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牡丹黄河志

菏泽牡丹黄河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指导思想 《菏泽牡丹黄河志(1986~2005)》是菏泽牡丹治黄历史的真实记载。《菏 泽牡丹黄河志(1986~2005)》的编写,坚持存真求实的原则,记述了牡丹黄河 河务局在治理、开发、运用、管理黄河过程中的大事、要事,是服务当代、惠泽后 世的真实记录。 二、体例 本书采用“记”、“图”、“录”三种志书体裁,以志为主体,辅之以述、记、 传、图、表等,按时间先后顺序分类记述。篇为最高层次,篇下以类设章,章下 设节,节下以条目展开。全书末设有附录。 三、收录标准 本书主要收录牡丹黄河河务局(原菏泽黄河修防段、原菏泽市黄河河务 局、原牡丹区黄河河务局)在本辖区的黄河治理活动,收录范围、内容如下: (1)牡丹黄河治理工程。包括堤防建设、险工坝岸改建、河道整治、机淤 固堤、滩区建设、通信建设等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完成工程量、投资、效 果等。 (2)防汛工作。包括指挥机构建立,防洪、防凌预案制订与实施,防汛队 伍、组织建设,防汛物资储备与使用,滩区安全建设、滩区迁安救护,防汛通信、 信息化建设,防汛抢险技术推广应用、设备革新发明,重大险情抢护,枯水年河 道断流等情况。 (3)水资源管理与利用。包括水资源管理,水量调度,引黄灌溉,水费征 管,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引黄渠首兴建、改建和维修等。 (4)科技与教育。包括科技交流,科技成果,获省(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山东黄河河务局奖励项目,科技人才培养,职工教育等。 (5)规划与建设。包括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菏泽黄河河务 局制定和批准的黄河各类工程规划,重点工程设计及实施情况,工程勘测情 况等。 (6)机构变更。遵照上级文件精神变更、调整的各时期不同机构名称,包 括原菏泽黄河修防段、原菏泽市黄河河务局、原牡丹区黄河河务局和现牡丹黄 河河务局名称,所属机关科室、河务段、工程处、闸管所变更及正副职负责人任 免,以及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等事项。 (7)重要会议。包括上级单位在本单位召开的各种会议,以及地方政府 召开的有关黄河治理、黄河防汛等会议,本单位召开的重要会议。 (8)领导视察。包括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山东黄河河务局、菏泽黄河 河务局,菏泽市及牡丹区党委政府领导调研、视察、检查黄河治理(防汛)工 作,以及其他上级领导视察等。 (9)法规条例。包括国务院、水利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制定颁布的 有关黄河治理的法规、条例、意见等。 (10)表彰与奖励。包括山东省、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评选 的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 四、资料来源 本书中的资料主要为来自本单位的原始档案和集存的文字、图片、表格 等,以及水文单位、地方史志办公室、治黄专著提供的文献资料。凡收录的资 料,均已考证核实,一般不再注明出处。 五、文体文风 本书行文使用记述体,言简意赅,直书其事,不加褒贬。语言力求严谨、朴 实、简洁。文字采用国家规定的汉字简化字。 六、起止时间 本书记载的事件的时间上限起于公元1986年1月1日,下限止于公元 2005年12月31日。记事本着立足当代、详近略远的原则直述。 七、单位、机构名称 本书中使用较多的单位、机构名称多用全称,有时会因文字语句关系出现 简称。其相关单位、机构简称如下: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简称国家防总; 黄河防汛总指挥部,简称黄河防总;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 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简称山东省防指; 山东黄河河务局,简称山东河务局或省局; 菏泽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简称菏泽地区防指; 菏泽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简称菏泽市防指; 菏泽地区黄河修防处,简称菏泽修防处或修防处; 菏泽地区黄河河务局,简称菏泽地区河务局或地局; 菏泽市黄河河务局,简称菏泽市河务局或市局; 中国共产党菏泽市委员会,简称中共菏泽市委; 菏泽市人民政府,简称菏泽市政府; 中国共产党牡丹区委员会,简称中共牡丹区委; 牡丹区人民政府,简称牡丹区政府; 牡丹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简称牡丹区防指; 菏泽黄河修防段,简称菏泽修防段; 牡丹区黄河河务局,简称牡丹区河务局或区局; 牡丹黄河河务局,简称牡丹河务局。 涉及的人物名称,一般直书其姓名,必要时加职衔。其他行政区划、机构 名称按当时称谓记述。 八、计量单位 本书中使用的计量单位以我国现行《量和单位》为标准,个别单位保留习 惯用法,行文中的计量单位均用汉字表示,如立方米、立方米每秒等。 九、标点符号 本书中使用的标点符号以我国现行《标点符号用法》为依据。

