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县教育志

大冶县教育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大冶教育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教育行政、教学改革、教育方针等。

内容时限: 1840-1980

目录

封面
大冶县教育志
图片
-- 冶县中小学布点示意图
-- 大冶县文化教育局办公址(1983年)
-- 大冶一中校门全景
-- 大冶二中学校大门
-- 大冶三中教学大楼
-- 城关中学教学大楼及操场一角
-- 城关小学校园一角
-- 还地桥小学教学大楼
董纯才同志给大冶县文教局的信
序言
目录
第一编晚清时期(1840-1911)
-- 科举制废除以前的教育
---- 第一章概述
---- 第二章分述
------ 第一节儒学
-------- 附:历代修建、扩建、重建儒学概况表
-------- 附:儒学建筑图
------ 第二节儒生
-------- 附一:清代学校科举系统示意图
-------- 附二:科举考试办法
-------- 附三:历代科举人名录
------ 第三节书院
-------- 附:书院的条规
------ 第四节冶城试馆
------ 第五节义塾
------ 第六节古书堂遗址
------ 第七节专业书塾
-- 科举制废除以后的教育
---- 第一章概述
---- 第二章教育思潮与宗旨
---- 第三章教育行政
------ 第一节学制
-------- 附:癸卯学制系统图
------ 第二节教育行政组织
------ 第三节教育经费
-------- 附:大冶县学务岁出统计表
------ 第四节教育管理
-------- 附:各时期颁布的教育法规
------ 第五节课程设置
-------- 附:各科教学时数表
---- 第四章学堂教育概况
------ 第一节初等小学堂
------ 第二节简易识字学塾
------ 第三节高等小学堂
-------- 附:旧舍一角照片
------ 第四节工业高等小学堂
------ 第五节民间书塾
---- 第五章其它
------ 一、人物纪略
-------- 柯逢时
-------- 朱国桢
-------- 魏蔚华
-------- 刘祥麟
-------- 朱润时
-------- 朱时雍
------ 二、晚清时期教育工作记要
第二编民国时期(1912-1948)
-- 第一章概述
-- 第二章教育宗旨与实施方针
-- 第三章教育行政
---- 第一节学制沿革
---- 第二节教育行政组织
------ 附:历任教育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第三节教育经费
---- 第四节教育团体及教育会议
-- 第四章初等学校教育
---- 第一节普通小学
---- 第二节特种小学
---- 第三节日伪小学
---- 第四节乡村私塾
---- 第五节教会小学
---- 第六节厂矿小学
-- 第五章苏区教育
---- 第一节概述
---- 第二节教育方针
---- 第三节教育经费
---- 第四节教育设施
------ 一、列宁小学
------ 二、社会教育
-------- 附图1 铜矿公社花市大队卫祥港村头的列宁小学旧址
-------- 附图2 列宁小学教员七十九岁老人刘洁龙(右第一人)向采访人介绍列宁小学的教学活动情况
-------- 附:苏维埃政府颁布的教育法令
-- 第六章中等学校教育
---- 一、普通中学
------ 第一节概述
-------- 旧制中学校门
------ 第二节学校行政
-------- 附:民国时期县立中学历任负责人一览表
------ 第三节课程沿革
-------- 附:各科课程表
------ 第四节教材与教法
------ 第五节教师及学生
------ 第六节训育
-------- 附:中等学校训育科目系统表
---- 二、职业中学
------ 第一节农林实验学校
------ 第二节大冶职业学校
-- 第七章社会教育
---- 第一节平民学校
---- 第二节大冶图书馆
---- 第三节民众教育馆
-- 第八章人物纪略
---- 第一节革命志士略传
------ 曹壮父
------ 曹稀
------ 万云山
------ 何介夫
------ 郭亮
---- 第二节教育界知名人士简介
------ 詹旭东
------ 李啸民
------ 贾修玲
------ 刘维国
------ 郭骏
------ 杨曾矩
---- 第三节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兴学人士
------ 董方城
------ 彭耀堂
------ 朱松珊
-- 第九章其它
---- 一、中学校歌二首
---- 二、旧制中学简章
---- 大冶县中学发展概况
---- 教育工作年表
第三编新中国时期(1940-1982)
-- 第一章概述
-- 第二章分述
---- 第一节解放初期
---- 第二节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 第三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第五节粉碎“四人帮”后以
