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系统记述东莞自东晋以来人口的由来、延续和发展变化,重点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东莞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出版时间:
2008年08月
目录
封面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志
图片
--
东莞市人口图
--
东莞市政区图
--
1990年6月25日,国家计生委主任彭珮云(左二)到东莞视察。
--
1985年建立的东莞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首开广东计生技术服务先河。图为东莞市计生委主任黄满贵(左四)
--
1995年7月13日,省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赖耀南(左二)到东莞检查工作,在企石镇东山管理区荔枝园与育
--
1996年1月,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栗秀珍(前排左二),省计生委科技处处长王多生(后排左一)到长安镇指导
--
1997年12月,国家计生委副主任蒋正华(中)到东莞视察计划生育工作。
--
省计生委主任邓惠珍(前排中)与参加1997年度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分析会议的代表合影。
--
1998年3月29日,国家计生委宣教司司长陈胜利、副司长赵裕丰,省计生委宣教处长石海龙,副处长兰野等
--
2001年4月20日,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潘贵玉(前右三)考察虎门镇计划生育服务所的建设。
--
2002年底,全市计生系统举办“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演讲比赛,省计生委宣教处处长杨道本(左二)与市
--
2002年12月20日,省人口计生委主任时述花(中)与虎门镇龙眼村干部畅谈计生工作。
--
2003年3月27日,币委副书记刘树基(左二)市人大副主任许美君(左一)、副市长周致纳(右一)等亲临
--
2003年3月10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赵炳礼(左二)在长安镇计生服务所检查工作
--
2003年3月27日,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梁桂英在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乔迁暨新大楼落成开业典礼上致贺词。
--
2003年4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前左二)在市委书记佟星(前左一)、市长黎桂康(后
--
2003年12月,省人口计生委主任时述花(左二)在市长黎桂康(中)、市人口计生局长刘银燕(右二)的陪
--
2004年6月11日,副省长雷于蓝(左一)、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左二)到长安镇调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
--
2004年7月28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左三)与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刘银燕(左一)到樟木头镇
--
2004年6月,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政研室主任杨文庄(中)与省人口计生委巡视员梁桂英(左)在镇计生服
--
2004年8月,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庞国梅(中)到市计生局与女干部座谈。
--
2005年2月16日,副市长李小梅(左二)在市人口计生局与局负责人研究人口计生工作。
--
2005年3月,中国人口报关闻部主任韩跃进(左三),省人口计生委助理巡视员、宣教处处长杨道本(左五)
--
2005年3月30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前排左二)到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调研优质服务、流动人
--
2005年5月14日,在莞城文化广场举行的科技日、助残日咨询活动中,常务副市长冷晓明(前右)与市政府
--
2005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顺彩(右二)、副市长吴道闻(右一)、市政协副主席陈文敏等亲临市计
--
2005年8月1日,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右二)到东莞考察,与副省长雷于蓝(左一)、市委书记佟星
--
2005年9月8-9日,东莞市举行人口计生信息化岗位练兵竞赛活动。图为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云斌在竞赛活
--
2006年1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2005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
--
2006年2月8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江帆(左五)到东莞调研人口计生工作,与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志庚
--
2006年3月5日,中国计生协会党组书记、副会长席小平(右一)到南城视察计生协会开展优质服务工作情况
--
2006年8月9日,在全市32个镇街同时举行的计生养老保险奖励扶助金首发仪式上。市人口计生局副局长徐
--
2007年6月22日,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左二),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刘银燕(右一)
--
2007年7月23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右三)在省政府秘书长、省人口计生委任张枫(右二),
--
2004年3月,副市长李毓全在全市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与各镇区、兼职委员单位领导签定责任书
--
望牛墩镇计生办领导下乡指导计生工作
--
2004年12月,高埗镇与村、居委会签定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
--
2005年3月17日,厚街镇镇长与各村(居)委会主任及各单位一把手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
--
2005年8月25日,寮步镇在凫山村召开计划生育现场会。
--
2000年4月,东莞市计生代表参加省计生培训班。
--
2004年8月,石碣镇计生办举办电脑信息竞赛活动。
--
2005年4月1日,东莞市在行政中心举办2005年东莞市人口理论和计生管理机制专题报告会。邀请南京人
--
2003年7月26-29日,市计生局在东莞理学院组织镇、村两级计生干部800多人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
--
2005年2月25日,市人口计生局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
