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市志

涪陵市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涪陵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40-1985

出版时间: 1995年01月

目录

封面
涪陵市志
图片
-- 乌江与长江汇流处的涪陵城
-- 涪陵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驻地
-- 中共涪陵市委员会驻地
-- 建设中的长江涪陵港客运码头
-- 政协涪陵市委员会驻地
-- 高笋塘街心花园
-- 南门山新貌
-- 望州公园听鹤楼
-- 公园路乌江大夏
-- 涪陵城旧街(箱子街)
-- 连接东西城区的乌江大桥
-- 城南望州关唐宋古道
-- 榨菜原料——青菜头
-- 榨菜系列产品。左上图为获1981年国家银质奖的乌江牌坛装榨菜。
-- 搭架晾菜
-- 榨菜之乡商品交易会
-- 《菜香时节》(油画116×89cm.张放作)
-- 山乡田园
-- 金钗堰水库所属红星渡槽
-- 镇安乡天空村水土保持工程
-- 科技赶场
-- 坡地锦橙丰收
-- 坪上丘陵区茶园
-- 涪陵水牛
-- 密植桑园
-- 北拱农场种鸭群
-- 涪陵市食品厂生产的广式香肠获国家银质奖
-- 有180余年历史的涪陵名酒——百花潞酒
-- 涪陵化油器厂
-- 海陵总厂生产的海鸥牌195型柴油机油瓦获国家银质奖
-- 海陵总厂生产的多种内燃机配件
-- 跨越长江的天然气管道
-- 建峰化工厂
-- 涪陵市建筑陶姿厂
-- 涪陵市日用化工厂生产的涪陵肥皂
-- 涪陵市青烟洞电厂四级站
-- 涪陵市酒店乡水泥厂
-- 涪陵市绸厂织绸车间
-- 乌江纤道
-- 乌江景色
-- 奇特的乌江之舟——歪屁股船
-- 20世纪50年代凿通的乌江口灌口航道
-- 蔺市镇梨香溪河口的龙门桥(历史资料照片1957年)
-- 涪陵市轮船公司豪华旅游船及船上的“露天草坪”和餐厅
-- 涪陵邮电局中山路微波楼
-- 乌江港区码头
-- 新落成的涪陵客车站
-- 涪陵轮船公司的天绣号客轮
-- 航行于涪渝线上的快速客运船——汽垫船
-- 涪陵百货二级站
-- 涪州宾馆
-- 中山路综合贸易商场一角
-- 灌溪沟农贸市场
-- 涪陵名小吃——(从左至右)麻柳汤元、猪油醪糟、挞挞面
-- 涪陵师专图书馆
-- 涪陵市职工学校
-- 涪陵第五中学一瞥
-- 涪陵市中区第七小学音乐课的电化教学
-- 易家坝公共体育场一角
-- 惠民乡卫生院
-- 羽毛画《孔雀》(涪陵市第二职业中学朱正安作)
-- 焦石区敬老院
-- 涪陵急救中心
-- 白涛镇小田溪出土的战国错金编钟
-- 涪陵市境出土的铜、铖、铜、戈、铜矛、铜斤等文物
-- 北拱乡水盈村出土的东汉铭文铜钟(左)和陶房
-- 巴先王陵墓附近的小溪天生桥
-- 黄旗乡点易村出土的东汉四系青瓷罐
-- 白鹤梁远眺
-- 北宋开宝四年(九七一年)谢昌瑜等《状申石刻题记》
-- 北宋大观元年(一一○七年)庞恭孙题记
--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黄庭坚(涪翁)题记
-- 雕刻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的大型浮雕石鱼
-- 读画廊中的唐代佛塔
-- 北岩十景之一——读画廊
-- 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注《易》地——点易洞
--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题铭
-- 民国13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陵支部诞生地——省立第四中学旧址
-- 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明末的碧云亭
-- 涪陵专区烈士纪念塔(在涪陵城内,建于1951年)
-- 民国16年6月涪陵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旧址——李家祠堂
-- 民国36年中共涪陵县委机关驻地-建成中学旧址(在石龙乡)
-- 涪陵市地形图
-- 涪陵市市区平面图
-- 涪陵市交通图
-- 涪陵市行政区划图
-- 涪陵市水利分布图
-- 涪陵县民国三十年政区图
-- 涪陵市地质图
-- 涪陵市地貌区划图
-- 涪陵市年均气温等值线图
-- 涪陵市年均降水量等值线图
-- 涪陵市土壤分布图
-- 涪陵市农产品分布图
-- 涪陵城区总体规划图
《涪陵市志》编纂领导机构和编纂、审稿人员名录
目录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建置沿革
-- 第一章行政建置
-- 第二章境域面积
-- 第三章行政区划
-- 第四章乡镇沿革
第二篇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地质构造
---- 第三节矿产
-- 第二章地貌
---- 第一节山地
---- 第二节丘陵
---- 第三节平坝 台地 山原
---- 第四节河谷
-- 第三章气候
---- 第一节气温与日照
---- 第二节降水与湿度
---- 第三节气压与风
---- 第四节特殊天气
-- 第四章水文
---- 第一节水系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三节水文特征
