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区志

昭化区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广元县昭化区志》以马列主义毛东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资料的准确性,历史的真实性,内容和体裁的一致性。

目录

封面
昭化区志
图片
-- 昭化区公路交通图
-- 昭化邮电支局邮路图
-- 昭化邮电支局农话线路图
-- 昭化区水系图
-- 昭化城墙图
目录
编写说明
昭化区委、区公所及编纂小组名单
大事记
概述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区(县)建置
---- 历代郡县建置
---- 城池、街巷、公署
---- 区级机构演变
-- 第二节 乡(镇)沿革
第二章 自然地理
-- 第一节 疆域、四至走向、人口
---- 疆域
---- 四至走向,人口
-- 第二节 地貌、水系
---- 地貌
---- 水系
-- 第三节 土壤
---- 土区、土属、土种
---- 土壤及生产性能
---- 附:土壤种类面积表
-- 第四节 气候、雨量、日照、霜冻
---- 气候
---- 雨量
---- 日照、霜冻
-- 第五节 物产
---- 农属
---- 林属、竹属
---- 家禽家畜
---- 野生动物属
---- 药属
---- 水产属
---- 花属
---- 虫属
---- 石属
---- 矿属
---- 货属
-- 第六节 灾害
---- 旱灾
---- 水灾
---- 雹灾
---- 风灾
---- 虫灾
---- 地震
-- 第七节 场镇
-- 第八节 交通概况
---- 津渡
---- 桥梁
---- 公路
第三章 政党、群团
-- 第一节 政党
---- 民国时期的党派组织
------ 中国国民党
---- 中国民社党、青年党
----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党及群团
------ 中国共产党
-------- 组织机构
---- 组织发展
---- 党的思想建设和纪律检查工作
-- 第二节 群团
---- 民国时期的群团组织
------ 工会
------ 商会
------ 教育委员会
------ 民船商业同业公会
------ 宴珍食业同业公会
------ 农会
------ 三青团、妇女协会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和任务
---- 妇女组织的建立
---- 协会、工会
------ 农民协会(公社贫下中农协会)
---- 医务工作者协会
---- 教育工会
---- 昭化职业中学工会
---- 供销社工会
---- 个体劳动者协会昭化分会
---- 粮油工会
第四章 政权
-- 第一节 立法机关(含咨询机关)
---- 民国时期的参议会
----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代会
------ 各界代表会
---- 人民代表会
-- 第二节 政府机构
---- 民国时期的县衙
----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政府
-- 第三节 政事要录
---- 红军在昭化
---- 民国时期的政事
------ 税捐
------ 抓壮丁
------ 拉夫
------ 派夫
------ 支差
------ 禁烟
------ 选举
----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工作
------ 征粮
------ 减、退、清、反
------ 土地改革
------ 抗美援朝
------ 统购统销
------ 整风、反右
------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拨乱反正
-- 第四节 民政
---- 机构设置和职能
---- 拥军优属
---- 社会救济
-- 第五节 政法
---- 民国时期
----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法机构及职能
第五章 军事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民国时期
---- 新中国成立后
-- 第二节 战事
---- 民国时期的备军
---- 驻防与守卫
---- 红军在苏区的战绩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预备军
---- 人民武装
---- 民兵的性质和任务
第六章 农业概况
-- 第一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互助组
----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人民公社时期
---- 农业学大寨
---- 生产责任制
---- 作物品种
-- 第三节 农业科技
-- 第四节 良种引进与推广
---- 民国时期
---- 新中国成立后引进和推广
-- 第五节 耕作和栽培
---- 耕作
---- 栽培
-- 第六节 化肥、自然肥料的施用
-- 第七节 植物保护
-- 第八节 水电和农田建设
---- 水电
---- 农田建设
-- 第九节 农具和农机
---- 农具
---- 农机
第七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第二节 经济开发
---- 栽桑养蚕
---- 水果
---- 银花、木耳、黄花
