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二、本志是一部介绍福州市城乡建设的专业志,凡属城乡建设门类均予人志,不受行
政管辖归属所限,旨在更好地认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
三、记述范围与内容以城市为主,辐射郊县。不同行政区域含意:城区含鼓楼区、台
江区、仓区;市区含城区、郊区、马尾区;福州市或福州地区含市区和7县1市。
四、遵循实事求是和贯古通今、详今略古的编纂原则,上限不限、下限至1990年
末。为了充分反映改革开放,概述、大事记和有关编章延续到出书前一年(1992年末)。
重点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1978年后福州城乡建设实况。秉笔直书,褒贬得
当,力求体现专业特性,地方特色,时代特点。
五、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照、增设文苑。大
事记以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志文采用记述体、规范化语体文,对历史政权、人名
一律直抒原称,行文使用第三人称,文风力求严谨、朴实、准确、流畅。
六、人物记述按“生不立传”的原则,对已故者中曾为福州城乡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历
代官员、知名人士、先进模范写传略;对健在的市劳动模范以上有行业代表性的或科技拔
尖人物,写人物简介;能工巧匠简记专记古今能工巧匠的一技之长。市、省、部、全国劳
动模范和省、伞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载人人物表。见物又见人,尽力以事系人。
内容时限:
-1990
目录
封面
编委会
图片
上卷序言
目录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上卷第一编 建设环境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历代建治
----
第二节 市域区划
--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貌
----
第二节 地质
----
第三节 气候
----
第四节 水文
----
第五节 灾害
----
第六节 土壤
----
第七节 资源
----
第八节 海域
--
第三章 人口经济概况
----
第一节 人口增长
----
第二节 经济发展
----
第三节 人民收入消费
第二编 古城风貌
--
第一章 山川
----
第一节 鼓山
----
第二节 旗山
----
第三节 五虎山
----
第四节 屏山
----
第五节 乌石山
----
第六节 于山
----
第七节 闽江
--
第二章 城垣
----
第一节 冶城
----
第二节 子城
----
第三节 罗城
----
第四节 夹城
----
第五节 外城
----
第六节 府城
--
第三章 胜迹
----
第一节 碑塔
----
第二节 寺庙祠馆
----
第三节 亭台楼阁
----
第四节 书院
----
第五节 会馆
----
第六节 墓葬
----
第七节 摩崖石刻
----
第八节 遗址
----
第九节 纪念地
--
第四章 坊巷
----
第一节 三坊
----
第二节 七巷
----
第三节 朱紫坊街区
----
第五章 古园林
----
第六章 古港
第三编 城市规划
--
第一章 总体规划
----
第一节 初步规划
----
第二节 首套总体规划
----
第三节 国务院批准的总体规划
----
第四节 总体规划调整咨询
----
第五节 总体规划调整
--
第二章 专业规划
----
第一节 居住区
----
第二节 城市公共设施
----
第三节 城市基础设施
----
第四节 园林绿化风景旅游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
第三章 修建性详细规划
----
第一节 住宅与公共设施
----
第二节 市政设施
--
第四章 城市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
第一节 鼓西街区
----
第二节 福屿街区
--
第五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第一节 保护原则
----
第二节 保护范围
----
第三节 保护规划
----
第四节 评审建议实施
--
第六章 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尾总体规划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笫二节 性质范围布局
----
第三节 专业规划
--
第七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第一节 发展目标
----
第二节 规划方案
----
第三节 类型等级体系
----
第四节 发展战略布局
--
第八章 规划实施
----
第一节 城市规模
----
第二节 主体与附属建设
----
第三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四节 住宅建设
----
第五节 环境治理
----
第六节 文物占迹保护
--
第九章 规划管理
----
第一节 编 制管理
----
第二节 法制管理
----
第三节 组织管理
----
第四节 实施管理
第四编 市政设施
--
第一章 道路
----
第一节 驿道
----
第二节 古城街坊
----
第三节 市区干道
----
第四节 小街巷
----
第五节 防火道
----
第六节 隧道
--
第二章 桥涵
----
第一节 占桥
----
第二节 道路桥
----
第三节 立交桥
----
第四节 人行桥
----
第五节 涵洞
--
第三章 道路照明
----
笫一节 灯具
----
第二节 电源
--
第四章 排水
----
第一节 古沟
----
第二节 排水管道
----
第三节 污水处理厂
--
第五章 河道
----
第一节 城区河道
----
第二节 郊区溪河
----
第三节 治理
--
第六章 防洪
----
第一节 洪涝灾害
----
第二节 防洪工程
----
第三节 管理
--
第七章 消防
----
第一节 火灾
----
第二节 队伍机构
----
第三节 没施
--
第八章 市政工程设备
----
第一节 施工设备
----
第二节 运输设备
--
第九章 市政设施管理
第五编 公用事业
--
第一章 城市公共交通
----
第一节 车辆
----
第二节 营运
----
第三节 车辆技术
----
第四节 行车安全监理
----
第五节 管理
--
第二章 对外交通
----
第一节 铁路
----
第二节 民航
----
第三节 陆路
----
第四节 水路
--
第三章 供水
----
第一节 水源
----
第二节 水厂建设
----
第三节 售水
----
第四节 计划节约用水
----
第五节 管理
----
第六节 八县(市)供水
--
第四章 电力建设
----
第一节 发电
----
第二节 供电
--
第五章 城市燃气
----
第一节 石油液化气
----
第二节 人工煤气
--
第六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
第三节 八县(市)邮电
--
第七章 人防工程
----
第一节 工程建设
----
第二节 开发利用
第六编 温泉开发保护
--
第一章 资源
----
第一节 探采
----
第二节 质量
----
第三节 分布
--
第二章 利用
----
第一节 温泉浴
----
第二节 温泉水疗
----
第三节 旅游体育用热
----
第网节 农业用热
----
第五节 工业用热
----
第六节 水产养殖
----
第七节 地震测报
--
第三章 集中供热
----
第一节 温泉水厂
----
第二节 水价
--
第四章 保护管理
----
第一节 温泉自然保护区
----
第二节 监测
----
第三节 回灌
----
第四节 废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