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南市教育志(1902-2001)

洮南市教育志(1902-2001)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洮南市教育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和《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境内教育方面兴衰起伏的历史。

内容时限: 1902-2001

出版时间: 2005年05月

目录

封面
洮南市教育志
图片
-- 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林炎志(中),在洮南市市委书记岳景君(左四)、市长许广山(左五)和教育局局长刘景权
-- 市人大主任苏臣(左三)、市长许广山(左二)、市委副书记赵志国(左一)、在教委副主任兰春峰(右二)、李
-- 洮南市城区中小学分布图
-- 洮南市乡镇巾小学分布图
-- 在第四届全国残联代表大会上洮南市代表育智学校校长李凤华(左三)受到全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中)接见时情形
-- 教委副主任桑殿武到学校检查基础教育工作
-- 教育系统领导和教师参加市里举行的庆祝教师节大会
-- 庆祝教师节大会
-- 1946年洮南联中校长丁叮时(作家梁山丁前右一)与联中同志合影
-- 1978年出席吉林省优秀教师表彰大会的洮安县代表合影
-- 吉林省劳动模范一中教师张玉风老师行使民主权利
-- 全国优秀教师王永华和学生在一起
-- 花园式的教师住宅楼
-- 社会各界热心助学
-- 省教育出版社编审任毅馥老人与洮南市部分受捐助的学生在一起
-- 1980年竣工交付使用的第十中学教学楼
-- 1938年丁树言任校长时,建成的永茂三段小学校舍
-- 解放后建的吉林省洮南荣军学校(二屋教学楼)1958年洮南一中迁入此校址
-- 村级小学教学楼
-- 市区花园式学校一角
-- 建立学生党校,对学生进行理想和党的知识教育
-- 学生军训
-- 清明节中小学生到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
-- 城乡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
-- 冬季大棚讲科技
-- 蒙文教学
-- 艺术教育课
-- 村级小学电化教学
-- 生动的双语教学
-- 分组实验课
-- 在北京就业的技工学校日语专业毕业生
-- 实验田里讲金谷
-- 校园桃李香
-- 劳技课讲果树剪枝技术
-- 参加悉尼奥运会曲棍球比赛的洮南籍运动员王久艳(左二1991年毕业)
-- 参加希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洮南籍运动员张淑晶(左二1995年毕业)
-- 心理健康讲座
-- 校医为学生定期体检
-- 小学生艺术体操表演
-- 放飞理想
-- 探究
-- 安代舞表演
-- 育智学校学生武术表演
-- 少年宫里展才艺
-- 学农基地
-- 市人大副主任王焕海(左二)在教委领导陪同下检查勤工俭学工作
-- 自己动手建设校园
-- 校园实践田
-- 城职中心校服生产车间
-- 校办印刷厂生产车同
-- 育苗基地
-- 教育局长、编委主任赵春娣在审定《洮南市教育志》书稿
-- 原教育局长编委主任刘景权主持《洮南市教育志》编委会首次会议
-- 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研究志稿
-- 《洮南市教育志》编委会全体成员
-- 洮南市教育局
-- 2002年11月6日,教育局副局长.教育志主编桑殿武总结部署《洮南市教育志》工作
-- 教育志总编室负责同志一起交换审改书稿意见
-- 总编室及史志办成员
-- 编辑在研究志稿
-- 首期编写出版的部分校志、部门志
-- 编纂《洮南市教育志》业务培训
-- 拟入志的部分图片
-- 总纂过程中的专志篇书稿
-- 洮南市第一中学
-- 洮南市第三中学
-- 洮南市第五中学
-- 洮南市第十中学
-- 洮南市第二中学
-- 洮南市第四中学
-- 洮南市第七中学
-- 洮南市第八中学
-- 洮南市第九中学
-- 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
-- 洮南市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 洮南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 洮南市技工学校
-- 洮南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 二龙乡中学
-- 幸福乡中学
-- 蛟流河乡中学
-- 胡力吐蒙古族乡中学
-- 聚宝乡中学
-- 安定镇中学
-- 那金镇中学
-- 万宝镇中学
-- 大通乡中学
-- 向阳乡中学
-- 东升乡中学
-- 福顺乡中学
-- 瓦房镇中学
-- 万宝乡中学
-- 野马乡中学
-- 永茂乡中学
-- 兴业乡小学
-- 呼和车力蒙古族乡中学
-- 煤窑乡中学
-- 洮南市实验小学
