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志

荥阳市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荥阳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5

出版时间: 1996年12月

目录

封面
荥阳市志
版权页
《荥阳市志》编纂人员名单
顾问
审稿
初稿撰写及提供资料人员名单
主要摄影
图片
-- 荥阳市区图
-- 荥阳市政区图
-- 荥阳市地势图
-- 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登上成皋县第二区黄河桥乡小顶山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 上1958年11月11日,毛泽东主席在公务车厢内接见中共荣阳县委书记任雷远同志(左二)。
-- 右下1990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乔石视察荥阳。
-- 左下1996年9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左三)视察荥阳。
-- 上 1991年5月29日,国务委员、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视察荥阳。
-- 左中1992年11月,国家原卫生部副部长胡昭衡视察荥阳。
-- 右中1987年冬,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杨析综视察荥阳。
-- 下 1993年2月6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视察郑州少林汽车厂。
-- 1、中共荥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驻地
-- 2、荥阳市万山中路南端郑上路街景
-- 3、荥阳市索河路街景
-- 4、荥阳市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其发),1995年投资开发建设的集商贸,办公、住宅为一体的1
-- 农业
---- 1、荥阳市庙子乡岩顶小流域治理区
---- 2、荥阳市崔庙镇小流域治理区
---- 3、荥阳特产:柿子
---- 4、荥阳特产:山楂
---- 5、荥阳特产:河阴石榴
---- 6、荥阳特产:万山冬桃
-- 工 业
---- 1、郑州锌业公司
---- 2、郑州锌业公司生产区
---- 3、郑州市通达纺织机械(集团)公司
---- 4、通达纺织机械公司生产的省优新产品AOO2D自动抓棉机
---- 5、通达纺织机械公司生产的省优新产品LS57O粗纱头开松机
---- 6、通达纺织机械公司生产的省优新产品FT151无级变速器
-- 工 业
---- 1、郑州市乡镇骨干企业,郑州市花辊制造有限公司(荣阳市高村乡真村,总经理李福全)
---- 2、郑州市花辊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主导产品冰柜内村材料——高效节能花纹板车间一角。
---- 3、郑州市化工冶炼总厂生产车问
---- 4、郑州市化工冶炼总厂生产的过磷酸钙整装等运
-- 煤炭
---- 1、荣阳市矿产资源煤炭管理局办公大楼
---- 2、荥阳市徐庄煤矿
---- 3、荥阳市王河煤矿生产区
---- 4、徐庄煤矿矿区局部
---- 5、王河煤矿附属水泥厂
---- 6、王河煤矿
-- 工 业
---- 上1996年4月24日,河南省委副书记任克礼视察郑州市少林汽车厂
---- 中郑州市少林汽年厂生产的各种类型汽车
---- 下郑州市少林汽车厂(荥阳市汜水镇)
-- 上1993年9月28日,河南省常务副省长李成玉视察郑州蝶阀厂
-- 下郑州蝶阀厂生产的部分类型蝶阀
-- 财政税务
---- 1、荥阳市财政局办公大楼
---- 2、荥阳市国家税务局崔庙镇中心税务所
---- 3、1995年,通过复审,荥阳市国税局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局领导班子正在总结经验,布署新的工作。
---- 4、物资总公司办公大楼。
-- 金 融
---- 1、荥阳市工商银行办公大楼
---- 2、荥阳市工商银行工作人员在办理外币储蓄业务
---- 3、荥阳市农业银行办公大楼
---- 4、荥阳农业银行宽敞的营业大厅
-- 电 业
---- 右上荥阳市电业管理局办公大楼
---- 右中荥阳市电厂厂区一角
---- 左中荥阳市电厂电气车间一角
---- 下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视察电厂
-- 交通邮电
---- 1、荥阳市交通局办公大楼
---- 2、陇海电气化铁路荥阳车站
---- 3、31O国道荥阳段
---- 4、郑汴洛高速公路荥阳段
---- 5、荥阳市邮电局办公大楼
-- 教 育
---- 1、荥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 2、荥阳高中
---- 3、1995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任克礼视察荥阳高中
---- 4、荥阳高中同学们正上化学试验课
---- 5、荥阳高中阶梯教室
-- 教 育
---- 1、荥阳市第二初级中学校长王连宝接受市教委颁发郑州市初二数学团体赛“团体”一等奖锦旗
---- 2、荥阳市第二初级中学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
---- 3、1996年中招升学考试,荥阳市城关镇初级中学王利敏同学摘取全市个人成绩桂冠,领导班子正在总结经验
---- 4、荥阳市城关镇初级中学数学教师正在进行教学
---- 5、荥阳市市直机关幼儿园
-- 卫 生
---- 上 忙碌的荥阳市高村乡卫生院院长、外科主治医师张英龙在给病人诊治
---- 左中荥阳市人民医院
---- 右中荥阳市郑文友中医肿瘤医院
---- 下 荣阳市北邙乡卫生院院长、内科主治医师袁太升,深入山区为病人解忧
-- 1、霸王城头战马嘶鸣
-- 2、虎牢关前虎牢关碑
-- 3、郑韩长城
-- 4、卧龙台寨东门
-- 5、织机洞局部
