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志第二卷改革开放经济综合管理》(1980-2000)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通过全面、系统的记述,客观反映断限期内武汉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基本面貌。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存真求实,确保其质量符合资料性文献的要求。本志为首部《武汉市志》的续志。记述时限原则上以1980年为上限(与前志下限有所重叠),2000年为下限。在某些篇章的具体记述中,为了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完整性,上下限有所突破,突破下限时仍对2000年情况作断面记述。
内容时限:
1980-2000
出版时间:
2006年11月
目录
封面
武汉市志
《武汉市志(1980-2000)》编纂委员会
《武汉市志(1980-2000)》总纂人员
序
前言
凡例
目录
第十二篇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章 改革总况
----
第一节 改革历程
----
第二节 改革内容
----
第三节 改革成效
--
第二章 综合改革试点
----
第一节 综合改革试点措施和内容
----
第二节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
第三章 企业制度改革
----
第一节 领导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经营机制改革
----
第三节 劳动与分配制度改革
----
第四节 企业兼并破产制度改革
----
第五节 产权制度改革
----
第六节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
第四章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第三节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
第四节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
第五节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三位一体社会保险制度
--
第五章 宏观调控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计划投资体制改革
----
第三节 财政体制改革
----
第四节 税务体制改革
----
第五节 金融体制改革
----
第六节 物价体制改革
--
第六章 市场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消费品市场
----
第二节 生产要素市场
----
第三节 产权交易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第十三篇 政治体制改革
--
综述
--
第一章 坚持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一节 市人大常委会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的设立
----
第三节 地方立法权实施
----
第四节 监督方式改革及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
--
第二章 坚持与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第一节 政协武汉市委员会的恢复与发展
----
第二节 民主党派武汉市委会的恢复、建立与发展
----
第三节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第三章 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
第一节 党政机构改革
----
第二节 政府部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第四章 城乡基层民主制度改革
----
第一节 村民自治
----
第二节 居民自治
--
第五章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第一节 干部分类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
第三节 干部退休制度改革
第十四篇 对外开放
--
第一章 对外开放历程及成效
----
第一节 对外开放历程
----
第二节 对外开放成效
--
第二章 武汉口岸
----
第一节 口岸开放
----
第二节 口岸管理与建设
----
第三节 口岸业务
--
第三章 对外经贸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对外经贸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三节 外贸企业改革
--
第四章 利用外资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投资环境建设
----
第三节 招商引资
----
第四节 实际利用外资
--
第五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外贸战略结构调整
----
第三节 进出口贸易
--
第六章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
第一节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
----
第二节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企业
--
第七章 对外经贸机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外贸服务机构、学会、协会、学校、网站
第十五篇 区域经济协作
--
第一章 内联协作
----
第一节 招商引资
----
第二节 引进内资目标管理
----
第三节 企业协作
----
第四节 武汉经贸洽谈会
--
第二章 经济技术协作组织
----
第一节 武汉市经济技术协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
第二节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
----
第三节 中南经济技术协作区
----
第四节 武汉经济协作区
--
第三章 内资内联企业及外地驻汉办事机构
----
第一节 内资内联企业
----
第二节 外地驻汉办事机构
--
第四章 对口支援困难地区及参与、服务西部大开发
----
第一节 对口支援、帮扶
----
第二节 参与、服务西部大开发
第十六篇 开发区与发展区
--
综述
--
第一章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投资环境建设
----
第四节 经济发展
----
第五节 对外经济和贸易
----
第六节 管理体制
--
第二章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
第一节 投资环境建设
----
第二节 产业发展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
第三章 阳逻经济开发区
----
第一节 建设规划
----
第二节 投资环境建设
----
第三节 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
----
第四节 管理机构
--
第四章 吴家山台商投资区
----
第一节 规划与园区建设
----
第二节 投资环境建设
----
第三节 招商引资
----
第四节 产业发展
----
第五节 管理机构与体制
--
第五章 各区发展区
----
第一节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黄浦科技园
----
第二节 江汉经济发展区
----
第三节 硚口经济发展区
----
第四节 汉阳经济发展区
----
第五节 武泰闸经济发展区
----
第六节 青山经济发展区
----
