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路局志

沈阳铁路局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沈阳铁路局发展的历史以及铁路修建、运输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

内容时限: 1891-1995

出版时间: 1997年10月

目录

封面
沈阳铁路局志(1891——1995)
图片
-- 1995年沈阳铁路局管界示意图
-- 1949年沈阳铁路在全国铁路中的位置
-- 原铁道部长刘建章题词
-- 1963年9月,刘少奇主席访问朝鲜时,在丹东车站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 在1950年9月25日的全国劳模会上,田桂英(右二)代表东北工业劳模向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献旗
-- 1983年夏,邓小平同志在吉林车站与吉林省、吉林市及吉林铁路局领导合影
-- 1948年10月24日,陈云同志在第二松花江桥通车典礼大会上讲话
-- 1986年11月6日,李鹏同志为沈阳北新客站奠基
-- 1981年4月,乔石同志到丹东车站迎接金日成同志
-- 1963年10月21日,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在彰武工务段授予孙家养路工区“大郑线上好工区”锦旗
-- 1984年4月,铁道部部长陈璞如在丹东站货场视察
-- 1991年8月,铁道部部长李森茂(原沈阳局局长)、原部长刘建章接见图铁-小艺术团小演员
-- 铁道部部长韩杼滨在局长王振秋、局党委书记马增清陪同下到丹东口岸站鸭绿江桥视察
-- 中国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 郑锡坤机车操纵法创始人,苏家屯机务段司机长郑锡坤和他的机车包车组在“满超五”和“铁牛”运动中做出贡献
-- 闻名全国的沈阳客运段沈阳-北京ll\12次“三八”青年红旗包车组
-- 被中华全国总工会、铁道部和辽宁省命名为“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的小东车站
-- 被铁道部命名为“人民的好车站”的新民车站
-- 1899年在南满支线修建的“谟克敦”站(沈阳站旧址)
-- 满铁时期的奉天停车场
-- 繁忙的沈阳(南)站
-- 1908年修建的吉林车站
-- 1992年新建的吉林车站
-- 1990年建成的沈阳北站
-- 1924年修建的沈阳北站(摄于1987年)
-- 1989年建成的丹东站
-- 1985年扩建的山海关站
-- 1894年修建的山海关站
-- 1905年初建成的安东站(丹东站旧址)
-- 1907年改轨后的安东站
-- 1994年建成的长春站
-- 1914年修建的长春站(1932年11月-1945年8月改为新京站)
-- 1912年建成的吉长线头道沟站
-- 1903年修建的宽城子站
-- 1924年修建的延吉站
-- 1986年建成的延吉站
-- 1985年扩建的锦州站
-- 1899年修建的锦州站
-- 1988年扩建的白城站
-- 1925年修建的白城子站
-- 1994年建成的鞍山站
-- 1940年修建的鞍山站(1988年摄)
-- 1932年修建的图们站
-- 1992年建成的图们站
-- 全国首列全卧空调直达特快旅客列车沈阳北——北京54\53次于1994年4月30日正式开行
-- 1994年7月1日“辽东半岛号”提速到每小时100.9公里,为中国铁路史上第一列时速超过100公里的
-- 满铁时期的特快旅客列车“亚细亚”号
-- 装运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汽车
-- 在东北产粮区装运玉米
-- 沈阳站集装箱货场
-- 机车上安装的安全行车保障设备
-- 1929年在吉海铁路上使用的蒸汽机车
-- 沈阳机务段
-- 长大干线绿化带
-- 建于1937年的白阿线南兴安隧道是沈局管内修建最早的长大隧道之一
-- 长图线吉林松花江桥
-- 1943年建成的鸭绿江大桥
-- 1988年通化分局最后一架臂板信号被色灯信号代替
-- 长途自动接续中心
-- 沈阳北客车整备库
-- 大连刘家桥住宅小区
-- 通辽公寓改善条件,为乘务员进行医疗服务
-- 工务器材厂生产的液压捣固机
-- 1995年9月,国家教委、铁道部、辽宁省、路局领导视察沈铁第五小学“愉快教育”学生课外活动小组
-- 吉林职工大学外景
-- 图们实验小学赴俄罗斯海参崴访问演出
-- 1989征9月峻工的沈阳铁路总医院大楼
-- 沈阳铁路总医院使用高压氧仓治疗疾患
-- 大连铁路医院外轮病房
-- 1984年8月10日,沈阳铁路局公安处、大连公安分处共同破获一起窃枪叛逃集团案
-- 查堵“三品”
-- 沈阳铁路运输法院组织干警到沈阳“九·一八”事变陈列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沈阳铁路局文化宫
-- 1995年“五四”青年节通化分局团委组织青年举行集体婚礼并在公园栽纪念树
-- 锦州科研所研制的移动式气压焊,出口印度。图为工程技术人员对使用单位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 局外经处承包的非洲博茨瓦纳铁路更新工程