-- 洮南市第三小学
-- 洮南市第四小学
-- 洮南市第六小学
-- 洮南市第七小学
-- 洮南市第八小学
-- 洮南市第一小学
-- 洮南市群利小学
-- 洮南市第十小学
-- 洮南市实验幼儿园
-- 洮南市第一幼儿园
-- 瓦房镇小学
-- 黑水镇小学
-- 蛟流河乡小学
-- 野马乡小学
-- 向阳小学
-- 安定镇小学
-- 万宝乡小学
-- 永茂乡小学
-- 煤窑乡小学
-- 福顺乡小学
-- 聚宝乡小学
-- 二龙乡小学
-- 那金镇小学
-- 东升乡小学
-- 大通乡小学
-- 胡力吐蒙古族乡小学
-- 幸福乡小学
-- 万宝镇小学
-- 洮南市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
-- 洮南市教育建筑公司
《洮南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
《洮南市教育志》总编室成员
教育局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篇 私塾
第二篇 幼儿教育
-- 第一章 幼儿园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教学
-- 第二章 学前班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教学
第三篇 小学教育
-- 第一章 建国前小学教育
---- 第一节 清朝末年小学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小学教育
---- 第三节 日伪时期小学教育
---- 第四节 民主政权时期小学教育
-- 第二章 建国后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建国至“六一五”时期的小学教育
---- 第二节 教育体制改革后的小学教育
-- 第三章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
---- 第一节 校内教育
---- 第二节 校外教育
-- 第四章 特殊教育
第四篇 中学教育
-- 第一章 建国前中学教育
---- 第一节 民主政权以前中学教育
---- 第二节 民主政权时期的中学教育
-- 第二章 建国后的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建国至“六·五”时期的中学教育
---- 第二节 教育体制改革后的中学教育
-- 第三章 思想道德教育
---- 第一节 课堂教育
---- 第二节 结合形势开展教育
第五篇 民族教育
-- 第一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教学
-- 第二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教学
第六篇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章 建国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教学
-- 第二章 建国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城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 第二节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第七篇 学校体育卫生
-- 第一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体育课
---- 第二节 经常性体育活动
---- 第三节 体育竞赛
---- 第四节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第二章 学校卫生
---- 第一节 卫生课
---- 第二节 经常性卫生保健
---- 第三节 卫生监测
第八篇 师范教育
-- 第一章 初等师范教育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教学
-- 第二章 中等师范教育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教学
-- 第三章 高等师范教育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教学
第九篇 成人教育
-- 第一章 扫除文盲
---- 第一节 解放前扫盲教育
---- 第二节 解放后扫盲教育
-- 第二章 农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一般技术教育与推广
---- 第二节 中等农业技术教育
---- 第三节 高等农业技术教育
-- 第三章 职工教育
---- 第一节 职工业余文化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文化技术培训
---- 第三节 职工中专教育
---- 第四节 职工大专教育
第十篇 教育行政
-- 第一章 机构及管理人员设置
---- 第一节 解放前管理机构及人员设置
