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潜山县的经济、政治、自然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7
出版时间:
1993年09月
目录
封面
潜山县志
中共潜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修志小组
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潜山县志》编纂人员
序
凡例
图片
--
潜山县城现状示意图
--
潜山县行政区划图
--
中共潜山县委、潜山县纪委所在地
--
潜山县人大常委会、潜山县人民政府机关办公楼
--
政协潜山县委员会办公楼
--
县五交化大楼
--
县城一角
--
县城夜景
--
县城北街北路
--
山区水吼镇
--
舒州大酒店
--
天柱峰
--
天柱山云海
--
天柱松
--
天柱山——炼丹湖
--
天柱山——一线天
--
天柱晴雪
--
天柱山——象鼻石
--
天柱山泉
--
天柱山——鹦哥石
--
天柱山——蜒蚰石
--
天柱山——蓬莱远眺
--
县农业科技人员测定杂交稻生长情况
--
黄柏山区桑园
--
水吼茶园
--
天柱山林场
--
余井山区毛竹林
--
杉木林
--
五庙程冲古银杏树
--
黄柏石拱桥
--
山区公路
--
大关水电站大坝外景
--
洋荡圩电排站
--
县丝绸厂织造车间
--
县轴承厂生产的轴承
--
汉皮纸
--
县缫丝厂车间
--
封缸甜酒
--
县汉皮纸厂
--
黄泥花炮
--
县火柴厂
--
黄柏花岗石
--
舒席工艺品——书画屏
--
舒席
--
王河舒席市场
--
余井竹藤器
--
竹藤器市场
--
编织舒席工艺品
--
仿古黑陶工艺品
--
痘姆陶瓷工艺品
--
水吼木雕工艺品
--
“天柱剑毫”部分奖品
--
“天柱剑毫”茶(全国十大新名茶之一)
--
雪湖藕
--
板栗
--
五庙生姜
--
生漆园
--
细木粉
--
新落成的天柱山镇敬老院
--
烈士陵园
--
赵朴初视察三祖寺
--
县实验幼儿园
--
野寨中学
--
血吸虫病防治区灭螺
--
农民进城舞龙灯
--
觉寂塔
--
三祖寺——千佛殿
--
龙潭乡万涧村古戏楼
--
张恨水陈列室
--
三祖寺
--
维修中的太平塔
--
石牛古洞摩崖石刻
--
石牛古洞摩崖石刻
--
石牛古洞摩崖石刻
--
京剧鼻祖程长庚
--
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中)
--
黄梅戏演员王凤枝饰演的刘惠娘
--
黄梅戏演员韩再芬饰演的西施
--
潜山安徽龟化石
--
薛家岗出土的部分文物
--
汉五株钱范母
--
薛家岗文化遗址
--
剪纸(赵林)
--
书法(杨普根)
--
书法(查焰林)
--
水彩画(张德祥)
--
剪纸(汪小平)
--
绘画(程碧涛,五庙乡人,1964年早卒。10岁作此画,发表于1958年《安徽日报》)。
--
书法(孙玉明)
--
国画(刘传政)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 区划
--
第一章 建 置
----
第一节 皖国与皖县时期
----
第二节 怀宁县时期
----
第三节 潜山县时期
--
第二章 区 划
----
第一节 明、清时期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三章 区、镇概况
----
第一节 梅城镇
----
第二节 梅城区
----
第三节 王河区
----
第四节 黄铺区
----
第五节 余井区
----
第六节 源潭区
----
第七节 黄柏区
----
第八节 水吼区
第二篇 地理环境
--
第一章 地 质
----
第一节 地质演变
----
第二节 地 层
----
第三节 岩浆岩
----
第四节 构 造
--
第二章 地 貌
----
第一节 地貌分区
----
第二节 山 脉
----
第三节 河 流
--
第三章 气 候
----
第一节 四季气候特征
----
第二节 气温 地温
----
第三节 湿度 日照 蒸发
----
第四节 风 雨 霜 雪
--
第四章 物 候
----
第一节 植物候
----
第二节 动物候
----
第三节 物候谚语
--
第五章 土壤 植被
----
第一节 土 壤
----
第二节 植 被
--
第六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水、土资源
----
第二节 野生植物、动物资源
----
第三节 矿物资源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洪涝 干旱
----
第二节 梅 雨
----
第三节 冰 雹
----
第四节 霜 冻
----
第五节 地 震
第三篇 人 口
--
第一章 人口状况
----
第一节 人口规模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第二章 人口管理
----
第一节 人口普查
----
第二节 户籍管理
--
第三章 婚姻 家庭
----
第一节 婚 姻
----
第二节 家 庭
--
第四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晚婚 节育
----
第二节 优生 优育
----
第三节 政策 措施
第四篇 政党 政协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潜山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党的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会议
----
第三节 县委历任领导人和县委工作机构
----
第四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五节 党 务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潜山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政协组织
----
第二节 政协历次会议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第五篇 政 权
