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 例
一、本志编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和尊重历史的原
则,力求全面、系统地记述李家上流村(社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志记述时限:上限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下限断至2014年底,个别事件适当下
延。
三、本志编排采用篇、章、节、目体。志首为序、凡例、概述和大事记。记事略古详今,
突出民生民计。志末设附录和编后记。
四、本志题材采用规范语文体记述,使用国家公布的简化汉字。志为主题,图、表穿插
其中。
五、本志所涉及的地名、机构、称谓、官职等,首次出现使用全称,重复出现时一般用简
称,部分词汇使用方言。
六、本志所涉及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仍用旧制并加注公元纪年。1949年6
月2日前后称解放前、后,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简称建国前、后或旧中国、
新中国。
七、本志所用数字以村上报统计部门的资料为准,采用当时的计量,个别换算成现代
计量单位。
八、本志人物篇人志人物界定:历史人物只记载有职衔者;李家上流村(社区)党支部
书记;现代人物记载实职行政副处级、副教授、高级政工师、高级工程师以上和省级劳动模
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九、本志资料源自于本村历史资料和市、县(区)志书、年鉴、报刊,各级档案馆馆藏文
字、数据、图片、实物资料及居民口碑资料,援引资料一般不加注出处。
内容时限:
-2014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目录
封面
序
图片
《李家上流村志》编纂委员会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 隶属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村庄形成
--
第二章 隶属沿革
----
第一节 明清时期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围
第二篇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形地层
----
第二节 土壤植被
----
第三节 山脉河流
--
第二章 气候物候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物候
----
第三节 节令农谚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矿产
----
第三节 水源
----
第四节 野生动物
----
第五节 野生植物
--
第四章 花木草药
----
第一节 珍奇花木
----
第二节 中草药材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水灾
----
第三节 风灾
----
第四节 冰雹
----
第五节 虫灾
第三篇 姓氏人口
--
第一章 李氏世系
----
第一节 李姓起源
----
第二节 李氏族谱
----
第三节 李氏祠堂
----
第四节 李家祠堂
----
第五节 墓地
----
第六节 祥鹤园
--
第二章 姓氏
----
第一节 姓氏组成
--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规模
----
第二节 人口变动
----
第三节 人口结构
--
第四章 婚姻 家庭
----
第一节 婚娴
----
第二节 家庭
--
第五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生育政策
----
第三节 管理措施
----
第四节 奖励扶助
----
第五节 流动人口计生管理
--
第六章 户口管理
----
第一节 户籍管理
----
第二节 人口管理
----
第三节 节暂住人口管理
第四篇 党政群团
--
第一章 中共李家上流村基层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党员教育
----
第三节 组织建设
--
第二章 李家上流村行政组织
----
第一节 村政沿革
----
第二节 行政管理
----
第三节 村务记略
--
第三章 群众组织
----
第一节 农会
----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三节 工会
----
第四节 妇代会
----
第五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六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
第四章 综合治理
----
第一节 治安保卫
----
第二节 人民调解
第五篇 兵役 战事
--
第一章 兵役
----
第一节 旧时兵役
----
第二节 新兵役法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崂山抗日游击队
----
第二节 崂山武工队
----
第三节 青岛保安总队
----
第四节 土匪武装
--
第三章 家乡战事
----
第一节 日德之战
----
第二节 抗日战争
----
第三节 解放战争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军事训练
----
第三节 组织活动
第六篇 农业
--
第一章 土地
----
第一节 土地制度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第三节 劳动管理
----
第四节 收益分配