-- 第五章土壤
---- 第一节水稻土
---- 第二节冲积土
---- 第三节紫色土
---- 第四节山地黄壤
-- 第六章植物 动物
---- 第一节植物
---- 第二节动物
-- 第七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干旱
---- 第二节洪涝
---- 第三节绵雨
---- 第四节冰雹
---- 第五节风灾
---- 第六节雪灾 凌冻
---- 第七节生物性灾害
---- 第八节地震 滑坡
第三篇人口
-- 第一章人口规模
---- 第一节人口数量
---- 第二节人口分布
-- 第二章人口变动
---- 第一节出生 死亡
---- 第二节迁出 迁入
-- 第三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自然构成
---- 第二节社会构成
-- 第四章人口控制
---- 第一节人口管理
---- 第二节计划生育
第四篇综合经济
-- 第一章经济条件
---- 第一节自然资源条件
---- 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
-- 第二章经济发展
---- 第一节近现代涪陵经济
---- 第二节当代涪陵经济
-- 第三章经济结构
---- 第一节经济成分
---- 第二节社会生产结构
---- 第三节流通结构
-- 第四章国民收入和投资建设
---- 第一节国民收入
---- 第二节投资建设
-- 第五章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节统计
---- 第二节计划
---- 第三节土地
---- 第四节投资
---- 第五节标准计量
---- 第六节物价
---- 第七节工商行政
-- 第六章经济效益
---- 第一节社会经济效益
---- 第二节社会劳动生产率
-- 第七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居民收入
---- 第二节消费水平
第五篇农业
-- 第一章农业生产关系
---- 第一节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农民个体所有制
---- 第三节农民集体所有制
---- 第四节全民所有制
-- 第二章农业生产条件
---- 第一节劳动力
---- 第二节耕地
---- 第三节农机具
---- 第四节肥料
---- 第五节改田改土
---- 第六节农田水利
-- 第三章种植业
---- 第一节农作物
---- 第二节农业技术
-- 第四章林业
---- 第一节林业资源
---- 第二节林业生产
-- 第五章养殖业
---- 第一节畜牧业
---- 第二节蚕业
---- 第三节渔业
---- 第四节养蜂业
-- 第六章农业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经营管理
---- 第三节收益分配
---- 第四节农业成本
第六篇工业
-- 第一章工业经济概况
---- 第一节所有制
---- 第二节生产结构
---- 第三节效率与效益
-- 第二章工业门类
---- 第一节能源
---- 第二节食品烟草
---- 第三节化工
---- 第四节建材
---- 第五节纺织 缝纫 制革
---- 第六节造纸 印刷
---- 第七节冶金 机械
---- 第八节交通设备
---- 第九节其他
-- 第三章工业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体制
---- 第三节计划
---- 第四节生产
---- 第五节技术
---- 第六节质量
---- 第七节财务
---- 第八节安全
第七篇交通
-- 第一章道路
---- 第一节陆路
---- 第二节水路
---- 第三节桥梁 渡口
-- 第二章运输
---- 第一节陆路运输
---- 第二节水上运输
---- 第三节装卸
---- 第四节交通运输企业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路政
---- 第三节航政
---- 第四节安全
---- 第五节技术
第八篇邮电
-- 第一章邮政
---- 第一节邮路
---- 第二节邮政业务
-- 第二章电信
---- 第一节设备
---- 第二节电信业务
-- 第三章邮电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管理
第九篇商业
-- 第一章市场
---- 第一节城区市场
---- 第二节农村市场
-- 第二章商业体制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官营商业
---- 第三节国营商业
---- 第四节供销合作商业
---- 第五节公私合营商业
---- 第六节集体商业
---- 第七节个体商业
-- 第三章国内贸易
---- 第一节工业品
---- 第二节副食品
---- 第三节农副产品
---- 第四节粮油
---- 第五节生产资料
---- 第六节废旧物资回收
-- 第四章对外贸易
---- 第一节经营体制
---- 第二节出口商品
---- 第三节进口商品
-- 第五章饮食 服务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第六章商业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企业经营管理
---- 第三节商办工业管理
---- 第四节经济效益
---- 附:名店(牌)、名特产品、名小吃
第十篇榨菜
