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志

修文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修文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283-1998

出版时间: 1998年12月

目录

封面
修文县志
版权页
修文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第一届(1985年5月至1988年2月)
-- 第二届(1988年2月至1989年3月)
-- 第三届(1989年3月至1992年9月)
-- 第四届(1992年9月至1994年10月)
-- 第五届(1994年10月至1996年3月)
-- 第六届(1996年3月至1998年12月)
《修文县志》顾问
修文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修文县志编辑部
《修文县志》审稿委员会
复审
复审人员
审定验收
审定验收人员
图片
-- 修文县政区图
-- 修文县政区图(一九九○年)
-- 县城一角(1954年)
-- 县城一角(1969年)
-- 修文县城全景
-- 县城一角(1990年)
-- 中共修文县委办公楼
-- 修文县人大常委会 政协修文县委员会 办公楼
-- 修文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 烟草公司大楼
-- 电力大楼
-- 阳明宾馆
-- 客车站
-- 徐家寨玉米种植
-- 丰产油菜
-- 久长镇营养袋育苗
-- 县城东门田坝丰产水稻
-- 岩鹰山水库砌石拱坝
-- 铜矿井电力提灌站
-- 岩鹰山水库三号渡槽
-- 浪潮水库大坝
-- 扎佐林场林区一角
-- 桃源大木寨银杏树
-- 明·王阳明手植柏树
-- 猕猴桃、板栗是修文发展农业经济的拳头产品
-- 乌栗猕猴桃
-- 乌栗下洞联户合作农场干鲜果生产基地
-- 黑山羊养殖
-- 河口电站
-- 三级(修文)电站
-- 四级(窄巷口)电站
-- 五级(红林)电站
-- 六级(红岩)电站
-- 六广白水电站
-- 小山坝铝矿露天采矿场
-- 贵阳煤矿小河沟矿井
-- 三角山水泥厂
-- 贵遵水泥厂
-- 四达矿产公司耐火材料厂
-- 利尔实业有限公司基地
-- 马家桥水泥厂
-- 久长水泥厂
-- 修文马官铁合金厂
-- 修文磨料厂
-- 富捷化工有限公司久长黄磷厂
-- 扎佐皮鞋厂生产的皮鞋
-- 酱油
-- 麦芽糊精
-- 生物钾肥
-- 绿太阳系列保健品
-- 蜈蚣坡古驿道
-- 蜈蚣桥
-- 乌栗索桥
-- 县城北门桥(秀水桥)
-- 贵(阳)遵(义)公路扎佐联络线
-- 扎佐火车站
-- 贵(阳)遵(义)高等级公路
-- 六广渡口
-- 邮政电信大楼
-- 电信发射天线
-- 修文电视台
-- 观音山广播电视发射站
-- 实验小学
-- 修文中学
-- 县人民医院
-- 罗文(前排左二)获全国八运会60公斤级拳击比赛金牌
-- 阳明洞
-- 王阳明铜像
-- 王文成公祠大门
-- 王文成公祠正殿
-- 君子亭
-- 何陋轩
-- 宾阳堂
-- 蒋中正题“知行合一”
-- 三潮水石碑
-- 三潮水
-- 修文河风光
-- 贵阳市扎佐高尔夫度假中心一角
-- 天生桥瀑布
-- 猫跳河风光·老人峰
-- 天生桥景点·大黑潭
-- 高枧石林一角
-- 六广河峡谷风光·金银瀑
-- 六广河峡谷风光·珠帘迭翠
-- 六广河峡谷上游风光·仙翁垂钓
-- 六广河峡谷下游风光·姊妹峰
-- 日本艺术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在下堡花坡与当地苗胞同乐
-- 阿尔巴尼亚贵宾参观三级电站
-- 修文苗族艺术团在日本演出
-- 美国IMC公司农化总裁理查德·布洛在扎佐磷铵基地考察
-- 原红6军团16师师长周球保(周仁杰,左二)重游长征故地扎佐
-- 民兵在贵阳市体育场接受省、市领导检阅
-- 县刑侦大队成立
-- 交警执勤
-- 原红6军团军团长萧克将军重游长征故地扎佐、修文
-- 92岁高龄的萧克将军为《修文县志》题写书名
-- 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中)视察磷铵基地选址
-- 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前排左三)考察磷铵项目选址
-- 县委书记黄乃铸向原军大5分校副政委兼修文县委书记姜思毅介绍扎佐开发区规划
-- 姜思毅为《修文县志>作序
-- 省、市领导视察小箐乡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 贵(阳)毕(节)高等级公路开工典礼
-- 行书 明·王守仁(王阳明)
-- 楷书 晏才俊
-- 楷书 廖昌瑜
-- 隶书 裴永忠
-- 行书 邓丈涛
-- 楷书 欧阳启富
-- 草书 朱傻首
-- 山中一夜雨(国画) 郝承德
-- 山中一夜雨(国画) 郝承德
-- 吹沙玻璃画 顾永发
-- 承德鉴赏 彭世雄
-- 烙画 曾镱
-- 春到人间 汪炯堂
-- 于襄钓叟 谭德明
