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主要记述了本县自清代以来各时期的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民族语言、文字、艺术、育、风俗习惯;各少数民旅人民在旧社会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甜起义斗争状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党的一系列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
内容时限:
0000-1988
目录
封面
图片
编纂领导小组名单
序言
凡例
目录
第一章 民族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一 清代、民国时期的民族人口
----
二 解放后的民族人口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第二章 布依族
--
第二节 语言文字
----
一 语音
----
二 词汇
--
第三节 居住服饰
----
一 居住
----
二 服饰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一 婚俗
----
二 丧俗
----
三 信仰禁忌乡规民约
----
四 传统节 日
----
五 传统食品
--
第五节 文学艺术体育
----
一 文学
----
二 民间艺术
----
三 体育
--
第六节 民间工艺
----
一 编织
----
二 蜡染
----
三 刺绣
----
四 剪纸
----
五 雕刻雕塑
第三章 苗族
--
第二节 语言文字
--
第三节 居住服饰
----
一 居住
----
二 服饰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一 婚俗
----
二 丧俗
----
三 信仰禁忌
----
四 传统节日
----
五 喜爱食品
--
第五节 文学艺术
----
一 民间文学
----
二 艺术
--
第六节 民间工艺
----
一 挑花刺绣
----
二 织锦蜡染
----
三 银饰
第四章 彝族
--
第二节 语言文字
----
一 语言
----
二 文字
--
第三节 居住服饰
----
一 居住
----
二 服饰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一 婚俗
----
二 丧俗
----
三 禁忌
----
四 传统节日
--
第五节 民间文艺工艺
----
一 民间文艺
----
二 民间工艺
第五章 回族
--
第二节 语言文字
--
第三节 宗教信仰
----
一 五功
----
二 五典
----
三 清真寺阿訇
----
四 教规 禁忌与“讨白”
----
五 宗教节 日
----
六 劝善戒恶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一 婚俗
----
二 丧俗
----
三 游坟
----
四 服饰住宅与喜爱食品
----
五 卫生习惯
----
六 礼俗
----
七 勤耕耘善经商
--
第五节 文化艺术
----
一 教历
----
二 学历
----
三 “经字画
第六章 旧社会的少数民族
--
第一节 土司统治下的领主社会经济
----
一 明清布依族地区的甲亭制度
----
二 清代今县境彝族苗族地区的马头制度
--
第二节 改土归流后的封建社会经济
----
一 清雍正南笼厅的改土归流
----
二 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下的少数民族
--
第三节 民族起义斗争
----
一 清嘉庆南笼府布依族人民起义
----
二 咸同回民起义军在兴义府的活动
----
三 少数民族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第七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
一 民族区域自治机关的建立
----
二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
三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第二节 加强民族团结
----
一 处理民族纠纷
----
二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
三 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
--
第三节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
一 农业
----
二 交通
----
三 扶贫
--
第四节 民族贸易
----
一 民族贸易机构
----
二 民族地区商品购销政策
----
三 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供应
----
四 对民族贸易的特殊照顾
--
第五节 发展民族教育
----
一 民族教育的发展
----
二 民族教育的特殊政策
--
第六节 民族文化卫生事业
----
一 民族文化
----
二 民族医药卫生
--
第七节 民族经费使用
第八章 民族事务委员会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