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志

户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户县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3

出版时间: 1987年04月

目录

封面
户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
彩图
-- 户县 钟楼
-- 农民画:户县新貌
-- 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办公楼
-- 户县城东关十字航拍图
-- 户县城东街
-- 根治太平河 1975年12月到1976年元月,中共户县县委、户县人民政府,动员十个公社万余劳力治理太
-- 太平河新貌(治理后的太平河)
-- 户县第一中学教学楼
-- 户县第二中学图书楼
-- 群众集资兴办的王寨小学教学楼
-- 云际寺银杏树
-- 相庵重阳宫全景
-- 柿园皂荚树
目录
努力提高新编县志的质量——在《户县志》稿审稿座谈会上的发言 陈元方
序言
凡例
第一编大事记略
-- 新测户县全域舆图
-- 国全域疆县户
-- 户县地图
第二编地理志
-- 第一章建置
---- 第一节位置 疆域
------ 一、位置
------ 二、疆域
---- 第二节建置沿革
---- 第三节行政区划
------ 一、宋~清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
---- 第四节城镇
-- 第二章自然地理
---- 第一节地质
------ 一、地层
------ 二、矿藏
------ 三、地热
---- 第二节地貌
------ 一、秦岭山地
------ 二、平原
-------- 户县地貌分区面积表
------ 三、地貌变化
---- 第三节气候
------ 一、日照
------ 二、气温
------ 三、地温
------ 四、降水
------ 五、湿度
------ 六、蒸发量
------ 七、风
------ 八、云量
------ 九、无霜期
------ 十、不利气候条件
---- 第四节水文
------ 一、地表水
-------- 附:户县各水系分支河流考证表
------ 二、地下水
------ 三、水资源利用情况
---- 第五节土壤
------ 户县土壤分类系统面积及分布情况见附表
---- 第六节植被
------ 一、林业用地面积
------ 二、林分畜积及令组结构
------ 三、“四旁”树木
------ 四、经济林
---- 第七节土地利用
---- 第八节野生动、植物
------ 一、野生动物
------ 二、野生植物
------ 附:太白野豌豆简介
---- 第九节自然灾异
------ 一、古代
------ 二、民国时期
------ 三、1949年建国以后
第三编人口志
-- 第一章人口源流
---- 宋及明代部分年份户数、人口统计表
---- 清及民国时期部分年份人口统计表 单位:户、人
---- 建国后历年人口、户数统计表 单位:万户、万人
-- 第二章人口规模
---- 第一节人口数量
------ 民国二十五到二十六年三月间对户县的调查情况
------ 三次人口数量比较表 人数:口 增长率:‰
------ 表一 201户农家在各种耕地面积中所占百分率
------ 表二 户县201户农家每家及每人每个成年男子平均耕地面积(亩)
------ 1953、1964、1982年人均耕地面积比较表 单位:万亩、亩
------ 户县1953、1964、1982年各年度工农业总产值及平均数 合计单位:万元、万斤 人均单位:元、斤
---- 第二节人口分布
------ 民国二十六年三月户县城乡人口分布比较表
------ 解放后城乡人口分布表
------ 各社(镇)1982年人口分布统计表
---- 第三节人口密度
------ 民国时期部分年代人口密度统计表
------ 建国后部分年代人口密度统计
-- 第三章人口变动
---- 第一节出生数与出生率
------ 民国时期部分年份出生数及出生率 单位:人
------ 民国时期部分年月出生者性别年龄表
------ 民时期部分年月出生者父母职业情况表
------ 建国后历年人口出生数及出生率
---- 第二节死亡数及死亡率
------ 表一 年龄、性别统计表
------ 表二 职业统计表
------ 表三 死亡原因统计表
------ 建国后历年人口死亡情况统计表
------ 建国后历年人口净增数表
------ 户县1949~1983年出生、死亡、净增人数变化曲线对比图
---- 第三节人口迁移
-- 第四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年令构成
------ 人口年令构成类型表
------ 民国三十六年各年令组人数表
------ 1954、1964、1982年人口、年龄、性别统计表
------ 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把人口划为几种类型
------ 1964年和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三种类型占人口总数比重如下
