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载了兴和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2003
出版时间:
2004年12月
目录
封面
兴和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2003年10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听取兴和县委书记常永福、政府县长孟甫甬工作汇报。
--
1980年10月,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高克林(右一)视察兴和县苏木山林场。
--
2003年12月1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中)在兴和县兴永碳素有限公司考察。
--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杨晶出席兴和煤电联营及高载能工业园项目签字仪式。
--
1990年8月7日,国家轻工业部副部长肖永定(右二)在兴和县铸造厂视察工作。
--
2003年8月25日,中共乌兰察布盟盟委书记韩志然(中)对兴和县农牧业产业化典型进行调研。
--
2003年8月,乌兰察布盟行署盟长傅铁钢(左一)视察兴和县石材园区。
--
2004年11月,中共乌兰察布市委书记吴永新(右二)在兴和飞马食品有限公司视察工作。
--
中国民族经济对外合作促进会会长王福监(中)考察佑安寺旧址。
--
佑安寺文物
--
绥东第一大庙——佑安寺
--
古长城遗址
--
清 额附班第陵
--
北魏早期,大青山摩崖石碑(左上)
--
佑安寺经卷(右上)
--
北元时期,大青山喇嘛洞佛教记事石刻(中左)
--
新石器时期石铲、石磨(中右)
--
战国时期青铜剑、刀
--
汉玉石装饰花瓶
--
汉代瓦当(左上)
--
鲜卑陶器(右上)
--
唐 莲花铜盘(左中)
--
唐 金杯(右中)
--
辽 影青瓷碗(右中)
--
清 三足香炉(左下)
--
清 蜡座(右下)
--
1936年,刘澜涛主编的《兴和周报》
--
1948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兴和县城
--
革命烈士陵园
--
兴和县新城区党政大楼
--
新世纪广场夜景
--
1975年,兴和县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县。(上)
--
喷灌(中)
--
肥沃的农田国(下)
--
黄花梁生态工程
--
1983年,兴和县被列为永定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
--
优质马铃薯
--
芸豆
--
荞麦
--
出口青豆
--
甘蓝
--
大白菜
--
黄芪
--
枸杞
--
秦九
--
甘草
--
杏仁
--
扁蓄
--
玉米种植
--
网室脱毒马铃薯
--
马铃薯育种基地
--
上:自动挤奶车间
--
中:舍饲寒羊
--
下左:优良牧草
--
下右:獭兔
--
围栏草场
--
苏木山人工林场
--
涝利海
--
友谊水库
--
1956年,兴和县石墨矿生产车间
--
石墨开采
--
碳素加工车间
--
高洁牌涂料粉系列产品
--
出口猫砂
--
碳素系列产品
--
膨润土
--
上:石材加工
--
中:系列冷冻食品
--
下:肉食产品加工
--
110千伏变电站
--
2004年1月18日兴和煤电联营及高载能工业园项目签字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
上:110国道
--
中左:广播电视程控室
--
中右:金融服务
--
下:行政服务中心
--
上:团结乡北兴蔬菜批发市场
--
中左:20世纪80年代初,农民踊跃交爱国粮
--
东方商贸城
--
兴和宾馆
--
上左:百年名校实验小学
--
上右:20世纪50年代,团结乡办起幼儿园
--
中左:一中语音教室
--
中右:二中微机教室
--
下:一中教学楼
--
划旱船
--
乌兰牧骑演出东路二人台《挂红灯》
--
踩高跷
--
1983年全县首届农民歌咏比赛
--
扭身歌
--
上:乌兰牧骑演出歌舞
--
中左:民间剪纸
--
中右:版面
--
下:街心文化广场
--
上左:专家在长胜夭村考察白垩纪硅化木化石
--
上右:送科技下乡
--
医院CT室
--
建设中的县医院门珍楼
--
教育区鸟瞰图
--
《兴和县志》编篡委员会成员合影
--
《兴和县志》编辑、校对人员合影
--
2004年11月30日,《兴和县志》(稿)评审会在兴和县召开。
--
《兴和县志》评审委员会在全体成员合影
--
《兴和县志》(稿)评审会议全体人员合影
--
兴和县地图
《兴和县志》编纂委员会
《兴和县志》编辑人员
《兴和县志》供稿及提供资料人员
《兴和县志》主要摄影及提供照片人员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政区
--
第一章地域
----
第一节地理位置
----
第二节境域变迁
----
第三节正黄旗
--
第二章建制
----
第一节历史简况
----
第二节行政区划
--
第三章乡 镇概况
----
第一节城关镇
----
第二节张皋镇
----
第三节赛乌素镇
----
第四节壕堑镇
----
第五节二台子镇
----
第六节店子镇
----
第七节大库联乡
----
第八节五一乡
----
第九节五股泉乡
----
第十节曹四夭乡
----
第十一节台基庙乡
----
第十二节民族团结乡
----
第十三节大同夭乡
----
第十四节鄂尔栋乡