-- 沈阳东方大厦
《沈阳铁路局志》编审人员名单
目录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体制机构
-- 第一章 领导体制
---- 第一节 东北解放前的管理体制
---- 第二节 东北解放后的领导制度
-- 第二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建路初期的铁路机构
---- 第二节 中华民国国有铁路机构
---- 第三节 日伪建立的铁路机构
----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铁路机构
---- 第五节 东北解放后铁路机构
第二篇 铁路修建.
-- 第一章 干线
---- 第一节 长大线
---- 第二节 长滨线
---- 第三节 沈山线
---- 第四节 京山线
---- 第五节 沈吉线
---- 第六节 沈丹线
---- 第七节 长图线
---- 第八节 长白线
---- 第九节 梅集线
---- 第十节 平齐线
---- 第十一节 通让线
---- 第十二节 大郑线
---- 第十三节 京通线
---- 第十四节 四梅线
---- 第十五节 锦承线
---- 第十六节 魏塔线
---- 第十七节 沟海线
---- 第十八节 新义线
---- 第十九节 叶赤线
---- 第二十节 拉滨线
---- 第二十一节 高新线
---- 第二十二节 龙舒线
---- 第二十三节 牡图线
---- 第二十四节 烟白线
---- 第二十五节 白阿线
---- 第二十六节 鸭大线
---- 第二十七节 浑白线
---- 第二十八节 凤上线
---- 第二十九节 辽溪线
---- 第三十节 金城线
---- 第三十一节 溪田线
---- 第三十二节 开丰线
---- 第三十三节 通霍线
-- 第二章 支线、联络线
---- 第一节 支线
---- 第二节 联络线
---- 第三节 拆除、停建、移交线
-- 第三章 特大桥梁、隧道
---- 第一节 特大桥梁
---- 第二节 长大隧道
-- 第四章 铁路枢纽
---- 第一节 沈阳枢纽
---- 第二节 大连枢纽
---- 第三节 本溪枢纽
---- 第四节 锦州枢纽
---- 第五节 长春枢纽
---- 第六节 吉林枢纽
第三篇 运输生产
-- 第一章 车务
---- 第一节 运输组织
---- 第二节 技术管理
---- 第三节 运输调度
---- 第四节 基层行车组织
-- 第二章 客运
---- 第一节 客运组织
---- 第二节 客运运价
---- 第三节 客运服务
---- 第四节 技术与设备
-- 第三章 货运
---- 第一节 运量与运价
---- 第二节 货运组织
---- 第三节 货运设施
---- 第四节 货物装卸
---- 第五节 专用线使用管理
---- 第六节 国际铁路货物联运
-- 第四章 机务
---- 第一节 机车配属
---- 第二节 机车运用
---- 第三节 机车检修
---- 第四节 机务设备
---- 第五节 燃料与软水化验
-- 第五章 车辆
---- 第一节 客车
---- 第二节 货车
---- 第三节 轮对
---- 第四节 设备
-- 第六章 工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务设备
---- 第三节 线桥维修
---- 第四节 线桥大中修
---- 第五节 抗震防灾
---- 第六节 较大水害
---- 第七节 土地、林业
-- 第七章 电务
---- 第一节 通信
---- 第二节 信号
---- 第三节 电源设备
---- 第四节 设备大维修
---- 第五节 电报电话
---- 第六节 灾害与预防
-- 第八章 军事运输
---- 第一节 各类军运
---- 第二节 基础建设
-- 第九章 运输安全
---- 第一节 安全管理
---- 第二节 行车安全
---- 第三节 客运安全
---- 第四节 货运安全
---- 第五节 路外伤亡
-- 第十章 路风建设
---- 第一节 路风教育
---- 第二节 路风活动
---- 第三节 路风整顿
---- 第四节 路风管理
第四篇 管 理
-- 第一章 企业整顿与改革
---- 第一节 企业整顿
---- 第二节 企业改革
-- 第二章 计划统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
---- 第三节 统计
-- 第三章 劳动工资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劳动工资计划
---- 第三节 工人管理
---- 第四节 工资管理
---- 第五节 奖惩
---- 第六节 劳动定额
---- 第七节 班组管理
---- 第八节 劳动安全
---- 第九节 锅炉压力容器管理
-- 第四章 干部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制度
---- 第三节 干部队伍
---- 第五节 干部使用与培训
---- 第六节 干部审查
-- 第五章 财务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制度
---- 第三节 运输进款
---- 第四节 运营财务
---- 第五节 经济核算制
---- 第六节 资金管理
---- 第七节 监察监督
-- 第六章 物资
---- 第一节 物资供应