-- 6、郑京城古城墙遗址
-- 1、无缘置公禅师塔
-- 2、大周山宋塔
-- 3、环翠峪风景区千年古檀树
-- 4、环翠峪风景区“梅山瀑布”
-- 5、卧龙台寨“云花石”
-- 6、汜水镇“玉门古渡”
-- 文物
---- 1、嵩山军分区后方医院旧址(俗称英雄窑)
---- 2、铜斝(西史村遗址出土)
---- 3、铜爵(西史村遗址出土)
---- 4、陶(矔)(点军台遗址出土)
---- 5、夹砂鼎(点军台遗址出土)
---- 6、彩陶盆(点军台遗址出土)
---- 1、北魏造像碑(大海寺遗址出土)
---- 2、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拓片片断)
---- 3、十一面观音(大海寺遗址出土)
---- 4、明原武温穆王墓壁画(部分)
---- 5、释迦降生图(大海寺遗址出土)
---- 6、羽童(明原武温穆王墓壁画)
-- 艺苑
---- 中国荥阳书画院副院长张凌超作品选
------ 1、汉霸风云
------ 2,虎牢关
---- 荥阳市文联主席郭超凡作品选
------ 3、寿带玉兰
------ 4,松鹰图
-- 1、中共荥阳市委常务委员合影
-- 2、荥阳市人大常务委员合影
-- 3、荥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合影
-- 4、荥阳市政协常务委员合影
-- 上、中撤县设市庆典
-- 下郑桓公受封立国二八○○年庆典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卷一 大事记
-- 大事记
卷二 行政建置
-- 第一章 境域变迁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三章 政区演变
-- 第四章 行政区划
-- 第五章 乡镇概况
卷三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构造
---- 第一节 褶皱
---- 第二节 断裂
----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
---- 第四节 岩层分布
-- 第二章 矿藏
---- 第一节 特征
---- 第二节 种类分布
-- 第三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形特征
---- 第二节 山脉
---- 第三节 丘陵
---- 第四节 平原
-- 第四章 气候
---- 第一节 日照与太阳辐射
---- 第二节 热量
---- 第三节 水分
---- 第四节 气压和风
----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 第五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山泉
---- 第三节 地下水
---- 第四节 迳流水
-- 第六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分类
---- 第二节 土壤分布
---- 第三节 养分
-- 第七章 动植物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第八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水灾
---- 第三节 虫灾
---- 第四节 雹灾
---- 第五节 霜冻
---- 第六节 地震 地裂 地陷
卷四人口 民族
-- 第一章 人口变化
---- 第一节 迁出 迁入
---- 第二节 出生 死亡
-- 第二章 人口分布 密度
---- 第一节 分布
---- 第二节 密度
-- 第三章 人口结构
---- 第一节 城乡
---- 第二节 职业
---- 第三节 性别
---- 第四节 年龄
-- 第四章 人口素质
---- 第一节 文化水平
---- 第二节 寿命状况
-- 第五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晚婚晚育
---- 第二节 节制生育
---- 第三节 机构
-- 第六章 婚姻 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 第七章 民族
---- 第一节 民族分布
---- 第二节 回族
---- 第三节 民族宗教管理机构
-- 第八章 姓氏
---- 第一节 汉族姓氏
---- 第二节 回族姓氏
---- 第三节 郑氏
卷五 经济综述
-- 第一章 所有制及管理体制变革
---- 第一节 农业所有制及体制变革
---- 第二节 工业所有制及体制改革
---- 第三节 商业所有制及体制改革
-- 第二章 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工农业总产值
---- 第二节 社会总产值
---- 第三节 国民收入
-- 第三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产业结构
---- 第二节 农业结构
---- 第三节 工业结构
-- 第四章 商品流通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
---- 第一节 商品流通总值
----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
卷六 农业
-- 第一章 综合农业区划
---- 第一节 南山林牧区
---- 第二节 丘陵旱作农柿区
---- 第三节 岗地粮食作物区
---- 第四节 平原粮食经济作物区
---- 第五节 邙陵林果区
-- 第二章 作物种植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三节 蔬菜瓜类
-- 第三章 农技 农艺
---- 第一节 改良土壤
---- 第二节 肥料施用
---- 第三节 耕作方式
---- 第四节 种植制度
---- 第五节 播种技术
---- 第六节 作物保护
---- 第七节 良种繁育
-- 第四章 农场 农牧场
---- 第一节 农场
---- 第二节 农牧场
-- 第五章 机构
卷七 畜牧
-- 第一章 畜牧养殖
---- 第一节 家畜
---- 第二节 家禽与蜂
---- 第三节 畜禽产品
-- 第二章 畜牧管理