--
第一章 权力机关
----
第一节 代表选举
----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及其重要常务活动
----
第四节 提案处理
--
第二章 行政机关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县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公署、县政府
----
第三节 建国前县人民政权
----
第四节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
--
第三章 司法机关
----
第一节 检 察
----
第二节 审 判
----
第三节 公 安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第六篇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工人团体
----
第一节 建国前工会
----
第二节 建国后工会
--
第二章 农民团体
----
第一节 农民协会
----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
----
第一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 青年抗敌协会
----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
第四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五节 少儿团体
--
第四章 妇女团体
----
第一节 妇女救国会
----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五章 工商团体
----
第一节 商 会
----
第二节 工商业者联合会
----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四节 消费者协会
--
第六章 涉外团体
----
第一节 抗美援朝分会
----
第二节 中苏友好协会
第七篇 民政 劳动 人事
--
第一章 民 政
----
第一节 优 抚
----
第二节 复退军人安置
----
第三节 社会救济
----
第四节 社会福利
----
第五节 殡葬改革
--
第二章 劳 动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第三节 职业培训
----
第四节 劳动保护
--
第三章 人 事
----
第一节 人员编制
----
第二节 干部招收任用
----
第三节 干部考核
----
第四节 干部培训
--
第四章 工资 福利
----
第一节 工 资
----
第二节 福 利
--
第五章 离退休制度
----
第一节 干部离退休(职)
----
第二节 工人离退休(职)
第八篇 军 事
--
第一章 兵役 驻军
----
第一节 兵 役
----
第二节 驻 军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地方武装
--
第三章 民 兵
----
第一节 组 织
----
第二节 训 练
----
第三节 活 动
--
第四章 战 事
----
第一节 古代战事
----
第二节 太平军潜山之战
----
第三节 土地革命战争
----
第四节 潜山解放之战
----
第五节 抗击日军
第九篇 经济概貌
--
第一章 经济制度变革
----
第一节 土地改革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章 经济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
----
第二节 “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第三节 “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
----
第四节 “五五”、“六五”计划时期和“七五”计划头二年
第十篇 农 业
--
第一章 概 况
----
第一节 农业区划
----
第二节 耕地面积
----
第三节 发展进程
--
第二章 农作物
----
第一节 粮 油
----
第二节 绿 肥
----
第三节 茶、桑、麻、果、菜
--
第三章 耕作制度
----
第一节 水田耕作
----
第二节 旱地耕作
----
第三节 高冷田地耕作
--
第四章 耕作机具
----
第一节 人力机具
----
第二节 畜力耕具
----
第三节 农业机械
--
第五章 家禽 家畜 水产
----
第一节 家禽饲养
----
第二节 家畜饲养
----
第三节 水 产
--
第六章 农副业名特优产品
----
第一节 茶 类
----
第二节 菜 类
----
第三节 其 它
--
第七章 农技农艺
----
第一节 良种推广
----
第二节 土壤改良
----
第三节 栽培技术
----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第十一篇 水 利
--
第一章 概 况
----
第一节 建国前水利兴修
----
第二节 建国后综合治理
--
第二章 河道堤防
----
第一节 堵口复堤
----
第二节 河道治理
--
第三章 圩区排涝
----
第一节 重点排涝站
----
第二节 小型排涝站
----
第三节 排水闸
--
第四章 灌溉设施
----
第一节 引水灌区
----
第二节 水 库
----
第三节 机电灌溉站
----
第四节 塘 堰
--
第五章 水土保持
----
第一节 水土流失
----
第二节 水土综合治理
第十二篇 林 业
--
第一章 概 况
----
第一节 资 源
----
第二节 林业区划
----
第三节 林业发展
--
第二章 山林权属
----
第一节 林权变革
----
第二节 集体山林
----
第三节 经营体制改革
--
第三章 营 林
----
第一节 植树造林
----
第二节 森林培育
----
第三节 林茶基地
----
第四节 主要经济林
--
第四章 林 场