第八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兽医组织
---- 兽医组织的建立
---- 畜防保健
-- 第二节 畜禽饲养
第九章 工商、财税、金融
-- 第一节 工业、手工业
---- 民国时期
---- 新中国成立后的手工业、乡镇企业
-- 第二节 商业
---- 社会商业
---- 供销合作社
---- 合作总店
---- 粮站
---- 食品经营站
-- 第三节 财税
---- 机构设置
---- 农业税、工商税、屠宰税
-- 第四节 金融
---- 民国时期金融机构的设置
---- 民国时期的借贷
---- 新中国成立后的营业所、信用社
---- 业务及其范围
---- 货币
-- 第五节 工商行政管理
---- 民国时期
---- 新中国成立后的市场管理
第十章 交通邮电
-- 第一节 交通运输
---- 民国时期
----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的发展
------ 公路、桥梁、河道的建设
---- 水陆运输的管理
------ 附:重大水运交通事故
-- 第二节 邮电
---- 民国、民国前
----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邮电
-- 第三节 邮驿
---- 民国前的驿传(铺递)
---- 民国时期的邮路
---- 新中国成立后邮政事业的发展
-- 第四节 电讯
-- 第五节 业务
第十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人民生活
第十二章 教育
-- 第一节 学校教育
---- 民国、民国前
------ 学塾
------ 书院
------ 小学校
------ 中学校
----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
------ 组织机构
------ 乡、村小学的建立
------ 职业中学的创办
-- 第二节 教学内容
---- 小学课程设置
---- 中学课程设置
---- 思想品德教育
---- 劳动教育
---- 文体教育
-- 第三节 业余教育
---- 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
---- 新中国成立后业余教育的发展
-- 第四节 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 民国时期的“六腊战争”
----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主人
第十三章 文化、科技
-- 第一节 文化
---- 民间文艺
----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 名胜古迹(含名山)
------ 附一:部份名胜古迹照片
------ 附二:历史闻人对部份名胜古迹题作诗词和碑文
-- 第二节 科技
---- 民国时期的农业推广所
---- 新中国成立后科普队伍的建立
第十四章 医药、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医院,民间医药
---- 中药铺店
---- 中草药医生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卫生院、乡镇卫生所
---- 区医院
---- 乡(镇)卫生所
-- 第三节 合作医疗
---- 建立合作医疗站
---- 培训赤脚医生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卫生防疫
---- 疾病普查
---- 防疫接种
-- 第六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第十五章 社会风土
-- 第一节 宗教
---- 佛教
---- 基督教
---- 天主教
-- 第二节 社会组织、会道门
---- 袍哥
---- 一贯道
---- 高峰道
---- 同善社
-- 第三节 婚嫁、丧葬
---- 婚嫁
---- 丧葬
-- 第四节 祠堂、寺庙、观(殿院)庙会
---- 祠堂
---- 寺庙、观(殿院)
---- 庙会
-- 第五节 节日纪典
---- 民国时期的纪典
---- 新中国成立后的节日、新风
-- 第六节 社会恶习
---- 吸毒
---- 赌博
-- 第七节 社会主义新风
第十六章 人物
-- 第一节 革命烈士
---- 附一:革命烈士英名录
---- 附二: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苏干和革命群众名册
-- 第二节 劳动模范 先进工作者
---- 王登芝
---- 刘树生
---- 魏光君
-- 第三节 当代人物
---- 胡兴峻
---- 杨胜富
---- 吴国全
---- 杨思华
---- 张学兰
---- 胡乾元
---- 黄远成
---- 王林军
---- 王锡荣
---- 胡伯祥
---- 赵光厚
---- 沈章
---- 张明乾
---- 王继生
---- 尚督信
---- 潘其恺
-- 第四节 历史人物
---- 费祎
---- 何易于
---- 丁宫保
-- 第五节 近代人物
---- 蒋玉龙
---- 鲁少武
---- 鲁少文
---- 张继刚
---- 贾文秦
---- 赵斯镈
---- 王孔安
---- 汤文彬
---- 附:1912—1949年昭化县知事县长名列
-- 附录:原昭化县部份史实
---- 原葭萌县辖区
---- 县以下机构演变
---- 行政区域的调整
---- 附:中共昭化县委领导干部名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