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回族自治州志 下

昌吉回族自治州志 下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昌吉回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5

出版时间: 2002年12月

目录

封面
昌吉回族自治州志(下册)
版权页
目录
第二十四编 粮 油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州粮食局
---- 第二节 州粮食局直属单位
---- 第三节 县市粮食局
-- 第二章 粮油收购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粮油收购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油收购
---- 第三节 统购统销时期粮油征购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粮油收购
---- 第五节 国营农业团场粮油收购
-- 第三章 粮油销售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及成立初粮油销售
---- 第二节 统购统销时期粮油销售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粮油销售
-- 第四章 粮油储运
---- 第一节 粮油储存
---- 第二节 粮油调运
-- 第五章 粮油工业
---- 第一节 粮食加工业
---- 第二节 油脂加工业
---- 第三节 饲料加工业
-- 第六章 财务与资金管理
---- 第一节 财务
---- 第二节 经营费用
---- 第三节 资金
第二十五编 财 政
-- 第—章 机构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财政机构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财政机构
-- 第二章 财政收入
---- 第—节 农牧业税收入
---- 第二节 工商税收入
---- 第三节 企业收入
---- 第四节 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国家预算调节基金
---- 第五节 其他收入
---- 第六节 自治区财政补贴
-- 第三章 财政支出
---- 第一节 经济建设支出
---- 第二节 文教卫生事业支出
---- 第三节 行政经费支出
---- 第四节 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支出
---- 第五节 其他支出
-- 第四章 财政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行政经费管理
---- 第三节 农用资金管理
---- 第四节 乡镇财政管理
---- 第五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
---- 第六节 技术措施资金管理
---- 第七节 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管理
---- 第八节 国有资产管理
---- 第九节 特别消费附加费征收管理
---- 第十节 会计事务管理
---- 第十一节 财政监察管理
---- 第十二节 国债发行管理
第二十六编 税 务
-- 第一章 机构
---- 第—节 州税务机构
---- 第二节 县市税务机构
-- 第二章 税种
---- 第一节 流转税类
---- 第二节 所得税类
---- 第三节 资源税类
---- 第四节 财产及行为税类
---- 第五节 特定目的税类
---- 第六节 其他税类
-- 第三章 税收体制与制度
---- 第一节 税收体制
---- 第二节 税收制度
-- 第四章 税收征管
---- 第一节 税务征管模式
---- 第二节 税务征管方法
---- 第三节 税收监管
---- 第四节 发票管理
---- 第五节 减免税管理
---- 第六节 违章处理
---- 第七节 税务行政复议
第二十七编 金 融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昌吉回族自治州分行
---- 第二节 商业银行
---- 第三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
---- 第四节 合作金融机构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一节 货币沿革
---- 第二节 货币流通
---- 第三节 货币管理
-- 第三章 存款
---- 第一节 对公存款
---- 第二节 储蓄存款
---- 第三节 外币存款
-- 第四章 贷款
---- 第一节 工业贷款
---- 第二节 商业贷款
---- 第三节 农业贷款
----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
---- 第五节 其他贷款
-- 第五章 结算业务
---- 第一节 会计制度
---- 第二节 支付结算
---- 第三节 联行往来
---- 第四节 账户管理
---- 第五节 结算种类
---- 第六节 信用卡
-- 第六章 外汇
---- 第一节 外汇额度及外汇调剂
---- 第二节 外汇收支
---- 第三节 外资项目
---- 第四节 结汇售汇
---- 第五节 外汇管理
-- 第七章 金融市场
---- 第一节 资金拆借
---- 第二节 证券市场
---- 第三节 社会集资
-- 第八章 保险
---- 第一节 保险种类
---- 第二节 保险费收入
---- 第三节 理赔
第二十八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经济计划
---- 第—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三节 计划编制
---- 第四节 计划实施
-- 第二章 统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经济统计
---- 第三节 社会统计
---- 第四节 综合平衡统计
---- 第五节 普查
-- 第三章 标准计量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量制度
---- 第三节 计量监督与管理
