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徐州卫生志(1985~2005)》是1985年版《徐州卫生志(~1985)》的续篇。
二、本志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力求客观、全面、系统、翔实地反映时间断限内徐州卫生行业在党的改
革开放政策指引下蓬勃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曲折前进的丰富经验。
三、本志书上限为1985年,下限断至2005年,部分章节因为内容需要适当下延,大事
记延伸至2012年。
四、记述范围为2005年徐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卫生行业,记述以市区卫生状况为主,辅
之县(市、区)的卫生概况。
五、本志书遵循科学分类的原则,结合徐州卫生行业实际,采用大篇结构,分篇、章、节、
目四个层次,部分目下设子目,事以类从,横排竖写。全志共设9篇32章153节,约100
万字。
六、本志书以述、记、志、图、表、录等诸体并用,以志为主,表随文排列。记述遵循横排
竖写、述而不论、生不立传等原则。各篇下设概述,概括引领正文内容。章节下有无概述视
需要而设,不求统一。
七、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之以纪事本末体。人物分为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人物表
录,主要收录在徐州卫生行业工作过的本籍、外籍的专家学者、先进人物、科技人物等。传
略、简介按人物生年排序,表按类别排序,录按单位排序。人物资料主要来源于各卫生机构
上报资料。
八、本志书纪年,凡载“20世纪××年代”资料,均略“20世纪”字样。
九、本志书中的组织机构、会议、文件等名称按当时称谓记述,一般用全称,用简称时均
在第一次使用全称时予以注明。
十、本志书使用地名以民政部门认定的地名为准。计量单位使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1年11月1日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为准。行文规范、标点
符号、数字用法等执行国家技术监督局2011年发布的相关规定。
十一、本志书中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徐州市档案局、徐州市卫生局档案室及各医疗卫生
机构上报的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表中空格,表示此数为零或资料不详。
内容时限:
1985-2005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图片
《徐州卫生志》编篡委员
凡例
序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篇 机 构
--
第一章 卫生行政机构
----
第一节 徐州市卫生局
----
第二节县 (市)卫生行政机构
----
第三节 区卫生行政机构
----
第四节 其他卫生行政机构
--
第二章 医疗卫生机构
----
第一节 市属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二节 县(市)医疗卫生机构
----
第三节 区医疗卫生机构
----
第四节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五节 市属卫生防疫机构
----
第六节 县(市)区卫生防疫机构
----
第七节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
----
第八节 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及个体诊所
第二篇 医 疗
--
第一章 中医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省、市名中医(名中西医结合专家)
----
第三节 中医特色专科
----
第四节 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
第二章 西医
----
第一节 内科
----
第二节 外科
----
第三节 妇产科
----
第四节 儿科
----
第五节 麻醉科
----
第六节 耳鼻喉科
----
第七节 眼科
----
第八节 口腔科
----
第九节 皮肤性病科
----
第十节 肿瘤科
----
第十一 节传染病科
----
第十二 节精神科
----
第十三 节康复医学科
----
第十四 节整形美容科
----
第十五 节职业病科
--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
----
第一节 专业队伍
----
第二节 临床应用
----
第三节 专题科研
--
第四章 医技
----
第一节 检验科
----
第二节 药剂科
----
第三节 病理科
----
第四节 放射科
----
第五节 核医学科
----
第六节 遗传医学
--
第五章 护理
----
第一节 护理体制
----
第二节 护理队伍
----
第三节 护理管理
----
第四节 护理技术
第三篇 妇幼保健
--
第一章 机构队伍
----
第一节 发展沿革
----
第二节 妇幼保健所(站)基本情况
--
第二章 妇女保健
----
第一节 青春期保健
----
第二节 围产期保健
----
第三节 《出生医学证明》管理
----
第四节 更年期保健
----
第五节 妇女病防治
----
第六节 妇幼保健保偿
--
第三章 儿童保健
----
第一节 集体儿童保健
----
第二节 散居儿童保健
----
第三节 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防治
--
第四章 优生优育
----
第一节 优生
----
第二节 优育
----
第三节 计划生育技术
--
第五章 创建与合作项目
----
第一节 “爱婴医院”创建
----
第二节妇 幼卫生合作项目
第四篇 卫生防疫
--
第一章 爱国卫生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农村改水改厕
----
第三节 除“四害”
----
第四节 宣传教育
----
第五节 创建卫生城市(镇、村)
--
第二章 公共卫生
----
第一节 食品卫生
----
第二节 环境卫生
----
第三节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
----
第四节 学校卫生
----
第五节 放射卫生
--
第三章 疾病预防控制
----
第一节 传染病疫情
----
第二节 传染病监测
----
第三节 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
第四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五节 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治
----
第六节 人口死因及期望寿命
----
第七节 卫生宣传
第五篇 医政药政
--
第一章 医政管理
----
第一节 医院管理
----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管理
----
第三节 村卫生室管理
----
第四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
----
第五节 个体诊所、民营医院管理
----
第六节 急救管理
----
第七节 采供血事业管理
----
第八节 医疗事故管理
----
第九节 家庭病床管理
----
第十节 医疗保健制度
--
第二章 药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特殊药品管理
----
第三节 药品生产管理
----
第四节 药品经营管理
----
第五节 医疗机构药剂管理
----
第六节 药品质量监督检验
----
第七节 医疗器械与卫生计量管理
第六篇 医学科研与医学教育
--
第一章 医学科研
----
第一节 科研机构
----
第二节 获奖成果
----
第三节 重点学(专)科建设
----
第四节 科研管理
--
第二章 医学教育
----
第一节 高等医学教育
----
第二节 中等医学教育
----
第三节 成人医学教育
----
第四节 继续医学教育
----
第五节 其他教育培训
第七篇 行政管理
--
第一章 卫生法制
----
第一节 组织发展
----
第二节 行政执法监督与诉讼
----
第三节 行政执法责任制与普法教育
--
第二章 人事财务审计基建
----
第一节 卫生队伍
----
第二节 技术职称
----
第三节 工资
----
第四节 财务
----
第五节 审计
----
第六节 基本建设
--
第三章 外事交流
----
第一节 对外交流
----
第二节 医疗援助
第八篇 党政群团
--
第一章 共产党组织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组织建设
----
第三节 干部管理与制度建设
----
第四节 教育评优与党员发展
----
第五节 卫生体制改革
----
第六节 机关党组织
--
第二章 纪检监察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
第三节 廉政建设
----
第四节 行风建设与职业道德教育
--
第三章 民主党派
----
第一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
----
第二节 九三学社
----
第三节 中国民主同盟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共青团
--
第五章 徐州市红十字会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无偿献血
----
第三节 冠名红十字机构和团体会员单位
--
第六章 学术团体
----
第一节 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徐州市分会
----
第二节 徐州市中医学会
----
第三节 徐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
----
第四节 中国药学会江苏省徐州分会
----
第五节 徐州市医院管理学会
----
第六节 徐州市护理学会
----
第七节 徐州市抗癌协会
----
第八节 徐州市卫生经济学会
----
第九节 徐州市农村卫生协会
----
第十节 徐州市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
第十一节 徐州市法学会卫生法学学术研究委员会
第九篇 人物与荣誉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第一节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
第二节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第三章 人物表录
----
第一节 正高级卫技人员
----
第二节 2005年徐州市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在职高级卫技人员
----
第三节 2005年徐州市部分医疗卫生单位硕士、博士人员
--
第四章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及历届党、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
第一节 先进集体
----
第二节 先进个人
----
第三节 党、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