第二编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二章土壤植被
----
第一节土壤
----
第二节植被
--
第三章气候物候
----
第一节气温
----
第二节四季气候特征
----
第三节降水
----
第四节风
----
第五节日照 辐射 蒸发 湿度
----
第六节物候
--
第四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土地
----
第二节水
----
第三节草场
----
第四节林木
----
第五节野生动植物
----
第六节矿产
--
第五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旱涝
----
第二节霜冻
----
第三节雹灾
----
第四节风灾
----
第五节雪灾
----
第六节虫灾
----
第七节地震灾
----
第八节疫灾
第三编人口
--
第一章人口规模
----
第一节人口发展
----
第二节人口变动
----
第三节人口分布
--
第二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性别 年龄
----
第二节少数民族人口
----
第三节文化程度
----
第四节职业
----
第五节城乡人口
--
第三章婚姻家庭
----
第一节婚姻
----
第二节家庭
--
第四章人口普查
----
第一节第一次人口普查
----
第二节第二次人口普查
----
第三节第三次人口普查
----
第四节第四次人口普查
----
第五节第五次人口普查
--
第五章姓氏
----
第一节汉族
----
第二节蒙古族
--
第六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政策与措施
----
第三节技术与服务
----
第四节管理成果
--
第七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农民生活
----
第二节城镇居民生活
----
第三节长寿老人
第四编农业
--
第一章垦务 耕地
----
第一节垦务
----
第二节耕地
--
第二章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封建土地制度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人民公社化
----
第五节生产责任制
----
第六节稳定完善责任制
----
第七节产业结构调整
----
第八节实施二轮土地承包
----
第九节农业税费改革
--
第三章农作物
----
第一节粮食作物
----
第二节经济作物
--
第四章农技 农艺
----
第一节耕作方法
----
第二节栽培技术
----
第三节良种推广
----
第四节土壤肥料
----
第五节田间管理
--
第五章农田建设
----
第一节土壤改良
----
第二节梯田建设
----
第三节耕地保护
--
第六章农业机械
----
第一节传统农具
----
第二节农业机械
----
第三节机械经营
----
第四节农机队伍培训
----
第五节农机监理
----
第六节农机供应
--
第七章农业发展战略
----
第一节“进、退、还”战略
----
第二节“125”工程
----
第三节商品粮基地及农产品基地
--
第八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与改革
----
第二节管理措施
----
第三节收益分配
第五编畜牧业
--
第一章所有制变革
----
第一节私有制
----
第二节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草畜双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草场
----
第一节草场分布
----
第二节饲草品种
----
第三节退耕种草和草库伦建设
--
第三章畜禽品种
----
第一节当地品种
----
第二节引进品种
----
第三节畜禽改良繁殖
--
第四章奶牛、寒羊养殖
----
第一节奶牛养殖
----
第二节寒羊养殖
--
第五章疫病防治
----
第一节传染病
----
第二节寄生虫病
--
第六章畜禽产品
----
第一节产品产量
----
第二节检疫
--
第七章牧业改革
----
第一节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
第二节产业结构调整
----
第三节牧业税费改革
----
第四节养殖专业户
--
第八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饲养与管理
----
第三节政策实施
第六编林业
--
第一章林木分布与种类
----
第一节分布
----
第二节林种
----
第三节树种
--
第二章植树造林
----
第一节种苗培育
----
第二节四荒绿化
----
第三节退耕种树
----
第四节场圃建设
--
第三章林木管护
----
第一节封山育林
----
第二节护林防火
----
第三节病虫鼠害防治
--
第四章采伐利用
----
第一节林产品采伐
----
第二节林产品利用
--
第五章林业改革
----
第一节产业结构调整
----
第二节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
第三节落实和完善责任制
----
第四节林业体制改革
--
第六章林业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林权林政
----
第三节政策实施
第七编水利
--
第一章水利工程
----
第一节饮水工程