---- 第一节 饲养形式
---- 第二节 奖励政策
---- 第三节 饲草饲料
---- 第四节 饲料加工
-- 第三章 疫病防治
-- 第四章 品种改良
---- 第一节 家畜改良
---- 第二节 家禽改良
---- 第三节 改良机构
-- 第五章 饲养资源
---- 第一节 饲料资源
---- 第二节 畜用中草药资源
-- 第六章 机构
卷八 林业
-- 第一章 林木资源
---- 第一节 林地 林木资源
---- 第二节 树种资源
-- 第二章 植树造林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第二节 山区绿化
---- 第三节 “四旁”植树
---- 第四节 公路、铁路沿线绿化
---- 第五节 农桐林网
---- 第六节 义务植树
-- 第三章 经济林
---- 第一节 果树
---- 第二节 竹桑条
-- 第四章 花卉
-- 第五章 林木保护
---- 第一节 林木病虫害
---- 第二节 病虫防治
-- 第六章 林业管理
---- 第一节 落实政策
---- 第二节 组织管护
---- 第三节 机构
卷九 水利
-- 第一章 水利工程建设
---- 第一节 水井
---- 第二节 水库
---- 第三节 提灌站
---- 第四节 喷(滴)灌及灌区
---- 第五节 自流渠
---- 第六节 水土保持
---- 第七节 水利投资
-- 第二章 提水工具及动力
---- 第一节 提水工具
---- 第二节 提水动力
-- 第三章 水产
---- 第一节 自然资源
---- 第二节 水域理化因素
---- 第三节 水面投放及养殖
-- 第四章 解决山区缺水与改良水质
---- 第一节 缺水地区概况
---- 第二节 解决缺水的方法
---- 第三节 改良水质
-- 第五章 机构
---- 附: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水文二队
卷十 农业机具
-- 第一章 机具类别
---- 第一节 动力机具
---- 第二节 耕作机具
---- 第三节 灌溉机具
---- 第四节 收打机具
---- 第五节 运输机具
---- 第六节 植保机具
---- 第七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具
---- 第八节 其他机具
-- 第二章 农机队伍
---- 第一节 技术骨干
---- 第二节 技术培训
-- 第三章 农机供应与维修
---- 第一节 供应
---- 第二节 维修
-- 第四章 农机管理
---- 第一节 经营管理
---- 第二节 安全监理
---- 第三节 机构
卷十一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企业体制
---- 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
---- 第二节 村办企业
---- 第三节 组办企业
---- 第四节 联合体企业
---- 第五节 个体企业
-- 第二章 企业行业
---- 第一节 工业
---- 第二节 建筑业
---- 第三节 运输业
---- 第四节 农业企业
---- 第五节 其他企业
-- 第三章 企业选介
-- 第四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扶持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第三节 机构
卷十二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所有制
---- 第一节 个体及私营工业
---- 第二节 集体工业
---- 第三节 全民工业(包括省、市属企业)
-- 第二章 电力
---- 第一节 输电线路
---- 第二节 变电站
---- 第三节 安全供电
---- 第四节 技术培训
---- 第五节 机构
-- 第三章 煤炭
---- 第一节 煤炭资源
---- 第二节 采煤
-- 第四章 冶炼
---- 第一节 采矿
---- 第二节 冶铁
---- 第三节 冶铜
---- 第四节 冶铝
-- 第五章 机械
-- 第六章 化工
-- 第七章 建材
-- 第八章 木器
-- 第九章 纺织服装
---- 第一节 纺织
---- 第二节 服装
-- 第十章 造纸 印刷
---- 第一节 造纸
---- 第二节 印刷
-- 第十一章 皮革
-- 第十二章 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
---- 第一节 面粉及食品加工
---- 第二节 棉花加工
---- 第三节 油料加工
-- 第十三章 其它工业
---- 第一节 卷烟
---- 第二节 制袋 编织 布鞋
-- 第十四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全民工业管理
---- 第二节 集体工业管理
---- 第三节 个体及私营工业管理
---- 第四节 机构
卷十三 商业
-- 第一章 商业体制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第四节 个体商业
-- 第二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生产资料
---- 第二节 肉、蛋、禽及蔬菜
---- 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
---- 第四节 计划物资
---- 第五节 药品 药材
---- 第六节 农副产品
---- 第七节 废旧物品、地产品
-- 第三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畜产品
---- 第二节 蚕茧
---- 第三节 农林副产品
---- 第四节 工矿产品
---- 第五节 其他产品
-- 第四章 服务行业
---- 第一节 饮食
---- 第二节 旅店
---- 第三节 理发
---- 第四节 照相
---- 第五节 浴池
---- 第六节 洗染
---- 第七节 寄卖
---- 第八节 修配
-- 第五章 集贸市场 物资交流会
---- 第一节 集贸市场
----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
-- 第六章 机构
