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勒县志

策勒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策勒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2000

出版时间: 2005年11月

目录

封面
策勒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策勒县行政区划图
-- 策勒县地形图
--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到策勒县视察
-- 1997年5月,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视察策勒县防病改水工作,并在“防病改水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 2005年9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协主席艾斯海提·克里木拜视察策勒县
-- 1998年4月,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考察策勒县固拉哈玛乡防渗工程
-- 2003年5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考察策勒县
-- 20世纪70年代的策勒县城
-- 20世纪90年代的策勒县城
-- 今日策勒县城
-- 今日县城一条街
-- 今日策勒县城街景
-- 县委综合办公大楼广场
-- 1号住宅小区
-- 2号住宅小区
-- 维吾尔族现代新式民宅
-- 维吾尔族传统乡镇民宅
-- 麦田
-- 玉米地开沟浇灌
-- 油菜
-- 棉田
-- 机耕
-- 山区放牧
-- 麻札库勒黑绵羊
-- 黄牛
-- 昂哥驴
-- 优质品种鸡饲养
-- 1990年6月战斗渠开闸放水
-- 战斗渠
-- 胜利水库
-- 大坝
-- 横贯县城的“策勒渠”
-- 国家民航总局捐款修建的策勒县水利工程“民航渠”于2002年8月竣工通水
-- 砌渠
-- 深井钻架
-- 引水管道
-- 城乡林荫大道
-- 农村林带
-- 沙漠前沿的防风治沙林带
-- 苗圃
-- 红枣
-- 甜瓜上市
-- 西瓜丰收
-- 薄皮大核桃
-- 香杏仁
-- 石榴种植基地
-- 金色大黄杏
-- 国家民航总局对口扶贫项目竣工
-- 蓝天希望学校
-- 自治区广播电视对口扶贫策勒县广播电视事业
-- 自治区电力公司对口扶贫策勒县电力事业
-- 自治区水利厅扶贫项目竣工
-- 新疆航空公司对口扶贫策勒县奴尔乡
-- 附图
-- 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对口扶贫策勒县达玛沟乡
-- 特色壁毯
-- 服装巴札
-- 民族花帽
-- 男式民族帽子
-- 民族水铜壶
-- 酸奶上市
-- 羔皮交易
-- 白杏外运
-- 苹果、红枣待卖
-- 打馕
-- 戈壁青玉
-- 策勒黄玉
-- 县一中学生在学习电脑操作
-- “天狮”小学(原县一小)学生在上课
-- 自治区向策勒县各族人民赠送三代领袖画像
-- 战斗渠纪念碑
-- 文艺演出到农村
-- 图书送到农牧民手中
-- 农牧民运动会赛马
-- 农牧民运动会摔跤比赛
-- 文工团送戏下乡
-- 文化广场演出活动
-- 县人民医院住院部一角
-- 县人民医院从美国进口的心脏彩超
-- 县计生指导站住院部
-- 弹热瓦甫的维吾尔族老人
-- 维吾尔族少女
-- 维吾尔族小姑娘
-- 农村维吾尔族妇女服饰
-- 维吾尔族家庭少妇
-- 小巴郎和狗
-- 吹锁呐的维吾尔族老人
-- 天眼独洞
-- 阿萨乔克吐如希古城堡遗址
-- 古战场遗址
-- 古烽火台遗址
-- 怪石滩
-- 唐代壁画
-- 千年占树
-- 唐代佛像
-- 县委书记冉齐钢与县志主编孙新茂商讨县志修改意见
-- 县人大党组书记,专职副主任江广新阅《策勒县志》征求意见稿
-- 《策勒县志》主编孙新茂与编辑郭海军、打字员陈洪伟留影
-- 《策勒县志》稿评审会议
序 一
序 二
序 三
凡 例
目录
概 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 区划
-- 第一章 位置 面积
-- 第二章 建置 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行政区划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
-- 第四章 乡镇概况
---- 第一节 策勒镇
---- 第二节 策勒乡
---- 第三节 固拉哈玛乡
---- 第四节 达玛沟乡
---- 第五节 恰哈乡
---- 第六节 奴尔乡
---- 第七节 博斯坦乡
---- 第八节 乌鲁克萨依乡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概述
---- 第二节 四季气候特征
---- 第三节 日照 气温
---- 第四节 降水
---- 第五节 蒸发与蒸散量
---- 第六节 风速 风向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四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 第二节 土壤类型
---- 第三节 土壤肥力
-- 第五章 生物 矿藏
---- 第一节 主要植物
---- 第二节 主要动物
---- 第三节 矿藏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干 旱
---- 第二节 干 热 风
---- 第三节 霜冻
---- 第四节 大风
---- 第五节 冻害
---- 第六节 冰雹
---- 第七节 洪灾
第三编 人 口
-- 第一章 人口数量与分布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性别构成
---- 第三节 文化构成
---- 第四节 行业、职业构成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作
第四编 农 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三章 作物种植
---- 第一节 作物品种
---- 第二节 作物栽培
---- 第三节 作物产量
---- 第四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
-- 第四章 植物保护
---- 第一节 主要病害与防治
---- 第二节 主要虫害与防治
-- 第五章 农业分区
---- 第一节 山地草原牧业区
---- 第二节 山谷牧农区
---- 第三节 浅山带单作农林牧结合区
---- 第四节 绿洲主要复种区
