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县志

松溪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松溪县的自然、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8

出版时间: 1994年08月

目录

封面
松溪县志
图片
-- 松溪新姿
-- 湛卢晨曦
-- 松溪汽车站
-- 县体育馆内景
-- 城区大街
-- 文化馆夜景
-- 城区农贸市场
-- 城区解放街
-- 中共松溪县委大院
-- 松溪县人民政府
-- 松溪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松溪县委员会大楼
-- 西郊虎头山、松溪大桥
-- 东门大桥
-- 松溪电影院
-- 松溪一中实验教学楼
-- 实验小学升旗仪式
-- 茶平乡下岭小学
-- 郑墩迷生丰产林
-- 绿化荒山
-- 丰产茶闻
-- 六墩水利工程赤山坪渡槽
-- 茶洲电站
-- 平坑水库
-- 县大理石厂
-- 大理石板材切锯车间
-- 茶叶机械厂产品——茶叶烘干机
-- 皮塑厂制鞋车间
-- 出口的各种鞋、手套产品
-- 县水泥厂外景
-- 葡萄糖厂的口服葡萄糖
-- 县葡萄厂的柠檬酸
-- 葡萄糖厂车间一角
-- 古樟
-- 烈士陵园
-- 路桥暴动纪念亭
-- 渭田五福桥
-- 虎头山奎光塔
-- 五福桥画廊
-- 九龙窑出上的青瓷
-- 清代古桥——花桥
-- 明代圣旨缎绣中堂
-- 宋代僖元年路碑、交通仪制令
-- 湛卢古冶炼遗址
-- 湛卢宝剑
-- 松溪花茶
-- 仿古大理石木雕会议室设备
-- 鹧鸪酒
-- 木雕工艺品
-- 松溪县政区图
-- 松溪县城区图
-- 松溪县地貌及水利、水库分布图
目录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卷一 建 置
-- 第一章位置 境域
-- 第二章建置沿革
-- 第三章行政区划
---- 附:松溪县地名异名(曾用名)和消失村落表
卷二 自然地理
-- 第一章地质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岩浆岩
---- 第三节构造
---- 第四节矿藏
-- 第二章地貌
---- 第一节特征
---- 第二节类型分布
---- 第三节山脉
-- 第三章气候
---- 第一节四季特征
---- 第二节气温 积温 无霜期
---- 第三节降水(含雪)相对湿度蒸发量
---- 第四节日照 太阳辐射
---- 第五节风云雾
---- 第六节灾害性天气
-- 第四章水文
---- 第一节水系
---- 第二节径流
---- 第三节水位
---- 第四节含沙量
-- 第五章土壤
-- 第六章植被
-- 第七章野生动物
---- 第一节脊椎动物
---- 第二节无脊椎动物
-- 第八章自然灾异
---- 第一节水灾
---- 第二节旱灾
---- 第三节风灾冰雹
---- 第四节寒害
---- 第五节雷暴
---- 第六节地震
---- 第七节虫害
---- 第八节其它灾异
卷三 人 口
-- 第一章人口演变与分布
---- 第一节人口发展
---- 第二节人口变动
---- 第三节人口分布
-- 第二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民族
---- 第二节性别
---- 第三节年龄
---- 第四节文化程度
---- 第五节职业
---- 第六节农业与非农业人口
---- 第七节婚姻
------ 附:一、姓氏
------ 二、残疾人口
-- 第三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组织实施
---- 第二节节制生育
---- 第三节技术队伍
卷四 经济综述
-- 第一章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
---- 第一节经济发展
---- 第二节经济结构变革
-- 第二章经济计划管理与变革
---- 第一节生产计划管理与变革
---- 第二节流通计划管理与变革
---- 第三节物资计划管理与变革
---- 第四节基本建设计划管理与变革
-- 第三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职工生活
---- 第二节农民生活
---- 附:统计工作
------ 第一节机构与人员
------ 第二节专业统计
卷五 农 业
-- 第一章生产条件
---- 第一节耕地
---- 第二节劳力
---- 第三节农机具
---- 第四节农业资源区划
-- 第二章所有制体制改革
---- 第一节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互助组
---- 第四节农业合作社
---- 第五节人民公社
---- 第六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七节国营农、茶场
-- 第三章粮食生产
---- 第一节面积产量
---- 第二节耕作制度变革
---- 第三节作物品种与良种推广
---- 第四节栽培技术
---- 第五节农作物保护
-- 第四章经济作物
---- 第一节茶叶
---- 第二节果树
---- 第三节其他经济作物及蔬菜
-- 第五章牧、渔业
---- 第一节畜牧
---- 第二节渔业
-- 第六章农业行政管理机构
卷六 林 业
-- 第一章森林资源
---- 第一节森林面积与蓄积量
---- 第二节林种与分布