----
第一节 国营林场
----
第二节 集体林场
--
第五章 竹木经营
----
第一节 采 伐
----
第二节 运 输
----
第三节 经 营
--
第六章 林木保护
----
第一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二节 护林防火
----
第三节 依法治林
第十三篇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概 况
----
第一节 社队仓业
----
第二节 乡镇企业
--
第二章 企业门类
----
第一节 农业企业
----
第二节 工业企业
----
第三节 交通运输企业
----
第四节 建筑企业
----
第五节 其他企业
--
第三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用工形式
----
第三节 经营体制与工资制度
----
第四节 职业训练
--
第四章 重点厂家
----
第一节 乡镇企业局直属企业
----
第二节 乡(镇)、村办企业
--
第五章 土特名产
----
第一节 舒 席
----
第二节 汉皮纸 书画纸
----
第三节 陶 瓷
----
第四节 烟花炮竹
----
第五节 竹 器
----
第六节 蛭 石
----
第七节 精木粉
----
第八节 铁砂 黄沙
第十四篇 工业 电业
--
第一章 工 业
----
第一节 概 况
----
第二节 工业成份
----
第三节 工业门类
----
第四节 重点厂家
--
第二章 电 业
----
第一节 发 电
----
第二节 输配电
----
第三节 供电 用电
第十五篇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交 通
----
第一节 陆 路
----
第二节 水 路
----
第三节 运 输
----
第四节 交通管理
--
第二章 邮 电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邮 政
----
第三节 电 信
第十六篇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古旧建筑
----
第二节 房屋建筑
----
第三节 街路建设
----
第四节 市政设施
----
第五节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分布
--
第二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建国前概貌
----
第二节 建国后建设
--
第三章 建筑力量
----
第一节 队伍 设备
----
第二节 设计与施工能力
--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房产管理
----
第二节 地产管理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 染
----
第二节 治 理
第十七篇 商 业
--
第一章 概 况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三节 合作商店
----
第四节 私营、个体商业
--
第二章 经营网点
----
第一节 收购网点
----
第二节 批发网点
----
第三节 零售网点
----
第四节 集市网点
--
第三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
----
第二节 农副产品购销
----
第三节 农用物资购销
----
第四节 粮油购销
----
第五节 对外贸易
--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第五章 商业基础设施
----
第一节 营业设施
----
第二节 加工设施
----
第三节 储运设施
第十八篇 财政 税务
--
第一章 财 政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第三节 财政管理与监督
--
第二章 税 务
----
第一节 税制变革
----
第二节 农业税收
----
第三节 工商税收
----
第四节 税务管理
第十九篇 金 融
--
第一章 货 币
----
第一节 民国时期货币
----
第二节 建国后货币
--
第二章 机 构
----
第一节 处、社、公司
----
第二节 银 行
--
第三章 存款 储蓄
----
第一节 存 款
----
第二节 储 蓄
--
第四章 信 贷
----
第一节 工商信贷
----
第二节 农村款贷
----
第三节 其他专项款贷
--
第五章 债券 保险
----
第一节 债 券
----
第二节 保 险
第二十篇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体 制
--
第二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统计内容
--
第三章 物资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计划物资
----
第三节 物资供应
--
第四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概况
----
第二节 商品价格
----
第三节 交换比价
--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 计量单位和器具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集贸市场管理
----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第二十一篇 文化 新闻
--
第一章 文 化
----
第一节 群众文化
----
第二节 文艺创作
----
第三节 文学艺术作品选录
----
第四节 书目辑录
----
第五节 文艺报刊 文艺团体
----
第六节 戏剧 电影 录像
----
第七节 图书 档案
--
第二章 文 物
----