---- 第五节 北部荒漠植被保护区
-- 第六章 蚕桑
---- 第一节 机构人员培训
---- 第二节 基础设施
---- 第三节 育苗栽桑和桑树改良
---- 第四节 养蚕技术
第五编 畜牧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牧业体制
---- 第一节 牧区民主改革
---- 第二节 牧业合作化
---- 第三节 牧业生产责任制
-- 第三章 草场资源及利用
---- 第一节 天然草场
---- 第二节 草原建设
-- 第四章 畜禽品种及改良
---- 第一节 品种
---- 第二节 牲畜品种改良
-- 第五章 放牧管理
---- 第一节 四季轮放
---- 第二节 抗灾保畜
-- 第六章 畜病防治
----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二节 寄生虫病防治
-- 第七章 经营效益
---- 第一节 经营状况
---- 第二节 牲畜存栏
---- 第三节 产品 产量
---- 第四节 畜牧业产值
-- 第八章 牧业分区
---- 第一节 南部山地放牧区
---- 第二节 中南浅山放牧区
---- 第三节 中北平源集约饲养区
---- 第四节 北部沙漠放牧区
第六编 园 艺
-- 第一章 瓜果种类及分布
---- 第一节 瓜果种类
---- 第二节 果树构成及分布
-- 第二章 果树栽培及病虫害防治
---- 第一节 育苗技术
----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三章 瓜果采收、贮藏及加工
---- 第一节 采 收
---- 第二节 贮藏
---- 第三节 果品加工
-- 第四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果园面积及产量
---- 第二节 经营形式
-- 第五章 果树分区
---- 第一节 浅山杏子区
---- 第二节 策勒河下游平原红枣、杏子、核桃区
---- 第三节 奴尔河下游平原葡萄、红枣区
第七编 林 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林木资源
---- 第一节 资源分布
---- 第二节 林木面积
-- 第三章 植树造林
-- 第四章 防风固沙
---- 第一节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 第二节 防沙 治沙
-- 第五章 林业分区
---- 第一节 山区农牧防护林区
---- 第二节 牧区防护林薪炭林亚区
---- 第三节 农区防护林经济林亚区
---- 第四节 平原农田防护林区
---- 第五节 农田防护林用材林亚区
---- 第六节 西北部、北部荒漠次生林保护、改造区
-- 第六章 林业管理
---- 第一节 林木管理
----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三节 林业资源调查及分类区划
第八编 农牧机具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农机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服务机构
-- 第二章 发展概况
---- 第一节 传统农具
---- 第二节 机械化农机具
-- 第三章 农机分布和作业水平
---- 第一节 农机分布
---- 第二节 机械作业水平
-- 第四章 安全监理和技术培训
---- 第一节 安全监理
---- 第二节 技术培训
-- 第五章 农机具修造
第九编 水 利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事业单位
-- 第二章 水利建设
---- 第一节 引水工程
---- 第二节 蓄水工程
---- 第三节 提水工程
---- 第四节 防洪工程
---- 第五节 防病改水
-- 第三章 水利分区
---- 第一节 山地集流区
---- 第二节 山前平原散流区
---- 第三节 沙漠无流区
-- 第四章 水电建设
-- 第五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灌溉管理
---- 第二节 水库管理
---- 第三节 水费管理
-- 第六章 战斗渠工程
---- 第一节 工程建设缘由
---- 第二节 工程规划
---- 第三节 渠道工程
---- 第四节 配套工程
---- 第五节 工程投入
---- 第六节 工程效益
------ 附一 策勒县战斗渠工程30年进程记事表
------ 附二 “水的变迁”内容简介
第十编 工 业
-- 第一章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手工业
-- 第三章 县属集体工业
-- 第四章 地方国营工业
-- 第五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发展概况
---- 第三节 企业构成
第十一编 交 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道路
---- 第一节 古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章 桥涵
-- 第四章 运输
---- 第一节 运输工具
---- 第二节 客货运输
-- 第五章 交通管理
---- 第一节 运输市场管理
---- 第二节 公路养护
第十二编 邮 电
-- 第一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政机构
---- 第二节 邮路
---- 第三节 邮政业务
-- 第二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信机构
---- 第二节 电报
---- 第三节 电话
第十三编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 第一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城乡建设和管理
-- 第二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状况
---- 第二节 环保工作
第十四编 商业 外贸
-- 第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私营商业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第四节 国营商业
-- 第二章 外贸
---- 第一节 经营品种
---- 第二节 畜产品收购
第十五编 粮 油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粮油征购
---- 第二节 粮油销售、供应
-- 第三章 粮油储藏 调运