----
第二节提水工程
----
第三节蓄水工程
----
第四节节水工程
----
第五节防洪 用洪
--
第二章水利机械
----
第一节打井机具
----
第二节灌溉机具
--
第三章水土保持
----
第一节水土流失
----
第二节水土治理
--
第四章水利管理
----
第一节机构与改革
----
第二节资金管理
----
第三节政策实施
第八编乡镇企业
--
第一章经营机制
----
第一节体制与结构
----
第二节经济效益
--
第二章行业构成
----
第一节农业企业
----
第二节工业企业
----
第三节建筑业
----
第四节交通运输业
----
第五节商业饮食业
----
第六节服务业
--
第三章强项建设
----
第一节强县建设
----
第二节强乡镇建设
----
第三节强村建设
----
第四节强企业建设
----
第五节乡镇出口企业
--
第四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机构与改革
----
第二节管理措施
第九编工业
--
第一章体制与改革
----
第一节个体手工业
----
第二节集体二轻工业
----
第三节国营企业
--
第二章矿业
----
第一节石墨
----
第二节膨润土
----
第三节煤炭
----
第四节磷灰
--
第三章建筑材料
----
第一节水泥
----
第二节砖瓦
----
第三节石材
--
第四章电力工业
----
第一节发电
----
第二节输变电
----
第三节电价
--
第五章机械修造
----
第一节机械制造
----
第二节农机修造
--
第六章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管理制度
------
附:重点企业简介
第十编交通运输
--
第一章道路
----
第一节车马大道
----
第二节公路
----
第三节桥梁
----
第四节公路养护
--
第二章运输
----
第一节客运
----
第二节货运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运输管理
----
第三节监理与养路费征收
----
第四节路政管理
第十一编邮电
--
第一章邮政
----
第一节邮政网络
----
第二节邮政业务与资费
----
第三节报刊发行
----
第四节邮政储蓄
----
第五节集邮
----
第六节转运投递
--
第二章邮政管理
----
第一节机构与改革
----
第二节经营质量管理
----
第三节安全保卫
--
第三章电信
----
第一节电报
----
第二节电话
--
第四章电信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经营质量管理
----
第三节财务物资管理
第十二编城乡建设
--
第一章城镇建设
----
第一节旧城布局
----
第二节旧城改造
----
第三节旧城主要建筑
----
第四节道路交通
----
第五节供电 供水
----
第六节绿化
----
第七节住宅建设与管理
--
第二章新区开发
----
第一节总体规划
----
第二节建设形式
----
第三节“三项工程”庆典
----
第四节道路
----
第五节供水、供电、供热
----
第六节主要工程介绍
--
第三章乡村建设
----
第一节村落形成
----
第二节乡村规划
----
第三节乡驻地建设
----
第四节住宅建筑
--
第四章建筑
----
第一节建筑队伍
----
第二节建筑市场管理
----
第三节设计与施工
第十三编土地管理 环境保护
--
第一章土地管理
----
第一节土地调查
----
第二节建设用地管理
----
第三节地权、地籍管理
----
第四节管理机构
----
第五节财务管理
--
第二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环境污染
----
第二节污染治理
----
第三节管理机构
----
第四节财务管理
第十四编商贸
--
第一章体制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国营商业
----
第三节集体商业
----
第四节个体商户
--
第二章商品购销
----
第一节商品购进
----
第二节商品销售
----
第三节农畜产品与土特产品收购
----
第四节生产生活资料供应
--
第三章经营方式
----
第一节商业网点
----
第二节集市贸易
----
第三节专业批发市场
--
第四章出口贸易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出口商品
--
第五章饮食服务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第三节其它服务业
--
第六章专卖商业
----
第一节石油
----
第二节烟草
----
第三节医药
----
第四节盐业
----
第五节物资供应
--
第七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兴和县商会
----
第二节商业局 供销社
----
第三节社员代表大会
----
第四节烟草专卖局(公司)
----
第五节流通产业局
----
第六节乌兰察布盟药监局兴和分局
第十五编粮油经营
--
第一章征购
----
第一节粮市行情
----
第二节征购统购
----
第三节议购定购
--
第二章销售
----
第一节非农业人口供应
----
第二节农牧民人口供应
----
第三节工商行业用粮
----
第四节军供
----
第五节饲料供应
--
第三章储运调拨
----
第一节储存
----
第二节调运
--
第四章加工
----
第一节粮油加工
----
第二节饲料加工
