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武汉港口发展的历史。包括港口建设、港口贸易、港口管理工作等。
出版时间:
1994年06月
目录
封面
中国水运史丛书武汉港史
内容提要
版权页
中国航海史研究会
长江航运史编写委员会
武汉港史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说明
中国水运史丛书总序
前言
图片
--
武汉三镇鸟瞰
--
武汉港青山外贸港区码头
--
武汉港汉阳水陆联运港区码头之一
--
武汉港江岸水陆联运港区栈桥码头群
--
武汉港汉口客货运港区码头
--
新建的武汉港客运中心枢纽
--
武钢工业港码头
--
武汉港大型锚地
--
武汉石化石油管道码头
--
武汉港自备的机车铁路编组站
--
武汉港机械化仓库
--
武汉港大型货场
目录
绪论
--
一、港口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二、港口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
三、港口经济腹地及货源结构
--
四、港口的地位和作用
--
五、港口的现状及生产能力
古代部分(远古~1840年)
--
第一章港口的形成与早期发展(远古~580年)
----
第一节港口雏形的孕育
------
一、早期居民点和原始城堡的出现
------
二、剩余产品交换和水道运输的萌芽
------
三、初具雏形的江汉水网
------
四、水上运输活动与原始状态的舟船泊地
----
第二节港口的早期发展
------
一、沙羡县设置后的经济发展趋势
------
二、原始形态的城港一体化
------
三、城市经济的初步形成
------
四、港口的发展与水上运输活动
------
五、造船工场的出现及其发展
--
第二章商贸中转港地位的确立(581~1367年)
----
第一节城市经济与港口的共同发展
------
一、经济重心南移与两湖地区的社会经济
------
二、武汉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
三、商航并盛的两岸港埠
----
第二节以中转为主的货物运输
------
一、漕粮运输
------
二、贡赋运输
------
三、铸钱运输
------
四、商贸物资运输
----
第三节实力雄厚的造船业
------
一、造船工场规模的扩大
------
二、造船技术的进步
------
三、民间造船工匠的和雇
--
第三章华中大港的崛起(1368~1839年)
----
第一节港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
------
一、汉口镇的兴起
------
二、三镇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
三、四通八达的江汉商路
----
第二节初具规模的三镇港埠
------
一、水上集贸市场刘公洲
------
二、江汉明珠刘家隔
------
三、漕粮交兑口岸金沙洲
------
四、竹木集散地汉阳鹦鹉洲
----
第三节漕粮、淮盐及其他大宗货物运输
------
一、湖广漕粮的转运与交兑
------
二、淮盐的中转分销
------
三、铸钱及燃物料运输
------
四、有色金属的中转运销
------
五、商品粮运输
------
六、川楚木材运输
------
七、其他物资运输
----
第四节港口航道治理的早期尝试
------
一、武汉河道概貌
------
二、古代疏浚工具的出现与应用
------
三、陈公套的疏浚
------
四、新河的开凿
----
第五节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
------
一、造船基地的扩展与造船数量的增加
------
二、造船规模的扩大与技术水平的提高
----
第六节关税管理机构的设置
------
一、明代的金沙洲钞关
------
二、清代的武昌关
近代部分(1840~1949年)
--
第四章汉口港开埠通商及向近代港口的转化(1840~1911 年)
----
第一节开埠通商以前汉口港的发展及其新的变化
------
一、对内贸易保持华中枢纽大港地位
------
二、对外贸易商路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
第二节武汉港被迫对外开放
------
一、汉口开埠通商缘起
------
二、汉口被迫开埠通商
------
三、江汉关的设立与开关征税
------
四、海关行政权与港口管理主权的丧失
------
五、开港初期外国商船的入侵
----
第三节武汉港向长江航运中心港过渡
------
一、外国航运势力在汉口设立航运基地
------
二、中国轮船航运业在武汉港的初创
------
三、以武汉港为中心的江、河、海航运网络的初步形成
----
第四节港口设施的初步兴建与近代码头工人队伍的形成
------
一、轮船码头的修建与港埠重心的转移
------
二、保税关栈的设立及管理
------
三、近代码头工人队伍的形成
----
第五节港口相关行业的兴起
----
第六节开埠以后汉口港生产的扩大
------