---- 第四节 计量检定
---- 第五节 标准化
--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个体工商户与私营企业管理
---- 第四节 市场管理
----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五章 物价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农林土特产品价格
---- 第三节 畜禽及水产品价格
---- 第四节 轻工业产品价格
---- 第五节 重工业产品价格
---- 第六节 服务业价格
---- 第七节 物价政策
---- 第八节 物价管理
-- 第六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政税收审计
---- 第三节 金融保险审计
---- 第四节 企业审计
----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 第六节 行政事业审计
-- 第七章 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 第三节 企业股份制
---- 第四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十九编 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地方组织
-- 第—章 组织机构
---- 第一节 州级组织
---- 第二节 州委下辖组织
-- 第二章 党的代表会议
---- 第一节 中共昌吉地区首届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一次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二次代表大会
---- 第四节 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三次代表大会
---- 第五节 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第四次代表大会
---- 第六节 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二届代表会议
---- 第七节 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五次代表大会
---- 第八节 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第六次代表大会
---- 第九节 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七次代表大会
-- 第三章 组织建设
---- 第一节 党员发展工作
---- 第二节 党员培训
---- 第三节 党员干部考察任用
---- 第四节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 第五节 老干部工作
---- 第六节 整顿党的作风
---- 第七节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第四章 宣传教育
---- 第一节 中心工作宣传
---- 第二节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
-- 第五章 统一战线
---- 第一节 民族工作
---- 第二节 宗教工作
---- 第三节 民主党派工作
---- 第四节 甄别和落实政策
-- 第六章 农村工作
----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农村改革发展成就
-- 第七章 纪检 监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党规党纪教育
---- 第三节 打击经济犯罪
---- 第四节 专项治理
---- 第五节 案件查处
-- 第八章 重大政事
---- 第一节 建政工作
---- 第二节 抗美援朝
---- 第三节 剿匪平叛
---- 第四节 “三反”与“五反”
---- 第五节 土地改革
---- 第六节 城乡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七节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 第八节 “大跃进”
---- 第九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十一节 揭批查及平反冤假错案
第三十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人大常委会
----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会议
---- 第四节 人大常委会工作
---- 第五节 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
-- 第二章 政权
---- 第一节 清代以前地方政权
---- 第二节 清代政权
---- 第三节 民国时期政权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
---- 第五节 信访
-- 第三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政治协商会议
---- 第二节 政协工作机构
---- 第三节 协商工作
第三十一编 党派 社团
-- 第一章 国民党及民主党派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昌吉市委员会
---- 第三节 民革昌吉市委员会
---- 第四节 九三学社昌吉支社
-- 第二章 工会组织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会代表大会
---- 第三节 职工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工会工作
--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
---- 第一节 共青团组织
---- 第二节 团员
---- 第三节 团代会
---- 第四节 青少年工作
---- 第五节 少先队
-- 第四章 妇女组织
