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呼玛县经济形态、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方面历史发展的过程。
内容时限:
1644-1977
出版时间:
1980年01月
目录
封面
呼玛县志
序 言
前 言
图片
--
中共呼玛县委员会呼玛县人民政府
--
军民团结保边疆
--
县委领导慰问子弟兵
--
呼玛烈士纪念塔
--
樟子松林
--
白桦林
--
荣边公社红卫大队在麦收
--
呼玛镇第大队塑料大棚
--
江湾农场牛群
--
上海医疗队深入鄂伦春族山村巡回医疗
--
公社猎民在深山狩猎十八站鄂伦春族
--
鄂伦春族猎人小憩
--
中共呼玛镇委员会呼玛镇人民政府
--
呼玛镇正棋大街
--
县生产资料商店
--
县文化馆
--
县电影院
--
县幼儿园
--
正在建设中的呼玛河大桥
--
呼玛航运站
--
漠河公社一角
--
呼玛河口
--
边防部队在巡逻
--
呼玛县行政区划图
--
呼玛县河流山川示意图
--
呼玛县交通示意图
--
呼玛县城图
--
票样(一)二种
--
票样(二)五种
--
票样(三)七种
--
票样(四)三种
--
票样(五)一种
目录
第一编呼玛县概貌
--
第一章 自然概况
--
第二章 行政区划和人口
--
第三章人民公社概况
----
一、三卡公社
----
二、荣边公社
----
三、呼玛镇公社
----
四、金山公社
----
五、鸥浦公社
----
六、依西肯公社
----
七、开库康公社
----
八、兴安公社
----
九、漠河公社
----
十、十八站公社
----
十一、兴华公社
----
十二、兴隆公社
----
十三、东方红公社
----
十四、北疆公社
第二编清朝时期
--
第二章黑龙江上游的中俄战争
----
第一节 沙皇俄国对黑龙江上游的入侵
------
一、波雅科夫的入侵活动
------
二、哈巴罗夫入侵的起因
------
三、哈巴罗夫入侵的过程
------
四、哈巴罗夫匪帮的暴行
------
五、边疆人民的奋起反抗
----
第二节 呼玛尔斯克的战斗
------
一、斯捷潘诺夫构筑的巢穴
------
二、清军攻打呼玛尔斯克
------
三、击退沙俄侵略军
----
第三节 雅克萨战争的胜利
------
一、沙俄侵占我尼布楚,重占我雅克萨
------
二、沙俄在我国边境地区的殖民统治
------
三、根特木儿叛变投敌
------
四、清政府在黑龙江上游的自卫措施
------
五、沙俄狂热地进行侵略战争准备
------
六、清军横扫外围的战斗迅速获胜
------
七、第一次雅克萨战争
------
八、第二次雅克萨战争
--
第三章 清政府严密黑龙江上游边境管理
--
第四章开辟水陆交通
----
第一节船舶和呼玛尔船套
----
第二节 收复黑龙江航权
----
第三节驿路和驿站
--
第五章开发天然经济
----
第一节原始渔猎
----
第二节貂皮生产
------
一、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
------
二、沙俄入侵者的掠夺
----
第三节黄金的开采和驱逐沙俄金匪的斗争
------
一、漠河老沟金矿的出现
------
二、粉碎沙俄骗局,驱逐沙俄金匪的斗争
------
三、漠河金矿的设立
------
四、呼玛尔金矿的开设
------
五、附录 李金镛的轶事二则
第三编中华民国时期
--
第一章 呼玛、漠河、鸥浦县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呼玛县的建立
----
第二节 漠河县的建立
----
第三节 鸥浦县的建立
--
第二章政权体制
----
第一节政权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官员及薪俸标准
------
一、官员录
------
二、各县公署编制及薪俸标准
------
三、漠河县公署职员薪俸表
----
第三节卡伦
------
一、卡伦设置
------
二、卡伦编制
------
三、卡官任免
----
第四节 驻呼玛镇守边疆的军队
----
第五节警察
------
一、呼玛县警察所设置、编制及官员
------
二、漠河县警察所设置、编制及官员
----
第六节保卫团
--
第三章 县界、村镇和人口
----
第一节县界
------
一、呼玛县县界
------
二、漠河县县界
------
三、鸥浦县县界
----
第二节村镇
----
第三节人口
--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经济
----
第一节黄金开采
------
一、呼玛金矿
------
二、漠河金矿
------
三、鸥浦金矿
----
第二节农业生产
------
一、呼玛县的农业生产
------
二、漠河县的农业生产
----
第三节木材生产
----
第四节畜牧业
----
第五节猎业
----
第六节渔业
----
第七节商业
------
一、呼玛县的商业
------
二、漠河县的商业
------
三、物价
----
第八节财政、金融
------
一、金融货币
------
二、财政收支
------
三、税捐
--
第五章 交通、邮电
----
第一节 交通
----
第二节 邮电
--
第六章文化、教育、卫生
----
第一节文化、教育
----
第二节 宗教、法律
------
一、宗教信仰
------
二、禁令
------
三、婚嫁
----
第三节卫生
--
第七章其它
----
第一节 对官吏的奖惩和对居民的赈济
------
一、惩戒
------
二、嘉奖
------
三、赈济
----
第二节赌博场、妓女院
------
一、赌博场
------
二、妓女院
----
第三节 呼玛、漠河、鸥浦县边境线上和苏联发生的事件
----
第四节 兵灾匪祸
第四编满洲国时期
--
第一章政权机构
----
第一节 呼玛、鸥浦、漠河县公署的设立
----
第二节呼玛、鸥浦、漠河县概况
------
一、呼玛县
------
二、鸥浦县
------
三、漠河县
----
第三节满洲国时期的基层政权
----
第四节特务机关和警察
------
一、特务机关
------
二、特务分室
------
三、警务局
------
四、国境监视队
------
五、国境警察本从
----
第五节军队
----
第六节协和会
--
第二章 日寇的残暴统治与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
第一节 日寇的残暴统治
------
一、国境证明书、旅行证
