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地理篇、政党篇、群团篇、劳动人事篇、农业篇、商业篇、经济管理篇、文化篇、社会篇等。
内容时限:
618-1990
目录
封面
印江自治县志
--
版权页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
--
先后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提供资料的人员及部门志编写人员
--
序
--
序
--
凡例
--
图片
----
题词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区图
----
《印江自治县志》审稿会议全体人员合影
----
本届编委成员合影
----
印江自治县县城全景
----
印江自治县城一角
----
印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
中共印江自治县委员会办公楼
----
印江自治县人大常委办公楼
----
位于县城西门坝的文昌阁,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历经五次修建,自1983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
----
政协印江自治委员会办公楼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于1987年11月20日召开成立庆祝大会盛况
----
产于桅杆、湄溪、永义的“梵净山贡茶”1994年6月获中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
----
梵净山老山的奇峰
----
大面积水稻杂交制种
----
烤烟生产基地
----
梵净山蘑菇石
----
长于梵净山怪石中的龙须草
----
梵净山远眺
----
图为大圣墩太子石
----
梵净山金丝猴
----
位于印江东境的梵净山金顶峰
----
迷人的印江梵净山风光
----
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为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题诗
----
原红六军团政委王震所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
----
生长在原梵净山乡政府附近的珍稀植物贵州紫薇树
----
图为罗汉石林
----
梵净山西北麓的太平寺(建于明代,1990年修复,已列为省级开放寺庙)
----
木黄建厂乡田氏宗祠
----
建于民国三年的新业乡文昌阁
----
图为清末著名书法家严寅亮为印江梵净山山门题匾。
----
一九八七年建成的印江『民族陈列馆』
----
印江『朗溪蛮夷长官司』的印章
----
土家族傩堂戏脸谱
----
年生产能力达6000吨机制纸的印江造纸厂全景
----
新业乡芙蓉坝土家族风雨桥
----
为民间艺人王峙苍、张思启、吴学俊、张思源、龙绪武、田锡端等精雕的玉带石九重塔,现存于北尿人民大会堂贵
----
年生产能力达万吨的印江水泥厂全景
----
位于缠溪镇湄沱村蓄水量达五百万立方米的湄沱水库
----
装机一千瓦的合水电站厂房
----
县城南部武圣宫
----
严寅亮遗像
----
慈禧赐予严寅亮御印“『宸赏』”、“『蓬山留翰』”等印章
----
清代著名书法家严寅亮恭书北京“颐和园”匾额后慈禧太后赐“宸赏”,及严寅亮部份书作,铃记选
----
魏宇平书法作品
----
魏字平在国内外发表的部份作品
----
潘鹄臣书法作品
----
严寅亮书法作品
----
潘鹄臣书法作品
----
清代著名书法家王道行遗作
----
出生于印江的美籍华人、美国航天中心太空博士,摇感测试中心主任吴学超,于一九七八年完成了火星和月球表面
----
印江土艺厂制作的梵净玉带石石砚
----
现代书法家王峙苍入选的黄河碑林书作拓片
----
著名书画家、金石家诗人金成生捐赠给印江档案馆的100余幅书画作品选
----
著名清代书法家周以湘的遗作
----
县城振兴路街道一瞥
----
清代著名书法家王道行遗作
----
著名土家族作家文艺评论家思基捐赠家乡档案馆的文学档案已编成《思基文集》
--
目录
--
概述
--
大事记
--
地理篇
----
第一章建置
------
第一节县域
------
第二节唐宋时期
------
第三节元明时期
------
第四节清代
------
第五节中华民国时期
------
第六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二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印江镇
------
第二节峨岭区
------
第三节板溪区
------
第四节天堂区
------
第五节木黄区
------
第六节朗溪区
------
第七节缠溪区
------
第八节洋溪区
----
第三章自然环境及资源
------
第一节地质、地貌
------
第二节气候及灾害性天气
------
第三节水文
------
第四节土壤
------
第五节自然灾害
------
第六节自然景观
------
第七节野生动物
------
第八节矿藏
----
第四章人口
------
第一节人口变动
------
第二节人口构成
------
第三节人口控制
--
政党篇
----
第一章中国国民党印江地方组织
------
第一节县党部
------
第二节区分部与党员分布
------
第三节党务
----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印江地方组织
------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
------
第二节印江县委
------
第三节历届党代会
------
第四节党务工作
------
第五节基层党组织
------
第六节纪律检查机构及主要工作
--
群团篇
----
第一章中华民国时期的群团组织
------
第一节商会
------
第二节社团与童子军
----
第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群团组织
------
第一节工会
------
第二节共青团
------
第三节少先队
------
第四节妇联
------
第五节文联
------
第六节工商联及个协
------
第七节科协
--
政权、政协篇
----
第一章土司
------
第一节长官司
------
第二节土县丞、土百户
------
第三节改土归流
----
第二章中华民国时期政权
------
第一节县政府
------
第二节基层政权组织
------
第三节议政机构
------
第四节选举
------
第五节苏维埃政权
----