-- 第一章原料——青菜头
---- 第一节性状品种
---- 第二节栽培
---- 第三节产量与成本
-- 第二章加工 运销
---- 第一节缘起
---- 第二节加工
---- 第三节运销
-- 第三章榨菜研究
---- 第一节队伍
---- 第二节研究概况
-- 第四章菜业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管理
第十一篇乡镇企业
-- 第一章经济构成
---- 第一节层次
---- 第二节产业行业
---- 第三节劳动力
---- 第四节区域分布
-- 第二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体制
---- 第二节机构
---- 第三节管理
-- 第三章效益
---- 第一节企业经济效益
---- 第二节社会效益
第十二篇财政 税收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体制
---- 第二节财政收入
---- 第三节财政支出
---- 第四节财政管理
-- 第二章税收
---- 第一节税收体制
---- 第二节农业税
---- 第三节工商各税
---- 第四节税收管理
第十三篇金融
-- 第一章金融机构
---- 第一节当铺 票号
---- 第二节钱庄 银行
---- 第三节合作金融
---- 第四节保险公司
-- 第二章货币
---- 第一节清代以前货币
---- 第二节民国时期货币
---- 第三节人民币
---- 第四节货币流通
-- 第三章存款
---- 第一节个人储蓄
---- 第二节单位存款
-- 第四章贷款
---- 第一节民间借贷
---- 第二节银行贷款
-- 第五章结算
---- 第一节同城结算
---- 第二节异地结算
-- 第六章其他
---- 第一节金库
---- 第二节公债
---- 第三节外汇
---- 第四节保险
-- 第七章金融管理
---- 第一节现金管理
---- 第二节工资基金管理
---- 第三节金银管理
---- 第四节信贷管理
---- 第五节利率管理
---- 第六节行庄利润
第十四篇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 第一章城市建设
---- 第一节街道 码头
---- 第二节城区交通
---- 第三节给水 排水
---- 第四节照明 供气
---- 第五节园林 绿化
---- 第六节公共建筑
---- 第七节环境卫生
---- 第八节城区消防
-- 第二章乡镇建设
---- 第一节场镇
---- 第二节农房
---- 第三节沼气省柴灶
-- 第三章建筑业
---- 第一节建筑队伍
---- 第二节建筑机具
---- 第三节建筑设计
---- 第四节建筑技术
---- 第五节建筑物
-- 第四章房地产
---- 第一节公房
---- 第二节私房改造
---- 第三节公用住宅
---- 第四节拆迁 补偿
---- 第五节房租
-- 第五章城建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城市规划
---- 第三节城市管理
---- 第四节基本建设管理
---- 第五节城市建设资金
-- 第六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治理环境
---- 第二节保护环境
第十五篇议会 人大 政府 政协
-- 第一章议会
---- 第一节清末州会和城镇乡会
---- 第二节县会 参议会
---- 第三节议会选举
-- 第二章各代会 人代会
---- 第一节县各代会
---- 第二节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章政府
---- 第一节州署
---- 第二节县政府
---- 第三节市(县)人民政府
-- 第四章政协
---- 第一节历届全委会
---- 第二节办事机构
---- 第三节常委会工作
第十六篇政党 社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涪陵地方组织
---- 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共涪陵市(县)委员会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涪陵县党部
---- 第一节组织
---- 第二节党务
-- 第三章其他党派
---- 第一节中国青年党涪陵县党部
---- 第二节中国民主社会党涪陵县党部
---- 第三节中国农工民主党涪陵县党部
---- 第四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川东特区会新妙支会
-- 第四章社会团体
---- 第一节职工团体
---- 第二节农民团体
---- 第三节妇女团体
---- 第四节青少年团体
---- 第五节工商业者团体
---- 第六节科技工作者团体
---- 第七节其他团体
第十七篇政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机构 队伍
---- 第二节社会治安
---- 第三节户口管理
---- 第四节交通安全
---- 第五节消防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经济检察
---- 第四节法纪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六节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法院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刑事审判