一、货物吞吐量跃居全国大港行列
------
二、对外贸易的兴起及外贸货物种类
------
三、国内贸易继续发展
----
第七节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一、港口改变城市布局
------
二、港口推动城市近代工业的兴起
------
三、港口促进城市商业的繁荣
------
四、港口促进城市金融业的发展
--
第五章武汉港成为长江内河最大的水陆综合运输枢纽港(1912~1936年)
----
第一节武汉港发展的新动力
------
一、京汉、粤汉铁路的修建对武汉港发展的重要作用
------
二、城市经济的进步对武汉港航运贸易的促进
----
第二节武汉港综合集疏运系统的形成
------
一、以武汉港为中心的江海航运的进一步发展
------
二、铁路通车以后港口集疏运条件的改善
------
三、邻近地区水路集疏运能力的增强
----
第三节轮船码头及仓栈设施的新建与改造
----
第四节码头工人队伍的壮大及劳动生活状况
------
一、码头工人队伍的发展及劳动组织形式
------
二、码头的封建把持制日益深重
------
三、原始的作业方式与工人生活贫困化
------
四、码头工人的斗争
----
第五节近代港航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港口管理的加强
------
一、江汉关对港务管理实权的控制
------
二、航政机构的建立及航政港政管理
------
三、地方政府对码头工人的管理
----
第六节港口生产达到近代发展高峰
------
一、货物吞吐量大幅度增长
------
二、对外贸易业务的发展
------
三、国内贸易业务的扩大
------
四、客运业务的发展
------
五、武汉港在全国港口中的重要地位
--
第六章抗日战争期间及战后武汉港的衰落(1937~1949年5月)
----
第一节抗战初期武汉港的港航运输
------
一、港口成为战时撤退运输的重要中转港
------
二、战时港口商业运输的开展
----
第二节日伪统治下的武汉港
------
一、日本侵略者对港口的破坏与控制
------
二、日伪航业对港口航运的垄断
------
三、日寇对内地资源的掠夺与港口贸易的急剧衰退
----
第三节抗战胜利后武汉港的缓慢恢复
------
一、中国航运业复员与敌伪船舶的接收处理
------
二、码头的收回与整理
------
三、港口轮船运输业务的恢复和发展
----
第四节港口主权的有限收回
------
一、汉口口岸的收回与重新开放
------
二、航政管理的恢复与外商码头的收回
----
第五节繁重的突击性运输及其对港口的影响
------
一、人员和公物的大量中转
------
二、国民党军队和军用物资的大量中转
------
三、港口秩序一片混乱
----
第六节武汉港的衰落
------
一、城乡经济的衰退与港口贸易的萎缩
------
二、港口航运企业的困境
------
三、码头工人生活状况更加贫困
------
四、港埠水域状况的恶化与国民党军队对港口的破坏
现代部分(1949~1985年)
--
第七章武汉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1949年5月~1952年)
----
第一节港口收归国有
------
一、对国民党政府在武汉港航机构的接管
------
二、轮船招商汉口分公司资产的接收
------
三、对外国航商在武汉产业的征用与收回
----
第二节港口设施的整治与航运的恢复
------
一、港口设施的整治
------
二、以汉口为中心的长江航运的恢复
----
第三节重点运输任务的完成
------
一、华中地区支前运输的重心
------
二、稳定沿江大城市经济的运输中心
------
三、成渝铁路建设物资的联运枢纽
----
第四节码头封建残余势力的摧毁
------
一、封建把持制的废除与搬运公司成立
------
二、装卸力资的整顿与调整
----
第五节新型港口管理机构的建立
------
一、武汉港归口管理局面的初步形成
------
二、交通部直属汉口港务局成立
--
第八章港口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港口生产的复兴(1953~1957年)
----
第一节港政管理的统一趋势
------
一、解放后第一个港口管理条例的颁布
------
二、码头仓库接收工作的完成
------
三、汉口沿江滩地的划分与使用
------
四、港口装卸工人队伍的组建
------
五、私营航业的管理与改造
------
六、港航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
第二节港湾改革与生产管理制度的建立
------
一、计划调度管理的完善与强化
------
二、技术操作规程的运用
------
三、计件工资制度的实施
------
四、作业区专业分工的确立
----
第三节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
------
一、江岸联运港区的开辟
------
二、装卸机械的初步使用和革新活动的萌芽
------
三、港口生产配套设施的建设
----