2005年4月22日,市人口计生局组织干部参观罗浮山东江纵队革命纪念馆。
--
2005年6月,黄江镇举办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学习班。
--
2005年8月5-11日,市计生协会共42人参加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四期县级工作人员培训班。是此次培训
--
2005年8月11日,东坑镇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袁爱玲博士(右二)为独生子女父母讲“培养
--
2005年10月25日,中堂镇计生干部与南城区计生干部联谊会现场。
--
2005年12月19-20日,市人口计生局派出代表参加省人口计生宣教业务高级培训班。图为培训班成员在
--
2003年3月27日,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大楼落成开业。新大楼位于东莞市南城区西平大道,占地1万平方米
--
计生中心多功能手术室:配有先进的灭菌设施和洗手设备以及先进的心脏监护、急救设备、麻醉设备等,不仅可充
--
计生中心优化实验室: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对孕前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制备和分析;地中海贫血及红细胞葡萄糖
--
计生中心男性实验室: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男性实验室,按照WHO的检测指标,根据《人类精液及精子——宫
--
2005年8月1 1日,东莞市出生缺陷干予工程启动暨广东医学院附属生殖医学中心挂牌仪式合影留念
--
2005年8月,广东药学院、东莞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举行教学基地签约、挂牌仪式。
--
1995年6月28日,落成的桥头镇计划生育服务所被评为市甲级服务所。
--
2004年2月,大岭山投资500多万元的大岭山镇计划生育服务所投入使用。该所设备齐全、环境优美,为广
--
1966年夏,黎川大队干部研究计划生育工作。
--
1968年夏,道滘工艺厂召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表决心大会。
--
1967年夏,附城卫生院医务人员深入田间宣传计划生育。
--
1968年夏,黎川大队召开学习毛泽东思想,提倡晚婚讲用会。
--
1968年夏,附城一大龄女青年讲晚婚的好处。
--
1997年7月2日,《广东人口报》在东莞设立记者站,省计生委副主任张枫(中)向市计生委主任张欢(左)
--
2002年12月19日,省计生委副主任张枫(左)为“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演讲比赛获一等奖的寮步选手
--
2003年8月25日,由市计生局等单位主办的计划生育宣传巡游车队,途经32个镇(区),产生广泛的宣传
--
2003年8月25日,由市计生局、莞城区办事处主办,市妇联、团市委协办,在市文化广场举办宣传贯彻落实
--
2003年8月25日,市计生局副局长徐诠清接受市新闻媒体采访。
--
2003年10月28日,市计生局、市人民医院、市计生服务中心、莞城区计生办联合举行“男性健康日”咨询
--
2004年3月,麻涌镇举办庆“三八”计生知识竞赛
--
2004年8月,莞城计生委联合有关单位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宣传“优生、优育、优教”。
--
2005年1月24日,洪梅镇计生办、计生服务所在镇文化中心举办以“关爱女孩行动”为主题的人口与计划生
--
2005年1月27日,谢岗镇举办计生宣传图片展览、有奖问答咨询活动。
--
为营造“关爱女孩成长”的良好氛围,横沥镇于2005年3月举办“关爱女孩”文艺汇演。图为横沥中学学生在
--
2005年3月,常平镇举行“关爱女孩”“三八”文艺汇演。
--
2005年5月29日,石龙镇计生办在人民广场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活动
--
2005年7月11曰虎门镇计生办在世界人口日举行“关注妇女抗击艾滋”图片展览。图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
2005年7月,万江区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
--
2005年12月27、29日,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市人口计生局、市计生协会以及中堂和大岭山镇人民政府
--
2006年8月,坐落在同沙生态公园的《东莞婚育文化演绎图》,长43米,高3米。演绎图描绘了东莞婚育文
--
厚街镇的大型计划生育宣传画
--
2006年9月,道浯镇在道涪镇高速路口入口处,制作竖立一幅高10米、长120米的计划生育喷绘宣传画。
--
2003年元旦春节期间“春风送温暖”活动中,市计生局局长刘银燕(右)深入到计生困难户中进行慰问。
--
2004年12月,塘厦镇在全市率先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全镇已有1410人参加了这项保险,有8人已经
--
2004年12月,沙田镇召开计划生育座谈会,慰问独生子女户和纯二女结扎户。
--
2005年1月,南城区区委委员张小燕、计生办主任张永红等到纯生二女户家庭做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工作。
--
2005年1月,樟木头镇开展预防出生缺陷优生传授服务活动。
--
2005年3月,市计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群众免费派发避孕药具。
--
2005年1月,樟木头镇开展预防出生缺陷优生传授服务活动。
--
2005年8月,企石镇举办新婚夫妇学习班。
--
2005年12月,桥头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曾婉玲(中)深入计划生育困难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
茶山镇不断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开展“春风送暖”活动。图为2005年慰问独生子女户、纯二女结扎户座谈会现
--
2006年1月,东在区计生办副主任周有兰到基层慰问计生困难户。
--
2006年7月,道浯镇积极慰问计划生育家庭户。
--
2006年1 1月,石排镇镇长陈志坚(右二)深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了解生活情况。
--
凤岗镇重视抓好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布置工作任务
--
2004年7月28日,桥头镇举办“出租屋计划生育业务培训班”。
--
大朗镇召开2004年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研讨会
--
2004年11月1O日,长安镇计生办在普思电子厂组织外来人员举办计划生育知识讲座
--
2005年7月,清溪镇计生办举办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培训班,强化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队伍
--
东莞市多年评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图为2004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佟星(前右二)在
--
2005年6月10日,市人口计生局召开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座谈会,全市19个计生兼职单位的负责