---- 第二节 定额统计
---- 第三节 物资储运
---- 第四节 节约挖潜
---- 第五节 物资监察
-- 第七章 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文书管理
---- 第三节 秘书
---- 第四节 史志
---- 第五节 保密
---- 第六节 档案
---- 第七节 信访
-- 第八章 监察审计
---- 第一节 行政监察
---- 第二节 审计
第五篇 基建·房建
-- 第一章 基本建设
---- 第一节 基建体制
---- 第二节 基建管理
---- 第三节 勘测设计
---- 第四节 工程施工
-- 第二章 房建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房建设备
---- 第三节 房建大维修
---- 第四节 房建管理
---- 第五节 房建规划
---- 第六节 住房制度改革
第六篇 工业生产·多元经济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机车车辆配件
---- 第二节 工务器材
---- 第三节 电务器材
---- 第四节 通用机械
---- 第五节 运输装卸施工机具
---- 第六节 建材
---- 第七节 石材
---- 第八节 印刷
-- 第二章 多种经营
---- 第一节 经营项目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第三章 集体经济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企业管理
---- 第三节 经营项目
-- 第四章 对外经济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开发项目
第七篇 科技·教育
-- 第一章 综合技术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技术管理责任制
---- 第三节 科技条件管理
---- 第四节 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 第五节 全面质量管理
---- 第六节 技术监督
-- 第二章 科学研究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设备
---- 第三节 科研活动
---- 第四节 科研成果
---- 第五节 科技服务
---- 第六节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
-- 第三章 电子计算技术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
---- 第三节 计算机设备和网络
---- 第四节 应用开发成果
-- 第四章 教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三节 专业教育
---- 第四节 普通教育
第八篇 卫生·生活
-- 第一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疗预防
---- 第二节 卫生防疫
---- 第三节 爱国卫生
---- 第四节 计划生育
---- 第五节 医学教育与科研
-- 第二章 职工生活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生活服务设施
---- 第三节 生活供应
---- 第四节 厨师技术培训
---- 第五节 农副业生产
第九篇 中国共产党组织
-- 第一章 组织沿革
---- 第一节“九.三”胜利前党组织
---- 第二节 “九.三”胜利后党组织
-- 第二章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一节 沈阳铁路局
---- 第二节 锦州铁路局
---- 第三节 吉林铁路局
-- 第三章 重要活动
---- 第一节 生产运动
---- 第二节 政治运动
-- 第四章 党委综合工作
---- 第一节 文稿起草
---- 第二节 刊物
---- 第三节 调研工作
---- 第四节 信息
---- 第五节 机要文书
-- 第五章 组织建设
---- 第一节 党委建设
---- 第二节 党支部建设
---- 第三节 发展党员
---- 第四节 党员管理教育
---- 第五节 历次整党
-- 第六章 宣传教育
---- 第一节 时事与政治宣传
---- 第二节 生产与典型宣传
---- 第三节 干部理论学习
---- 第四节 职工政治教育
---- 第五节 党校
---- 第六节 报刊
-- 第七章 纪律检查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党风党纪教育
---- 第三节 纠正不正之风
---- 第四节 案件检查
---- 第五节 案件审理
---- 第六节 处理党员申诉及信访工作
---- 第七节 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 第八章 统战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落实政策
---- 第三节 对台工作和侨务活动
---- 第四节 民主党派及组织活动
---- 第五节 民族和宗教
第十篇 群团组织·民主党派