------
二、收缴枪支弹药
------
三、警察特务横行霸道
------
四、史家店事件
------
五、要视察人
------
六、莫谈国事
------
七、征兵
------
八、抓劳工
------
九、并村
------
十、开拓民的遭遇
----
第二节、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
----
第三节各族人民的反抗
------
一、工人暴动
------
二、农民反抗
------
三、猎民复仇
------
四、警察倒戈
--
第三章经济
----
第一节工业、手工业
------
一、椅子圈煤矿和发电站
------
二、三大公司
------
三、手工业作坊
----
第二节农业生产
------
一、土地占有情况
------
二、土地利用及农作物收获
------
三、农具
------
四、耕作方法
------
五、农民副业
----
第三节呼玛县兴农合作社
----
第四节观象台
----
第五节木材生产
----
第六节畜牧业
----
第七节黄金开采业
------
一、漠河金矿
------
二、鸥浦金矿
------
三、呼玛金矿
----
第八节财政收入和货币发行
------
一、捐税
------
二、财政收支
------
三、满洲国货币的发行
----
第九节商业
------
一、商店
------
二、秋林公司
------
三、服务行业
------
四、小卖联盟
--
第四章交通邮电
----
第一节交通
----
第二节邮电
--
第五章文化教育卫生
----
第一节法西斯文化
----
第二节奴化教育
------
一、学校教育
------
二、少数民族教育
----
第三节卫生
--
第六章其它
----
第一节宗教
------
一、伊斯兰教
------
二、诏书奉戴日
------
三、祭孔
------
四、庙宇
----
第二节 民族
----
第三节大烟馆与康生院
------
一、大烟馆
------
二、康生院
----
第四节妓女院与赌博场
------
一、妓女院
------
二、赌博场
--
第七章 苏联对日宣战,呼玛、鸥浦、漠河三县光复
第五编 “九三”光复后建国前时期
--
第一章维持会对呼玛人民的统治
----
第一节维持会
------
一、呼玛维持会
------
二、金山镇维持会
------
三、湖通镇维持会
------
四、鸥浦维持会
------
五、开库康维持会
------
六、依西肯维持会
------
七、漠河维持会
----
第二节公安局、保安队
------
一、呼玛公安局、保安队
------
二、鸥浦公安局、自卫团
------
三、开库康自卫团
------
四、漠河自卫团
--
第二章 解放呼玛地区建立人民政权
----
第一节 解放呼玛地区
------
一、接收呼玛
------
二、解放鸥浦、漠河
----
第二节剿匪斗争
------
一、赵志民组建反动武装——光复军
------
二、土匪袭击我军,绑架我工作人员
------
三、赵志民勾结张伯军匪部进犯呼玛
------
四、我军全歼土匪
----
第三节反奸清算斗争
------
一、呼玛的反奸清算斗争
------
二、鸥浦的反奸清算斗争
------
三、漠河的反奸清算斗争
----
第四节建立人民政权
------
一、成立呼玛县政府
------
二、建立基层政权
----
第五节土地改革运动
------
一、土地改革运动
------
二、大生产运动
第六编建国后时期
--
第一章人民政权
----
第一节党的组织
----
第二节政权机关
----
第三节 民政工作
------
一、普选工作
------
二、宣传贯彻婚姻法
------
三、优抚工作
------
四、复员退伍安置工作
------
五、生产救灾和移民
------
六、城乡社会救济
----
第四节公检法机关
------
一、公安局
------
二、人民法院
------
三、人民检察院
----
第五节人民武装
----
第六节群众团体
--
第二章工业生产
----
第一节地方工业的发展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
四、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五、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
------
六、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
七、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
----
第二节县办国营工业厂矿概况
----
第三节 电力工业
----
第四节集体所有制工业
------
一、集体所有制工业的发展过程
------
二、集体所有制工业取得的成就
------
三、集体所有制工业各厂概况
----
第五节社队企业
----
第六节金矿
--
第三章农业生产
----
第一节 三十年农业生产的光辉成就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
四、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五、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
------
六、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
七、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
------
八、农业机构的设置
----
第二节农业机械化
------
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
二、农业机械拥有量
------
三、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
四、农机队伍
------
五、农机机构设置
----
第三节水利
------
一、农田水利建设
------
二、堤防工程
------
三、护岸工程
------
四、兴华改水工程
------
五、宽河水电站
------
六、水利机构的设置
----
第四节 县办国营农牧场
------
一、江湾农场
------
二、加格达河农场
------
三、五七农场
------
四、铁帽山农场
------
五、种畜场
------
六、良种场
------
七、园艺场