---- 第一节 商业局
---- 第二节 供销社
---- 第三节 物资局
---- 第四节 外贸公司
---- 第五节 烟草专卖局(公司)
-- 附:古庙会、物交会会期,会址一览表
卷十四 粮棉油购销
-- 第一章 粮食购销
---- 第一节 粮食征购
---- 第二节 农村留粮
---- 第三节 农村粮食供应
---- 第四节 城镇粮食供应
---- 第五节 粮食市场
---- 第六节 粮食价格
-- 第二章 油料、油品购销
---- 第一节 油料、油品统购
---- 第二节 油品供应
-- 第三章 粮油储运与加工
---- 第一节 入库与保管
---- 第二节 粮仓建设
---- 第三节 粮油调运
---- 第四节 粮油加工
-- 第四章 棉花购销
---- 第一节 棉花统购
---- 第二节 絮棉供应与收购价格
---- 第三节 采购、加工与储运
-- 第五章 机构
---- 第一节 粮油机构
---- 第二节 棉花机构
卷十五 名优及土特产品
-- 第一章 名优产品
---- 第一节 工业产品
---- 第二节 木制家具
---- 第三节 乳制品
-- 第二章 传统产品
---- 第一节 草帽辫 草帽
---- 第二节 京襄城木楼
---- 第三节 朱垌木工用具
---- 第四节 桃牌粉笔
---- 第五节 “上窟春”酒
-- 第三章 土特产品
---- 第一节 柿子 柿饼 炕饼 霜糖饼
---- 第二节 河阴石榴
---- 第三节 金银花
卷十六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公路建设
---- 第二节 公路运输
---- 第三节 公路交通管理
---- 第四节 铁路
---- 第五节 水运航路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报
---- 第三节 电话
-- 第三章 机构
---- 第一节 交通
---- 第二节 邮电
卷十七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古荥阳城
---- 第二节 荥阳老城
---- 第三节 县城改建规划
---- 第四节 街道
---- 第五节 排水
---- 第六节 供水
---- 第七节 绿化
---- 第八节 路灯
---- 第九节 公共建筑
---- 第十节 公房管理与住宅建筑
---- 第十一节 环境卫生
-- 第二章 村镇建设
---- 第一节 村镇规划
---- 第二节 乡镇建设
---- 第三节 农房建造
-- 第三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土地概况
---- 第二节 控制非农业占地
---- 第三节 土地复耕
---- 第四节 黄河滩开发
---- 第五节 机构
---- 荥阳县黄河滩涂分布现状图
-- 附:有关黄河滩重要文献
---- 温县滩区图
---- 汜水滩区图
---- 武陟县四区赵庄西岩村图
---- 武陟县原滩地图
---- 黄河汜水老滩实测图
-- 第四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染源与污染状况
---- 第二节 环境监测
---- 第三节 控制与治理
---- 第四节 机构
卷十八 财政 税务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支
---- 第二节 企业财务
---- 第三节 行政、事业财务
---- 第四节 财政监督
---- 第五节 公债 国库券
---- 第六节 机构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征收管理
---- 第二节 农业税
---- 第三节 工商各税
---- 第四节 利改税
---- 第五节 机构
卷十九 金融
-- 第一章 货币管理
---- 第一节 货币
---- 第二节 货币流通
---- 第三节 现金管理
---- 第四节 金银收兑
-- 第二章 信贷
---- 第一节 工商信贷
---- 第二节 农业信贷
---- 第三节 基建贷款
---- 第四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存贷款
-- 第三章 人民储蓄
-- 第四章 机构
---- 第一节 当铺、钱庄
---- 第二节 农民贷款所和信用社
---- 第三节 民国银行
---- 第四节 人民银行
卷二十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五年计划执行情况
---- 第三节 机构
-- 第二章 审计管理
---- 第一节 审计成果
---- 第二节 机构
-- 第三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成果
---- 第二节 机构
-- 第四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物价改革
---- 第二节 工农业产品比价
---- 第三节 物价调整
---- 第四节 物价检查
---- 第五节 机构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管理
---- 第三节 商标管理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 机构
--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 计量管理概况
---- 第二节 万国公制
---- 第三节 计量改革
---- 第四节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五节 机构
卷二十一 人民生活
-- 第一章 收入
---- 第一节 农民收入
---- 第二节 职工收入
-- 第二章 消费
-- 第三章 居住
-- 第四章 储蓄
-- 第五章 典型村组调查
---- 第一节 小康型——峡窝乡上街村
---- 第二节 温饱型——汪沟村第五村民组
---- 第三节 贫困型——庙子乡庙子村
卷二十二 中共荥阳地方组织
-- 第一章 组织机构
---- 第一节 领导机构
---- 第二节 工作机构
---- 第三节 基层组织
-- 第二章 党员
---- 第一节 党员发展
---- 第二节 党员教育
---- 第三节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第三章 重大活动