------ 1982年各年龄阶段人口统计表
------ 户县1982年人口年龄金字塔 单位:万
---- 第二节性别构成
------ 民国时部分年代性比例统计表
------ 建国后历年性别比例统计表
---- 第三节民族、宗教构成
------ 户县各民族人口普查统计表 单位:人
---- 第四节文化构成
------ 民国时期几个年份文化程度构成表
------ 户县1964、1982年人口文化程度构成表
------ 1982年职工、干部文化构成表
---- 第五节经济构成
------ 一、农业人口与非家业人口
-------- 建国后部分年份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对比表
------ 二、劳动力与非劳动力
-------- 建国后部分年份农业劳动力统计
-------- 1964年和1982年普查材料计录如下表
------ 三、职业构成
-------- 民国时期部分年代职业构成表
-------- 解放后部分年份行业构成情况表
-- 第五章人口管理及调查
---- 民国三十四年户口统计报告表
-- 第六章婚姻家庭
---- 第一节婚姻
------ 民国时期部分年月结婚对数及年龄职业情况表
------ 民国三十六年年终现住人口婚姻状况
------ 余下镇部分年份结婚离婚情况统计表
---- 第二节家庭
------ 明、清及民国时期部分年代家庭构成情况表
------ 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对户县四十一个村庄农家调查情况表
------ 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对户县201户农家调查情况
------ 家庭大小与田场大小关系
------ 建国后部分年代户均人口
------ 城乡家庭构成抽样调查 单位:户
------ 建国后部分年份农民、职工收入情况表
-- 第七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几项主要工作
------ 一、宣传教育
------ 二、动员节育
------ 三、提倡晚婚晚育
------ 四、制订规章制度
第四编农业志
-- 概述
-- 第一章土地所有制
---- 第一节土地私有制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户县各区土地类等面积产量情况统计表(一)产量单位:石 面积单位:亩
------ 户县各区土地类等面积产量情况统计表(二)面积单位:亩 产量单位:石
------ 户县各区土地类等面积产量情况统计表(三)面积单位:亩 产量单位:石
-- 第二章农业经济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劳动管理制度
---- 第三节社员分配制度
------ 现金收益分配表 单位:元
------ 粮食收益分配表 单位:斤
---- 第四节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三章农作物分布
---- 第一节耕地使用变化及主要作物结构
---- 第二节粮食作物
------ 户县主要农作物面积和产量表 面积:万亩 总产:万斤 亩产:市斤
---- 第三节经济作物
------ 户县历年各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表 面积:万亩 总产:市担 亩产:市斤 人均:市斤
---- 第四节蔬菜
---- 第五节瓜果作物
---- 第六节蚕桑生产
---- 第七节饲料作物
-- 第四章农技农艺
---- 第一节耕作制度
---- 第二节栽培技术
---- 第三节施肥
---- 第四节深翻土地
---- 第五节品种
------ 一、品种更新
------ 二、选育良种
---- 第六节植物保护
-- 第五章园田建设
---- 第一节规划
---- 第二节项目
---- 第三节实施
---- 第四节成就
-- 第六章农业学大寨
-- 第八章农业经济结构变化
---- 第一节工农业总产值
---- 第二节农业生产结构
------ 附:户县历年工农业产值比重表 单位:万元
------ 附:户县历年农业产值构成表 单位:百元
---- 第三节农业劳动生产率
------ 附:户县历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表
---- 第四节农业生产商品率
------ 户县历年棉花、油料产量及商品率表 单位:百斤
------ 户县历年粮食产量及商品率表 单位:万斤
-- 第九章社队财务
-- 第十章农业机械
---- 第一节旧式农具
---- 第二节新式农具
---- 第三节农业机械
---- 新式农机具
------ 手扶拖拉机
------ 铁牛55拖拉机
------ 深翻土地用的链轨拖拉机
------ 脱粒机
------ 播种小麦用的条播机
------ 田间灌溉用的潜水电泵
---- 旧农具和旧生产工具
------ 解放前农村起粪、推土(主要)用的土车(又叫推车)
------ 解放前农用运输工具大车(又叫硬脚子车)
------ 解放前农民提水用的辘轳