-- 第二章山林所有制变革
---- 第一节山林权改革
---- 第二节林木入社
---- 第三节林业“三定”
-- 第三章造林育林
---- 第一节采种育苗
---- 第二节植树造林
---- 第三节林木抚育
---- 第四节营林资金
-- 第四章森林保护
---- 第一节护林防火
---- 第二节病虫害防治
---- 第三节林政管理
-- 第五章开发利用
---- 第一节木材采伐
---- 第二节木材购销
---- 第三节木材运输
---- 第四节竹木加工与林产化工
---- 第五节毛竹生产
---- 第六节林副特产
-- 第六章林区建设
---- 第一节房屋建设
---- 第二节道路建设
---- 第三节水运设施
---- 第四节机械设备
---- 第五节规划设计
-- 第七章行政管理机构
卷七 水利 水电
-- 第一章水利建设
---- 第一节工程建设
---- 第二节工程管理
---- 第三节防汛工作
-- 第二章电力建设
---- 第一节骨干电站
---- 第二节电网建设
---- 第三节供电用电
---- 第四节电力管理
-- 第三章水土保持
---- 第一节水土流失
---- 第二节防治措施
-- 第四章行政管理机构
卷八 工 业
-- 第一章所有制
---- 第一节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业
---- 第二节集体所有制工业
---- 第三节全民所有制工业
-- 第二章工业门类
---- 第一节木材采运
---- 第二节竹木加工
---- 第三节制茶
---- 第四节建材
---- 第五节粮油食品 饲料
---- 第六节电力
---- 第七节工艺美术
---- 第八节化工
---- 第九节机械
---- 第十节矿冶
---- 第十一节造纸 印刷
---- 第十二节皮革缝纫
---- 第十三节电器仪表
---- 第十四节其他
-- 第三章名优产品
-- 第四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经营管理
卷九 交 通
-- 第一章道路
---- 第一节古道
---- 第二节公路
---- 第三节道路设施
-- 第二章水路
---- 第一节航道
---- 第二节航道设施
-- 第三章运输
---- 第一节人力、畜力运输
---- 第二节汽车运输
---- 第三节其他机动车运输
---- 第四节水上运输
---- 第五节搬运装卸
---- 第六节运输企业
-- 第四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路政管理
---- 第三节航政管理
---- 第四节运输管理
---- 第五节交通监理
---- 第六节公路工程管理
卷十 邮 电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邮驿
---- 第二节邮电局
---- 第三节邮电支局(所)邮政代办所
-- 第二章邮政
---- 第一节邮路 投递路线
---- 第二节业务
-- 第三章电信
---- 第一节电报
---- 第二节电话
-- 第四章管理
---- 第一节生产管理
---- 第二节财务管理
---- 第三节技术 质量管理
卷十一 商业
-- 第一章经营体制
---- 第一节个体、私营商业
---- 第二节集体商业
---- 第三节国营商业
---- 第四节联营商业
-- 第二章经营网点
---- 第一节零售网点
---- 第二节批发网点
---- 第三节集市贸易
---- 第四节物资交流会
-- 第三章商品购销
---- 第一节生活资料
---- 第二节生产资料
---- 第三节土特产品
---- 第四节废旧物资回收
-- 第四章饮食服务业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第五章对外经贸
---- 第一节外贸机构
---- 第二节出口商品
-- 第六章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经营管理
卷十二 粮食
-- 第一章粮油购销
---- 第一节自由贸易
---- 第二节粮食统购
---- 第三节合同定购
---- 第四节城镇供应
---- 第五节议购议销
---- 第六节食油购销
-- 第二章储运
---- 第一节仓储
---- 第二节保管
---- 第三节调运
-- 第三章粮油加工
-- 第四章管理机构
卷十三 财政 税务
-- 第一章财政体制
-- 第二章财政收支
---- 第一节财政收入
---- 第二节财政支出
---- 第三节乡镇财政
-- 第三章财政管理
---- 第一节行政事业费管理
---- 第二节企业财务管理
---- 第三节支农周转金管理
---- 第四节冻结存款
---- 第五节会计事务管理
---- 第六节审计监督
-- 第四章赋税沿革
---- 第一节田赋 农业税
---- 第二节工商各税
---- 第三节税收征管
-- 第五章管理机构
卷十四 金 融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钱庄 当铺
---- 第二节银行
---- 第三节保险公司
---- 第四节农村信用合作机构
-- 第二章货币
---- 第一节种类
---- 第二节流通
-- 第三章金融业务
---- 第一节存款
---- 第二节贷款
------ 附:民间借贷
---- 第三节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拨款
---- 第四节结算
---- 第五节现金管理
---- 第六节金银收兑
---- 第七节金库
---- 第八节债券
---- 第九节管理体制