---- 第一节 早期农民运动
---- 第二节 地下党组织的建立与抗日救亡活动
---- 第三节 清匪反霸 支援前线
---- 第四节 “三大运动”与经济恢复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造
---- 第六节 “三反”、“五反”、“审干”、“肃反”
---- 第七节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 第八节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经济调整
---- 第九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十一节 打击刑事和经济犯罪
---- 第十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
-- 第四章 历届党代会
-- 第五章 干部
---- 第一节 干部队伍
---- 第二节 干部管理
---- 第三节 老干部工作
---- 第四节 干部制度改革
-- 第六章 宣传工作
-- 第七章 统一战线
---- 第一节 联络各界知名人士抗日
---- 第二节 吸收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 第三节 落实民族政策
---- 第四节 侨务工作
---- 第五节 对台工作
---- 第六节 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
-- 第八章 纪律检查
---- 第一节 整党整风
---- 第二节 纪律查处
-- 第九章 信访工作
---- 第二节 信访机构
卷二十三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章 人民代表选举
-- 第二章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一节 荥阳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成皋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章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章 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例会活动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 第五章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卷二十四 人民政权
-- 第一章 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抗日民主政府
---- 第二节 人民民主政府
---- 第三节 人民政府
------ 荥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崔王庙圈药店)
------ 荥阳县人民政府旧址(老城卫校)
------ 荥汜人民民主政府旧址(苾县新中)
-- 第二章 办事机构
-- 第三章 基层政府
-- 第四章 施政活动
卷二十五 政协 民盟地方组织
-- 第一章 历届政协会议
-- 第二章 历届政协常务委员会议
-- 第三章 政协主要工作
---- 第一节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 第二节 视察工作
---- 第三节 办理提案
---- 第四节 征集文史资料
---- 第五节 做好民族和侨务工作
---- 第六节 服务工农业生产
-- 第四章 政协自身建设
---- 第一节 组织学习
---- 第二节 落实政策
-- 第五章 政协办事机构
-- 第六章 民盟基层组织
---- 第一节 组织建立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卷二十六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工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历届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农民团体
---- 第一节 农会
---- 第二节 农民协会
---- 第三节 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三章 共青团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历届代表大会
---- 第三节 重大活动
---- 第四节 少年先锋队
-- 第四章 妇女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历届妇女代表大会
---- 第三节 重大活动
-- 第五章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学会
-- 第六章 工商团休
---- 第一节 同业公会
---- 第二节 商会
---- 第三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四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七章 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 第八章 侨务
---- 第一节 归侨侨眷联合会
---- 第二节 荥阳郑氏研究会
-- 第九章 协会
---- 第一节 红十字会
---- 第二节 卫生工作者协会
---- 第三节 体育协会
---- 第四节 中苏友好协会
-- 第十章 早期进步团体
---- 第一节 文化界救亡协会
---- 第二节 抗日救国同盟会
卷二十七 清及民国党政团机构
-- 第一章 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县党部
---- 第二节 基层组织