------ 解放前夕农民耕地用的犁
------ 解放前农村妇女用的纺线车
------ 解放前农村妇女用的织布机
第五编林牧志
-- 第一章林业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森林现状
------ 无林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 户县森林及林木覆盖情况表 单位:亩
------ 附表1 林分面积蓄积统计表 位单:立方米、亩
------ 附表2 各类林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 附表3 竹林面枳株数统计表 单位:亩、株
------ 附表4 水源涵养林中成熟龄组组成树种蓄积统计表 单位:立方米
------ 附表5 人工林及未成林造林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 附表6 经济林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 附表7 平原“四旁”树木株数、蓄积统计表 单位:株、立方米
---- 第三节育苗
---- 第四节植树造林
---- 第五节林木管理
------ 一、山林经营
------ 二、栽护制度
------ 三、病虫防治
-- 第二章畜牧业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饲养与繁殖
------ 附表1 大家畜发展统计表 单位:头
------ 附表2 生猪发展统计表
---- 第三节畜群组成和分布
---- 第四节疫病防治和良种繁育
---- 第五节饲料利用
-- 第三章农村副业和多种经营
---- 第一节种植、养殖、采集
---- 第二节编织、加工
------ 一、编织业
------ 二、小农具加工
------ 三、其他
第六编水利志
-- 概述
-- 第一章机构
-- 第二章引水工程
---- 第一节河流管理和引流灌溉
------ 一、唐至民国年间
------ 二、解放后
---- 第二节开渠排涝
---- 第三节打井灌田
---- 第四节渠、站、库、塘建设
------ 一、渠道
------ 二、抽水站
------ 三、水库、池塘、喷灌、渗灌
-- 第三章水资源开发利用
---- 第一节农业、工业和人畜用水
------ 一、农田灌溉用水
------ 二、工业用水
------ 三、人畜用水
---- 第二节水能、水面利用
------ 一、水力发电站
------ 二、水产养殖
-- 第四章水土保持
---- 第一节水土保持
---- 第二节土地平整
第七编工业志
-- 概述
-- 第一章工业体系
---- 第一节电力工业
---- 第二节化学工业
---- 第三节机械工业
---- 第四节建筑材料工业
---- 第五节森林工业
---- 第六节食品工业
---- 第七节纺织、缝纫工业
---- 第八节造纸、皮革工业
---- 第九节文教艺术用品工业
---- 第十节其他工业
------ 附表一 户县工业总产值一览表 单位:万元
------ 附表二 全员劳动生产表一览表 单位:元
-- 第二章企业经营管理
---- 第一节企业机构的设立
---- 第二节管理体制沿革
---- 第三节企业管理制度
---- 第四节企业经济核算与资金积累
---- 第五节职工的工资与福利
------ 附表三 历年职工人数表 单位:人
---- 第六节名优产品简介
---- 第七节主要工业企业
------ 一、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
------ 二、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
------ 三、社办工业企业
-- 第三章社队企业
---- 第一节社队企业的兴起及现状
---- 第二节社队企业管理机构的演变
---- 第三节发展社队企业的自然经济条件
---- 第四节社队企业的经营管理
------ 附表四 户县社队工业总产值分期统计表 单位:万元
------ 附表五 户县社队企业基本情况表
第八编交通邮电志
-- 第一章交通
---- 第一节古道和乡间道路
---- 第二节公路
------ 一、干线公路
------ 二、专线公路
------ 三、县社公路
------ 四、社队生产路
------ 附记:户县支援修建周佛路
---- 第三节铁路
---- 第四节桥涵
------ 附表一 户县干线公路桥涵一览表
------ 附表二 户县社队生产路桥梁一览表
------ 附表三 户县专线公路桥涵一览表
------ 附表四 户县县社公路桥涵一览表
---- 第五节交通管理
------ 一、道路养护
------ 二、行道绿化
------ 三、交通监理
------ 四、交通流量
-------- 西宝南路(属国道)大王——局至段涝店观测站年平均日交通量一览表
-------- 西户、户余路(属省道)大王——余下段郭村观测站年平均日交通量——览表
-------- 户县——祖庵(属县社)东西5号路西段三旗观测站年均日交通量一览表
-------- 户县——秦渡镇(属县社)东西五号路东段周北观测站年平均日交通量一览表
-------- 正庄——小庵(属县社)东西4号路侯家庙观测站年平均日交通量一览表