-- 第四章保险
---- 第一节开办险种
---- 第二节理赔
卷十五 工商行政 物价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集市管理
---- 第三节工商企业登记
---- 第四节个体工商业管理
---- 第五节经济合同与商标广告管理
-- 第二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物价演变与管理
---- 第三节物价监督检查
---- 第四节 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
-- 第三章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度量衡演变与管理
---- 第三节计量检定
---- 第四节标准化管理
卷十六 城乡建设
-- 第一章城区建设
---- 第一节城墙
---- 第二节街巷
---- 第三节侨梁
---- 第四节房屋
---- 第五节供水
---- 第六节供电
---- 第七节园林 绿化
---- 第八节环卫设施
-- 第二章乡村建设
---- 第一节乡镇政府驻地建设
---- 第二节村庄建设
-- 第三章建筑业
---- 第一节设计队伍
---- 第二节建筑队伍
---- 第三节建筑技术
---- 第四节机械设备
---- 第五节技术培训与质量监督
-- 第四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污染源普查
---- 第二节环境保护与治理
-- 第五章建设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规划管理
---- 第三节房地产管理
卷十七 政党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松溪地方组织
---- 第一节解放前的组织机构
---- 第二节解放后的组织机构
---- 第三节代表会议 代表大会
---- 第四节党的建设
---- 第五节干部管理选拔
---- 第六节宣传工作
---- 第七节统一战线工作
---- 第八节信访工作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松溪地方组织
---- 附:三民主义青年团松溪地方组织
卷十八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旧政权
---- 第一节宋元明清县衙署
---- 第二节民国政府
------ 附:民国时期县参议会
-- 第二章苏维埃政权
---- 第一节路下桥苏维埃政府
---- 第二节建松政苏维埃政府
-- 第三章县人民代表会议和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县人民代表选举
---- 第二节县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四章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县政府机构
---- 第二节基层机构
-- 第五章县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县政协组织机构
---- 第二节历届委员会会议
---- 第三节主要活动
卷十九 政事纪略
-- 第一章 中华民国时期政事活动
---- 第一节 国民党县党部 县政府政事活动
---- 第二节中共松溪地方组织革命斗争
-- 第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政事活动
---- 第一节巩固新生政权
----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社会主义建设
---- 第五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卷二十 司 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社会治安
---- 第二节刑事侦察
---- 第三节户籍管理
---- 第四节治安行政管理
---- 第五节消防工作
---- 第六节看守 拘留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刑事检察
---- 第二节经济检察
---- 第三节法纪检察
---- 第四节林业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刑事审判
---- 第二节民事审判
---- 第三节经济审判
---- 第四节行政审判
---- 第五节林业审判
---- 第六节申诉复查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法制宣传
---- 第二节调解
---- 第三节公证
---- 第四节律师
卷二十一 民 政
-- 第一章优抚
---- 第一节优待
---- 第二节抚恤
---- 第三节拥军优属
-- 第二章救济 福利
---- 第一节救济 救灾
---- 第二节社会福利
---- 第三节福利企业
-- 第三章扶持
---- 第一节扶持贫困地区
---- 第二节扶持少数民族
-- 第四章安置
---- 第一节复退军人安置
---- 第二节移民安置
---- 第三节城镇居民回城安置
-- 第五章 地名 社团登记
---- 第一节地名工作
---- 第二节社团登记
-- 第六章婚姻登记