---- 第三节 党务活动
-- 第二章 三青团地方组织
---- 第一节 领导机构
---- 第二节 基层组织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三章 县政权机构
---- 第一节 清代县公署
----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
---- 第三节 基层政权
-- 第四章 县参议会
卷二十八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肃清反动势力
---- 第二节 案件侦破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交通管理
---- 第五节 机构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刑事检察
---- 第二节 法纪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监所检察
---- 第五节 机构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案件审判
---- 第二节 案件复查
---- 第三节 机构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法制宣传
---- 第二节 公证
---- 第三节 法律事务
---- 第四节 民事调解
--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警察局、司法处
卷二十九 军事
-- 第一章 兵事概要
---- 第一节 军事地位
---- 第二节 军事要地
---- 第三节 军事交通
-- 第二章 军事活动
---- 第一节 古代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
----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
-- 第三章 驻军
---- 第一节 古代驻军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 第三节 人民解放军驻军
-- 第四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募兵制
---- 第二节 征兵制
----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 第五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国民党地方武装
---- 第二节 人民地方武装
-- 第六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专职干部
---- 第三节 武器装备
---- 第四节 政治教育
---- 第五节 军事训练
---- 第六节 代表大会
---- 第七节 民兵实绩
-- 第七章 军民共建活动
---- 第一节 支援物资
---- 第二节 救火救急
---- 第三节 救灾抢险
---- 第四节 兴修水利和其他工作
-- 第八章 机构
卷三十 社会保障
-- 第一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招工与安置
---- 第二节 劳动保护
---- 第三节 劳动管理
-- 第二章 工资
---- 第一节 工资制度
---- 第二节 工资区类别
---- 第三节 工资调整
-- 第三章 优抚 拥军
---- 第一节 优抚
---- 第二节 安置与管理
---- 第三节 拥军优属
-- 第四章 救灾赈济
---- 第一节 救灾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三节 收容遣送
---- 第四节 对麻疯病人治疗
-- 第五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慈善机构
---- 第二节 建国后福利事业
---- 第三节 社会保险
-- 第六章 移民支边
-- 第七章 殡葬改革
---- 第一节 节约办丧事
---- 第二节 推行火葬
-- 第八章 机构
---- 第一节 劳动
---- 第二节 民政
卷三十一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农业科研网
---- 第一节 县级科研所
---- 第二节 公社农科站
---- 第三节 大队农科队
---- 第四节 生产队农科组
-- 第二章 科学普及
---- 第一节 科技教育
---- 第二节 科技咨询
---- 第三节 科技画廊
---- 第四节 科普集市
-- 第三章 科技情报
---- 第一节 科技情报室
---- 第二节 《荥阳科技》刊
---- 第三节 情报交流
-- 第四章 科技队伍
---- 第一节 闲散科技人员安排
---- 第二节 职称评定
---- 第三节 科技人员分布
-- 第五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科研项目的确定与管理
---- 第二节 新产品鉴定和科技成果推广
---- 第三节 科研经费
-- 第六章 科研成果
---- 第一节 工业
---- 第二节 农业
---- 第三节 农业机械
---- 第四节 医学
---- 第五节 获省、市科研成果奖项目
---- 第六节 沼气、太阳能推广应用
-- 第七章 地震测报
-- 第八章 气象测报
---- 第一节 气象观测
---- 第二节 天气预报
---- 第三节 农业气象
---- 第四节 气象机构
-- 第九章 机构
卷三十二 教育
-- 第一章 旧时学堂
---- 第一节 书院
---- 第二节 义学
---- 第三节 社学
---- 第四节 儒学
---- 第五节 私塾
-- 第二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三章 中等职业教育
---- 第一节 农业职业学校
---- 第二节 工业职业学校
---- 第三节 师范
---- 第四节 其他职业教育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文化教育
---- 第二节 干部职工业余文化教育