第七节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区
----
第八节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庙山小区
----
第九节 滠口经济发展区
----
第十节 汉南经济发展区
第十七篇 计划管理
--
综述
--
第一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市级计划机构
----
第二节 区级计划机构
--
第二章 计划管理体制
----
第一节 计划单列和赋予武汉市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
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
第三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第一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
第二节 五年计划
----
第三节 年度计划和《经济白皮书》
----
第四节 专项规划
----
第五节 支援三峡工程建设
--
第四章 重大重点项目建设
----
第一节 项目的谋划和组织
----
第二节 资金筹措和项目管理
----
第三节 建设成效
--
第五章 宏观调控和综合平衡
----
第一节 目标管理
----
第二节 证券、资金的调控和管理
----
第三节 “农转非”与人口机械增长管理
--
第六章 区级经济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各区经济分述
第十八篇 财政
--
综述
--
第一章 组织机构
----
第一节 市级机构
----
第二节 局属财政事业单位
----
第三节 区(县)财政局
--
第二章 财政预算管理
----
第一节 预算收支概要
----
第二节 预算体制
----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
--
第三章 国有企业财政财务管理
----
第一节 国有工交企业财政财务管理改革
----
第二节 国有商业企业收入分配制度
----
第三节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支出
--
第四章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管理
----
第一节 行政政法财政财务管理
----
第二节 教科文事业财政财务管理
--
第五章 农业财政财务管理
----
第一节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
第二节 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
----
第三节 财政支农周转金及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管理
----
第四节 国有农垦、水产企业财务管理
--
第六章 城市维护建设财政财务管理
----
第一节 城市建设发展及财务管理
----
第二节 基本建设财政财务管理
--
第七章 社会保障财政财务管理
----
第一节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财务管理
----
第二节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财务管理
第十九篇 税务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财税机构分设
----
第二节 实行垂直管理
----
第三节 国税、地税机构分设
--
第二章 税收体制
----
第一节 利改税
----
第二节 涉外税制与出口退税
----
第三节 税制改革
--
第三章 税收种类
----
第一节 增值税、营业税
----
第二节 产品税、消费税
----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
----
第四节 集体企业所得税与国营企业所得税
----
第五节 企业所得税
----
第六节 外国企业所得税与合资企业所得税
----
第七节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
第八节 奖金税
----
第九节 国营企业调节 税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 税
----
第十节 烧油特别税、建筑税
----
第十一节 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
第十二节 房产税与城市房地产税
----
第十三节 城市维护建设税
----
第十四节 车船使用税与车船使用牌照税
----
第十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 税
----
第十六节 印花税、土地增值税
----
第十七节 屠宰税、筵席税、牲畜交易税
----
第十八节 基金
--
第四章 税收收入
----
第一节 武汉国家税收
----
第二节 武汉地方税收
--
第五章 税收征管
----
第一节 征管法制体系
----
第二节 征管模式
----
第三节 征管信息化
----
第四节 征管措施
第二十篇 审计
--
第一章 审计机关
----
第一节 市审计局及其内设机构
----
第二节 审计人员
--
第二章 审计业务
----
第一节 财政审计
----
第二节 金融审计
----
第三节 企业审计
----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
第五节 行政事业审计
----
第六节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
----
第七节 外资运用审计
----
第八节 农业及资源环保审计
----
第九节 经济责任审计
--
第三章 内部审计指导
----
第一节 内部审计机构
----
第二节 内部审计指导管理
第二十一篇 统计
--
综述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市级机构
----
第二节 基层机构
--
第二章 统计调查
----
第一节 统计报表
----
第二节 专项调查
--
第三章 统计资料
----
第一节 武汉统计年鉴
----
第二节 专业统计资料
----
第三节 统计专辑资料
----
第四节 城市对比资料
----
第五节 统计分析资料
--
第四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统计调查管理
----
第二节 统计资料管理
----
第三节 统计执法检查
----
第四节 统计信息化建设
第二十二篇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机构
----
第一节 市级机构
----
第二节 基层机构
--
第二章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一节 清理整顿公司
----
第二节 调整经济结构
----
第三节 支持企业改革改制
----
第四节 鼓励帮助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
第五节 支持引进外资
--
第三章 经济秩序维护
----
第一节 计划经济秩序维护(1980-1984年)
----
第二节 有计划商品经济秩序维护(1985-1992年)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1993-2000年)
--
第四章 商标监督管理
----
第一节 企业商标注册
----
第二节 商标印制监管
----
第三节 打击商标侵权
--
第五章 合同监督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管理制度与法规培训
----
第三节 合同监督与企业信用监管
--
第六章 广告监督管理
----
第一节 广告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规范广告发布秩序
--
第七章 集贸市场监督管理
----
第一节 集贸市场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
第八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社会监督