--
第五章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质量管理
----
第三节经营管理
第十六编财政 税务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收入
----
第二节财政支出
----
第三节平衡收支
----
第四节财务管理
----
第五节财务监督
----
第六节体制与改革
--
第二章税务
----
第一节农业税
----
第二节工商税
----
第三节分税制
--
第三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财政
----
第二节税务
第十七编金融
--
第一章货币
----
第一节旧时货币
----
第二节人民币
--
第二章 存款 贷款 结算
----
存款
----
贷款
----
结算
--
第三章保险
----
第一节保险业务
----
第二节保险机构
--
第四章金库 债券
----
第一节金库
----
第二节债券
--
第五章管理
----
第一节金融机构管理
----
第二节金融业务管理
--
第六章机构
----
第一节钱庄 当铺
----
第二节银行
----
第三节信用社
第十八编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计划
----
第一节计划管理体制
----
第二节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
第三节机构与改革
--
第二章统计
----
第一节业务工作
----
第二节机构与改革
--
第三章审计
----
第一节国家审计
----
第二节内部审计
----
第三节社会审计
----
第四节机构与改革
--
第四章工商物价管理
----
第一节市场管理与监督
----
第二节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
第三节物价管理
----
第四节市场法制建设
----
第五节机构
--
第五章技术监督
----
第一节计量监督
----
第二节标准化管理
----
第三节质量监督
----
第四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
第五节质量技术监督法制建设
----
第六节机构与改革
第十九编政党社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在兴和县的早期活动
----
第二节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中共兴和县委职能部门
------
附: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二章社会团体
----
第一节工会
----
第二节共产主义青年团
------
附: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地方组织
----
第三节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农会、贫协
----
第五节残疾人联合会
----
第六节红十字会
----
第七节工商业联合会
----
第八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二十编政权政协
--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人大常委会
--
第二章政府
----
第一节清朝末期地方官府
----
第二节中华民国初期地方政府
----
第三节日伪统治时期伪政权
----
第四节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权
----
第五节国民党地方政府
----
第六节人民政府
----
第七节县人民政府主要政绩
----
第八节县人民政府重要决定及规定
--
第三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组织
----
第一节政协兴和县委员会
----
第二节主要工作
第二十一编人事 劳动
--
第一章人事管理
----
第一节编制
----
第二节干部队伍
----
第三节职工队伍
----
第四节知识分子待遇
--
第二章劳动管理
----
第一节劳动就业
----
第二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三节劳动保护
----
第四节社会保障
--
第三章机构与改革
----
第一节人事局
----
第二节劳动局
----
第三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
第四节劳动就业服务局
----
第五节职工医疗保险中心
第二十二编民政扶贫
--
第一章基层政权建设
----
第一节废保建政
----
第二节普选工作
--
第二章优抚安置
----
第一节优待抚恤
----
第二节烈士褒扬
----
第三节退伍安置
--
第三章救济福利
----
第一节灾害救济
----
第二节困难救济
----
第三节社会福利
--
第四章婚葬管理
----
第一节婚姻登记管理
----
第二节殡葬管理
--
第五章行政区域划界
----
第一节毗邻县域划界
----
第二节乡村划界
----
第三节地名普查
------
附:兴和县部分地名由来考
----
第四节管理机构
--
第六章扶贫
----
第一节贫困状况
----
第二节扶贫措施与成果
----
第三节扶贫开发项目
----
第四节老区建设