---- 第三节 农业技术教育
---- 第四节 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班
-- 第五章 教育改革
---- 第一节 学制沿革
---- 第二节 课程设置改革
---- 第三节 教学方法
---- 第四节 教学设备
---- 第五节 图书 仪器
-- 第六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师待遇
---- 第三节 业务进修
-- 第七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国家拨款
---- 第二节 勤工俭学
---- 第三节 集资办学
-- 第八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学校管理
---- 第二节 行政机构
卷三十三 文化艺术
-- 第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
---- 第二节 人民文化馆
---- 第三节 文化站
---- 第四节 俱乐部(文化室)
---- 第五节 影剧院
---- 第六节 文化专业队(户)
-- 第二章 民间文艺
---- 第一节 民歌
---- 第二节 民间音乐
---- 第三节 民间歌舞
---- 第四节 民间焰火
---- 第五节 民间灯展
-- 第三章 戏曲
---- 第一节 豫剧
---- 第二节 曲剧
---- 第三节 其他剧种
---- 第四节 曲艺
-- 第四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美术 书法 音乐 摄影
-- 第五章 电影
---- 第一节 放映单位与设备
---- 第二节 放映活动与经济收入
---- 第三节 幻灯放映
---- 第四节 电影队伍与管理机构
-- 第六章 新闻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录像
---- 第四节 通讯报导
-- 第七章 县地方史志
---- 第一节 县志
---- 第二节 党史
---- 第三节 地名
-- 第八章 图书
---- 第一节 图书阅览
---- 第二节 图书发行
-- 第九章 档案
---- 第一节 档案馆建设
---- 第二节 档案利用
---- 第三节 档案机构
-- 第十章 机构
卷三十四 著述
-- 第一章 古代著述
-- 第二章 近代著述
-- 第三章 现代著述
卷三十五 文物古迹
--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
----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 第三节 殷商文化遗址
---- 第四节 唐代古瓷窑遗址
---- 第五节 冶炼遗址
---- 第六节 古城遗址
---- 第七节 古战场遗址
-- 第二章 古墓葬
---- 第一节 汉、唐墓
---- 第二节 宋、明墓
-- 第三章 古建筑
---- 第一节 塔
---- 第二节 寺、庙、观
---- 第三节 明、清民居
-- 第四章 石刻
---- 第一节 石窟造像
---- 第二节 造像碑
---- 第三节 碑刻
---- 第四节 墓志
---- 第五节 石棺
-- 第五章 铁鼎铁犀
---- 第一节 铁鼎
---- 第二节 镇河铁犀
-- 第六章 革命纪念地
---- 第一节 肖寨荥汜抗日县政府旧址
---- 第二节 嵩山军分区后方第一卫生所旧址
---- 第三节 荥阳县革命烈士陵园
-- 第七章 馆藏文物
---- 第一节 化石
---- 第二节 石器
---- 第三节 陶器
---- 第四节 瓷器
---- 第五节 铜器
---- 第六节 古书画
-- 第八章 文物保护与管理
---- 第一节 文物保护单位
---- 第二节 保护管理
---- 第三节 机构
卷三十六 体育
-- 第一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体育课及体育活动
---- 第二节 普及“劳卫制”
---- 第三节 学校运动会
-- 第二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农村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老年体育
---- 第四节 武术
-- 第三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历届运动会
---- 第二节 单项比赛
---- 第三节 农民篮球赛
---- 第四节 参加上级体育比赛
---- 第五节 承办市级以上体育比赛
-- 第四章 体育训练
---- 第一节 县体育学校
---- 第二节 乡镇业余体校
---- 第三节 县体育骨干培训班
---- 第四节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第五章 体育设施
---- 第一节 县体育馆
---- 第二节 县体育场
---- 第三节 基层体育场地
-- 第六章 机构
卷三十七 卫生
-- 第一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三节 卫生防疫机构
-- 第二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 劳动保健
---- 第二节 妇幼保健
---- 第三节 老干部保健
-- 第三章 公共卫生
----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 食品卫生
-- 第四章 医疗机构
---- 第一节 荥阳县人民医院
---- 第二节 荥阳县中医院
---- 第三节 乡(区、公社)卫生院
---- 第四节 村卫生所
---- 第五节 村合作医疗诊所
---- 第六节 厂、校卫生室
-- 第五章 医疗队伍
---- 第一节 医护人员
---- 第二节 医疗技术
---- 第三节 医疗设备
---- 第四节 单方验方与医案选例
---- 第五节 医疗事故
-- 第六章 管理
---- 第一节 药政管理
---- 第二节 公费医疗管理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第四节 行政管理
卷三十八 民俗风情