-- 庐山纪胜 丁满
-- 时光急流电 丁满
-- 见贤思齐 丁满
-- 高天揽胜 余岚 摄
-- 峡谷生辉 傅剑刚 摄
-- 情韵 杨显明 摄
-- 盛情难却 周尚明 摄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县情数据
大事记
-- 大事纪年
----
----
----
---- 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大事记述
---- 六广渡之役
---- 何得胜义军四克修文
---- 建立修文军政府
---- 扎佐绅民径自立县
---- 地方绅士争夺县治驻地
---- 红军长征在修文
---- 张学良被囚阳明洞
---- 竞选国民大会代表
---- “二一六”武装暴动
---- 民国政府策划应变抗拒解放
---- 解放修文建立人民政权
---- 剿匪斗争
---- 反霸斗争
---- 镇压反革命
---- 土地改革
---- 抗美援朝
---- “三反”“五反”
---- 第一次普选
---- 农业合作化
----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 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肃反运动
----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 “大跃进”
---- 人民公社
---- 反右倾斗争
---- 整风整社
---- 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
---- 农业学大寨
---- “揭、批、查”
---- 拨乱反正
---- 核查“三种人”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民主法制建设
第一篇政区建置
-- 第一章 境域
-- 第二章 政区沿革
---- 第一节元明清政区
---- 第二节民国政区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
-- 第三章 区乡镇概况
---- 第一节城关镇
---- 第二节城关区
---- 第三节扎佐区
---- 第四节久长区
---- 第五节小箐区
---- 第六节六广区
第二篇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构造
---- 第三节矿藏
-- 第二章地貌
---- 第一节地貌特征
---- 第二节地貌类型
-- 第三章气候
---- 第一节日照和太阳辐射
---- 第二节气温
---- 第三节降水
---- 第四节风
---- 第五节灾害性天气
-- 第四章水文
---- 第一节河流
---- 第二节水资源
-- 第五章土地土壤
---- 第一节土地
---- 第二节土壤
-- 第六章 植物动物
---- 第一节植物
---- 第二节动物
第三篇人口民族
-- 第一章 人口变化
---- 第一节人口数量
---- 第二节人口自然增长
-- 第二章 人口分布
---- 第一节地域分布
---- 第二节城乡分布
---- 第三节人口密度
-- 第三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性别构成
---- 第二节年龄构成
---- 第三节民族构成
---- 第四节文化构成
---- 第五节职业构成
-- 第四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宣传管理
---- 第三节政策措施
---- 第四节实施成效
-- 第五章 民族
---- 第一节民族迁徙
---- 第二节民族工作
第四篇党政群团
-- 第一章 元明清政权
---- 第一节长官司
---- 第二节卫所
---- 第三节县里甲
-- 第二章 民国政党政权
----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代议机构
---- 第三节行政机构
-- 第三章 民国民众团体
---- 第一节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农会
---- 第三节商会
---- 第四节工会
---- 第五节妇女会
---- 第六节中医师公会
---- 第七节教育会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中共地下组织
---- 第二节中共地方组织
---- 第三节党员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会议
---- 第四节县委部门工作
-- 第五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三权”行使
---- 第四节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五节基层选举
-- 第六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县人民政府