--
2005年11月24日,东莞市召开贯彻实施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工作会议。
--
2005年12月9日,东莞市召开计划生育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东莞市计划生育协会章 程
--
2006年1月8日,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市计划生育协会代表黄碧莲在会上
--
2006年1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2005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
2006年6月28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在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的陪同下,到东莞市调研流动人口
--
2006年11月1 5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调研会在东莞召开。会后,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研究室主
--
1990年5月,市人口普查办召开专项编码业务培训会议。
--
1990年11月20日,市政府召开第四次人口普查总结表彰大会。
--
2000年1月,东莞市举行第五次人口普查知识竞赛。
--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型宣传牌。
--
2000年10月10日,全市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在市政府礼堂召开。
--
2000年12月,东莞市举行第五次人口普查咨询活动。
--
1990年7月,湖南省计生委主任到东莞视察与原市计生委主任黄满贵(左四)等合影留念。
--
1992年8月,佛山计生办离退休干部来莞参观,受到东莞市新老领导张如、王河、罗慧贻等热情接待。
--
1998年9月,新加坡计生友人(左四)及夫人(左五)到虎门参观,省计生委办公室副主任刘建敏(右二)
--
2005年4月1日,市委副书记刘树基(右三)与南京人口学院教授陶勃(左三)、副教授徐铭东(左二)和局
--
荣誉附图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志》编纂委员会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志》顾问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志》编撰小组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志》审定单位、人员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国前历代人口变动
--
第一节 宋代人口变动情况
--
第二节 元代人口变动情况
--
第三节 明代人口变动情况
--
第四节 清代人口变动情况
--
第五节 民间期间人口变动情况
第二章 建国后人口总量变动
--
第一节 人口总量变动历程
----
一、人口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9)
----
二、出生率较低阶段(1960-1962)
----
三、出生高峰阶段(1963-1973)
----
四、初步控制阶段(1974-1990)
----
五、低生育水平阶段(1991-2005)
--
第二节 人口的自然变动
--
第三节 人口的机械变动
第三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一、民国23年(1934)民族构成
----
二、1953年“一普”民族构成
----
三、1964年“二普”民族构成
----
四、1982年“三普”民族构成
----
五、1990年“四普”民族构成
----
六、2000年“五普”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性别构成
----
一、建国前性别构成
----
二、1953年“一普”性别构成
----
三、1964年“二普”性别构成
----
四、1982年“三普”性别构成
----
五、1990年“四普”性别构成
----
六、2000年“五普”性别构成
----
七、2005年性别构成
--
第三节 年龄构成
----
一、1953年“一普”年龄构成
----
二、1964年“二普”年龄构成
----
三、1982年“三普”年龄构成
----
四、1990年“四普”年龄构成
----
五、2000年“五普”年龄构成
--
第四节 文化构成
----
一、民国35年(1946)文化构成
----
二、1964年“二普”文化构成
----
三、1982年“三普”文化构成
----
四、1990年“四普”文化构成
----
五、2000年“五普”文化构成
--
第五节 职业构成
----
一、民国35年(1946)职业构成
----
二、1982年“三普”职业构成
----
三、1996年“四普”职业构成
----
四、2000年”五普”职业构成
--
第六节 姓氏构成
----
一、概况
----
二、1987年姓氏录
----
三、2007年姓氏人口
第四章 人口的家庭、婚姻及生育状况
--
第一节 人口的家庭状况
----
一、建国前人口的家庭状况
----
二、建国后人口的家庭状况
--
第二节 人口的婚姻状况
----
一、1982年“三普”人口婚姻状况
----
二、1990年“四普”人口婚姻状况
----
三、2000年“五普”人口婚姻状况
--
第三节 人口的生育状况
----
一、1981年人口生育状况
----
二、1982年“三普”人口生育状况
----
三、1990年“四普”人口生育状况
----
四、2000年“五普”人口生育状况
第五章 人口分布与密度
--
第一节 城乡人口分布
----
一、民国37年(1948)城乡人口分布
----
二、1950年城乡人口分布
----
三、1953年“一普”城乡人口分布
----
四、1964年“二普”城乡人口分布
----
五、1982年“三普”城乡人口分布
----
六、1987年城乡人口分布
----
七、1990年“四普”城乡人口分布
----
八、2000年“五普”城乡人口分布
--
第二节 户籍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密度
第六章 外来暂住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总量
--
第二节 民族构成
--
第三节 性别构成
--
第四节 地区构成
--
第五节 文化构成
--
第六节 职业构成
第七章 华侨、港澳台同胞人口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华侨人口和分布
--
第三节 港澳台同胞人口
--
第四节 归侨、侨眷人口
----
一、归侨人口
----
二、侨眷人口
第八章 户籍管理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户口管理
----
一、清代以前户口管理
----
二、清代户口管理
----
三、民国时期户口管理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户口管理
----
一、建国初期户口管理
----
二、户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三、户口管理改革
第九章 人口统计
--
第一节 清代以前人口统计
--
第二节 清代人口统计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人口统计
--
第四节 建国后人口统计
第十章 人口普查
--
第一节 建国前人口普查