第一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第二节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第三节 馆藏文物
----
第四节 其他文物故址
--
第三章 新 闻
----
第一节 广 播
----
第二节 电 视
----
第三节 报刊通讯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技
--
第一章 教 育
----
第一节 书院 私塾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初等教育
----
第四节 中等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第六节 机构 教师
--
第二章 科 技
----
第一节 机构 组织 队伍
----
第二节 科技普及
----
第三节 科技推广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
第五节 科技扶贫
----
第六节 科技外事
第二十三篇 医药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医药 卫生
----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
第二节 卫生防疫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医 疗
----
第五节 药政 药物
----
第六节 卫生、医学团体
--
第二章 体 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军事体育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第五节 体育机构与设施
第二十四篇 旅 游
--
第一章 旅游胜景
----
第一节 胜景概况
----
第二节 自然景观
----
第三节 人文景观
--
第二章 旅游业开发
----
第一节 组织与机构
----
第二节 宣 传
----
第三节 规 划
----
第四节 建 设
----
第五节 游 览
第二十五篇 居民生活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居民生活
----
第一节 概 况
----
第二节 典型村调查
--
第二章 建国后居民生活
----
第一节 经济收入
----
第二节 衣食住用
----
第三节 文化娱乐
----
第四节 购买力与储蓄额
----
第五节 健康与寿限
第二十六篇 宗教 民俗 方言
--
第一章 宗 教
----
第一节 道 教
----
第二节 佛 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二章 民 俗
----
第一节 岁时习俗
----
第二节 生产习俗
----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第四节 其他习俗
--
第三章 方 言
----
第一节 概 况
----
第二节 语 音
----
第三节 语 汇
----
第四节 语法例句
第二十七篇 人 物
--
第一章 历代人物
----
第一节 古代人物
------
左慈
------
王蕃
------
张镇周
------
曹松
------
王罕
------
王琪
------
王珪
------
李公麟
------
朱翌
------
吴械
------
刘源
------
徐桂
------
金燕
------
徐尧莘
------
常大忠 魏其瑸
------
陈延
------
孙式玉 孙越
------
刘孙氏
------
熊会玜
------
郭益燕
------
张必刚
------
王凤诏
------
徐德芳
------
贺良谋
----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
------
余三胜
------
程长庚
------
周士盛
------
汪桂芬
------
徐积诚
------
彭锡蕃
------
郑洪胜
------
余大化
------
程千里
------
汪旭升
------
胡绍瑗
------
余良鳌
------
王步文
------
金步蟾
------
汪俊
------
韩景候
------
余谊密
------
徐勋
------
余玉琴
------
储皖峰
------
张淑华
------
余震
------
余增化
------
彭年
------
余法成
------
陈桂珍
------
王惠芳
------
杨其文
------
储琢轩
------
张恨水
------
月海
------
张海
------
江才喜
------
张东野
------
王贯之
------
张牧野
------
郝兆先
------
余思明
------
王枞
------
胡遐龄
------
左四和
------
余协中
------
邵文俊
------
李肇训
------
乌以风
------
范苑声
--
第二章 烈士名录
----
第一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斗争时期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
----
第四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第三章 老红军 战斗英雄 劳动模范
----
第一节 老红军
----
第二节 战斗英雄
------
卫志泉
----
第三节 劳动模范
附录
--
一、潜山县建置沿革参考资料
--
二、历史问题考辩
--
三、政事文选
--
四、摩崖石刻选录
--
五、历代灾害纪略
--
六、历代修志文选及历代志书编纂概况
编后记
县委党史资料征集修志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
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人员
县志稿评审员名单
县志稿县内终审人员
审定单位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