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县志

兴仁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定名:本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编地方志,定名《兴仁县志》。 二、编纂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存真求实,避免政治化倾向。

出版时间: 1991年11月

目录

封面
兴仁县志
编史修志委员会成员
编史修志办公室成员
本志编辑成员
图片
-- 兴仁县地图
-- 县人大县政府
-- 县委县纪委
-- 县政协
-- 粮食局大楼
-- 税务局大楼
-- 兴仁气象站
-- 广播大楼
-- 城关三小教学楼
-- 广播电视卫星地面站
-- 物资局大楼
-- 县中医院
-- 紫木凼生产的黄金
-- 兴仁锑锭
-- 大丫口国营森林景观
-- 三角坝水库
-- (崖)脚大桥河渡槽
-- 驰名省内外的晒烟
-- 杨泗屯白坟白花泡桐苗圃
-- 驰名省内外的清香型烤烟
-- 《泉》
-- 《回娘家》
-- 《丹花碧叶伴顽石》
-- 《疾风劲马》
-- 布依族妇女儿童头饰
-- 彝族跳脚舞
-- 中部方言苗族头饰
-- 彝族姑娘头饰
-- 西部方言苗族头饰(已婚)
-- 西部方言苗族头饰
-- 西部方青苗族头饰(未婚)
-- 苗族板凳舞
-- 苗族芦笙舞
-- 交乐出土多室汉墓
-- 交乐汉墓出土抚琴俑
-- 交乐汉墓出土铜车马模型
-- 交乐汉墓出土带盖刻花铜奁
-- 交乐汉墓出土提梁带盖铜壶
-- “祭红”瓷瓶(明)
-- 梅花双耳瓷瓶(清康熙)
-- A 交乐汉墓出土摇钱树
-- B 交乐汉墓出土摇钱树座
-- C 交乐汉墓出土连枝灯
-- 县城积圆寺
-- 县城天主堂
-- 县城清真寺
-- 海子乡马保树瀑布景观
-- 烈士陵园
-- 胡家庄大桥
-- 民建乡溶洞景观
-- 1990年11月26日至28日参加县志审定验收会议人员留影
-- 交乐汉墓出土巴郡守丞印 上
-- 巨王千万印 下
-- 交乐汉墓出土水田模型
-- 交乐汉墓出土陶鸡
-- 交乐汉墓出土五铢钱
-- 莫告状碑刻
-- 马乃兵营遗址
-- 清军铁炮
-- 清白旗起义军元帅府旧址
-- 潘家庄乡再不受苦碑
-- 清白旗起义军迎宾馆旧址
-- 县城虎场坝旧址
-- 县城东岳庙旧址
-- 潘家庄乡三行政村土地改革纪念碑
-- 县城南横路邹氏住宅后的僧基塔
-- 三家寨道堂旧址
-- 明巴铃化龙桥旧址
-- 天生桥水电站大坝
-- 农业学大寨陆官渡槽庆功会
-- 天生桥水电站厂房
-- 拉绳插秧
-- 简易插秧机
-- 追悼毛泽东大会会场
-- 1972年兴仁县代表贵州省出席全运会的体操运动员聂建新(左一)王强(左二)刘金波(左三)和教练曾庆辉
-- “文革”中城东北武斗工事旧址
-- 民国县城西三关阁仓库仓房遗址
-- 建国后的县城东仓库仓房
-- 1951年,县人民法庭第四分庭在潘家庄召开公审大会(之一)
-- 群众整队入会场(之二)
-- 公审大会会场一角(之三)
-- 斗争地主恶霸(之四)
-- 对犯罪分子实行专政
-- 首任中共兴仁县委书记刘镕铸(前排右三)和在县工作过的部分老同志留影(1984年摄)
-- 1985年元月县志首次培训班合影
-- 贵州省兴仁县第二届各界人大代表会议主体代表摄影
凡例
序一
序二
序三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地理篇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明代清代
---- 第二节 中华民国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城关镇
---- 第二节 城关区
---- 第三节 (皇)脚区
---- 第四节 巴铃区
---- 第五节 大山区
---- 第六节 潘家庄区
---- 第七节 雨樟区
--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变化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第四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五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要素
---- 第二节 灾害性天气及其灾害
-- 第六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矿藏
---- 第三节 水资源
---- 第四节 野生动植物
民族篇
-- 第一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民族分布调查
---- 第二节 民族地区建设
-- 第二章 布依族
---- 第一节 人口分布
---- 第二节 语言文字
---- 第三节 居住服饰
---- 第四节 习俗
---- 第五节 民族文艺
-- 第三章 苗族
---- 第一节 人口分布
---- 第二节 语言文字
---- 第三节 居住服饰
---- 第四节 习俗
---- 第五节 民族文艺
---- 第六节 民族工艺
-- 第四章 回族
---- 第一节 人口分布
---- 第二节 语言文字
---- 第三节 习俗
-- 第五章 彝族
---- 第一节 人口分布
---- 第二节 语言服饰
---- 第三节 习俗
---- 第四节 民族文艺
经济篇
-- 第一章 国民经济综述
---- 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