---- 第三节民事审判
---- 第四节经济审判
---- 第五节执行
---- 第六节案件复查
---- 第七节信访接待
-- 第四章监所
---- 第一节监狱
---- 第二节看守所
---- 第三节劳改队
---- 第四节其他
-- 第五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法制宣传
---- 第二节调解
---- 第三节律师
---- 第四节公证
第十八篇军事
-- 第一章机构 设施
---- 第一节军事机构
---- 第二节军事设施
-- 第二章武装力量
---- 第一节驻军
---- 第二节地方部队
---- 第三节民众武装
---- 第四节民兵
-- 第三章兵役
---- 第一节机构 制度
---- 第二节征兵
-- 第四章兵事纪略
---- 第一节刘汶澧起义
---- 第二节太平军围困涪州
---- 第三节涪州教案
---- 第四节涪州辛亥革命
---- 第五节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新庙场起义
---- 第六节军阀混战
---- 第七节威截“宜阳丸”
---- 第八节农民武装斗争
---- 第九节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起义
---- 第十节日机轰炸涪陵
---- 第十一节解放涪陵之战
---- 第十二节平息土匪暴乱
第十九篇民政
-- 第一章机构
-- 第二章优抚 安置
---- 第一节优待
---- 第二节抚恤
---- 第三节烈士褒扬
---- 第四节拥军慰属
---- 第五节安置
-- 第三章救济
---- 第一节灾害救济
---- 第二节社会救济
---- 第三节收容遣送
-- 第四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福利事业单位
---- 第二节乡镇“五保”
-- 第五章其他
---- 第一节婚姻登记
---- 第二节殡葬改革
---- 第三节地名普查
第二十篇劳动人事
-- 第一章劳动就业
---- 第一节用工制度
---- 第二节招工 安置
---- 第三节精简下放
---- 第四节民工征调
-- 第二章职工队伍
---- 第一节工人
---- 第二节干部
-- 第三章劳动工资
---- 第一节工资制度
---- 第二节标准工资
---- 第三节附加工资
-- 第四章劳保福利
---- 第一节劳动保护
---- 第二节劳动福利
-- 第五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培训
---- 第三节流动
---- 第四节编制
---- 第五节任免
---- 第六节奖惩
第二十一篇教育
-- 第一章教育制度
---- 第一节办学体制
---- 第二节学制
---- 第三节招生与考试
---- 第四节课程
---- 第五节教学方法
-- 第二章师资 经费
---- 第一节师资
---- 第二节经费
-- 第三章教育门类
---- 第一节书院 私塾
---- 第二节学前教育
---- 第三节普通小学
---- 第四节普通中学
---- 第五节职业教育
---- 第六节高等教育
---- 第七节成人教育
---- 第八节特殊教育
-- 第四章教育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管理
第二十二篇科技
-- 第一章科技组织 队伍
---- 第一节科技组织
---- 第二节科技队伍
-- 第二章科技工作
---- 第一节科普宣传
---- 第二节科技情报
---- 第三节科技培训
---- 第四节学术交流
---- 第五节科技咨询
---- 第六节科技承包
---- 第七节青少年科技活动
-- 第三章科技成果
---- 第一节科研课题
---- 第二节获奖项目
-- 第四章科技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管理
---- 第三节经费
第二十三篇卫生
-- 第一章防疫 保健
---- 第一节公共卫生
---- 第二节防疫
---- 第三节妇幼保健
-- 第二章医疗事业
---- 第一节中医
---- 第二节西医
----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
---- 第四节主要医疗机构
-- 第三章医药卫生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管理
第二十四篇体育
-- 第一章机构 场地 经费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场地
---- 第三节经费
-- 第二章体育运动
---- 第一节民间体育
---- 第二节竞技体育
-- 第三章群众体育
---- 第一节学校体育
---- 第二节业余体育学校
---- 第三节职工体育
---- 第四节农民体育
---- 第五节其他
第二十五篇文化
-- 第一章机构 经费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经费
-- 第二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群众文化单位
---- 第二节群众文化活动
-- 第三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文学创作