第三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代表产生
------
第二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节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人大常委会主要工作
------
第五节乡(镇)人代会
----
第四章人民政府
------
第一节政府沿革
------
第二节政府职能部门
------
第三节基层政权
------
第四节政府主要工作
----
第五章人民政协
------
第一节政协委员会
------
第二节主要工作
------
第三节议案办理
--
劳动人事篇
----
第一章劳动
------
第一节工人结构
------
第二节就业安置
------
第三节劳动保护
----
第二章人事
------
第一节机构与人员编制
------
第二节干部来源
------
第三节干部管理
----
第三章职工工资福利
------
第一节工资制度
------
第二节工资调整
------
第三节福利待遇
--
民政篇
----
第一章拥军优属
------
第一节拥军
------
第二节优属
------
第三节群众性优待
------
第四节伤残抚恤
------
第五节安置
----
第二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收养孤幼
------
第二节供养孤老
------
第三节残疾事业
----
第三章救济、扶贫
------
第一节社会救济
------
第二节灾情救济
------
第三节农村扶贫
----
第四章社会管理
------
第一节婚姻制度
------
第二节婚姻登记
----
第五章殡葬改革
------
第一节原葬情况
------
第二节现葬情况
--
军事篇
----
第一章军事机构及驻军
------
第一节军事机构
------
第二节驻军
------
第三节地方武装
------
第四节兵役制度
----
第二章重大兵事
------
第一节明清时期
------
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
------
第三节剿匪
--
司法篇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清查散匪
------
第三节打击刑事犯罪
------
第四节社会监改
------
第五节社会治安管理
------
第六节消防
------
第七节户籍管理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法纪检察
------
第四节经济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刑事审判
------
第三节民事审判
------
第四节经济审判
------
第五节行政审判
------
第六节执行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法制宣传
------
第二节民事调解
------
第三节法律顾问
--
农业篇
----
第一章农业体制
------
第一节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农业体制改革
----
第二章土地利用及管理
------
第一节农业区划
------
第二节土地改良
------
第三节土地管理
----
第三章种植业
------
第一节粮食作物
------
第二节经济作物
------
第三节优良品种的繁殖与推广
------
第四节农业技术推广
------
第五节植物保护
------
第六节农用机具
----
第四章养殖业
------
第一节家畜
------
第二节家禽
------
第三节水产
------
第四节饲料
------
第五节疫病防治
----
第五章林业
------
第一节林业管理
------
第二节林业资源
------
第三节植树造林
------
第四节林木采伐
------
第五节森工企业
----
第六章水利
------
第一节蓄水工程
------
第二节灌溉工程
------
第三节防洪排涝
------
第四节人畜饮水工程
------
第五节水土保持
------
第六节水利管理
----
第七章气象
------
第一节地面测报
------
第二节农气观测
------
第三节农气服务网络
--
工建交篇
----
第一章工业
------
第一节工业体制
------
第二节电力工业
------
第三节煤炭工业
------
第四节建材工业
------
第五节机械工业
------
第六节化学工业
------
第七节造纸与印刷
------
第八节加工工业
----
第二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县城建设
------
第二节乡镇建设
------
第三节公共设施与环境保护
------
第四节城区规划
----
第三章交通运输
------
第一节公路
------
第二节桥梁
------
第三节运输
------
第四节交通管理
----
第四章邮电
------
第一节邮政
------
第二节电信
------
第三节邮电设备
----
第五章乡镇企业
------
第一节企业发展
------
第二节加工与运输业
------
第三节建筑建材业
--
商业篇
----
第一章商业体制
------
第一节国营商业
------
第二节供销合作
------
第三节个体、集体与合营商业
------
第四节粮油行政
----
第二章商品购销
------
第一节商品经营
------
第二节商品管理
------
第三节对外贸易
------
第四节地方土特产品的销售
----
第三章粮油贸易
------
第一节粮食征购
------
第二节粮食销售
------
第三节油脂购销
--
财税、金融篇
----
第一章财政、税务
------
第一节财税体制
------
第二节财政预算
------
第三节代理债券
------
第四节赋征
------
第五节税收征管
------
第六节培植税源
----
第二章金融
------
第一节金融体制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信贷
------
第四节储蓄
------
第五节基本建设拨款
------
第六节保险业务
------
第七节金融债券发行与兑换
--
经济管理篇
----
第一章经济综述
------
第一节“一五”至“七五”计划
------
第二节年度计划
----
第二章计划统计管理
------
第一节计划
------
第二节统计
------
第三节统计工作
----
第三章行政监察与审计
------
第一节行政监察
------
第二节内审试审
------
第三节专项审计
----
第四章物资供应管理
------
第一节资产及经营设施
------
第二节物资经营管理