---- 第一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二节 妇女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妇女参政
---- 第四节 妇女工作
-- 第五章 其他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二节 贫下中农牧协会
第三十二编 公安 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警制沿革
---- 第二节 肃清反革命势力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刑侦与严打
---- 第五节 预审与看守
---- 第六节 内部保卫
---- 第七节 户政
---- 第八节 出入境管理
---- 第九节 交通管理
---- 第十节 武警消防
-- 第二章 检察
---- 第—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民事与行政检察
---- 第六节 监所检察
---- 第七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判制度
---- 第三节 刑事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第五节 审理经济纠纷案件
---- 第六节 行政审判
---- 第七节 审判监督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普法教育
---- 第三节 律师
---- 第四节 公证
---- 第五节 人民调解
---- 第六节 监狱劳教
第三十三编 外事 侨务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侨联
-- 第二章 外事
---- 第一节 对外交往
---- 第二节 礼宾接待
---- 第三节 外国专家
---- 第四节 开放地区
---- 第五节 出国审批
-- 第三章 侨务
---- 第一节 侨情
---- 第二节 侨务政策
---- 第三节 侨务接待
---- 第四节 侨务扶贫和侨务经济
第三十四编 民 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州民政机构
---- 第二节 县市民政机构
-- 第二章 基层政权建设
---- 第一节 乡镇政权建设
---- 第二节 村委会建设
-- 第三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救灾
---- 第二节 救济与扶贫
---- 第三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福利生产
---- 第二节 有奖募捐
---- 第三节 “五保”供养及敬老院
---- 第四节 老龄工作
-- 第五章 安置 优抚
---- 第一节 安置
---- 第二节 优抚
-- 第六章 残疾人保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康复工作
---- 第三节 文化教育和劳动就业
-- 第七章 地名工作
---- 第—节 机构
---- 第二节 地名普查
---- 第三节 地名工具书和地名档案
---- 第四节 地名管理与标志设置
-- 第八章 其他工作
---- 第一节 婚姻登记管理
---- 第二节 殡葬管理
---- 第三节 社团与收养登记
第三十五编 劳 动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第二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安置
---- 第二节 招工 录用
-- 第三章 劳动管理
---- 第一节 劳动计划管理
---- 第二节 用工管理
---- 第三节 争议仲裁
---- 第四节 劳动力调配
---- 第五节 “三项制度”改革
-- 第四章 劳动工资
---- 第一节 工资总额控制
---- 第二节 工资改革与调整
---- 第三节 津贴 补贴
---- 第四节 奖金与工资待遇
-- 第五章 社会保障与退休退职
---- 第一节 社会保障
---- 第二节 退休退职费
---- 第三节 退休退职鉴定
-- 第六章 劳动安全保护
---- 第一节 劳动保护
---- 第二节 劳动安全
-- 第七章 劳动监察
---- 第一节 监察制度
---- 第二节 监察活动
---- 第三节 重大安全事故处理
第三十六编 人 事
-- 第—章 机构
---- 第一节 人事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编制管理机构
-- 第二章 干部管理
---- 第—节 干部录用
---- 第二节 干部调配
---- 第三节 干部考核与考试
---- 第四节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 第五节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 第六节 人才引进与交流
---- 第七节 科技干部管理
---- 第八节 落实政策
---- 第九节 干部精减下放及退休退职管理
-- 第三章 干部培训
---- 第一节 机关干部培训
---- 第二节 企业干部培训
-- 第四章 工资福利
---- 第一节 工资制度
---- 第二节 调资
---- 第三节 福利
-- 第五章 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
---- 第一节 机关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
---- 第二节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 第三节 机构编制管理
---- 第四节 机构改革
第三十七编 军 事
-- 第一章 驻军
---- 第一节 清代驻军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 第三节 驻州人民解放军
-- 第二章 兵役
---- 第—节 民国时期兵役
---- 第二节 新中国兵役
-- 第三章 民众武装
---- 第—节 清末民团
---- 第二节 民国自卫团
---- 第三节 新中国民兵
-- 第四章 重要兵事
---- 第一节 昌吉屯犯暴动
---- 第二节 反清起义
---- 第三节 清军消灭阿古柏军之战
---- 第四节 抗击外蒙古军犯境
---- 第五节 平息阿连阔夫暴乱