-------- 天桥——户县农场(属县社)南北4号路余姚村测站年平均日交通量一览表
------ 附记:汽车运行时速
---- 第六节交通运输
------ 一、运输工具
------ 二、民间运输
-------- 1983年部分个体户自购汽车运输情况表
------ 三、国营运输
------ 四、货运与客运
------ 五、运输价格
-- 第二章邮电
---- 第一节邮政
------ 一、古代驿站递铺
------ 二、清末至民国的邮政局
------ 三、建国后的邮电局
-------- 附:户县几个年份邮政交换量比较表
-------- 附:户县几个年份报刊发行情况表
---- 第二节电信
------ 一、电话
------ 二、电报
第九编商业志
-- 第一章商业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一、经营方式和称谓
------ 二、商号开业和分配
------ 三、清末民初的行业
-------- 民国三十一年(1842)户县行业店铺分布情况表
------ 四、民国年代一些著名商号
-------- 民国三十七年(1984)的一些著名商号基本情况列表分记如下
------ 五、私营商号的经营手段
------ 附记
-------- 一、户县的“炉客”
-------- 二、户县的黄酒和酒坊
---- 第二节国营贸易公司的建立和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一、平抑物价
------ 二、调整私营商业
-------- 1953年户县私营商号基本情况统计表
------ 三、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附记:城关镇几户公私合营商店在合营后的分配比例和人员工资情况
------ 四、小商小贩转为国营和个体户的发展
---- 第三节国营商业
------ 一、体系建立
-------- 1983年各国营公司概况一览表
------ 二、商品购销
------ 三、经营管理
------ 四、网点布局
-------- 1983年户县国营四大商店概况表 单位:万元
------ 五、主要商品
------ 六、社会商品销售
-------- 几个年份户县国营商业社会零售实绩表
-- 第二章供销合作社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经营管理
------ 一、两个代表会的建立
------ 二、农副产品收购
------ 三、生产、生活资料供应
------ 四、扶持农村发展生产
------ 五、经济责任制的推行
---- 第三节对外贸易
-- 第三章粮食
---- 第一节统购统销
------ 户县几个年份粮油(料)统购统销价格表 单位:元/百斤
------ 一、统购
-------- 户县历年粮、油征购任务完成情况表 单位:万斤
------ 二、统销
-------- 户县历年粮食购销及调拨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公斤
------ 三、城镇粮油供应
-------- 户县城镇居民口粮分级供应标准变化表 单位:市斤
---- 第二节粮油议购议销
---- 第三节储运
------ 一、粮食仓库
------ 二、仓库管理
------ 三、调运
---- 第四节粮油加工
------ 一、粮食加工
------ 二、食油加工
---- 第五节粮油经营单位
-- 第四章工商管理
---- 第一节市场集日
---- 第二节集市贸易
---- 第三节市场管理
---- 第四节工商管理
第十编财政金融志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田赋
------ 户县历年农业税征收基本情况表 单位:千元
---- 第二节财政收支
------ 一、明清和民国时期
------ 二、解放后建立新的财政制度
-------- 户县1949~1983年财政收入基本情况表 单位:千元
-------- 户县1949~1983年财政支出基本情况表 单位:千元
---- 第三节财政管理
---- 第四节公产管理
---- 第五节财金监督
-- 第二章税务
---- 第一节税种和税率
---- 第二节税收
------ 附:户县工商各税收入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元
------ 附:户县工商各税收入额占各个五年计划期间县财政收入的比例 单位:千元
---- 第三节税务机构和税务管理
------ 附:户县各税务所收入情况表 单位:千元
-- 第三章金融
---- 第一节金融机构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储蓄和信贷
------ 户县城镇储蓄存款余额统计表 单位:千元
------ 附:户县信用合作社存、放贷款情况表 单位:千元
------ 附: 户县人行、农行工、商、农业贷款情况表 单位:千元
---- 第四节公债和保险
第十一编城乡建设志
-- 概述
-- 第一章城镇建设
---- 第一节县城
------ 旧县城
------ 明代
------ 清代
------ 新县城
---- 第二节余下镇