第二十三编 公安司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历史简况
----
第二节机构沿革
----
第三节政治保卫
----
第四节治安管理
----
第五节刑事侦察
----
第六节户籍管理
----
第七节监所管理
----
第八节交通管理
----
第九节消防管理
------
附:取缔会道门及帮会组织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机构与改革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反贪
----
第四节法纪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六节民事行政检察
----
第七节控告申诉工作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机构与改革
----
第二节刑事案件审判
----
第三节民事案件审判
----
第四节行政案件审判
----
第五节审判监督
----
第六节执行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机构与改革
----
第二节法制宣传教育
----
第三节基层工作
----
第四节调解
----
第五节律师
----
第六节公证
----
第七节法律援助中心
第二十四编军事
--
第一章兵役工作
----
第一节清代兵役
----
第二节中华民国兵役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
第二章驻军 军事设施
----
第一节驻军
----
第二节军事设施
--
第三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根据地建设
----
第二节地方游击队(县大队)
----
第三节兴和县人民武装部
----
第四节武装警察
----
第五节民兵
--
第四章人防
----
第一节人防组织
----
第二节人防工程
--
第五章主要战事
----
第一节抗日战争战事纪实
----
第一节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战事
--
第六章兵燹 匪患
----
第一节兵燹
----
第二节匪患
第二十五编科学技术
--
第一章科学普及
----
第一节科普宣传
----
第二节青少年科技活动
--
第二章科技活动
----
第一节科技培训
----
第二节科技成果
----
第三节科技引进
----
第四节科技推广
----
第五节科技承包
----
第六节科技特派员制度
--
第三章气象
----
第一节机构与改革
----
第二节设施与经费
----
第三节气象服务
----
第四节人工影响天气
--
第四章地震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监测与服务
--
第五章机构与改革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科技队伍
----
第三节科普协会
第二十六编教育
--
第一章普通教育
----
第一节学前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节中学教育
--
第二章民族教育
----
第一节民族小学
----
第二节民族中学
--
第三章专业教育
----
第一节职业中学
----
第二节技工学校
----
第三节农业中学
----
第四节其它职业学校
--
第四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牧民教育
----
第二节干部职工教育
----
第三节自学考试
--
第五章教师队伍
----
第一节教师结构
----
第二节师资培训
----
第三节民办教师
----
第四节教师待遇
--
第六章教育经费与设施
----
第一节教育经费
----
第二节勤工俭学
----
第三节教育设施
--
第七章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
第一节教学研究
----
第二节教学实践
----
第三节机构与改革
第二十七编文化艺术
--
第一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基层组织
----
第二节文化宣传
----
第三节传统文化
----
第四节业余文化
----
第五节东路二人台
----
第六节基层文化建设
--
第二章文艺创作
----
第一节文学
----
第二节美术 书法 摄影
----
第三节舞蹈 音乐
----
第四节戏剧
----
第五节民间文艺
------
附:兴和县文艺作者及作品简介
--
第三章文艺团体
----
第一节晋剧团
----
第二节乌兰牧骑
--
第四章文化单位
----
第一节文化馆
----
第二节图书馆
----
第三节新华书店
--
第五章文化管理
----
第一节机构与改革
----
第二节文化市场管理
----
第三节图书发行与管理
--
第六章电影
----
第一节场所与设备
----
第二节发行放映管理
第二十八编文物
--
第一章遗址
----
第一节古城址
----
第二节古长城
----
第三节古遗址
----
第四节古墓葬
----
第五节古庙宇
--
第二章文物工作
----
第一节文物考古
----
第二节出土文物采集
第二十九编广播 电视 报纸
--
第一章广播
----
第一节广播设施
----
第二节节目安排
--
第二章电视
----
第一节差转台
----
第二节有线电视
----
第三节设备
--