---- 第六节 回民围攻景化城
---- 第七节 马仲英之乱
---- 第八节 蒙军入侵北塔山
---- 第九节 平叛剿匪
-- 第五章 边防
---- 第一节 划界 勘界
---- 第二节 边防管理体制
---- 第三节 边防管理
---- 第四节 边界联检
---- 第五节 边界涉外事务处理
---- 第六节 边防建设
-- 第六章 民众防空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民众防空组织
---- 第二节 新中国人民防空
-- 第七章 拥政 爱民
---- 第一节 拥政
---- 第二节 爱民
第三十八编 教 育
-- 第一章 教育行政机构
---- 第一节 清代机构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机构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机构
-- 第二章 科举教育
---- 第一节 教育场所
---- 第二节 科举
-- 第三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养蒙院
---- 第二节 机关托儿所
---- 第三节 农村托儿所
---- 第四节 幼儿园
-- 第四章 普通初等教育
---- 第一节 学堂
---- 第二节 小学
---- 第三节 特殊教育
-- 第五章 普通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创立与发展
---- 第二节 重点中学
-- 第六章 中高等专业教育
---- 第一节 中等专业学校
---- 第二节 昌吉师专
-- 第七章 职业教育
---- 第一节 农牧职业中学
---- 第二节 技工学校
---- 第三节 民办职业技术学校
---- 第四节 中小学“渗透”教育
-- 第八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盲教育
---- 第二节 农牧民文化技术教育
---- 第三节 成人中高等教育
---- 第四节 自学考试
-- 第九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录用
---- 第二节 教师培训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十章 教学
---- 第一节 德育
---- 第二节 教学工作
-- 第十一章 教育经费与设施
---- 第一节 教育经费
---- 第二节 校舍
---- 第三节 教育设备
---- 第四节 勤工俭学
第三十九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研究机构
---- 第三节 科技群团
---- 第四节 科技队伍
-- 第二章 科普活动
---- 第一节 城镇科普活动
---- 第二节 农牧区科普活动
---- 第三节 青少年科普活动
---- 第四节 学术交流
---- 第五节 科技咨询
-- 第三章 科技研究与推广应用
---- 第一节 农林水牧科学研究与推广应用
---- 第二节 工交电力科学研究与推广应用
---- 第三节 医药卫生科学研究与推广应用
---- 第四节 地震科学研究与推广应用
---- 第五节 气象测报与人工影响天气
---- 第六节 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与应用
---- 第七节 软科学研究
-- 第四章 科学技术管理
---- 第一节 科研计划管理
---- 第二节 科研成果管理
---- 第三节 科研经费管理
---- 第四节 专利管理
第四十编 文化艺术
-- 第一章 文化行政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职工队伍
---- 第三节 文化经费及文化设施
---- 第四节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二章 群众文化
---- 第—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族传统文化
---- 第三节 文艺汇演
-- 第三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艺术团体
---- 第二节 文艺期刊
---- 第三节 文学创作
---- 第四节 戏剧
---- 第五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 第六节 音乐 舞蹈
---- 第七节 文艺“奋飞奖”
-- 第四章 广播 电视 电影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四节 电影发行管理
-- 第五章 《昌吉报》
---- 第—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宣传报道
---- 第三节 编采业务
---- 第四节 报业经营
-- 第六章 图书
---- 第一节 图书发行
---- 第二节 图书阅览
-- 第七章 档案
---- 第一节 机构 设施
---- 第二节 档案管理
---- 第三节 编研 利用 检索
-- 第八章 党史 地方志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党史资料征编
---- 第三节 地方志编修
---- 第四节 地方志成果利用
-- 第九章 文物史迹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古人类遗址
---- 第三节 出土文物
第四十一编 体 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第二章 竞技体育
---- 第一节 田径
---- 第二节 速度滑冰
---- 第三节 篮球
---- 第四节 武术
-- 第三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农牧民体育
---- 第四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 第五节 老年体育
-- 第四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参加全国体育比赛
---- 第二节 参加自治区体育比赛
---- 第三节 州体育运动会
---- 第四节 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及裁判员