---- 第三节房产管理
-- 第二章村镇建设
---- 第一节集镇
---- 第二节乡村
-- 第三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三废”污染
---- 第二节全面规划
---- 第三节综合治理
-- 第四章建筑队伍建设
第十二编党派群团志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党组织的建立与斗争
------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三、抗日战争时期
------ 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第二节解放后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 一、组织发展
------ 二、组织整顿
----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户县历届代表大会
---- 第四节纪律检查工作
---- 第五节党校
------ 一、机构沿革
------ 二、干部培训
---- 第六节统一战线工作
---- 第七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户县团组组情况表统计表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国民党
---- 第二节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章中国民主同盟
-- 第四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解放前的社团
------ 一、教育会
------ 二、商会
------ 三、农会
------ 四、妇女会
---- 第二节解放后的人民团体
------ 一、工会
------ 二、农民协会
------ 三、贫下中农协会
------ 四、妇女联合会
------ 五、工商业联合会
第十三编政权志
-- 第一章民国及民国以前的政权机构
---- 第一节县衙、官署
------ 一、明清时代
------ 二、民国时期
---- 第二节乡村建制
---- 第三节“民意”机构
------ 附:解放前夕国民党户县政权机构设置图
-- 第二章人民政权机构
---- 第一节户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户县人民代表大会
------ 一、户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其常务委员会
------ 二、户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第二节户县人民政府
---- 第三节区、乡和人民公社
------ 一、区、乡政权
------ 二、人民公社
---- 第四节村、队组织
------ 附记: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设
---- 第五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三章政法
---- 第一节治安
------ 一、民国时期的治安机构
------ 二、解放后治安机构、看守和消防
------ 三、重大政治事件
---- 第二节检察
---- 第三节司法
------ 一、民国时期的司法审判及司法处
------ 二、司法局
------ 三、人民法院
-- 第四章民政
---- 第一节优抚工作
---- 第二节社会救济
---- 第三节生产救灾
---- 第四节社会福利
---- 第五节婚姻登记
---- 第六节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七节改造寄生者
---- 第八节遣送自流人口
-- 第五章人事、劳动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建国后干部制度及编制
------ 二、干部考核、奖惩、培训和任免
------ 三、转业干部安置、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
------ 四、干部工资和福利
------ 五、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安置
------ 六、干部结构
---- 第三节劳动
------ 一、劳动就业
------ 二、劳动保险与劳动保护
------ 三、劳动工资
------ 四、职工福利
------ 五、知识青年安置
第十四编军事志
-- 第一章兵役
---- 第一节机构
------ 一、民国时期
------ 二、解放以后
---- 第二节募兵制
---- 第三节民国义务兵制
---- 第四节青年从军
---- 第五节解放后兵役制
-- 第二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户县中队
---- 第二节民兵建设
