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村志

大寨村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 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记载大寨村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着重记述改革开放的变化与成就,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统一。 二、本志断限:原则上上限1909年六月六日洪水灾于大寨,下限2009年。为保持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完整性,部分内容适当上溯下延。记述重点是1937年抗日战争之后。大事记以大寨得名为始(公

内容时限: 1909-2009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批复
编纂委员会
题词
图片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村域
-- 第一章 行政建置
---- 第一节 地理方位
---- 第三节 建置沿革
---- 第四节 区划
--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大寨河
-- 第三章 自然气候
---- 第一节 自然气象
---- 第二节 四季与节气
---- 第三节 时令与物候
---- 第四节 天色观察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矿物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土壤资源
---- 第四节 生物资源
---- 第五节 中药资源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洪涝
---- 第三节 其他灾害
第二篇 人口 姓氏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构成
---- 第二节 户籍管理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服务管理
-- 第三章 姓氏
---- 第一节 姓氏简介
---- 第二节 家谱与墓碑
---- 第三节 古居民探考
第三篇 道路
-- 第一章 阳关大道
---- 第一节 锦阳关
---- 第二节 大驿站
---- 第三节 古商路
---- 第四节 七十二店铺
---- 第五节 太平宫庄
---- 第六节 古长泰桥
-- 第二章 公路
---- 第一节 京沪高速公路
---- 第二节 台莱公路
---- 第三节 明莱公路
---- 第四节 章莱公路
---- 第五节 三赵公路
-- 第三章 村路
---- 第一节 村级道路
---- 第二节 村内道路
---- 第三节 生产路
第四篇 农业
-- 第一章 水利
---- 第一节 泉水河
---- 第二节 蓄水
---- 第三节 凿井
---- 第五节 引水工程
---- 第六节 灌溉管理
-- 第二章 农田
---- 第一节 私有制
----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
---- 第三节 家庭承包制
---- 第四节 水土保持
-- 第三章 农作物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三节 蔬菜作物
---- 第四节 种植管理
-- 第四章 农机具
---- 第一节 耕作农具
---- 第二节 播种农具
---- 第三节 运输机具
---- 第四节 盛水取水机具
---- 第五节 田间管理农具
---- 第六节 收割农机具
---- 第七节 农副产品加工具
---- 第八节 垒堰工具
-- 第五章 林业
---- 第一节 古木
---- 第二节 生态林
---- 第三节 果树林
-- 第六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役畜
---- 第二节 食畜
---- 第三节 禽类与昆虫
-- 第七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第三节 物资管理
---- 第四节 财务管理
---- 第五节 收益分配
第五篇 商贸 金融
-- 第一章 集市
---- 第一节 大寨集
---- 第二节 大寨粮站
---- 第三节 粮食市场
---- 第四节 建材市场
-- 第二章 金融保险
---- 第一节 随会
---- 第二节 钱庄
---- 第三节 信用社
---- 第四节 邮政储蓄
---- 第五节 保险事业
-- 第三章 运输
---- 第一节 驮运
---- 第二节 车队
---- 第三节 机动车
-- 第四章 工场作坊
---- 第一节 建材厂
---- 第二节 衣类加工
---- 第三节 器具加工
---- 第四节 食品加工
-- 第五章 劳务输出
---- 第一节 运输队
---- 第二节 劈铁队
---- 第三节 装卸队
---- 第四节 建筑队
-- 第六章 餐饮业
---- 第一节 集体饭店
---- 第二节 个体饭店
---- 第三节 肉食店
-- 第七章 商业
---- 第一节 杂货铺
---- 第二节 集体商业
---- 第三节 个体商业
-- 第八章 维修服务
---- 第一节 机械维修
---- 第二节 加油站 停车场
---- 第三节 服务业
第六篇 村庄建设
-- 第一章 古村新貌
---- 第一节 居住区域拓展
---- 第二节 供电
---- 第三节 集市街
---- 第四节 “十百工程”
---- 第五节 农民乐园
---- 第六节 社区建设
---- 第七节 办公室变迁
-- 第二章 河道治理
---- 第一节 治河第一期工程
---- 第二节 治河第二期工程
---- 第三节 拦蓄补源保泉工程
第七篇 村政 军事
-- 第一章 村政
---- 第一节 土地改革运动
---- 第二节 农业集体化运动
---- 第三节 四清运动
---- 第四节 优抚安置
---- 第五节 赈灾 救济
---- 第六节 社会福利
---- 第七节 治安调解
---- 第八节 殡葬改革
---- 第九节 褒奖
-- 第二章 军事
---- 第一节 兵事
---- 第二节 民兵
---- 第三节 兵员征集
第八篇 文教 卫生
-- 第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游艺
---- 第二节 扮玩
---- 第三节 子弟班
---- 第四节 剧团
---- 第五节 翻洋片
---- 第六节 电影
---- 第七节 广播 电视
---- 第八节 通信 网络
---- 第九节 歌曲
---- 第十节 楹联
-- 第二章 学校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洋学堂
---- 第三节 识字班
---- 第四节 幼儿园
---- 第五节 小学
---- 第六节 中学
-- 第三章 教师队伍
-- 第四章 教育成果
-- 第五章 医疗
---- 第一节 药铺
---- 第二节 大寨卫生所(室)
---- 第三节 药店
---- 第四节 合作医疗
---- 第五节 药材及利用
第九篇 党政 群团
-- 第一章 驻村的上级机关
---- 第一节 旧时机构
---- 第二节 民主政府时期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
---- 第四节 当选为镇以上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第二章 中共组织
---- 第一节 地下党组织
---- 第二节 领导机构
---- 第三节 党员状况
---- 第四节 当选为镇以上的党员代表大会代表
-- 第三章 村政组织
---- 第一节 村行政
---- 第二节 生产队
----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
-- 第四章 群众组织
---- 第一节 农民团体
---- 第二节 青年团体
---- 第三节 妇女团体
---- 第四节 儿童团体
第十篇 生活 习俗
-- 第一章 物质生活
---- 第一节 衣
---- 第二节 食
---- 第三节 住
---- 第四节 行
---- 第五节 生活用具
---- 第六节 票证
---- 第七节 旧时度量衡
-- 第二章 家语村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方言土语
---- 第三节 俗语
---- 第四节 谚语
---- 第五节 歇后语
---- 第六节 谜语
-- 第三章 文明美德
---- 第一节 村规民约
---- 第二节 好善乐施
---- 第三节 救人危难
-- 第四章 民间风俗
---- 第一节 节 日
---- 第二节 婚嫁礼仪
---- 第三节 生育礼仪
---- 第四节 起名 结拜
---- 第五节 称谓习俗
---- 第六节 修容变迁
---- 第七节 温锅 立户
---- 第八节 祝寿 酒令
---- 第九节 丧葬礼仪
第十一篇 古遗迹
-- 第一章 宗教遗址
---- 第一节 土地庙
---- 第二节 玄帝阁 镇武阁
---- 第三节 罗汉殿 观音堂
---- 第四节 七圣堂庙
-- 第二章 古长城
---- 第一节 齐鲁长城
---- 第二节 齐长城
---- 第三节 烽火台
-- 第三章 碑碣集存
第十二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第三章 人物名录
附录一
-- 一 文章选摘
-- 二 史文集粹
-- 三 故事
-- 四 编纂事宜
附录二 大寨村人口统计(根据2009年户籍抄录)
编后语
《大寨村志》编纂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