--
第二章 水土整治
----
第一节 地片地名
----
第二节 农田改造
----
第三节 兴修水利
--
第三章 粮食生产
----
第一节 粮油作物
----
第二节 农田肥料
----
第三节 粮食产量
----
第四节 农业机具
--
第四章 蔬菜种植
----
第一节 品种
----
第二节 栽培
----
第三节 植保
--
第五章 果品种植
----
第一节 果品种类
----
第二节 栽培管理
--
第六章 植树造林
----
第一节 林木种类
----
第二节 植树育苗
----
第三节 林木保护
--
第七章 畜禽饲养
----
第一节 家畜家禽
----
第二节 饲料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七篇 经济
--
第一章 手工业企业
----
第一节 手工业
----
第二节 私营企业
----
第三节 集体副业
----
第四节 集体企业
--
第二章 集体资产
----
第一节 集体资产改制
----
第二节 土地股份化改革
----
第三节 上流创业园
----
第四节 发展壮大的集体经济
--
第三章 商贸
----
第一节 店铺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
第三节 青岛李家上流农贸市场
第八篇 货币 税务
--
第一章 货币
----
第一节 旧时货币
----
第二节 人民币
--
第二章 信贷
----
第一节 民间借贷
----
第二节 农业信贷
----
第三节 信用社
--
第三章 税务
----
第一节 旧时赋税
----
第二节 人民税收
第九篇 教育
--
第一章 教育体制
----
第一节 私塾教育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等教育
----
第五节 高等教育
----
第六节 成人扫盲
--
第二章 教师
----
第一节 塾师
----
第二节 教师
第十篇 文体卫生
--
第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民间文艺
----
第二节 纳凉晚会
----
第三节 娱乐器材
----
第四节 娱乐活动
----
第五节 文化设施
--
第二章 广播影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影
----
第三节 电视
--
第三章 体育运动
----
第一节 武术
----
第二节 球类
----
第三节 田径运动
----
第四节 健身队
----
第五节 运动会
----
第六节 体育设施
--
第四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医疗
----
第二节 卫生防疫
----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四节 医疗保障
第十一篇 道德 文明
--
第一章 思想道德教育
----
第一节 思想教育
----
第二节 学雷锋树新风
----
第三节 五讲四美三热爱
----
第四节 四德建设
--
第二章 文明村庄(社区)创建
----
第一节 组织领导
----
第二节 集体经济
----
第三节 文化建设
----
第四节 关注民生
----
第五节 优化环境
----
第六节 服务民众
----
第七节 综合治理
--
第三章 双拥活动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军民情深
----
第三节 军地共建
--
第四章 社会新风
----
第一节 慈善捐款
----
第二节 助学捐资
----
第三节 赈灾捐助
----
第四节 爱心奉献
----
第五节 无偿献血
第十二篇 村庄建设
--
第一章 传统住宅
----
第一节 旧村宅巷
----
第二节 住宅变化
----
第三节 街道治理
--
第二章 旧村改造
----
第一节 规划设计
----
第二节 签定协议
----
第三节 工程建设
----
第四节 回迁新居
----
第五节 绿化景观
----
第六节 物业管理
--
第三章 道路桥梁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桥梁
--
第四章 公共设施
----
第一节 供水
----
第二节 供电
----
第三节 公共建筑
第十三篇 村民生活
--
第一章 衣食住行
----
第一节 穿戴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住宅
----
第四节 出行
--
第二章 生活用具
----
第一节 家具炊具
----
第二节 取暖照明
----
第三节 粮食加工储存
----
第四节 计量
----
第五节 燃料
----
第六节 洗涤
--
第三章 福利待遇
----
第一节 五保供养
----
第二节 老龄福利
----
第三节 养老保险
----
第四节 居民福利
第十四篇 村风民俗
--
第一章 节日风俗
----
第一节 传统节日
----
第二节 新节日
--
第二章 婚嫁生育丧葬风俗
----
第一节 婚嫁
----
第二节 生育
----
第三节 丧葬
--
第三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食俗
----
第二节 茶俗
----
第三节 酒俗
----
第四节 烟俗
--
第四章 家乡语汇
----
第一节 称谓
----
第二节 方言
----
第三节 俗语
----
第四节 谚语
----
第五节 民谣
----
第六节 歇后语
----
第七节 谜语
----
第八节 春联
----
第九节 治家格言
--
第五章 禁忌 陋习
----
第一节 禁忌
----
第二节 陋习
第十五篇 人物
--
历史人物
--
村(社区)历届党支部书记
--
现代人物
附录
--
一、文件辑录
--
二、民间传说
--
三、村歌
--
四、阅志参考年代表
编后记
版权页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