---- 第二节 工农业总产值
---- 第三节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 第四节 全民基本建设投资
---- 第五节 企业主要物资消费量
-- 第二章 国民经济管理
---- 第一节 计划与统计管理
----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三节 物价管理
-- 第三章 农业
---- 第一节 农业体制变更
---- 第二节 耕地肥料
---- 第三节 耕作制度
---- 第四节 农作物种子
---- 第五节 农作物栽培
---- 第六节 农业技术
---- 第七节 农用动力、机具
---- 第八节 农作物产量
-- 第四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第二节 造林、采伐与经营
---- 第三节 林业三定
---- 第四节 森林保护
---- 第五节 林业调查与造林设计
-- 第五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禽生产
---- 第二节 畜禽品种
---- 第三节 畜禽饲养及其他养殖
---- 第四节 牧草饲料
---- 第五节 疫病防治
---- 第六节 畜牧业区划
-- 第六章 水利
---- 第一节 水利建设状况
---- 第二节 蓄水工程
---- 第三节 引水工程
---- 第四节 提水工程
---- 第五节 水土保持与防洪工程
---- 第六节 水电工程
-- 第七章 工业
---- 第一节 工业生产状况
---- 第二节 煤炭开采
---- 第三节 冶金
---- 第四节 建材生产
---- 第五节 纺织印染缝纫皮革
---- 第六节 食品生产
---- 第七节 金属制品机械修理
---- 第八节 化工企业
---- 第九节 造纸印刷
-- 第八章 商业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
---- 第三节 合营合作
---- 第四节 国营商业
---- 第五节 主要集市
-- 第九章 粮食
---- 第一节 粮食购销
---- 第二节 市场粮食交易
---- 第三节 粮食储运
-- 第十章 财政税收
---- 第一节 财税管理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第三节 工商各税征收
---- 第四节 农业税征收
---- 第五节 预算编制与执行
-- 第十一章 金融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流通货币
---- 第三节 存款储蓄
---- 第四节 贷款
---- 第五节 保险
---- 第六节 信用社业务
---- 第七节 债券发行
---- 第八节 民间借贷
-- 第十二章 城建环保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主要城镇
---- 第三节 环境保护
---- 第四节 建筑施工与管理
---- 第五节 县城规划
-- 第十三章 交通邮电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道路
---- 第三节 运输
---- 第四节 邮政
---- 第五节 电信
政治篇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兴仁县党部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兴仁县委员会
---- 第一节 历届党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县委下属机构
---- 第三节 历届县委党务活动
---- 第四节 历届县委工作方法
-- 第三章 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四章 县公署县政府
---- 第一节 县公署
---- 第二节 县政府
-- 第五章 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直机构
---- 第二节 区、乡机构
---- 第三节 县革命委员会
-- 第六章 政协兴仁县委员会
---- 第一节 历届政治协商会议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附:县议会参议会
-- 第七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农民组织
---- 第二节 工人组织
---- 第三节 妇女组织
---- 第四节 青年组织
---- 第五节 少年组织
---- 第六节 工商业组织
-- 第八章 公安司法
---- 第一节 公安
---- 第二节 检察
---- 第三节 审判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第九章 人事劳动
---- 第一节 职工录用
---- 第二节 劳动工资
---- 第三节 职工精减
---- 第四节 落实干部政策
-- 第十章 民政
---- 第一节 优抚
---- 第二节 救济
---- 第三节 救灾
---- 第四节 选举
---- 第五节 信访婚姻登记
军事篇
-- 第一章 军事机构
---- 第一节 千户所汛塘
---- 第二节 县保警大队
---- 第三节 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 驻军
---- 第一节 明、清驻军
---- 第二节 民国驻军
---- 第三节 建国后驻军