------ 附记:民兵小分队
---- 第三节防空
-- 第三章兵事
---- 第一节清及清代以前
---- 第二节民国时期
---- 第三节工农红军和解放军在户军事活动
------ 红军路经户县图
---- 第四节解放户县战事纪略
第十五编文化艺术志
-- 概述
-- 第一章机构
-- 第二章文化工作
---- 第一节文化宣传
---- 第二节图书阅览
---- 第三节书刊出版、发行
---- 第四节电影发行、放映
-- 第三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文艺创作
---- 第二节民间艺术
-- 第四章戏剧
---- 第一节剧种流传及分布
---- 第二节戏曲活动
---- 第三节著名戏曲演员
-- 第五章户县农民画
---- 第一节发端成长
---- 第二节宣传与影响
---- 第三节作品展览
---- 第四节对外交流
---- 第五节儿童画、工人画
-- 第六章新闻广播
---- 第一节新闻
---- 第二节广播
------ 一、无线广播收音机
------ 二、有线广播
---- 第三节电视
-- 图片
---- 农民画展览馆
---- 公社柿子园
---- 鱼塘
---- 喜摘新棉
---- 普天同庆
---- 大队养猪场
---- 大队养鸡场
---- 送粮路上
---- 顺风
---- 雪桃
---- 鸡防疫
第十六编教育志
-- 概述
-- 第一章机构
-- 第二章私塾 学宫 书院 学堂
---- 第一节私塾
---- 第二节学宫 社学 义学
---- 第三节书院 学堂
-- 第三章普通教育
---- 第一节幼儿教育
------ 一、公办幼儿园
------ 二、民办幼儿园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附:四所小学简介
---- 第三节中学教育
------ 附:户县1977~1983年招生情况统计表
------ 附:两所中学简介
-------- 户县普通教育事业一览表
-------- 户县中小学名称及校数统计表
-- 第四章中等专业教育
---- 第一节师范教育
---- 第二节职业教育
-- 第五章县办的大专学校
-- 第六章工农业余教育
---- 第一节农民教育
---- 第二节职工教育
---- 第三节聋哑学校
-- 第七章勤工俭学与群众办学
---- 第一节勤工俭学
---- 第二节群众办学
-- 第八章教学改革
-- 第九章教师队伍
-- 第十章教育经费
第十七编体育卫生志
-- 第一章体育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体育设施
---- 第三节体育师资培养
---- 第四节传统体育
---- 第五节学校体育
---- 第六节职工体育
---- 第七节农村体育
---- 第八节幼儿和老年体育
---- 第九节竞技体育
-- 第二章卫生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医疗单位
------ 一、民间医疗
------ 二、诊疗所
------ 三、县直属医疗单位
------ 四、地段卫生院、公社卫生院
------ 五、合作医疗
----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
---- 第四节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五节防疫及地方病防治
------ 一、防疫
------ 二、地方病防治
---- 第六节妇幼保健工作
------ 一、新法接生
------ 二、妇女病调查与诊治
------ 三、儿童保健
---- 第七节公费医疗
---- 第八节药材
------ 一、药店和药材公司
------ 二、中草药
------ 三、药品和制剂生产
第十八编科学技术志
-- 第一章机构
-- 第二章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 第三章技术推广
-- 第四章科研成果
-- 第五章科技队伍
-- 第六章地震测报
-- 第七章计量管理
第十九编社会志
-- 第一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伊斯兰教
---- 第四节天主教
---- 第五节基督教
-- 第二章民情风俗
---- 第一节岁时纪行
------ 一、春节
------ 二、元霄
------ 三、清明
------ 四、端阳
------ 五、中秋
------ 六、重阳
------ 七、腊八
---- 第二节日常风习
------ 一、饮食
------ 二、饮水
------ 三、服饰
------ 四、发型
------ 五、居住
------ 六、用器
------ 七、礼节
------ 七、代步工具
---- 第三节婚丧喜庆
------ 一、婚俗
------ 二、改嫁
------ 三、丧礼
------ 四、祝寿
------ 五、生子
------ 六、建房
---- 第四节民间的“会”和“社”
-- 第三章社会新风
-- 第四章谚语
-- 第五章民间歌谣
-- 第六章民间传说
---- 刘海戏金蟾
---- 水淹腊家
---- 谁最高
---- 聂姑洞
---- 运漆河
---- 石枣
---- 关雅义的传说