第四节港口面貌的改观和运输生产的发展
------
一、联运中转功能的进一步增强
------
二、客货运量日趋上升
------
三、港口面貌的改观
------
四、职工劳保福利待遇的改善
--
第九章武汉港从“跃进”走向调整(1958~1965年)
----
第一节港口“跃进”的生产局面
------
一、货物吞吐量急剧增长
------
二、“千吨班”作业方式的产生和效果
------
三、“大协作”运输方式的发展与衰退
----
第二节港口作业从原始状态向机械化过渡
------
一、装卸工具的变革
------
二、“大跃进”对群众革新活动的影响
------
三、港机修造体系的初步形成
----
第三节扬泗庙联运港区的兴建
------
一、城乡经济发展对港口的压力
------
二、新港区选址及初步建成投产
----
第四节企业码头及地方港区的建设和发展
------
一、港、厂协作创建青山港区
------
二、物资单位码头的建设和地方港区的发展
----
第五节港口在调整中稳步发展
------
一、货源的减少和生产规模的紧缩
------
二、生产布局的调整和支农方针的贯彻
------
三、机械设备的保养和作业线的完善
------
四、商务监督的开展和安全质量管理的加强
------
五、管理体制的健全和经济核算制的深化
------
六、运输生产的发展和主要经济指标的回升
--
第十章港口在“文革”中的艰难发展(1966~1976年)
----
第一节面临困境的港口
------
一、装卸运输生产的混乱局面
------
二、港区航道淤浅
----
第二节逆境中发展的港口运输生产
------
一、维护生产秩序,开展局部整顿
------
二、重点工程和能源物资中转联运
------
三、成组装卸的试行与推广
------
四、旅客发送量超过100万人次
----
第三节自力更生建设港区
------
一、续建汉阳港区
------
二、工人自建升降机码头
------
三、改造青山矿货码头
------
四、建成汉口区机械化作业仓库
------
五、港口机械的革新与配套
------
六、地方和企业码头的建设
------
七、港机修造厂的扩建
----
第四节汉江舵落口水陆联运港区的兴建
------
一、汉江货源结构变化对港口建设的需求
------
二、建成汉江最大的水陆联运港区
--
第十一章武汉港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1977~1985年)
----
第一节港口生产经营机制的转换与改革
------
一、开展恢复性和建设性企业整顿
------
二、改革装卸工人分配制度
------
三、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
四、经营型公司的组建与配套改革
------
五、集体企业转轨变型
----
第二节兴旺发达的华中枢纽港
------
一、经济腹地的扩展和大宗货源的增长
------
二、航业振兴和运输市场的活跃
------
三、港口水陆联运的繁荣
------
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和立体综合运输
------
五、内河最大的客运始发港
------
六、多种经营的新格局
------
七、港口各项经济指标超历史水平
----
第三节外贸运输的复兴
------
一、武汉港口通江达海的优势
------
二、国务院批准武汉港为外贸运输口岸
------
三、日益发展的外贸运输
----
第四节港口建设的“黄金时期”
------
一、共建港口的崭新面貌
------
二、交通部属港进行大规模挖潜革新改造
------
三、汉阳直立框架式码头建成投产
------
四、江岸栈桥码头群的兴建
------
五、地方港和企业专用码头的兴旺发展
------
六、武钢工业港和武汉“石化”油港区的建设
------
七、内河最大锚泊基地的扩建
------
八、“七五”时期港口重点工程的前期准备
----
第五节港口生产辅助设施的建设与港机工业的新发展
------
一、更新港作船舶
------
二、改善环保设施
------
三、扩展通信网络
------
四、发展港机工业
----
第六节健全完善港口管理体系
------
一、调度管理的强化及其对港口装卸生产的促进
------
二、全方位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及其显著成效
------
四、标准化能源管理的开展
------
五、机械设备管理的完善
----
第七节职工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与生活的改善
------
一、职工教育网络的形成
------
二、职工生活的改善
附录
--
一、大事记
--
二、武汉港(汉口港)历届党委(总支、支部)正副书记名录及任职期限
--
三、武汉港(汉口港)历届正副局长(港长、革委会主任)名录及任职期限
--
四、武汉港(汉口港)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名录
中国水运史丛书已出版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