-- 第七章老区工作
---- 第一节老区分布
---- 第二节老区建设
---- 第三节 褒奖 照顾
卷二十二 劳动人事
-- 第一章职工状况
---- 第一节工人
---- 第二节干部
-- 第二章管理制度
---- 第一节干部管理
---- 第二节用工制度
---- 第三节奖励 处罚
---- 第四节 离休 退休 退职
-- 第三章劳动就业
---- 第一节待业安置
---- 第二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 第四章 工资 劳保 福利
---- 第一节工资
---- 第二节劳保
---- 第三节福利
-- 第五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编制管理机构
---- 第二节劳动管理机构
---- 第三节人事管理机构
---- 第四节老干部管理机构
卷二十三 群 团
-- 第一章工人组织
---- 第一节工会机构
---- 第二节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二章农民组织
---- 第一节农民协会
---- 第二节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三章青少年组织
---- 第一节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少年先锋队
-- 第四章妇女组织
---- 第一节妇女会
---- 第二节妇女队
---- 第三节妇女联合会
-- 第五章科学技术协会
-- 第六章工商业者组织
---- 第一节商会
---- 第二节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七章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主要活动
卷二十四 军 事
-- 第一章机构
-- 第二章军事设施
---- 第一节关隘
---- 第二节塘汛
---- 第三节校场
---- 第四节城墙
---- 第五节碉堡
---- 第六节防空设施
-- 第三章武装
---- 第一节驻军
---- 第二节地方武装
-- 第四章兵役
---- 第一节征兵
---- 第二节预备役登记
-- 第五章民兵
---- 第一节组织建设
---- 第二节教育 训练
---- 第三节重要活动
-- 第六章兵事
卷二十五 教 育
-- 第一章 县学 书院 社学 私塾
---- 第一节县学 书院
---- 第二节社学 私塾
-- 第二章幼儿园(班)教育
-- 第三章小学教育
---- 第一节学校设置
---- 第二节学制 课程
---- 第三节德育
---- 第四节教学
-- 第四章中学教育
---- 第一节学校设置
---- 第二节学制 课程
---- 第三节德育
---- 第四节教学
-- 第五章专业 职业教育
---- 第一节师范学校
---- 第二节职业学校
---- 第三节技工学校
---- 第四节教师进修学校
---- 第五节卫生进修学校
-- 第六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业余学校
---- 第二节干部、职工业余学校
---- 第三节函授 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
-- 第七章教师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待遇
-- 第八章行政和经费管理
---- 第一节行政机构
---- 第二节教育经费
---- 第三节 学校建设
卷二十六 科学技术
-- 第一章机构与队伍
---- 第一节行政机构
---- 第二节科研机构
---- 第三节观测机构
---- 第四节科技队伍
-- 第二章科学研究与推广
---- 第一节农业科技
---- 第二节林业科技
---- 第三节工业、交通科技
---- 第四节医药、卫生科技
-- 第三章科学普及
---- 第一节科普宣传
---- 第二节科技服务
---- 第三节学术交流
-- 第四章科技管理
---- 第一节项目管理
---- 第二节经费管理
---- 第三节成果管理
卷二十七 文化
-- 第一章民间文艺
---- 第一节文学
---- 第二节音乐
---- 第三节舞蹈
---- 第四节工艺
-- 第二章戏剧 曲艺
---- 第一节戏曲
---- 第二节话剧 歌剧
---- 第三节曲艺
-- 第三章文学艺术创作
---- 第一节文艺研究与创作
---- 第二节文艺作品
-- 第四章群众文化娱乐
---- 第一节文化机构与设施
---- 第二节文娱活动
-- 第五章文物 胜迹
---- 第一节古遗址
---- 第二节古建筑 墓葬
---- 第三节石刻
---- 第四节馆藏文物
---- 第五节革命文物
---- 第六节名山胜景
---- 第七节文物考察与保护
-- 第六章图书 档案 方志
---- 第一节图书
---- 第二节档案
---- 第三节地方志
-- 第七章电影 电视 录像
---- 第一节电影
---- 第二节电视
---- 第三节录像
-- 第八章 广播 报纸 新闻报道
---- 第一节广播
---- 第二节报纸
---- 第三节新闻 报道
-- 第九章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文化市场管理
卷二十八 体育
-- 第一章社会体育
---- 第一节民间传统体育
---- 第二节职工体育
---- 第三节农民体育
---- 第四节老年人体育
-- 第二章学校体育
---- 第一节体育教学