-- 第一章 工会组织
---- 第一节 解放前工人运动
---- 第二节 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组织建设
---- 第四节 宣传教育
---- 第五节 生产竞赛
---- 第六节 民主管理
---- 第七节 职工生活
---- 第八节 女工与家属
---- 第九节 财务管理
---- 第十节 文化艺术
-- 第二章 共青团组织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思想建设
---- 第三节 生产突击活动
---- 第四节 团队工作
-- 第三章 学术团体
---- 第一节 辽宁省铁道学会
---- 第二节 吉林省铁道学会
---- 第三节 企业管理协会
---- 第四节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 第五节 老战士协会
---- 第六节 体育协会
---- 第七节 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 第八节 财会学会
---- 第九节 教育学会
---- 第十节 法学会
-- 第四章 民主党派
---- 第一节 民主党派组织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第十一篇 政法·人武
-- 第一章 政法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政法工作
---- 第三节 治安综合治理
---- 第四节 政法队伍建设
-- 第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政治保卫
---- 第三节 内部保卫
---- 第四节 治安管理
---- 第五节 专运警卫
---- 第六节 群众治安
---- 第七节 队伍建设
-- 第三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七节 其它业务
-- 第四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经济审判
---- 第四节 审判监督
---- 第五节 法定执行
---- 第六节 调查研究和法制宣传
---- 第七节 人民调解组织
---- 第八节 自身建设
-- 第五章 武装人防战备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兵
---- 第三节 人民防空
---- 第四节 战备
第十二篇 人 物
-- 第一章 传略人物
---- 第一节 早期工运人物
------ 王尽美
------ 阮 章
------ 杨宝昆
------ 修振江
------ 傅景阳
------ 辛培源
------ 李子青
------ 欧阳强
------ 徐长恭
---- 第二节 爱国人士
------ 詹天佑
------ 张元斋
------ 王竹亭
---- 第三节 革命烈士
------ 马云飞
------ 陈庆全
------ 林 森
------ 于锡柱
------ 张 旭
------ 高树理
------ 王锦彪
---- 第四节 英模人物
------ 王景洲
------ 陈志久
------ 闫明玉
------ 李国珩
------ 李洪益
------ 郑锡坤
------ 李重衡
------ 舒景亮
------ 李春福
------ 李国山
------ 潘魁铎
---- 第五节 逝世局领导(正职、以卒年为序)
------ 石尚农
------ 王树本
------ 张学轲
------ 徐 彬
------ 王树恩
------ 洛 刚
------ 赵文普
------ 池喜谦
------ 贺 力
------ 栗占华
------ 孙鲁光
------ 陈敬谦
------ 符必玖
------ 王光文
------ 吴冶山
------ 贾光俊
------ 严子涛
------ 陈大凡
------ 李立行
------ 赵进先
------ 尹诗炎
---- 第六节 其它人物
------ 傅生海
------ 常荫槐
-- 第二章 表录人物
---- 第一节 抗美援朝牺牲者名录
---- 第二节 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名录
---- 第三节 追认烈士名录
---- 第四节 国家级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名录
---- 第五节 铁道部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名录
---- 第六节 省级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名录
---- 第七节 老红军名录(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者)
---- 第八节 特级教师名录
---- 第九节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录
附录:
-- 修志始末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