第三章报纸
----
第一节民国时期报纸
----
第二节新中国创办的报纸
--
第四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广播电视机构
----
第二节报社机构
第三十编档案史志
--
第一章档案工作
----
第一节接收 保管 利用
----
第二节业务指导 执法培训
--
第二章党史县志编纂
----
第一节资料征集
----
第二节资料汇编
--
第三章机构
----
第一节档案机构
----
第二节党史地方志机构
第三十一编医疗卫生
--
第一章医疗
----
第一节医疗单位
----
第二节培训教育
----
第三节医疗制度
--
第二章疫病防治
----
第一节传染病防治
----
第二节地方病防治
----
第三节非典型肺炎防治
--
第三章妇幼保健
----
第一节妇女保健
----
第二节婴幼儿保健
--
第四章群众卫生
----
第一节食品卫生
----
第二节企业卫生
----
第三节学校卫生
----
第四节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五章医药
----
第一节经营机构
----
第二节药品检验监督
--
第六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与改革
----
第二节卫生经费
第三十二编体育
--
第一章群众体育
----
第一节职工体育
----
第二节农民体育
----
第三节学校体育
----
第四节老年体育
--
第二章竞技体育
----
第一节运动会
----
第二节竞赛纪录
--
第三章教育与培训
----
第一节业余体校
----
第二节人才输送
----
第三节管理机构
第三十三编旅游
--
第一章资源
----
第一节自然资源
----
第二节人文资源
--
第二章旅游项目开发
----
第一节苏木山森林公园
----
第二节佑安寺
----
第三节涝利海
----
第四节摩崖石碑
----
第五节衙门号水库
----
第六节二台子万亩滩
----
第七节黄花梁绿色农家别墅十景园区
----
第八节兴旺角人文生态旅游园区
第三十四编民族宗教
--
第一章民族
----
第一节民族源流与分布
----
第二节民族结构
----
第三节民族工作
----
第四节民族团结
----
第五节民族语文工作
----
第六节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
--
第二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伊斯兰教
----
第三节基督教
----
第四节其他教派
第三十五编民情风俗
--
第一章生活习俗
----
第一节蒙古族生活习俗
----
第二节汉族生活习俗
----
第三节回族生活习俗
--
第二章岁时节俗
----
第一节蒙古族岁时节俗
----
第二节汉族岁时节俗
----
第三节回族岁时节俗
--
第三章礼仪习俗
----
第一节生辰
----
第二节寿诞
----
第三节嫁娶
----
第四节丧葬
----
第五节禁忌
--
第四章新风旧俗
----
第一节新风
----
第二节旧俗
第三十六编方言 谚语 歇后语
--
第一章方言
----
第一节基本特点
----
第二节声母、韵母和声调
----
第三节词汇
--
第二章谚语、俗语和歇后语
----
第一节谚语、俗语
----
第二节歇后语
人物
--
一、传略
----
檀石槐
----
拓跋力微
----
拓跋贺褥
----
班第
----
王宜
----
何全孝
----
常子良
----
苏义和
----
太平宝
----
张玉柱
----
五宾
----
智果桃
----
乌尔贡巴雅尔
----
王祥
--
二、简介
----
于生龙
----
马振英
----
王玉明
----
王怀纲
----
王美
----
王振义
----
王喜
----
乌云其木格
----
卢志清
----
白子文
----
包淑珍
----
冯瑞
----
乔儒
----
苍导元
----
苏春雨
----
李丕谋
----
李庭美
----
何瑞芝
----
张立中
----
张军
----
张守旺
----
张忠
----
张振国
----
张耀
----
孟世宏
----
孟甫甬
----
赵永华
----
赵保胜
----
郭生
----
郭玉山
----
郭俊梅
----
高富贵
----
黄俊
----
梁汉武
----
薛凯
----
魏来虎
----
王凤云
----
毛宪文
----
孔德元
----
付师士
----
关克勤
----
许常海
----
许强
----
李元山
----
李凤山
----
李存斌
----
李钧
----
李国新
----
连春城
----
连自昕
----
张功
----
张宏
----
张尚国
----
孟忠义
----
孟延孝
----
赵彦红
----
赵满
----
赵德厚
----
侯仑
----
贾刚
----
高日
----
翁建威
----
龚顺
----
潘懋
----
德古奇
----
牛宝
----
冯海文
----
朱占仁
----
苏源雨
----
张文玉
----
袁舜
----
常万金
----
梁海
----
董宏儒
----
董翠仙
----
靳登永
----
何琇
--
三、兴和县革命烈士名录
附录
--
一、跋
--
二、文献辑存
----
1、地方文献辑存
----
2、报刊文章辑存
----
3、《兴和县志》出版报批文件辑存
--
三、碑贴艺文选
--
四、《兴和县志》历届编纂机构成员名单
--
五、《兴和县志》(稿)评审委员会成员
--
六、《兴和县志》编修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