-- 第一章 民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生产习俗
---- 第三节 传统节目
---- 第四节 陋习
---- 第五节 封建迷信
---- 第六节 社会新风
-- 第二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五节 基督教
-- 第三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分析
---- 第二节 荥阳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 第三节 词汇
---- 第四节 语法
---- 第五节 谚语
---- 第六节 歇后语
---- 第七节 讳语
-- 第四章 民谣 故事
---- 第一节 民谣
---- 第二节 故事
卷三十九 人物
-- 第一章 传记
---- 第一节 古今名人
------ 申不害
------ 任 安
------ 吕 强
------ 服 虔
------ 郑 泰
------ 郑 袤
------ 郑 浑
------ 郑 崇
------ 郑 球
------ 慧 可
------ 刘 佑
------ 郑元(王寿)
------ 张 亮
------ 李日知
------ 郑 虔
------ 郑(絪)
------ 郑余庆
------ 李商隐
------ 郑殉瑜 郑覃 郑郎
------ 郑 肃
------ 郑 畋
------ 郑从谠
------ 郑 綮
------ 王博文 王田 王畴
------ 任 昂
------ 杜 忠
------ 禹好善
------ 苌乃周
------ 牛凤山 牛瑄
------ 牛浩然
------ 牛昶昺
------ 牛昶煦
------ 苏鹏翥
------ 马 鉴
------ 秦阿灼
------ 魏联奎
------ 张虎臣
------ 张 昕
------ 张润苍
------ 赵东阶
------ 魏祖旭
------ 毛书带
------ 董天知
------ 楚 博
------ 李玉坡
------ 唐文理
------ 楚书范
------ 赵 伦
------ 薛武承
------ 荆文甫
------ 欧 刚
------ 张丙戌
------ 陈云路
------ 崔贡琛
------ 李 奇
------ 何其所
------ 张漫萍
------ 张登云
------ 张同庆
------ 张全合
------ 张青选
------ 韩凤楼
------ 马振民
------ 张鹗翎
------ 张云波
------ 孟棘仄
------ 马子龙
------ 周海水
------ 平 学
------ 李天宇
------ 赵长印
------ 姚明甫
------ 戚荣光
------ 丁云青
------ 马耀武
------ 李继邺
------ 石志新
------ 朱培屏
------ 李仲伯
------ 张申五
------ 袁子振
------ 张治平
------ 魏 伯
------ 刘 放
------ 郑伯权
------ 杨天照
------ 吴化人
------ 荆三林
------ 陈治策
------ 陈冰之
------ 耿忠贤
------ 王子珍
------ 李子青
------ 郭颖生
------ 张伯声
------ 高振西
------ 袁二保
------ 王定一
---- 第二节 客籍名人
------ 戴培元
------ 肖人鹄
------ 韩子木
------ 唐朴农
------ 张 勋
------ 胡 伦
---- 附:其它人物
------ 方子美
------ 王乐三
------ 刘得星
-- 第二章 简介
---- 许梦瀛
---- 刘国辅
---- 赵悔深
---- 王耀祖
---- 李春华
---- 王友唐
---- 石 磊
---- 赵 石
---- 张英骏
---- 王绪飞
---- 李师钊
---- 汪万春
---- 李 欣
---- 李凤岐
---- 陈 勉
---- 皋 峰
---- 赵钦定
---- 夏 克
---- 赵天禄
---- 王廉清
---- 姚 震
---- 赵天福
---- 李德粼
---- 蔡霖生
---- 柴与人
---- 何 鲛
---- 郑 直
---- 王宇霖
---- 刘 衡
---- 柴 勉
---- 赵孟尧
---- 陈松旺
---- 陈周棠
---- 任成文
---- 贾 耕
---- 梅养正
---- 苏 政
---- 刘国钧
---- 李海洲
---- 赵先存
---- 卢文昭
---- 张其贤
---- 巴肇伦
---- 袁振中
---- 牛邦彦
---- 牛保同
---- 赵一阳
---- 张瑞泉
---- 郑功仁
---- 方迎尧
---- 牛甲辰
---- 许彭年
---- 杨凤阁
---- 孙泊生
---- 王建国
---- 马 琳
---- 杨景宇
---- 郭均生
---- 周文昌
---- 李宝琨
---- 张福林
---- 禹化兴
---- 楚瑞庆
---- 赵学成
---- 王天任
---- 王定洲
---- 王马野
---- 淡 太
---- 肖居今
---- 马金库
---- 王自洲
---- 魏德哲
---- 樊绍珍
---- 王振东
---- 李西生
---- 崔振兴
--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四章 人物表
---- 第一节 荣立战功的复员、退伍军人
---- 第二节 全国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第三节 国家及部级劳模、先进工作者
---- 第四节 省级劳模及先进工作者
---- 第五节 高级科技人员
---- 第六节 教授 作家 艺术家
---- 第七节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县级以上干部
---- 第八节 军队团级以上干部
---- 第九节 留学生
---- 第十节 农民企业家
---- 第十一节 民国时期县、团级以上官员
卷四十 1986至1995年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 1986至1995年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