-- 第五章 体育场馆与经费
---- 第一节 体育场馆
---- 第二节 体育经费
第四十二编 卫 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第三节 医疗与医药机构
---- 第四节 卫生群团
-- 第二章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一节 健康教育
---- 第二节 环境卫生
---- 第三节 消灭“四害”
-- 第三章 地方病防治
---- 第一节 鼠疫防治
---- 第二节 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
---- 第三节 布鲁氏杆菌病防治
---- 第四节 地方性氟中毒防治
---- 第五节 包虫病防治
-- 第四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传染病疫情报告
---- 第二节 急性传染病防治
---- 第三节 慢性传染病防治
---- 第四节 结核病防治
---- 第五节 食物中毒防治
---- 第六节 公共卫生监督
-- 第五章 妇幼卫生
---- 第一节 妇幼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六章 医疗
---- 第一节 西医学科
---- 第二节 中医学科
-- 第七章 药品和医疗器械
---- 第一节 药品经营
---- 第二节 地产中药材
---- 第三节 医疗器械
-- 第八章 医疗保健制度
---- 第一节 公费医疗制度
---- 第二节 劳保医疗制度
---- 第三节 合作医疗制度
-- 第九章 卫生管理
---- 第一节 医政管理
---- 第二节 药政管理
---- 第三节 计划免疫管理
---- 第四节 初级卫生保健
第四十三编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章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 第三节 文明单位
---- 第四节 文明村
---- 第五节 十星级文明户
---- 第六节 文明城镇
---- 第七节 学雷锋 树新风
---- 第八节 思想政治工作
-- 第二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防范
---- 第三节 法制宣传教育
---- 第四节 治安管理
---- 第五节 目标管理
-- 第三章 民族团结
---- 第一节 民族团结教育
---- 第二节 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
---- 第三节 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模范县市
---- 第四节 民族关系
-- 第四章 军民团结 兵地团结
---- 第一节 军民共建
---- 第二节 兵地关系
第四十四编 人 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僧古萨里
---- 阿里海牙
---- 高四
---- 孔才
---- 赵兴体
---- 徐学功
---- 马明
---- 王克森
---- 董率真
---- 阿则里
---- 吴鉴群
---- 张文治
---- 扎里甫·艾拜塔依夫
---- 牛映森
---- 努尔古丽
---- 刘海阳
---- 吴永信
---- 安绪武
---- 沈德
---- 禹占林
---- 穆兴发
---- 郭德
---- 马建军
---- 马明亮
---- 马正忠
---- 谭作福
---- 马成荣
---- 王常泰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第一节 老红军
------ 刘仁安
------ 雷云山
------ 赵明武
------ 牛德玉
------ 梅富林
------ 卜应春
------ 唐大英
------ 刘森贵
------ 李田斌
------ 胡明安
------ 李新民
------ 杜占彪
------ 王文山
------ 宫殿波
------ 张呈祥
------ 刘炳义
------ 李天华
------ 黄福堂
------ 石忠山
------ 郝丰田
------ 柳智先
------ 胡兴顺
------ 何清德
------ 韩可袂
------ 常加福
------ 王邦玉
------ 卢克华
------ 陈继高
------ 龚天明
------ 张华荣
------ 郭从戎
------ 高玉金
------ 杨益山
------ 李英洲
------ 段国庆
---- 第二节 党政主要领导人
------ 刘坚
------ 贺平山
------ 史洛夫
------ 尕文祥
------ 褚南声
------ 白镜
------ 赵予征
------ 肖桂馨
------ 马存亮
------ 程培琪
------ 吴佳和
------ 杨启增
------ 马建国
------ 陈德敏
------ 胡家燕
------ 金生辉
------ 李福元
------ 周建华
------ 刘松林
------ 陈庆勇
------ 钱智
---- 第三节 各界人士
------ 王宝乾
------ 黄士敏
------ 韩生元
------ 陈刚
------ 孙宗礼
------ 吴土艮
------ 何贵品
------ 张新
------ 李玉瑚
------ 吉多年
------ 任明东
-- 第三章 人物表
---- 第一节 建政工作队成员
---- 第二节 革命烈士
---- 第三节 省部级劳模及先进工作者
---- 第四节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续 编
-- 1996~2001年大事记
-- 1996~2001年昌吉回族自治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 “九五”回眸
-- 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视察昌吉州记略
-- 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第八次代表大会
-- 落实昌吉州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四大举措
-- 1996~2001年昌吉回族自治州州级领导班子成品表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