----
第五节林业
------
一、营林机构的建立
------
二、营林事业的发展
------
三、护林防火
------
四、森林火灾
------
五、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六节牧副渔业生产
------
一、畜牧业
------
二、副业
------
三、渔业
----
第七节气象
--
第四章基本建设
----
第一节基本建设的伟大成就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
四、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五、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
------
六、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
七、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
----
第二节城镇建设
------
一、自然地理条件
------
二、解放前呼玛镇的状况
------
三、呼玛镇发展概况
----
第三节基本建设机构
------
一、房产管理处
------
二、城镇建设管理处
------
三、建筑施工队
------
四、呼玛砖瓦厂
------
五、呼玛水泥厂
--
第五章财政金融
----
第一节财政
------
一、财政收入
------
二、财政支出
------
三、财政积极辅助地方工农业的发展
----
第二节税收
----
第三节人民银行
------
一、银行存款
------
二、银行贷款
------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四节 人民建设银行
--
第六章 交通邮电
----
第一节公路
------
一、公路建设
------
二、公路养护
------
三、公路运输
----
第二节航运
------
一、航运事业概况
------
二、装卸队伍
----
第三节 邮电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
四、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五、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
------
六、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
七、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
--
第七章 商业贸易
----
第一节国营商业
------
一、国营商业的业务
------
二、商业的直属单位
----
第二节供销合作社商业
------
一、县供销合作社的业务
------
二、县供销合作社商业基层单位
----
第三节对外贸易公司
----
第四节粮食商业
------
一、粮食商业的业务
------
二、粮食商业基层网点
----
第五节物资企业
------
一、物资企业的业务
------
二、物资科所辖单位
--
第八章科学技术
----
第一节科学技术工作领导机构和专业研究机构
------
一、科学技术委员会
------
二、专业研究机构
----
第二节科学普及工作
----
第三节科学技术队伍
----
第四节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
--
第九章文化、教育
----
第一节文化事业
------
一、文化活动的兴起
------
二、文化事业遭到破坏
------
三、文化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
第二节教育事业
------
一、教育事业的恢复
------
二、教育事业的巩固和发展
------
三、教育事业大发展
------
四、教育走向危机
------
五、教育事业的振兴
----
第三节广播事业
--
第十章卫生、体育
----
第一节卫生工作
----
第二节体育事业
--
第十一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农村社员生活
------
一、收入
------
二、住宅
------
三、饮食
------
四、生活用品
----
第二节城镇职工生活
------
一、工资
------
二、就业
------
三、居住
------
四、福利
--
第十二章历次政治运动概述
----
第一节抗美援朝
----
第二节镇压反革命
----
第三节“三反”、“五反”
----
第四节农业合作化
------
一、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
------
二、初级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
------
三、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形成和发展
------
四、人民公社的建立
----
第五节整风和反右
----
第六节大跃进
----
第七节社会主义教育
----
第九节 揭批“四人帮”反动罪行,落实政策
第七编附 录
--
第一章 为解放呼玛地区而牺牲的烈士
--
第二章上海干部和知识青年在边疆的业绩
----
第一节上海插队干部和边疆人民友谊之花永远盛开
----
第二节知识青年在边疆茁壮成长
----
第三节 知识青年的业绩在边疆大地永放光芒
--
第三章 居住在呼玛县的鄂伦春民族
----
第一节鄂伦春民族的起源
----
第二节鄂伦春民族的分布
----
第三节历代统治阶级对鄂伦春族人民的残酷压榨和鄂伦春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
第四节 鄂伦春族人民的新生
----
第五节鄂伦春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
第六节鄂伦春民族的风俗习惯
--
第四章 呼玛县境内中苏边境事务的概述
----
第二节 反对蚕食我国领土的斗争
--
第五章金矿历史资料
--
第六章解放后大事年表
后 记
注 释
《呼玛县志》编辑委员会
封面设计人员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