----
第二节 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
第二十三篇 物价管理
--
综述
--
第一章 价格管理机构
----
第一节 市级机构
----
第二节 区(县)机构
--
第二章 价格管理法规、制度
----
第一节 规范价格管理和价格执法行为
----
第二节 规范行业价格管理和市场价格行为
----
第三节 规范企业和商品价格行为
----
第四节 价格听证会制度
--
第三章 价格管理与改革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农产品价格管理
----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
----
第四节 轻纺产品价格管理
----
第五节 工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
----
第六节 经营服务性价格管理
----
第七节 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
----
第八节 房地产价格管理
--
第四章 价格监督检查
----
第一节 价格检查
----
第二节 价格监督与行业自律
--
第五章 价格服务
----
第一节 价格监测与信息服务
----
第二节 价格事务
----
第三节 产品成本调查
第二十四篇 质量技术监督
--
综述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市直属机构
----
第三节 协会、学会
--
第二章 质量管理
----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
----
第二节 创优质产品与质量管理奖
----
第三节 学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
第四节 推进名牌战略与质量认证
--
第三章 质量监督
----
第一节 生产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
第二节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
----
第三节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
第四节 质检机构建设与管理
--
第四章 标准化
----
第一节 企业标准化
----
第二节 重要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
----
第三节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
第四节 农业标准化与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第五章 计量监督管理
----
第一节 计量标准考核与授权
----
第二节 计量器具管理
----
第三节 企业计量管理
----
第四节 商品量计量管理
----
笫五节 计量认证与推行法定计量单位
--
第六章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
第一节 特种设备设计制造许可和产品监督检验
----
第二节 特种设备安装修理改造与使用监督管理
----
第三节 特种设备事故监督管理与专项整治
----
第四节 特种设备检验单位与持证人员监督管理
--
第七章 行政执法
----
第一节 法规体系建设
----
第二节 行政执法与队伍建设
--
第八章 技术保障与教育培训
----
第一节 产品质量检验
----
第二节 计量技术
----
第三节 标准化、信息与编码
----
第四节 特种设备检验
----
第五节 教育与培训
第二十五篇 药品质量监督管理
--
第一章 药品质量管理监督机构
----
第一节 药品质量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药品质量技术监督机构
----
第三节 医疗器械技术监督机构
--
第二章 药品质量管理
----
第一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
第二节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
----
第三节 医院制剂管理
----
第四节 新药审批与特殊药品管理
--
第三章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
----
第一节 产品质量与生产许可证管理
----
第二节 标准建设与计量管理
----
第三节 一次性医疗器械监管
--
第四章 药品与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
----
第一节 药品市场质量与进口药品检验
----
第二节 国家药品标准研究与药品检验技术交流
----
第三节 药检科研成果与新药开发
----
第四节 医疗器械质量
--
第五章 整顿医药市场和打击制假售假
----
第一节 取缔假劣药品
----
第二节 取缔非法药品市场
第二十六篇 国有资产管理
--
综述
--
第一章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
笫一节 市级机构
----
第二节 区级机构
--
第二章 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及授权经营
----
第一节 国有资产营运机构
----
第二节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
--
第三章 国有资产流动重组
----
第一节 国有股权转让划转
----
第二节 中小企业改制与国有资本有序退出
----
第三节 产权交易
--
第四章 国有资产监管
----
第一节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评价
----
第二节 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
----
第三节 财务总监的招聘、录用及委派
----
第四节 建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中方董事制度
----
第五节 向国有大型企业委派领导人
----
第六节 实施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
----
第七节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
第八节 对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资产征收占用费
----
第九节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
第十节 清产核资
第二十七篇 劳动与就业管理
--
综述
--
第一章 劳动就业管理机构
----
第一节 武汉市劳动局
----
第二节 武汉市社会保险管理局
----
第三节 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
第二章 劳动力管理
----
第一节 劳动力状况
----
第二节 劳动力调配
----
第三节 推行劳动合同制
----
第四节 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安置
----
第六节 境外就业
--
第三章 下岗职工再就业
----
第一节 再就业工程实施
----
第二节 再就业服务中心
--
第四章 劳动工资
----
第一节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第二节 工资宏观管理
----
第三节 工资调整与职工平均工资
----
第四节 津(补)贴
--
第五章 职业技能开发与劳动保护教育
----
笫一节 技工学校
----
第二节 技术工人培训
----
第三节 社会力量办学
----
第四节 劳动保护教育
--
第六章 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争议仲裁
----
第一节 劳动保障监察
----
第二节 劳动争议仲裁
编审人员、编写人员名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