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编写本志,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本志上限据资料而定,下限至1989年9月脱稿止,本志所用资料来自本局各股、站、场、所历年存档材料、县档案馆、县图书馆、旧县志、开座谈会、调查、访问知情者、当事人等提供.
出版时间:
1990年07月
目录
封面
惠安县农业志
领导组
编辑组
图片
--
县农业局办公大楼
--
县农业局住址
--
县兽医站办公搂
--
县农科所实验楼
--
春花生畦中套种甘茹,隔沟间作高梁
--
甘茹沟底间作玉米
--
杂交玉米良种『苏玉一号』
--
春花生畦中套种甘茹,隔沟间作玉米。
--
春植甘蔗间作玉米
--
晚甘茹畦边套种大麦或小麦
--
1976年12月4日,县、公社农业系技术干部现场验收“甘茹堆”裁培的成果,最大的一株88.5公斤,品
--
甘茹采用“甘茹堆”栽培法,最大的一个甘茹块17.5公斤,品种“新种花”。1976年12月4日经县、公
--
1985年12月,市县领导及农业统科技术干部在验收“惠茹三号”
--
福建省品种审定员委会水稻专业组1988年7月,在本县鉴定“惠农早一号”
--
南田村的“田船粉甘”’是全国名、特、优、稀产品,是余甘中的珍品,果类中的新秀。
--
龙眼的优良品种『乌龙岭』
--
下曾村的龙眼基地。
--
县农业局实验饲料厂厂址
--
饲料厂厂房一角
--
县人民政府为杜绝滥占耕地,竖牌标志保护耕地。
--
集约化养鸡
--
『五一』垦滩蛋鸭基地
--
1965年引进“约克夏”公猪,作杂交父系之用。
--
辛地红与闽南黄牛杂交的杂种第一代
序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大事记
第二章 农业资源
--
第一节 土壤
----
一、耕地土壤分类
----
二、土壤养分状况
----
三、耕地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
四、耕地利用
--
第二节 肥料
----
一、农家肥
----
二、绿肥
----
三、海肥
--
第三节 水利
--
第四节 作物
第三章 耕作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一、民国时期的耕作制度
----
二、1949年至1969年的耕作制度
----
三、1970年至1979年的耕作制度
----
四、1980年以来的耕作制度
--
第二节 种植作物
----
一、粮食作物
----
二、杂粮作物
----
三、油料作物
--
第三节 高产典型
----
一、粮油作物丰产示范片
----
二、1989年农业战线实现“十项超历史、一项超计划”
----
三、高额丰产田
--
第四节 植物保护
----
一、粮油作物的主要病虫害
----
二、粮油作物病虫害防治月历
----
三、粮油作物主要杂草种类及防治
----
四、粮油作物病虫发生严重年份
--
第五节 农技推广
----
一、农技推广机构
----
二、农机推广形式
----
三、农技推广内容
第四章 多种经济
--
第一节 水果
----
一、龙眼
----
二、荔枝
----
三、余甘
----
四、柑桔
----
五、桃、李
----
六、葡萄
----
七、枇杷
----
八、香蕉
----
九、菠萝
----
十、杨梅、柿、番石榴、芒果
--
第二节 蔬菜
----
一、芥菜
----
二、结球甘蓝(包心莱)
----
三、花椰菜
----
四、白菜
----
五、萝卜
----
六、蕹菜
----
七、菠菜
----
八、苋莱
----
九、芹菜、莞荽、葱、韭菜
----
十、瓜类蔬菜
----
十一、豆类蔬菜
----
十二、芋头
----
十三、姜
----
十四、茄果
----
十五、芦笋
----
十六、蘑菇、银耳、木耳
--
第三节 茶叶
--
第四节 蔗麻
----
一、甘蔗
----
二、黄麻、红麻
----
三、苎麻
----
四、剑麻、龙舌兰
--
第五节 典型经验
----
一、南田村的“田船粉甘”
----
二、邱后村的荔枝
----
三、下曾村的龙眼
----
四、涂岭乡的茶叶
----
五、界山林、果、茶综合场
----
六、后龙郭厝、诚峰的海滩柑桔园
----
七、南埔村林场的泰国番石榴
----
八、县茶果示范场
----
九、工农村的三华李
第五章 畜牧兽区
--
第一节 畜牧
----
一、资源
----
二、发展
--
第二节 兽医
----
一、畜牧兽医技术培训
----
二、畜禽防疫
----
三、兽医队伍
----
四、防疫灭病
----
五、实践经验
----
六、疫病普查
--
第三节 技术
----
一、饲料
----
二、品种和品种改良
----
三、集约化畜禽生产
第六章 经济体制
--
第一节 耕地占有
--
第二节 生产关系
----
一、互助组
----
二、初级社
----
三、高级社
----
四、人民公社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一、临时互助组
----
二、常年互助组
----
三、初级社
----
四、高级社
----
五、人民公社
--
第四节 收益分配
----
一、初级社
----
二、高级社
----
三、人民公社
--
第五节 联产承包
----
一、承包办法
----
二、承包期限
----
三、专业生产
----
四、整顿财务
----
五、农经服务
----
六、组建经联社
第七章 农业机构和农技队伍
--
第一节 农业机构
----
一、机构沿革
----
二、历任领导人名录
----
三、股、站、场、所领导人名录
----
四、乡、镇三站正副站长
--
第二节 农技队伍
第八章 人物
--
第一节 农业科技户人名录
----
肖斌德
----
张妈成
----
林德枝
----
周亚西
----
骆丽琼
----
庄瑞兰
----
连德玉
----
吴却示
----
吴成土
----
柯清桂
--
第二节 技术干部职称
--
第三节 人才流动
--
第四节 援外人员
----
林先民
----
林福太
----
柳德聪
--
第五节 先进集体与先进工作者
第九章 农业谚语
--
一、春季
--
二、夏季
--
三、秋季
--
四、冬季
--
五、春夏秋冬
--
六、三象
--
七、农谚
--
八、生产谚语
--
九、肥料谚语
--
十、改土谚语
附录
--
一、围恳造田
----
(一)、改造走马埭,一年一熟为一年三熟
----
(二)、潘南围垦,扩大耕地1930亩
----
(三)、五一围垦,扩大耕地14000亩
----
(四)、七一围垦,扩大耕地8722亩
--
二、甘茹生产三字经
--
三、生产经验
----
(一)、早初季稳结实期涝淹损失补救措施的调查研究
----
(二)、农业科技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三)、一个受欢迎的民办农业技术服务站
----
(四)、扫除农村科盲户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
(五)、综合防治甘茹茹瘟病
----
(六)、应用科学技术,控制蛴螬为害
----
(七)、霉花生饼喂猪中毒症诊疗
--
四、科技成果
----
(一)、获省科技成果奖一览表
----
(二)、农业系统技术人员获省科技成果奖一览表
----
(三)、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五、农业战线连续工作25周年以上、荣获国务院农牧渔业部颁发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荣誉证书和荣誉奖章
--
六、自育作物新品种一览表
后记
勘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