-- 第七章禁烟、剪辫、放足
---- 第一节禁烟
---- 第二节剪辫子
---- 第三节放足
第二十编方言志
-- 概述
---- 附表:本志所用音标符号表
---- 附图:户县方言区划图
-- 第一章语音系统
---- 第一节声韵调
---- 第二节儿化韵母
---- 第三节文白异读
---- 第四节户县话与普通话的语音比较
-- 第二章主要词汇
---- 一、天文 地理 时令
---- 二、动物 植物
---- 三、身体 疾病 医疗
---- 四、动作 行为 情态
---- 五、日常生活 衣食住行
---- 六、商业 交际 讼事
---- 七、人品 詈词 称谓
---- 八、婚丧大事 宗教迷信
---- 九、农事
---- 十、形容词
---- 十一、其他
-- 第三章语法
---- 第一节代词
------ 人称代词
------ 指示代词及其扩展式
------ 其他
---- 第二节儿化和子尾
---- 第三节重叠词
------ ABB式重叠词
------ 特殊形式AAB和AA儿B式
---- 第四节形容词后缀
---- 第五节语法例句
第二十一编人物志
-- 概述
-- 第一章古代人物
---- 第一节历代名人传(选介)
------ 周澹
------ 殷开山
------ 杨砺
------ 马端
------ 贺仁杰
------ 张贤
------ 王元凯
------ 王九思
------ 王九峰
------ 张绍芳
------ 王心敬
------ 张玉德
------ 崔志道
------ 张文俊
---- 第二节明、清几位知县传略
------ 张宗孟
------ 李文汉
------ 金廷襄
------ 德锐
---- 第三节寓居户县名人传
------ 鸠摩罗什
------ 王重阳
-- 第二章近代、现代人物
---- 第一节革命烈士传
------ 高德隆
-------- 附图
------ 朱成义
-------- 附图
------ 李希平
------ 宋裕光
-------- 附图
------ 杨地德
-------- 附图
------ 李萃亭
-------- 附图
------ 赵廷平
-------- 附图
------ 史德性
------ 东索村惨案烈士
---- 第二节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者
------ 中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牺牲者
------ 建国后在平叛、剿匪战斗中牺牲者
------ 建国后在执行任务中牺牲和病故者
---- 第三节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者传
------ 夏安太
------ 王兴盛
------ 孙占元
---- 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中伤亡人员表
------ 城关镇
------ 余下镇
------ 天桥公社
------ 石井公社
------ 涝峪公社
------ 庞光公社
------ 宋村公社
------ 秦渡公社
------ 牛东公社
------ 苍游公社
------ 大王公社
------ 涝店公社
------ 甘河公社
------ 光明公社
------ 玉蝉公社
------ 祖庵公社
------ 蒋村公社
------ 白庙公社
------ 渭丰公社
------ 太平公社
---- 第五节政界人物传
------ 王恒晋
------ 华孝康
------ 杨明轩
------ 姚克
------ 韩兆鹗
------ 苏逢贤
------ 靳继忠
------ 赵世良
---- 第六节军界人物
------ 姚警尘
------ 赵寿山
------ 姚峰
------ 霍百寿
------ 关麟徵
---- 第七节文教科技界人物传
------ 王凤仪
------ 高健
------ 吴继祖
------ 许登甲
------ 张子甲
------ 邵维翰
------ 李春潮
------ 张廷赞
------ 吕赞襄
------ 崔涤僧
------ 张俊德
------ 姚凌屿
------ 杨端安
---- 第八节社会闻人传
------ 刘箴俗
------ 严辑丞
------ 段光世
------ 刘东堂
---- 第九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登记表
---- 附记:贪官污吏孙国镇
第二十二编文物志
-- 概述
-- 第一章古遗址
---- 第一节村落遗址
------ 古村落遗址分布图
---- 第二节都邑遗址
------ 郝国遗址
------ 周丰宫遗址
---- 第三节宫殿遗址
------ (艹刀贝)阳宫遗址
------ 甘泉宫遗址
------ 太平宫遗址
---- 第四节书院遗址
------ 明道书院
------ 渼陂书院
------ 二曲书院
------ 柳塘书院
---- 第五节祠堂遗址
------ 关西夫子祠
------ 渼陂祠
------ 张公祠
------ 骆公祠
-- 第二章陵墓
---- 第一节帝王将相陵墓
------ 周·王季陵
------ 汉·陈平墓
------ 元·贺氏三代墓