-- 第三章教育方针的实施
-- 第四章教育管理
---- 第一节概述
---- 第二节各项制度的建立
---- 第三节各项制度的恢复和发展
------ 附:教师工作岗位责任制
--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
---- 第三节粉碎“四人帮”以后
-- 第六章体育卫生工作
-- 第七章教学改革
-- 第八章教育行政
---- 第一节学制沿革
---- 第二节教育行政机构
------ 附:教育党政机关历任领导人一览表
---- 第三节学校行政组织
---- 第四节教研机构
---- 第五节教育会议
---- 第六节教育团体
---- 第七节教育经费
------ 附:建国三十三年教育经费增长情况统计表
-- 第九章各级各类学校
----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
------ 附一:一九八二年城关地区幼儿园基本情况统计表
------ 附二:县直机关幼儿园发展简况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附:大治县全日制小学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
------ “三好”学生条例
------ 1957到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
------ 小学教学计划
------ 小学生守则
------ 教育部一九五六年颁发的小学校历
------ 附:一九五四年小学整顿后教师处理情况统计表
---- 第三节中学教育
------ 附:中学生“三好”条件
------ 附一:全日制中学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
------ 附二: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 附三:1955年5月教育部颁布中学生守则
------ 附四:1979年教育部颁布中学生守则
------ 附五:1955至1956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
------ 附六:1958至1959学年度中学学教计划
------ 附七: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
---- 第四节中等专业学校
------ 一、师范学校
------ 二、大冶工业学校
------ 三、大冶财贸学校
------ 四、大冶农业机械学校
------ 五、黄石市农业技术学校
---- 第五节少年业余体校
---- 第六节教师进修学校
---- 第七节速记学校
---- 第八节农民技术学校
---- 第九节厂矿企业办学
-- 第十章工农教育
---- 第一节概述
---- 第二节农民教育
---- 第三节干部、职工教育
---- 第四节红专学校
-- 第十一章电化教学
---- 第一节概述
---- 第二节电化教学的恢复和发展
-- 第十二章教师队伍
---- 第一节教师的发展与整顿
---- 第二节教师的培训与提高
------ 附:大冶县小学教师培训章程
-- 第十三章勤工俭学
---- 第一节概述
---- 第二节沿革
------ 附一:铜矿文教组坚持勤工俭学活动的十年
-- 第十四章党团队组织
---- 第一节党的组织
---- 第二节团的组织
---- 第三节少先队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附一:一九七六年红小兵组织统计表
------ 附二:一九七九年少先队组织情况统计表
------ 附三:一九五六年少年先锋队组织统计表
-- 第十五章教育工会
---- 第一节教育工会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教工会的整顿和恢复
------ 1953-1982年工会组织基本情况统计表
-- 第十六章人材成果
---- 附:1977年-1982年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录职情况统计表
-- 第十七章人物记略
---- 先进教工事迹简介
------ 刘镜明
------ 金梅轩
------ 鲁钟岱
------ 王艾群
------ 黄治平
------ 纪吕钟
---- 大冶一中、二中历任负责人名单
---- 历任各(区)社文教辅导组负责人一览表
-- 第十八章校史选录
---- 城关小学校史
---- 保安镇小学校史
---- 金牛镇小学校史
---- 殷祖学校校史
---- 前进高中校史
---- 大冶三中校史
---- 还地桥中学校史
-- 第十九章附记
---- 教育统计
---- 教育工作大事记
《大冶县教育志》编纂组织成员名单
编后
版权页
勘误表
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