---- 第二节 解放后管理机构及人员设置
-- 第二章 行政管理
---- 第一节 解放前的行政管理
---- 第二节 民主政权时期行政管理
---- 第三节 建国至“文革”前行政管理
---- 第五节 “文革”结束后九年行政管理
---- 第六节 教育体制改革后的行政管理
-- 第三章 教委直属部门
---- 第一节 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 第二节 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
---- 第三节 老干部管理办公室
---- 第四节 教育建筑工程公司
---- 第五节 教育督学室
---- 第六节 基建办公室
---- 第七节 史志办公室
---- 第八节 职称评聘办公室
---- 第九节 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 第十节 校外教育办公室
---- 第十一节 技术装备办公室
第十一篇 教师
-- 第一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师资来源
---- 第二节 队伍结构
-- 第二章 师资培训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学历培训
---- 第三节 专业合格培训
---- 第四节 岗位培训
---- 第五节 干部培训
-- 第三章 教师待遇
---- 第一节 工资待遇
---- 第二节 住房待遇
---- 第三节 政治待遇
第十二篇 教育设施
-- 第一章 校园校舍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校园校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校园校舍
-- 第二章 老三室建设
---- 第一节 理化生实验室
---- 第二节 图书室
---- 第三节 卫生室
-- 第三章 新三室建设
---- 第一节 语音室
---- 第二节 微机室
---- 第三节 电教室
第十三篇 教育经费
-- 第一章 政府教育拨款
---- 第一节 解放前政府拨款
---- 第二节 解放至建国后“六·五”时期政府教育拨款
----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后的政府拨款
-- 第二章 学杂费
---- 第一节 解放前学杂费
---- 第二节 解放后学杂费
-- 第三章 教育费附加
---- 第一节 教育体制改革初教育费附加征收
---- 第二节 规定修改后教育费附加征收
-- 第四章 助学捐资
---- 第一节 解放前助学捐资
---- 第二节 解放后助学捐资
-- 第五章 教育体制改革后教育经费来源及使用
---- 第一节 教育经费来源
---- 第二节 教育体制改革后教育经费支出,使用
第十四篇 勤工俭学
-- 第一章 解放后至“六·五”时期勤工俭学
---- 第一节 耕种校田地
---- 第二节 校办工厂
---- 第三节 其它途径勤工俭学
-- 第二章 教育体制改革后的校办产业
---- 第一节 农林牧业
---- 第二节 工业建筑业
---- 第三节 第三产业
-- 第三章 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勤工俭学管理
第十五篇 贯彻法规与教育改革
-- 第一章 贯彻实施教育法规
---- 第一节 实施义务教育法
---- 第二节 落实教师法
---- 第三节 实施职业教育法
-- 第二章 教育改革
---- 第一节 实行新的管理体制
---- 第二节 推行“三制一权”领导制度
---- 第三节 学校内部体制改革
---- 第四节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第十六篇 中共教育系统组织
-- 第一章 基层组织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中共洮南市直属教育委员会
---- 第一节 代表大会
---- 第二节 组织建设
---- 第三节 宣传教育
---- 第四节 纪检监察
---- 第五节 统一战线
第十七篇 群团组织
-- 第一章 教育工会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共青团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章 少先队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四章 妇委会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五章 教育学会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第十八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王匡
---- 刘作玺
---- 孙绍文
---- 孙炳辉
---- 王兆凤
---- 罗广荣
---- 吕贵臣
---- 郑天成
---- 范永昌
---- 李助君
---- 张子兴