---- 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
---- 第三节体育锻炼标准
---- 第四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第三章人才培养
---- 第一节业余训练
---- 第二节裁判员 运动员
-- 第四章体育竞赛
---- 第一节县运动会
---- 第二节参加地区以上竞赛
---- 第三节体育交往
-- 第五章体育机构及设施
---- 第一节体育机构
---- 第二节体育设施
卷二十九 医药卫生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医疗机构
---- 第二节防疫保健机构
-- 第二章医疗
---- 第一节医疗队伍
---- 第二节医疗技术
---- 第三节医疗设备
-- 第三章卫生 防疫 保健
---- 第一节卫生
---- 第二节防疫
---- 第三节保健
-- 第四章药品
---- 第一节中药
---- 第二节西药
-- 第五章管理
---- 第一节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医政管理
---- 第三节药政管理
---- 第四节经费
---- 第五节医疗制度
-- 第六章人民健康水平
---- 第一节发育与健康
---- 第二节死亡率和死亡原因
---- 第三节平均寿命
卷三十 民俗 宗教
-- 第一章生产生活习俗
---- 第一节生产
---- 第二节饮食
---- 第三节服饰
---- 第四节住宅
---- 第五节家具
-- 第二章 宗族 家庭
---- 第一节宗族
---- 第二节家庭结构
---- 第三节分家立户
---- 第四节宗祧承嗣
-- 第三章岁时节令
---- 第一节传统节日、时令
---- 第二节法定节日
-- 第四章社交礼仪
---- 第一节宴请
---- 第二节 人际交往
-- 第五章婚丧喜庆
---- 第一节 生育
---- 第二节 生日寿庆
---- 第三节 婚嫁
---- 第四节丧葬
---- 第五节 建房上梁
-- 第六章良俗 陋习
---- 第一节传统良俗
---- 第二节陋习与忌讳
---- 第三节社会新风
-- 第七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基督教
---- 第四节天主教
卷三十一 方言
-- 第一章语音
---- 第一节 声、韵、调
---- 第二节忪溪话语音特点
---- 第三节城乡差异
-- 第二章同音字汇
-- 第三章异读
---- 第一节文自异读
---- 第二节词性词义异读
---- 第三节新旧异读
-- 第四章词语选择
---- 第一节词汇
---- 第二节成语
---- 第三节独特惯用词语
-- 第五章语法
---- 第一节词法
---- 第二节句法
------ 附:方言土字
卷三十二 人 物
-- 第一章人物传
---- 1.吴执中
---- 2.陈戬
---- 3.李荣昉
---- 4.杨缨
---- 5.叶逢阳
---- 6.张德
---- 7.陈椿
---- 8.陈应娘 叶氏 范惠女
---- 9.魏濬
---- 10.真宪时
---- 11.潘拱辰
---- 12.陈希古
---- 13.王士骏
---- 14.刘廷熙
---- 15.施佩璋
---- 16.施树模
---- 17.范廷干
---- 18.范冬如
---- 19.魏廷英
---- 20.伍弟奴
---- 21.黄登云
---- 22.张德胜
---- 23.汤于光
---- 24.罗天喜
---- 25.董生有
---- 26.刘秀英
---- 27.陆忠仔
---- 28.王乐道
---- 29.范祖栋
---- 30.杨振钦
---- 31.叶月升
---- 32.黄雪青
---- 33.熊源祥
---- 34.陈志明
---- 35.李建忠
---- 36.邹宝凤
---- 37.张枫庭
-- 第二章人物表
---- 一、解放前忪溪籍任县(团)级以上职官名表
---- 二、忪溪籍进士名表
---- 三、松溪县籍博士、硕士名表
---- 四、建国后松溪籍县(团)级以上干部名表
---- 五、松溪县获高级技术职称人士名表
---- 六、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表
-- 第三章英名录
---- 一、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抗倭牺牲义士
---- 二、忪溪县籍革命烈士
附 录
-- 一、地方文献
---- 续贤庵记
---- 明嘉靖《松溪县志》序
---- 忪源宋儒文修先生谱序
---- 御倭纪事
---- 书张德传后
---- 清康熙版《忪溪县志》序
---- 湛卢书院记
-- 二、重要文件
---- 国民党忪溪县政府与中共闽东北分区抗日军政委员会合作抗日谈判文件
---- 六墩灌溉工程与马蹄岙水电站工程联合用水协议
---- 松庆两县关于建设平坑水库协议
---- 关于建设坪[平]坑水库有关问题的协议
---- 松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使用管理规定的布告
---- 松溪县人民政府关于核定公布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布告
-- 三、考证资料
---- 关于古代东平县的探讨
---- 王安石与李纲出生于松溪县的考辨
编纂始末
修志机构与人员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