----
一、清末人口调查
----
二、民国时期人口调查
--
第二节 建国后人口普查
----
一、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
----
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
----
三、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
四、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
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
第三节 人口抽样调查
----
一、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
----
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
第十一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机构、团体与队伍
--
第一节 市(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
第二节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
一、机构沿革
----
二、主要职能
----
三、内设机构
----
四、人员编制
--
第三节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党组织
--
第四节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公室
--
第五节 计划生育相关机构
--
第六节 计划生育服务机构
----
一、东莞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
二、东莞市计划生育药具站
--
第七节 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构
----
一、镇区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
二、镇区计划生育办公室
----
三、镇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办公室
----
四、镇区、村计划生育专业队(服务队)
----
五、镇区计划生育服务所
--
第八节 计划生育协会
----
一、市计划生育协会
----
二、镇区计划生育协会
----
三、计划生育协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
第九节 队伍建设
----
一、人口普查获省以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
二、计划生育工作获省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
三、荣获国家《计划生育工作者荣誉证书》名单
第十二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历程
--
第一节 人口自然生育时期(1950-1955)
--
第二节 提倡节制生育时期 (1956-1962)
----
一、试行节制生育
----
二、遭遇严重冲击
----
三、不正常的低谷期
--
第三节 初步开展时期 (1963-1969)
----
一、鼓励实行计划生育
----
二、初显成效
----
三、出生率下降
--
第四节 全面开展时期(1970-1979)
----
一、体制逐步形成
----
二、东莞现场会
----
三、控制多胎生育
----
四、实行“晚、稀、少” 婚育政策
----
五、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
第五节 深入发展时期(1980-2000)
----
一、完善政策法规
----
一、突击抓与经常抓相结合
----
三、实施责任制
----
四、宣传教育活动
----
五、强化网络建设
----
六、发展福利事业
----
七、转变生育观念
--
第六节 稳定低生育水平时期(2001-2005)
----
一、加强宣传教育
----
二、提高执法水平
----
三、开展优质服务
----
四、加速信息化建设
----
五、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
第十三章 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
第一节 政策法规初步形成
--
第二节 全面开展时期的政策
--
第三节 计划生育管理
--
第四节 计划生育法制建设
第十四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
第一节 集中宣传
----
一、中共中央《公开信》的宣传
----
二、中央、省、市人口计生政策法规的宣传
--
第二节 经常性宣传
----
一、宣传月活动
----
二、主题宣传日活动
----
三、经常性宣传工作
----
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
第三节 教育培训
----
一、干部教育培训
----
一、群众教育培训
第十五章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
第一节 技术服务网络
--
第二节 技术服务与推广
----
一、服务项目与设施
----
二、避孕工具
----
三、绝育技术
----
四、口服避孕药
----
五、人工流产
--
第三节 避孕药具供应与管理
----
一、1969-1987年的药具管理与发放
----
二、1987-2005年的药具发放与管理
--
第四节 节育技术的科学研究
--
第五节 优生优育
----
一、优生
----
二、优育
第十六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规划统计
--
第一节 规划统计
----
二、规划
----
二、统计
--
第二节 目标管理责任制
----
一、初始阶段
----
二、完善目标考核
--
第三节 管理信息化建设
--
第四节 计划生育经费
----
一、计划生育事业费
----
二、计划外生育费征管
----
三、社会抚养费征管
--
第五节 管理原则
--
第六节 管理机制及措施
----
一、管理机制
----
二、综合治理
----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
四、服务与验证相结合
----
五、集中居住、统一管理
----
六、加强与外地沟通
附录:文件选编
--
一、关于执行省委、省人委提倡计划生育和晚婚若干政策的通知
--
二、东莞市对外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的规定
--
三、东莞市计划生育协会章程
--
四、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
--
五、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规定
--
六、东莞市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管理制度
--
七、东莞出租屋出租人及租住人员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实施细则(试行)
--
八、东莞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
--
九、东莞市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修订)
编后记
东莞市第二届新方志编纂委员会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