------ 清·梁化凤墓
---- 第二节地方名人墓
------ 晋·习凿齿墓
------ 宋·杨砺墓
------ 宋·马端墓
------ 明·张贤墓
------ 明·王九思墓
------ 明·王氏三贤墓
------ 清·王心敬墓
---- 第三节宗教界名人墓、塔
------ 后秦·鸠摩罗什舍利塔
------ 唐·定慧禅师舍利塔
------ 金·王重阳墓
---- 第四节新发现的古墓
------ 一、玉蝉公社陂头堡汉墓
------ 二、石井公社潘家堡汉墓
------ 三、城郊公社南关春秋墓
------ 四、城郊西坡村唐墓
-- 第三章金石
---- 第一节修建类
------ 一、修建庙堂28通,存11通、遗失17通
------ 二、架桥开河13通,存2通,遗失11通
------ 三、修城2通,存1通,遗失1通
---- 第二节宗教历史类
------ 存13通
------ 遗失4通
---- 第三节艺文及其它
------ 存2通
------ 遗失6通
---- 第四节墓志
------ 存7通
------ 遗失5通
------ 张玉德《雁字回文诗》碑刻简介
-- 第四章名胜古迹
---- 第一节渼陂泛舟
---- 第二节草堂烟雨
---- 第三节望仙坪
---- 第四节清凉山
---- 第五节九华山
---- 第六节万华山
---- 第七节其他十景简介
-- 第五章古寺庙、道观
---- 第一节寺院
------ 草堂寺
------ 罗什寺
------ 罗汉寺
------ 灵山寺
------ 宝林寺
------ 大园寺
------ 大悲寺
------ 新兴寺
---- 第二节道观
------ 重阳宫
------ 成道宫
------ 清阳宫
---- 第三节庙宇
------ 文庙
------ 化羊庙
------ 东岳庙
---- 第四节其它
------ 大观楼
------ 空翠堂
------ 公输堂
-- 第六章馆藏文物
-- 第七章革命文物
----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户县地下党在历次革命战争时期的活动遗址
------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三、抗日战争时期
------ 四、解放战争时期
---- 第二节著名烈士墓和遗物
------ (一)高德隆烈士墓
------ (二)杨地德烈士墓
------ (三)朱成义烈士墓
------ (四)李希平烈士墓
------ (五)宋裕光烈士墓
------ (六)李萃亭烈士墓
------ (七)赵廷平(康行)烈士墓
-- 石斧
-- 尖底瓶
-- 彩陶壶
-- 骨器 石刀
-- 王莽钱范
-- 秦高平宫鼎
-- 祖庵碑林
-- 唐圭峰定慧禅师碑
-- 鸠摩罗什舍利塔
-- 紫阁峪内之唐宝林寺塔
-- 公输堂后殿之八卦项
-- 雁字回文诗刻选
-- 赵家祠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小组和农民协会成立遗址——王寨堡赵家祠堂。今为大队剧场
-- 下草村关帝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学和中学支部(即党支部和团支部)诞生遗址——下草村老爷庙。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索村惨案遗址——东索村关帝庙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八·一三』农民暴动攻克的祖庵区公所
--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户县旅省学生组成『返县抗日宣传工作团』,回县进行抗日宣传活动。这是工作团全
-- 一九三八年元月,户县旅省学生组成第二次『返县抗日宣传工作团』,回县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此照为旅省学生第
-- 一九三五年七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途经户县时,开给游击队员赵步侠的路条(通行征)
-- 一九四九年六月一日中共户县县委召开党员大会遗址——大五镇小学会议室
第二十三编附录
-- 概述
-- 第一章重要文告
---- 一、中国工农红军户县游击队布告
---- 二、户县人民委员会关于禁止赌博的布告
---- 三、户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取缔反动会道门组织的布告
---- 四、户县人民委员会关于搞好夏收的布告
-- 第二章遗闻轶事
---- 一、《当前形势怀感》
---- 二、户县、兴平渭河滩划界
---- 三、户县会馆与旅省同乡会
-- 第三章户县人民政府招待所
-- 第四章名人题咏
-- 第五章户县历代名人著述目录
-- 第六章中央、省辖驻户单位记事
-- 第七章旧志简介与旧志序言选
---- 一、旧志简介
---- 二、旧志序言选
-- 第八章名人家谱
---- 一、姬宗世谱录<简介>
---- 二、王氏族谱<简介>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