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全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存真求实、客观全面
为原则,系统记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和
资料性统一,力求突出地域特色和专业特点。
二、收录2013年12月以前广州市市级(含)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77个
项目。项目名称原则上以广州市政府发文为准.适当采用习惯称法。
三、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源。下至2013年12月。
四、记述地域以2013年广州市行政区域为主,包括区、县级市。为完整地反
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个别项目适当延伸至广州周边地区。
五、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志体篇目结构层
次一般为章、节、目,各章按照国务院于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分类与编号次序排列,各节据项目性质归类,同一类别的项目按名录级
别排序,同一级别的项目按入选名录时间先后排序。
六、大事记采用编年体,辅以纪事本末体,以重大事件为主线。
七、设人物专章,收录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生平事
迹,按级别、生年先后顺序排列。
八、卷末设附录,收载重要的文献和有存史价值的原始资料。
九、行文采用规范的语体文。除引用原文外,均以第三人称记述。文字、标
点、数字、计量单位等按国家颁布的统一规范书写。
十、书中涉及的组织机构、会议、文件、职官、地名等专用名词,按当时称
谓记述。多次出现时,除在第一次出现或特定情况下使用全称外,均使用简称。
行文中的“非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 “非遗中心”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中心”的简称; “教科文组织”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书中涉及的“市”“省”“市级”“省级”等称谓中的“市”“省”字前如无特
别注明,则分别指代广州市、广东省。
十一、资料均经各承修者考证、核实,并经主编单位审查,除重要史料以脚
注注明出处外,入志资料一般不再注明出处。
内容时限:
-2013
目录
封面
封底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委会
凡例
目录
第九章 传统医药
--
第一节 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
----
一、历史沿革
----
二、产品及制作工艺
----
三、文化价值
----
四、项目传承
----
五、保护与传播
--
第二节 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
----
一、历史沿革
----
二、产品及制作工艺
----
三、文化价值
----
四、项目传承
----
五、保护与传播
--
第三节 采芝林传统中药文化
----
一、历史沿革
----
二、产品及制作工艺
----
三、文化价值
----
四、项目传承
----
五、保护与传播
--
第四节 敬修堂传统中药文化
----
一、历史沿革
----
二、产品及制作工艺
----
三、文化价值
----
四、项目传承
----
五、保护与传播
--
第五节 小柴胡制剂方法
----
一、历史沿革
----
二、去滓再煎法
----
三、文化价值
----
四、方懈及功效
----
五、项目传承
----
六、保护与传播
--
第六节 端午午时茶
----
一、历史沿革
----
二、制作及功效
----
三、分布及价值
----
四、项目传承
----
五、项目保护
--
第七节 西关正骨
----
一、历史沿革
----
二、“三绝”技法
----
三、学术与文化
----
四、项目传承
----
五、项目保护
--
第八节 岭南传统天灸疗法
----
一、历史沿革
----
二、基本内容
----
三、项目传承
第十章 民俗
--
第一节 迎春花市
----
一、历史沿革
----
二、迎春摆花风俗
----
三、花街商品
----
四、花街装饰
----
五、花街文艺
----
六、辐射与延伸
----
七、项目保护
--
第二节 掷彩门
----
一、来源与流传
----
二、活动内容
----
三、彩门扎制
----
四、项目传承
----
五、研究与保护
--
第三节 添丁上灯习俗
----
一、添丁上灯习俗
----
二、添丁上灯活动
----
三、相关活动
----
四、文化内涵
----
五、传承与保护
--
第四节 花都元宵灯会
----
一、历史沿革
----
二、基本内容
----
三、流传形式
----
四、传承与保护
--
第五节 横沙会
----
一、历史渊源
----
二、主要内容
----
三、特征与价值
----
四、传承与保护
--
第六节 生菜会
----
一、历史渊源
----
二、民间传说
----
三、活动内容
----
四、各地生菜会
----
五、祭拜物品与吉祥物
----
六、传承与保护
--
第七节 飘色
----
一、沙湾飘色
----
二、潭山飘色
--
第八节 扒龙舟
----
一、历史沿革
----
二、流传区域及形式
----
三、基本内容
----
四、龙舟文化
----
五、传承与保护
--
第九节 沙亭龙船乸崇拜
----
一、历史文化背景
----
二、基本内容
----
三、仪式特色
----
四、传承与保护
--
第十节 乞巧节
----
一、起源与特点
----
二、近现代广州乞巧节
----
三、项目传承
----
四、保护措施
--
第十一节 广州重阳登高
----
一、历史渊源
----
二、历代登高
----
三、传承与保护
--
第十二节 番禺水色
----
一、历史源流
----
二、基本内容
----
三、保护措施
--
第十三节 波罗诞
----
一、历史渊源
----
二、历代活动
----
三、流传形式
----
四、传承与保护
--
第十四节 南沙妈祖信俗
----
一、历史沿革
----
二、基本内容
----
三、传承与保护
--
第十五节 玉岩诞
----
一、历史沿革
----
二、诞会内容
----
三、诞会价值
----
四、项目传承
----
五、保护措施
--
第十六节 畲族拜祖公图
----
一、历史渊源
----
二、《祖图》内容与特色
----
三、祭拜习俗
----
四、传承与保护
--
第十七节 盘古王诞
----
一、历史流变
----
二、基本内容
----
三、研究与保护
--
第十八节 黄大仙祠庙会
----
一、黄初平成仙得道传说
----
二、历史源流
----
三、新旧黄大仙祠
----
四、庙会活动
----
五、保护措施
--
第十九节 粤剧八和祖师诞
----
一、历史源流
----
二、祭祀活动
----
三、特征与价值
----
四、传承与保护
第十一章 非遗保护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工作机制
----
一、非遗保护中心
----
二、市际联席会议制度
----
三、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
----
四、保护经费
----
五、非遗传承基地
--
第三节 非遗普查
--
第四节 名录体系建设
----
一、代表性项目名录
----
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第五节 保存与研究
----
一、资料保存
----
二、研究与出版
--
第六节 传承与传播
----
一、项目传承
----
二、项目创新
----
三、社会传播
第十二章 代表性传承人
--
第一节 国家级传承人
--
第二节 省级传承人
--
第三节 市级传承人
附录
--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
关于公布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
关于公布广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
关于公布广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
关于公布广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
关于公布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
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
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