---- 第二节县政府工作机构
---- 第三节区行政组织
---- 第四节乡镇人民政府
---- 第五节乡镇以下基层组织
-- 第七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会议
---- 第三节政协活动
-- 第八章 人民群众团体
---- 第一节县工会
---- 第二节青少年团体
---- 第三节妇女会
---- 第四节农民团体
---- 第五节科学技术协会
---- 第六节文化艺术团体
---- 第七节工商团体
---- 第八节老年人体育协会
---- 第九节其他团体
第五篇军事
-- 第一章机构沿革
---- 第一节元明清及民国军事机构
----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机构
-- 第二章驻军
---- 第一节元明清驻军
---- 第二节民国驻军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军
-- 第三章 地方部队
---- 第一节民国地方部队
----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部队
-- 第四章兵役
---- 第一节元明清及民国兵役
----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 第五章 民众武装
---- 第一节民团
---- 第二节团防
---- 第三节义勇壮丁队
---- 第四节国民兵团
---- 第五节民众自卫队
-- 第六章民兵
---- 第一节民兵组建
---- 第二节民兵武器装备
---- 第三节民兵教育
---- 第四节民兵训练
---- 第五节民兵活动
-- 第七章 防空战备
---- 第一节民国防空
---- 第二节人防战备
第六篇政法
-- 第一章 清代和民国司法
---- 第一节警务
---- 第二节审判
---- 第三节检察
---- 第四节监禁
---- 第五节司法业务
-- 第二章 人民公安
---- 第一节治安管理
---- 第二节侦查
---- 第三节预审
---- 第四节内部保卫
---- 第五节监所管理
---- 第六节消防
---- 第七节交通安全管理
-- 第三章 人民检察
---- 第一节刑事检察
---- 第二节监所检察
---- 第三节控告申诉检察
---- 第四节自侦案件
-- 第四章 人民审判
---- 第一节刑事审判
---- 第二节民事审判
---- 第三节经济审判
---- 第四节行政审判
---- 第五节告诉申诉审判
---- 第六节执行
---- 第七节案件复查
-- 第五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律师事务
---- 第二节公证事务
---- 第三节人民调解
---- 第四节法制宣传
第七篇民政
-- 第一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孤老收养
---- 第二节“五保户”照顾
---- 第三节孤儿教养
---- 第四节残疾人福利
---- 第五节麻疯病患者治疗
-- 第二章救济
---- 第一节灾害救济
---- 第二节社会救济
-- 第三章优抚
---- 第一节清代和民国优抚
----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优抚
-- 第四章 安置
---- 第一节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二节城镇居民下放安置
---- 第三节移民安置
-- 第五章 婚姻丧葬
---- 第一节婚姻登记管理
---- 第二节殡葬改革
第八篇综合经济
-- 第一章经济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物资管理
---- 第三节物价管理
---- 第四节标准计量管理
---- 第五节工商行政管理
---- 第六节劳动工资管理
---- 第七节统计管理
---- 第八节经济协作
-- 第二章 经济发展
----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 第二节社会总产值
---- 第三节国民收入
-- 第三章 人民经济生活
---- 第一节收入
---- 第二节消费
第九篇农林牧渔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生产条件
---- 第二节土地所有制
---- 第三节经营管理
---- 第四节作物种植
---- 第五节农技农艺
---- 第六节农业种植区划
-- 第二章林业
---- 第一节林业资源
---- 第二节营林
---- 第三节山林管理
---- 第四节产品经销
-- 第三章 畜禽渔业
---- 第一节养殖
---- 第二节品种改良
---- 第三节疫病防治
---- 第四节饲料饲草
第十篇水利
-- 第一章 工程建设
---- 第一节引水工程
---- 第二节蓄水工程
---- 第三节提水工程
---- 第四节饮水工程
-- 第二章 岩鹰山水库
---- 第一节勘测设计
---- 第二节施工
