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志

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 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严格遵循存真求实的志书编纂原则,实事求是地反映萧山地名 的历史和现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服务。 二、本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萧山区2010年年底的行政区划为准。 二、本志是萧山区地名典籍,除综述外,共设15章,记述了各类地名的书写形式、汉语拼音、地理位 置、名称由来、历史演变等情况。前设序言;后置索引,供读者检索地名。 四、本志体裁采用文、图、表、录、照片等,以文为主,图文结合。正文主要由条目释文表述,对每个 标准地名阐明标准书写形式,准确的汉语拼音,地理位置,行政归属,地名的由来、含义、演变以及有关 自然、人文环境的历史和现状信息,体现时代性和地方特色。 五、本志力求贯串古今,详今明古,重点反映萧山区20世纪80年代第一轮修编地名志以后的现 状。时间上限尽量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2010年年底,个别条目作适当延伸。照片拍摄截止时间为 2013年年底。 六、本志纪年,凡清及以前的朝代,采用历史纪年,用汉字书写,并括注相应的公元纪年;民国时期 采用民国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并括注相应的公元纪年;1949年5月5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采用公元纪年。 七、本志所有资料,取于各镇街和有关部门报送的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资料、档案、正史、旧志、专 著、报纸杂志和实地调杏等,经核实后采用。 八、本志使用文字、标准地名的汉语拼音、计量单位执行国家统一规定,但为尊重历史原貌,个别情 况沿用“亩”“里”“尺”等市制单位。海拔采用1985年国家基准高程。方位距离采用直线距离,以各级 政府或村(社区)驻地为起讫点。 九、本志第一章地图由杭州市勘测没计研究院编制,地图审核号为浙S( 2013 )47号;其余地图由浙 江有色测绘院编制,地图审核号为浙S(2012) 94号。基础地理底图资料均由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 提供。文、图中的行政区域界线不作划界依据。 十、本志地名为标准地名,今后使用以此为准。如需更改或另行命名,须经政府或相关部门审核批 准后方可使用。

内容时限: 0000-2010年年底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编纂委员会
图片
序一
序二
凡例
图例
目录
综述
第一章 概况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第二节 境域变迁
-- 第三节 城区变迁
-- 第四节 行政区划
第二章 行政区域
第三章 非行政区域
-- 第一节 农、林、牧、渔区
-- 第二节 工业区、开发区
-- 第三节 地片
-- 第四节 口岸
第四章 群众自治组织辖区及自然村
-- 第一节 城厢街道
-- 第二节 北干街道
-- 第三节 蜀山街道
-- 第四节 新塘街道
-- 第五节 靖江街道
-- 第六节 南阳街道
-- 第七节 河庄街道
-- 第八节 义蓬街道
-- 第九节 新湾街道
-- 第十节 临江街道
-- 第十一节 前进街道
-- 第十二节 楼塔镇
-- 第十三节 河上镇
-- 第十四节 戴村镇
-- 第十五节 进化镇
-- 第十六节 浦刚镇
-- 第十七节 临浦镇
-- 第十八节 所前镇
-- 第十九节 义桥镇
-- 第二十节 闻堰镇
-- 第二十一节 宁围镇
-- 第二十二节 新街镇
-- 第二十三节 衙前镇
-- 第二十四节 瓜沥镇
-- 第二十五节 坎山镇
-- 第二十六节 党山镇
-- 第二十七节 益农镇
-- 第二十八节 党湾镇
-- 第二十九节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五章 居住区
第六章 建筑物
-- 第一节 商用楼宇
-- 第二节 亭、台、碑、塔
-- 第三节 广场、体育场
第七章 交通运输设施
-- 第一节 铁路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街巷
-- 第四节 车站、停车场
-- 第五节 水运港口
-- 第六节 航宅港
-- 第七节 桥梁
-- 第八节 隧道
-- 第九节 其他交通运输设施
第八章 水利、电力设施
-- 第一节 井
-- 第二节 水库、山塘
-- 第三节 池塘
-- 第四节 堤坝
-- 第五节 排灌站
-- 第六节 涵闸
-- 第七节 发电站
-- 第八节 其他水利、电力设施
第九章 纪念地与旅游景点
-- 第一节 纪念地、烈士墓
-- 第二节 文化遗址、窑址
-- 第三节 寺庙
-- 第四节 教堂
-- 第五节 公园、风景区(点)
第十章 陆地地形
-- 第一节 山
-- 第二节 岭
-- 第三节 峰尖
-- 第四节 坞谷
-- 第五节 洞穴
第十一章 水系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湖泊
-- 第三节 瀑布
-- 第四节 泉
第十二章 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
-- 第一节 教育机构
-- 第二节 医疗卫生机构
-- 第三节 文化体育机构
-- 第四节 企业单位
第十三章 历史地名
-- 第一节 部分古地名考释
-- 第二节 部分消失地名
第十四章 地名艺文
-- 第一节 地名文选
-- 第二节 地名诗词
-- 第三节 地名槛联
-- 第四节 地名故事
第十五章 地名管理
-- 第一节 地名管理机构与职责
-- 第二节 地名命名、更名和销名
-- 第三节 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
-- 第四节 地名信息化建设
-- 第五节 地名规划编制
-- 第六节 地名普查、补查与资料更新
-- 第七节 地名图书编纂
-- 第八节 地名档案管理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