---- 第二节戏剧 曲艺
---- 第三节音乐 舞蹈
---- 第四节美术 书法 摄影
-- 第四章新闻 出版 发行
---- 第一节报纸 通讯
---- 第二节出版
---- 第三节发行
-- 第五章电影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幻灯 电影
---- 第二节广播
---- 第三节电视
-- 第六章图书 档案 史志
---- 第一节图书馆
---- 第二节档案
---- 第三节史志
-- 第七章艺文
---- 一、诗歌
---- 二、散文
第二十六篇文物名胜
-- 第一章古遗址
----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遗址
---- 第二节三台寨 望州关
-- 第二章古建筑
---- 第一节石龙井 邱家院
---- 第二节亭塔寺
---- 第三节碑记桥 龙门桥
---- 第四节其他古桥
-- 第三章古墓葬
---- 第一节小田溪巴人墓群
---- 第二节汉墓
---- 第三节明清墓葬
-- 第四章石刻
---- 第一节白鹤梁题刻
---- 第二节北岩题刻
-- 第五章器物 书画
---- 第一节器物
---- 第二节书画
-- 第六章革命文物
---- 第一节翼王训谕
---- 第二节革命遗址及纪念地
---- 第三节烈士陵园 墓地
-- 第七章名胜风景
---- 第一节北岩名胜
---- 第二节乌江风光
---- 第三节小溪胜景
---- 第四节丛林龙洞
第二十七篇宗教 民间组织 民俗
-- 第一章宗教
---- 第一节道教
---- 第二节佛教
---- 第三节天主教
---- 第四节基督教
-- 第二章帮会
---- 第一节袍哥
---- 第二节私团体
---- 第三节青帮
-- 第三章封建会道门
---- 第一节中和道
---- 第二节一贯道
---- 第三节其他会道门
-- 第四章民俗
---- 第一节经济民俗
---- 第二节社会民俗
---- 第三节信仰民俗
---- 第四节游艺民俗
第二十八篇方言
-- 第一章语音
---- 第一节声母 韵母 声调
---- 第二节方音的文白异读
-- 第二章词汇 语法
---- 第一节词类特征
---- 第二节方言语汇
---- 第三节语法
-- 第三章谚语 歇后语
---- 第一节谚语
---- 第二节歇后语
第二十九篇人物
-- 一、传记
---- 陈永恩
---- 徐邦道
---- 李蔚如
---- 钟善辅
---- 张光(亻凡王)
---- 李焕堂
---- 钟伯良
---- 谭席珍
---- 李树尧
---- 何元千
---- 刘侠任
---- 高新亚
---- 张锡俦
---- 罗承烈
-- 二、简介
---- 周煌
---- 石彦恬
---- 张拱辰
---- 邱寿安 邱翰章
---- 郭香翰
---- 雷震寰
---- 余测
---- 施愚
---- 李鸣珂
---- 李仙舟
---- 张野南
---- 尹觐阳
---- 李潜农
---- 张德荣
---- 萧湖
---- 赵方仿
---- 邹光南
---- 陈寿珉
---- 刘云裳
---- 高亚衡
---- 刘伏洋
---- 李云普
---- 杨琢之
---- 赖结宗
---- 孟知眠
---- 赵启民
---- 石大城
---- 彭清文
---- 杨美琴
---- 陈德芸
---- 戴北星
---- 李一产
-- 三、人物表
---- 巴清
---- 任穆
---- 牟梁
---- 毛楚
---- 杨宗
---- 张濬
---- 孙定
---- 李惟清
---- 程颐
---- 谯定
---- 姚涣
---- (日爱)渊
---- 道隆
---- 贾元
---- 刘(菃)
---- 夏邦谟
---- 何环斗
---- 陈万宝
---- 唐试建
---- 傅炳墀
---- 姚宝铭
---- 刘养愚
---- 邹受丞
---- 余骧
---- 郑益阳
---- 宋继武
---- 江锦涛
---- 施纪云
---- 梁歌
---- 田鹤鸣
---- 何涤生
---- 赵金城
---- 傅朝璋
---- 刘绍尼
---- 刘琰如
---- 潘江
---- 李述铭
---- 杨克明
---- 戒绍法师
---- 段锡藩
---- 王超奎
---- 卢雨耕
---- 何东山
---- 陈骧瀚
---- 傅雪(鶄)
---- 黎纯一
---- 熊洪谟
---- 彭楚
---- 罗庶陶
---- 余天觉
---- 龙文治
---- 王诚
---- 王益辉
---- 吴锦澄
---- 冉文若
---- 郭瑞珍
---- 喻凌翔
---- 张仕华
---- 黄云汉
---- 陈绍先
---- 简朝禄
---- 刘冕阶
---- 熟汝栋
---- 孟寿椿
---- 张继先
---- 陈子堂
---- 况同兴
---- 秦春茂
---- 余锡嘏
---- 刘慎旃
---- 何宗殷
---- 彭佛远
---- 张镇宇
---- 黄楚湘
---- 何龙庆
---- 向汝贤
---- 罗俊生
---- 彭世奇
---- 张定荣
---- 夏静渊
---- 潘其昌
---- 裴志刚
---- 李亦民
---- 王师曾
---- 何鑫
---- 陈钧
---- 王伯英
---- 单孔昭
---- 彭友朔
---- 喻东
-- 四、烈士英名录
附录
-- 一、旧方志序跋
-- 二、考证
---- 一、关于枳
---- 二、涪陵考
-- 三、1986至1993年大事记
-- 四、市领导人名录(1986至1993年)
-- 五、1986至1993年主要市情数据辑录
-- 六、索引
---- 一、图表
---- 二、人名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