---- 第三节效益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工程管理
---- 第二节用水管理
---- 第三节经费管理
---- 第四节水土保持
第十一篇乡镇企业
-- 第一章产业结构
---- 第一节工业
---- 第二节建筑
---- 第三节运输
-- 第二章企业管理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生产管理
---- 第三节安全管理
---- 第四节财务管理
-- 第三章企业效益
---- 第一节经济效益
---- 第二节社会效益
-- 第四章 企业选介
---- 第一节集体企业
---- 第二节联营企业
---- 第三节个体企业
第十二篇工业
-- 第一章工业体制
---- 第一节私营工业
---- 第二节集体工业
---- 第三节国营工业
-- 第二章 工业生产
---- 第一节采掘
---- 第二节电力
---- 第三节建筑材料
---- 第四节农具农机
---- 第五节化肥
---- 第六节轻手工业
---- 第七节食品
-- 第三章 工业管理
---- 第一节生产管理
---- 第二节供销管理
---- 第三节财务管理
-- 第四章驻县企业
---- 第一节省属企业
---- 第二节部属企业
-- 第五章产品选介
---- 第一节县属企业产品
---- 第二节驻县企业产品
第十三篇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道路
---- 第二节设施
---- 第三节运输
---- 第四节管理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邮政
---- 第三节电信
---- 第四节经营管理
第十四篇城乡建设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街道
---- 第二节房舍
---- 第三节公共设施
---- 第四节规划
-- 第二章 集镇建设
---- 第一节扎佐镇
---- 第二节久长镇
---- 第三节六广镇
-- 第三章 村寨建设
---- 第一节农房
---- 第二节照明
---- 第三节饮用水
-- 第四章 建筑业
---- 第一节建筑队伍
---- 第二节勘察设计
---- 第三节建筑施工
-- 第五章管理
---- 第一节房产管理
---- 第二节地产管理
-- 第六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污染状况
---- 第二节污染治理
---- 第三节环境管理
第十五篇商业
-- 第一章 商业体制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集体商业
---- 第三节公私合营商业
---- 第四节国营商业
---- 第五节供销合作商业
-- 第二章市场
---- 第一节场镇
---- 第二节场期
---- 第三节赶会
---- 第四节商品流通
-- 第三章 行业经营
---- 第一节农副产品收购
---- 第二节医药
---- 第三节工业品
---- 第四节副食品
---- 第五节日用杂品
---- 第六节农业生产资料
---- 第七节文化用品
---- 第八节废旧物资回收
-- 第四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第五章 商业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财务管理
---- 第三节商品管理
---- 第四节票证管理
-- 第六章 粮油贸易
---- 第一节粮油征购
---- 第二节粮油销售
---- 第三节粮油调运
---- 第四节仓储保管
---- 第五节经营管理
第十六篇财政税务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财政体制
---- 第二节财政收入
---- 第三节财政支出
---- 第四节监察审计
-- 第二章赋税
---- 第一节田赋
---- 第二节工商税
-- 第三章金融
---- 第一节货币
---- 第二节债券
---- 第三节存款
---- 第四节贷款
---- 第五节基本建设拨款和贷款
---- 第六节集体金融
---- 第七节民间金融活动
---- 第八节保险
第十七篇王阳明在龙场
-- 第一章谪居龙场
-- 第二章 阳明文化
---- 第一节龙场悟道
---- 第二节龙场遗文
---- 第三节在黔诗作
---- 第四节阳明书法
-- 第三章 阳明教育
---- 第一节创办书院
---- 第二节阳明教育思想
-- 第四章 阳明遗迹纪念建筑
---- 第一节阳明遗迹
---- 第二节纪念建筑
-- 第五章 王门后学
---- 第一节黔中王门学派
---- 第二节王学研究
---- 第三节东瀛王学
第十八篇教育
-- 第一章 学校
---- 第一节书院
---- 第二节卫学和县学
---- 第三节义学私塾
---- 第四节普通学校
---- 第五节专业学校
-- 第二章教学
---- 第一节学制
---- 第二节教学内容
---- 第三节教学方法