-- 第三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土兵团练
---- 第二节 民团
---- 第三节 国民兵
---- 第四节 民兵
-- 第四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第二节 征兵
-- 第五章 防空战备
---- 第一节 防空
---- 第二节 战备
-- 第六章 战事
---- 一、龙吉兆抗清
---- 二、黄阿金反清
---- 三、红巾起义
---- 四、白旗起义在新城之战
---- 五、母冲民变
---- 六、红军长征过兴仁
---- 七、“同党”抗暴
---- 八、鲁础营暴动
---- 九、解放初的剿匪
文化篇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师资
---- 第二节 师塾县学
---- 第三节 幼(稚)儿教育
---- 第四节 小学
---- 第五节 普通中学
---- 第六节 专业学校
---- 第七节 成人教育
---- 第八节 入学与升学
-- 第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学普及
---- 第二节 科研
-- 第三章 文化事业
---- 第一节 群众文化机构
---- 第二节 广播电视
---- 第三节 电影
---- 第四节 档案
---- 第五节 编史修志
-- 第四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书法绘画摄影
---- 第三节 文娱活动
-- 第五章 文物
---- 第一节 古遗址
---- 第二节 古墓葬
---- 第三节 古建筑
---- 第四节 石刻
---- 第五节 文物藏品
-- 第六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 第二节 体育活动
---- 第三节 竞赛
-- 第七章 卫生
---- 第一节 行政管理
---- 第二节 医疗卫生机构
---- 第三节 卫生防疫
---- 第四节 疫情与防治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 第六节 医疗医药
社会篇
-- 第一章 衣食住行
---- 第一节 衣著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居住
---- 第四节 生活用具代步工具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人口规划
---- 第二节 政策与措施
---- 第三节 计划生育工作
-- 第三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语法
-- 第四章 歇后语谜语谚语
---- 第一节 歇后语
---- 第二节 谜语
---- 第三节 谚语
-- 第五章 歌谣传说
---- 第一节 歌谣
---- 第二节 传说
-- 第六章 习俗节日迷信
---- 第一节 婚丧喜庆
---- 第二节 其他习俗
---- 第三节 节日
---- 第四节 迷信
-- 第七章 宗教信仰会道门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伊斯兰教
---- 第三节 天主教基督教
---- 第四节 会道门
人物篇
-- 人物传略
---- 杨云鹤
---- 张凌翔
---- 马河图
---- 金万照
---- 陆万松
---- 谭元辅
---- 刘春廷
---- 张德先
---- 陈伯祥
---- 马姑祖
---- 李超然
---- 朱仲茎
---- 刘伯雅
---- 陈握之
---- 龙雨苍
---- 霍录勤
---- 吴剑平
---- 刘福斋
---- 马跃先
---- 王克仁
---- 贺舫舟
---- 李觐文
---- 周具尧
---- 石子贞
---- 石家林
---- 石家让
---- 龙云阶
---- 陈万钟
---- 何干群
---- 张俊颖
---- 马瑞
---- 翁筱斋
---- 吴定国
---- 叶万钧
---- 叶万镒
---- 林贵芳
---- 杜增奎
---- 岑立章
-- 人物简介
---- 陈叔飞
---- 郑克斌
---- 樊体贤
---- 马成良
---- 姜春台
---- 杨景周
---- 杨纯夫
---- 徐正衢
---- 贺嵩高
---- 林治统
---- 王孝移
---- 童少周
---- 徐常人
---- 郭建策
---- 郭建犹
---- 陈道本
---- 姚树清
---- 霍铸成
---- 陈绍华
---- 林子贤
---- 刘纯久
---- 吴性初
---- 赵友山
---- 罗森林
---- 赵延喜
---- 李经正
---- 王应学
---- 吴子元
---- 涂鸿安
---- 李再根
---- 汪顺祥
---- 朱保亮
---- 周邦善
---- 程文俊
---- 左天国
---- 王绍英
---- 胡肇煌
---- 杨达章
---- 周正平
-- 人物名录
附录
-- 禀请改还县治文
-- 古夜郎国城址刍议
-- 兴仁县境土司源流
-- 兴仁县第一届农民代表大会给党中央毛主席的致敬电
-- 兴仁县农民协会通告
-- 兴仁县革命委员会通告
-- 兴仁县农业学大寨五级干部大会集体向党向人民宣誓词
-- 中共兴仁县委、兴仁县人民政府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人民群众的公开信
-- 兴仁县姓氏录
-- 本志中常用古今地名对照表
部门志主要撰稿人名录
后记
责任编辑
封面设计
技术设计
封面题字
校对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