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的人,不能不研究方言,而研究方言,须从研究母语入手,从自己住地的方言入手,这是李荣先生给我们的教诲.何茂活同志撰写的《山丹方言志》,正是在对自己的母语——甘肃山丹方言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目录
封面
山丹方言志
河西学院“河西历史与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编辑委员会
《河西历史与文化乃研究丛书》序
序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
壹 地理及人口概况
--
贰 历史沿革
--
叁 方言概况
----
一、关于声母
----
二、关于韵母
----
三、关于声调
----
四、关于“马场话”
----
五、发音合作人
--
肆 音标符号
----
一、辅音
----
二、元音
----
三、声调符号
----
四、本书使用的其他符号
----
五、本书所用音标与汉语拼音方案对照表
第二章 语音分析
--
壹 声韵调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四、说明
--
贰 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
一、声韵的配合关系
----
二、声韵和调的配合关系
--
叁 轻声
----
一、轻声词语的基本情况
----
二、双音节轻声词语举例
----
三、三音节轻声词语举例
----
四、四音节轻声词语举例
--
肆 连读变调
----
一、两字组连读变调
----
二、三字组连读变调
----
三、多字组连读变调
--
伍 儿尾
--
陆 文白异读
----
一、同声同韵异调
----
二、同声异韵异调
----
三、同声异韵同调
----
四、异声同韵同调
----
五、异声同韵异调
----
六、异声异韵异调
----
七、异声异韵同调
--
柒 合音词与衍音词
----
一、合音词
----
二、衍音词
第三章 同音字汇
第四章 山丹音与北京音的比较
--
壹 声母的比较
--
贰 韵母的比较
--
叁 声调的比较
第五章 山丹语音与中古音的比较
--
壹 声母的比较
----
二、山丹方言声母与中古声母及北京音声母对比分析
----
三、山丹方言声母的主要音韵特点
--
贰 韵母的比较
----
二、山丹方言韵母与中古韵母及北京音韵母的比较
----
三、山丹方言韵母的主要音韵特点
--
叁 声调的比较
----
一、中古平声字的分化情况
----
二、中古上声字的分化情况
----
三、中古去声字的分化情况
----
四、中古入声字的分化情况
第六章 词汇
--
壹 分类词表
----
一 天文
----
二 地理
----
三 时令时间
----
四 农业
----
五 植物
----
六 动物
----
七 房舍
----
八 器具、用品
----
九 称谓
----
十 亲属
----
十一 身体
----
十二 疾病、医疗
----
十三 衣服、穿戴
----
十四 饮食
----
十五 红白大事
----
十六 日常生活
----
十七 讼事
----
十八 交际
----
十九 商业、交通
----
二十 文化教育
----
二十一 文体
----
二十二 动作
----
二十三 位置
----
二十四 代词等
----
二十五 形容词
----
二十六 副词、介词等
----
二十七 量词
----
二十八 附加成分等
----
二十九 数字等
--
贰 构词法
----
一、词缀
----
二、重叠
----
三、单纯词
----
四、合成词
----
五、单音词与复音词
--
叁 造词法
----
一、比喻造词
----
二、借代造词
----
三、比拟造词
----
四、婉言式造词
----
五、仿词式造词
----
六、引申造词
----
七、音变式造词
----
八、拟声式造词
----
九、飞白式造词
----
十、衍音式造词
----
十一、合音式造词
----
十二、缩略式造词
----
十三、拆字式造词
--
肆 方言词词源例释
第七章 语法
--
壹 词类及构词特点
----
一、名词
----
二、动词
----
三、形容词
----
四、数词
----
五、量词
----
六、副词
----
七、代词
----
八、拟声词
----
九、叹词
----
十、介词
----
十一、连词
----
十二、助词
----
十三、语气词
----
十四、词的兼类与活用
--
贰 句法特点
----
一、疑问句
----
二、“把”字句和被动句
----
三、否定句
----
四、复指句
----
五、一些常见的复句形式
第八章 语法例句
第九章 标音举例
--
壹 谚语
--
贰 歇后语
--
叁 绕口令
--
肆 儿歌
--
伍 故事
--
陆 对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