-- 第三章教师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教师素质
---- 第三节教师待遇
---- 第四节教师培训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民众教育
---- 第二节扫盲与农民教育
---- 第三节职工业余文化教育
---- 第四节广播电视函授教育
---- 第五节成人考试
-- 第五章教育管理
---- 第一节机构和职员
---- 第二节规章制度
---- 第三节招生工作
---- 第四节经费管理
---- 第五节基础设施
第十九篇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技组织
---- 第一节科技机构
---- 第二节科技队伍
-- 第二章 科技研究
---- 第一节种植业科研
---- 第二节养殖业科研
---- 第三节工业科研
---- 第四节水利防雹化肥科研
---- 第五节教育卫生科研
---- 第六节资源调查和规划
-- 第三章 科技活动
---- 第一节科技普及宣传
---- 第二节科技咨询服务
---- 第三节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 第四节学科学用科学
---- 第五节科技交流
---- 第六节组织农业高产竞赛
-- 第四章 科研成果
---- 第一节获奖科研项目
---- 第二节科研著述
第二十篇文化
-- 第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民间传统文化
---- 第二节戏曲
---- 第三节故事会
---- 第四节民间说唱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文学
---- 第二节艺术
-- 第三章 图书
---- 第一节经销
---- 第二节阅览
-- 第四章 档案
---- 第一节档案管理
---- 第二节档案利用
-- 第五章 报刊通讯
---- 第一节报纸
---- 第二节刊物
---- 第三节通讯报道
-- 第六章 广播
---- 第一节广播设施
---- 第二节广播宣传
-- 第七章 影视
---- 第一节电影
---- 第二节电视
---- 第三节录像
-- 第八章 文物名胜
---- 第一节文物
---- 第二节名胜风光
-- 第九章古迹
---- 第一节摩崖
---- 第二节碑碣
---- 第三节古桥梁
---- 第四节古庙
---- 第五节古墓
---- 第六节古泉
---- 第七节古遗址
-- 第十章 县志编修
---- 第一节旧志
---- 第二节新编县志
第二十一篇卫生体育
-- 第一章 卫生
---- 第一节机构人员
---- 第二节医疗设备
---- 第三节卫生防疫
---- 第四节医疗
---- 第五节妇幼保健
---- 第六节医药
---- 第七节医疗制度
---- 第八节经费管理
-- 第二章体育
---- 第一节体育设施
---- 第二节群众体育
---- 第三节学校体育
---- 第四节老年人体育
---- 第五节体育竞赛
---- 第六节体育经费
第二十二篇社会风情
-- 第一章会社道门
---- 第一节宗祠
---- 第二节会馆
---- 第三节行会
---- 第四节哥老会
---- 第五节道门
-- 第二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天主教
-- 第三章 家庭姓氏
---- 第一节家庭
---- 第二节姓氏
-- 第四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岁时习俗
---- 第二节礼仪习俗
---- 第三节生活习俗
---- 第四节礼貌习俗
---- 第五节迷信习俗
-- 第五章 优良风尚
---- 第一节传统美德
---- 第二节当代新风
---- 第三节文明村寨
-- 第六章方言
---- 第一节语音
---- 第二节词汇
---- 第三节语法特点
---- 第四节地方词语
人 物
-- 人物传记
---- 王阳明
---- 陈富
---- 语嵩
---- 袁桂芳
---- 王国祯
---- 尹祖伊
---- 李专
---- 马香
---- 袁思(韦毕)
---- 陈后琨
---- 陈绍先
---- 王朝栋
---- 王亮臣
---- 陈国祥
---- 熊德昌
---- 雷振瀛
---- 张弼熙
---- 袁一贞
---- 杨德延
---- 廖荣祖
---- 黎纯一
---- 朱煃
---- 李骅李骥
---- 高维亚
---- 梁方膏魏怀远
---- 王本彰
---- 朱庚申
---- 袁汝楫
---- 孙树仁
---- 彭文珍
---- 韩官学
---- 杨顺清
---- 姜德齐
---- 罗树臣
---- 阎崇阶
---- 晏质彬
---- 罗孝昌
---- 杨少文
---- 徐亮臣
---- 王明亮
---- 李金明
---- 商胜强
---- 张溶
---- 朱远怀
---- 夏树屏
---- 孙三保
---- 张锡林
---- 应永桓
---- 李永芳
-- 人物名录
附录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