---- 王克明
---- 丁自清
---- 荆守任
---- 张万福
---- 闫光礼
---- 梁朝辅
---- 曲永良
---- 崔景文
---- 李维新
---- 吕岚
---- 夏庆义
---- 刘景春
---- 盛长华
---- 于洪才
---- 徐凤亭
---- 赵世春
---- 张秉乾
-- 第二章 1987年至2001年洮南市中学高级教师、小学超高级教师名录
-- 第三章 1955年至2001年洮南市教育系统获地级以上政府表彰的先进个人名录
第一篇 幼儿园
-- 第一章 教育部门办幼儿园
---- 第一节 洮南市实验幼儿园
---- 第二节 洮南市第一幼儿园
第二篇 小学校
-- 第一章 市直小学校
---- 第一节 洮南市实验小学校
---- 第二节 洮南市第二小学校
---- 第三节 洮南市第三小学校
---- 第四节 洮南市第四小学校
---- 第五节 洮南市第五小学校
---- 第六节 洮南市第六小学校
---- 第七节 洮南市第七小学校
---- 第八节 洮南市第八小学校
---- 第九节 洮南市第九小学校
---- 第十节 洮南市第一小学校
---- 第十一节 洮南市群利小学校
---- 第十二节 洮南市第十小学校
---- 第十三节 洮南市育智学校
-- 第二章 乡镇小学校
---- 第一节 瓦房镇小学校
---- 第二节 黑水镇小学校
---- 第三节 蛟流河乡小学校
---- 第四节 野马乡小学校
---- 第五节 安定镇小学校
---- 第六节 向阳乡小学校
---- 第七节 万宝乡小学校
---- 第八节 永茂乡小学校
---- 第九节 煤窑乡小学校
---- 第十节 福顺乡小学校
---- 第十一节 聚宝乡小学校
---- 第十二节 二龙乡小学校
---- 第十三节 那金镇小学校
---- 第十四节 大通乡小学校
---- 第十五节 东升乡小学校
---- 第十六节 洮府乡小学校
---- 第十七节 幸福乡小学校
---- 第十八节 兴业乡小学校
---- 第十九节 胡力吐蒙古族小学校
---- 第二十节 万宝镇小学校
---- 第二十一节 呼和车力蒙古族小学校
-- 第三章 其他部门办小学校
---- 第一节 洮南市铁路子弟小学校
---- 第二节 永茂林场子弟小学校
---- 第三节 万宝煤矿第一小学校
---- 第四节 洮南军马场子弟小学校
---- 第五节 种畜场子弟学校
---- 第六节 东方红畜牧场子弟学校
---- 第七节 万宝煤矿第二小学校
---- 第八节 创业水库子弟学校
第三篇 普通中学校
-- 第一章 市直普通中学校
---- 第一节 洮南市第一中学
---- 第二节 洮南市第十中学
---- 第三节 洮南市第四中学
---- 第四节 洮南市第八中学
---- 第五节 洮南市第七中学
---- 第六节 洮南市第九中学
-- 第二章 乡镇普通中学校
---- 第一节 二龙乡中学
---- 第二节 幸福乡中学
---- 第三节 蛟流河乡中学
---- 第四节 聚宝乡中学
---- 第五节 胡力吐蒙古族乡中学
---- 第六节 安定镇中学
---- 第七节 那金镇中学
---- 第八节 万宝镇中学
---- 第九节 大通乡中学
---- 第十节 向阳乡中学
---- 第十一节 东升乡中学
---- 第十二节 福顺乡中学
---- 第十三节 瓦房镇中学
---- 第十四节 万宝乡中学
---- 第十五节 野马乡中学
---- 第十六节 永茂乡中学
---- 第十七节 兴业乡中学
---- 第十八节 呼和车力蒙古族乡中
---- 第十九节 煤窑乡中学
-- 第三章 其他部门办普通中学校
---- 第一节 洮南市原种场子弟学校
---- 第二节 万宝煤矿第二中学
---- 第三节 万宝煤矿第一中学
第四篇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第一章 城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第一节 洮南市技工学校
---- 第二节 洮南市城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 第二章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第一节 洮南市第三中学(第二农业高中)
---- 第二节 洮南市第五中学(农村职业教育中心)
第五篇 成人教育学校
-- 第一章 教育部门办成人教育学校
---- 第一节 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
---- 第二节 吉林省电大洮南分校
-- 第二章 其他部门办成人教育学校
---- 第一节 洮南市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 第二节 洮南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 第三节 洮南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大事记
-- 附录
---- 一重要文件辑存
---- 二已出版的洮南(府)县市志对教育情况记述的简介
---- 三编修始末
---- 四《洮南市教育志》编修人员表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