----
第五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工商行政管理体制
------
第二节市场建设与管理
------
第三节经济合同与商标管理
------
第四节个体经济的管理
----
第六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物价管理体制
------
第二节商品价格
------
第三节物价调整
------
第四节物价检查与审查
----
第七章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标准计量
------
第二节质量监督管理
--
教育篇
----
第一章教育行政
------
第一节教育机构
------
第二节学校行政
------
第三节教育经费与设备
----
第二章旧制教育
------
第一节儒学
------
第二节书院
------
第三节义学
------
第四节私塾
----
第三章学前及小学教育
------
第一节学前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四章中等教育
------
第一节中学教育
------
第二节职业技术教育
----
第五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与扫盲
------
第二节干部职工业余文化教育
------
第三节出授电大及成人自学考试
----
第六章师资
------
第一节教师编制
------
第二节师资培训
------
第三节教师的待遇
------
第四节教师的任用与考核
--
文化篇
----
第一章文化机构设置
------
第一节文化馆、站
------
第二节图书馆、室
------
第三节书店
------
第四节电影发行、放映
------
第五节文物管理
----
第二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民间戏曲
------
第二节傩堂戏
------
第三节书画艺术
------
第四节革命文化
------
第五节民间工艺
----
第三章文物、名胜
------
第一节古迹
------
第二节摩岩碑碣
------
第三节馆藏文物
----
第四章档案史志
------
第一节管理机构及档案收集
------
第二节馆藏档案
------
第三节档案管理
------
第四节档案利用
------
第五节史志编修
----
第五章广播电视及报刊通讯
------
第一节广播
------
第二节电视
------
第三节报刊通讯
--
科卫体篇
----
第一章科学技术
------
第一节科技队伍
------
第二节科技活动
------
第三节科技成果
----
第二章医药卫生
------
第一节卫生体制
------
第二节医疗卫生队伍
------
第三节防疫
------
第四节医疗
------
第五节妇幼保健
------
第六节医药管理
----
第三章体育
------
第一节机构与设施
------
第二节学校体育
------
第三节群众体育
------
第四节老年体育
------
第五节体育竞赛
--
社会篇
----
第一章民族
------
第一节族源
------
第二节民族识别工作
------
第三节民族习俗
------
第四节民族语言
----
第二章人民生活与习俗
------
第一节人民生活
------
第二节各民族共有的习俗
------
第三节杂行杂业
----
第三章方言
------
第一节语音
------
第二节词汇
------
第三节谚语
------
第四节歇后语
----
第四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其他教派
--
人物
----
人物传
------
陈友儒
------
肖重望
------
马士芳
------
黄世发
------
王道行
------
郑士范
------
周以湘
------
田瑞隆
------
吴秋庄
------
鄢师竹
------
戴锡之
------
徐龙骧
------
严寅亮
------
陈天星
------
张君旺
------
王光泽
------
冉少波
------
池恩荣
------
杨隆云
------
严培安
------
田茂光
------
阙德明
------
滕核
------
严希纯
------
严竟成
----
人物传略
------
谢国梗
------
李海观
------
戥祖镛
------
唐钟英
------
王佑之
------
张少伯
------
严黑三
------
刘盛
------
柳元翘
------
戴仁禄
------
潘登云
------
吴步云
------
张君烈
------
魏幼安
------
王孔滋
------
白遂之
------
魏经略
------
陈正国
------
庹忠文
------
卢仁魏
------
李通贞
------
宁正和
------
任修福
------
杨志渠
------
思基
------
魏宇平
------
李云清
------
唐老冬
------
李天保
------
张德成
------
金成生
------
徐玉林
------
戴秉国
------
吴学超
------
张安庆
------
任元鹏
------
谭家齐
------
廖兴序
------
杨亚仙
------
严重
------
戴复创
------
田应铣
------
陈植泉
------
魏雄
------
任达煌
------
名录
------
英烈
------
因公殉职
梵净山志
--
《梵净山志》目录
--
撰稿与编校
--
大事记
--
第一章地理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地质、地貌
----
第三节土壤
----
第四节气候
----
第五节水系水质
--
第二章资源
----
第一节动物
----
第二节植物资源
----
第三节矿物
----
第四节旅游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山民
----
第二节自然保护
--
第四章佛教与文物古迹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重要碑记
----
第三节艺文
--
第五章历代军事活动
----
第一节宋元时期
----
第二节明代
----
第三节清代
----
第四节民国时期
----
第五节建国初期
--
附录
----
梵净山佛道兴替考
----
有关团龙贡茶史迹的调查
----
历史上梵净山的几次来金热
----
梵净山传说故事六则
--
编修始末(后记)
--
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历届编委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