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的内容包括中国演出场地习俗、演艺界的行规与行话、演艺界的社团组织等。
出版时间:
2005年12月
目录
封面
中国民俗通志 [演艺志]
版权页
中国民俗通治 编纂委员会
总序
目录
概说
--
一、演艺民俗的界定
--
二、演艺民俗的成因
--
三、演艺民俗的特点
--
四、演艺民俗研究概况
第一章 民间艺人概述
--
第一节 民间艺人的范畴
--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民间艺人及其地位
----
一、戏曲艺人
----
二、曲艺艺人
----
三、说书艺人
----
四、杂技艺人
----
五、皮影戏艺人
----
六、木偶戏艺人
----
七、把式场艺人
----
八、流动性艺人
--
第三节 传艺与师承
----
一、家庭传授
----
二、拜师学艺
----
三、科班教育
----
四、带艺投师
----
五、代师收徒
----
六、票友下海与自学成才
--
第四节 民间艺人的生活习惯
----
一、民间艺人的道德规范
----
二、民间艺人的社会交往
----
三、民间艺人的生活作风
----
四、艺人的生活习惯
第二章 演出场地习俗
--
第一节 “撂地”与“串巷子”
----
一、“画锅”与“撂明地”
----
二、明地艺人演出程序
----
三、“串巷子”与“逛街”
----
四、其他街头艺人的表演
--
第二节 “跑大棚”及其他
----
一、“跑大棚”的马戏团
----
二、“土台子戏”
----
三、“赶庙会”
----
四、二人转艺人的“赶大车店”等活动
--
第三节 不同类型的书馆与茶社
----
一、说书馆
----
二、坤书馆
----
三、相声场
----
四、杂耍园
--
第四节 “高台教化”
----
一、宝卷宣讲形式
----
二、讲善书活动及其演变
----
三、“高台教化”遗风
----
四、祭神戏和仪式歌
--
第五节 戏院演出
----
一、戏院的演变
----
二、戏院演出惯例
----
三、戏院与班社
----
四、后台
----
五、祭祀与封台
----
六、应节戏与合作戏
--
第六节 堂会
----
一、堂会的性质和特点
----
二、堂会类型和演出场地
----
三、堂会程序及禁忌
----
四、简易堂会——“家档子”
--
第七节 新型剧场
----
一、新型剧场演出内容及组织形式
----
二、传统表演艺术剧场化
第三章 演艺界的行规与行话
--
第一节 演艺界行规概述
----
一、演艺界行规基本内容
----
二、关于演艺界行规的几个问题
--
第二节演艺界的诸神崇拜
----
一、不同艺术形式的行业神
----
二、各种行业神的纪念日活动
--
第三节 “跑江湖”习俗
----
一、“开码头”
----
二、“活搭班”与“借地求财”
----
三、“盘道”与“横买卖”
----
四、江湖艺人的行路与住宿
--
第四节发 演艺界行话
----
一、演艺界行话概述
----
二、演艺界行话的范围及释义
----
三、演艺界行话的构成和使用
----
四、演艺界行话的作用与传播
第四章 演艺界的社团组织
--
第一节 演艺界社团的类型及性质
----
一、演出班社
----
二、教学科班
----
三、同业公会
----
四、研究团体
--
第二节 演艺界社团的组织及活动
----
一、精忠庙与梨园公会
----
二、各地演艺界的同业公会
----
三、演艺界社团活动的内容
----
四、演艺界行会的局限性
--
第三节 票房及各种玩友会
----
一、票房的形成和发展
----
二、票房种种
----
三、下海从艺
----
四、玩友会
--
第四节 演艺界社团的发展与变化
第五章 观众欣赏习俗
--
第一节 表演艺术欣赏的本质
----
一、观众是演艺活动的组成部分
----
二、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虚拟性与观众的联想
----
三、喝彩——观众与演员的交流
----
四、娱乐是艺术欣赏的最直接目的
--
第二节 戏迷——演艺活动的支持者
----
一、观众与戏迷
----
二、观艺本身是一种享受
----
三、“捧角儿”
----
四、戏迷的嗜好
--
第三节 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
一、演员都想把戏演好
----
二、观众与演员是朋友
----
三、名演员的社会效应
--
第四节 演艺活动的社会意义
----
一、演艺活动构成不同的社区文化
----
二、演艺活动与其他民俗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