光照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雨量
----
第四节 寒潮、霜冻
----
笫五节 台风
--
第六章 物产
----
第—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风灾
----
第三节 虫灾
----
第四节 地震
----
第五节 冰雹、大雪
第二编 政治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党的组织
----
第二节 党代表大会与党委机构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 党部建制
----
第二节 成员组成
--
第三章 社会团体
----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三节 农会、贫协
----
第四节 工会
----
第五节 其他组织
--
第四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地区政府
----
第二节 乡人民政府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五章 军事
----
第一节 营讯及敌伪武装
----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
----
第三节 人民革命斗争
--
第六章 社会治安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治安保卫
--
第七章 民政、司法
----
第一节 民政
----
第二节 司法
第三编 农副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变革
----
第二节 耕作制度
----
第三节 主要作物品种
----
第四节 农业机具
----
第五节 肥料、植物保护
----
第六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七节 农田水利
--
第二章 副业
----
第一节 饲养业
----
第二节 种植业
----
第三节 渔业
第四编 工交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个体工业、手工业
----
第二节 乡办工业
----
第三节 村办工业
----
第四节 农机服务队工业
----
第五节 企事业办工业
----
第六节 县办工业
--
第二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水上运输
----
第二节 陆上运输
----
第三节 装卸搬运
----
笫四节 交通运输管理站
--
第三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第五编 财贸
--
第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商业
----
第三节 合作商业
----
第四节 购销业务
----
第五节 乡村商业
----
第六节 工商管理
--
第二章 粮油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粮油购销
----
第三节 购销价格
----
第四节 仓储保管
----
第五节 饲料供应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存款
----
第四节 贷款
----
第五节 农贷豁免
----
第六节 公债
--
第四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种、税制改革
----
第三节 农业税
第六编 教卫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工农业余教育
--
第二章 文化
----
第一节 文艺社团及文化事业
----
第二节 文学艺术和创作
----
第三节 文物古迹
----
第四节 体育
--
第三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药事业
----
第二节 除害灭病
----
第三节 爱国卫生
----
第四节 计划生育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
第六节 合作医疗
第七编 基本建设
--
第一章 集镇建设
----
第一节 街道建设
----
第二节 重要建筑
----
第三节 农村住房建设
--
第二章 路桥建设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桥梁
--
第三章 水利建设
----
第一节 原有河道
----
第二节 新凿河道
--
第四章 沼气、改灶
----
第一节 沼气
----
第二节 改灶
第八编 社会
--
第一章 人物
----
第一节 传略
------
曹家驹
------
马祖临
------
马光裘
------
汤爻
------
吴羹梅
------
蔡金清
------
王子隆
------
周孟冰
------
狄伯君
------
汤懋修
------
姚志云
------
郎雨祥
------
宋救簧
------
宋国连
------
吴梦飞
------
扬晋雄
------
姜进根
------
胡新楣
------
黄士林
------
徐枕霞
------
王寿生
------
胡瑞林
------
夏家箴
------
沈介眉
------
杨济寰
------
吴仲华
----
第二节 名录
--
第二章 风俗
----
第一节 岁时祝祭
----
第二节 婚嫁
----
第三节 丧葬
----
第四节 喜庆
----
第五节 恶习
----
第六节 迷信
----
第七节 民间借贷
----
第八节 新风尚
--
第三章 方言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第九编 杂记
--
第一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耶稣教
----
第五节 庙庵寺院
--
第二章 日伪匪罪行及农民抗暴斗争
----
第一节 日冠罪行
----
第二节 伪军、土匪罪行
----
第三节 农民抗暴斗争
--
第三章 重大事故与奇珍异闻
----
第一节 重大事故
----
第二节 奇珍异闻
--
第四章 神话传说
编后
编纂成员名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