内容时限: 1986-2005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
编纂委会员

凡例
目录
第一篇 概述
-- 第一章 黄河流域概况
-- 第二章 牡丹黄河概况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地理、地貌、气候特征
-- 第三章 社会经济
---- 第一节 牡丹区
---- 第二节 黄河滩区
---- 第三节 自然灾害
第二篇 防洪工程
-- 第一章 堤防工程
---- 第一节 堤防加高帮宽与加固
---- 第二节 堤防道路
---- 第三节 压力灌浆
---- 第四节 放淤固堤
---- 第五节 堤防绿化
---- 第六节 标准化堤防
---- 第七节 障东堤
-- 第二章 险工及坝岸
---- 第一节 险工坝岸及其加高改建概况
---- 第二节 加高改建
---- 第三节 整修加固
-- 第三章 河道整治
---- 第一节 河道特点
---- 第二节 河势演变
---- 第三节 控导(护滩)工程
第三篇 防汛
-- 第一章 防汛机构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防汛责任制建设
-- 第二章 防汛队伍
---- 第一节 防汛队伍的组成
---- 第二节 防汛队伍调用原则
-- 第三章 防汛工作正规化、规范化建设
-- 第四章 防洪防凌预案
---- 第一节 防洪预案
---- 第二节 防凌预案
-- 第五章 防汛物料
---- 第一节 防汛物料的组成
---- 第二节 防汛物料的使用原则与批准权限
-- 第六章 黄河通信网建设
---- 第一节 牡丹黄河防汛通信网概况
---- 第二节 牡丹黄河防汛通信建设发展历程
---- 第三节 黄河防汛通信原则与保障任务
---- 第四节 黄河通信管理调度与责任划分
---- 第五节 黄河防汛通信使用公网的程序
---- 第六节 洪水期间通信保障调度方案
---- 第七节 黄河通信管理
-- 第七章 防伏秋大汛
---- 第一节 防汛检查与督察
---- 第二节 巡堤查险
---- 第三节 常见险情与抢护方法
---- 第四节 防汛演习
---- 第五节 历年洪水和抢险情况
---- 第六节 抗洪纪实
-- 第八章 防凌汛
---- 第一节 冰凌观测、普查与报汛
---- 第二节 防凌措施
---- 第三节 历年凌情
-- 第九章 滩区安全建设
---- 第一节 滩区避水台建设
---- 第二节 安居工程建设
-- 第十章 防汛公路建设
第四篇 兴利
-- 第一章 引黄灌溉和城市供水
---- 第一节 渠首工程
---- 第二节 刘庄灌区与灌溉
---- 第三节 放淤改土
---- 第四节 城区供水
-- 第二章 滩区水利建设
---- 第一节 滩区水利建设工程施工
---- 第二节 黄河浮桥建设
第五篇 管理
-- 第一章 人事与劳动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改革
---- 第二节 职工队伍组成与管理
---- 第三节 安全生产管理
---- 第四节 离退休职工管理
-- 第二章 防洪工程管理
---- 第一节 防洪工程管理概况
---- 第二节 堤防管理
---- 第三节 河道、险工、控导工程管理
---- 第四节 涵闸管理
---- 第五节 黄河工程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 第三章 水政监察与水资源管理
---- 第一节 水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
---- 第二节 水法规建设与普法
---- 第三节 水行政执法
-- 第四章 财务与物资管理
---- 第一节 财务管理
---- 第二节 物资管理
-- 第五章 科技与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 第三节 科技论文交流
---- 第四节 职工教育
-- 第六章 其他
---- 第一节 工会工作
---- 第二节 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
---- 第三节 精神文明建设
---- 第四节 庭院建设与环境管理
---- 第五节 医疗卫生
第六篇 综合经营
-- 第一章 综合经营发展概况
-- 第二章 综合经营开展项目
---- 第一节 淤背区开发利用
---- 第二节 养殖业
---- 第三节 第三产业经营项目与收益
---- 第四节 机械化工程施工
-- 第三章 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第七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简介
-- 第二章 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和三八红旗手名录
-- 第三章 高中级技术人员和工人技师名录
附录
-- 附录一 菏泽黄河修防段(局)荣誉榜
-- 附录二 刘庄拦河截流挽回河变始末
-- 附录三 黄河兰口大王庙考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