---- 第一节 粮油储藏
---- 第二节 粮油调运
-- 第四章 粮油加工
-- 第五章 粮油管理
第十六编 财 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财政体制
-- 第三章 财政收入
-- 第四章 财政支出
第十七编 税 务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策勒县地方税务局
---- 第三节 策勒县国家税务局
-- 第二章 税收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税收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税收
第十八编 金融 保险
-- 第一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储蓄与存款
---- 第四节 信贷
-- 第二章 保险
第十九编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 第二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物价监督检查
-- 第三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统计内容
---- 第三节 统计服务
-- 第四章 技术监督与计量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员培训
---- 第三节 计量监督和检定
---- 第四节 技术监督和“打假”
---- 第五节 代码标识管理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集市建设和管理
---- 第三节 企业登记
---- 第四节 合同鉴定
-- 第六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计监督
-- 第七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地籍管理
---- 第四节 建设用地管理
---- 第五节 基本农田保护
---- 第六节 土地监察
第二十编 政党 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策勒县地方组织
-- 第二章 中共党员在策勒县的早期活动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策勒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委工作部门
---- 第四节 纪律检查
---- 第五节 宣传工作
---- 第六节 统战工作
---- 第七节 稳定工作
---- 第八节 老干部工作
-- 第四章 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三节 职工联合会
---- 第四节 其他团体
第二十一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四节 选举
-- 第二章 政府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县政权
----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三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历届政协全委会
---- 第三节 政协工作
---- 第四节 县政协史略
第二十二编 重大政事
-- 第一章 中俄“策勒村事件”
---- 第一节 策勒村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策勒村事件的起因
---- 第三节 事件的暴发
-- 第二章 抗日救亡运动
-- 第三章 建立党政机构
---- 第一节 成立中国共产党策勒县委员会
---- 第二节 建立人民政权,成立县人民政府
-- 第四章 抗美援朝
-- 第五章 减租反霸
-- 第六章 镇压反革命
-- 第七章 “三反”运动
-- 第八章 土地改革
-- 第九章 农业互助合作
-- 第十章 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十一章 肃清反革命运动
-- 第十二章 整风、反右
--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一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二节 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十四章 “大跃进”
-- 第十五章 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十六章 整风整社
-- 第十七章 精简干部
-- 第十九章 揭批查打,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
-- 第二十章 清理“三种人”
-- 第二十一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二节 牧业生产责任制
-- 第二十二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十三章 “三讲”教育
第二十三编 公安 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社会治安
---- 第三节 户政
---- 第四节 交通管理
---- 第五节 消防管理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民事、行政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判制度
---- 第三节 刑事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第五节 经济审判
---- 第六节 行政审判
---- 第七节 执行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律师和公证
---- 第三节 法制宣传
---- 第四节 人民调解
第二十四编 民 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优抚
---- 第一节 节日慰问
---- 第二节 烈军属优待补助
---- 第三节 伤残抚恤
-- 第三章 救灾、救济
-- 第四章 社会安置
----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二节 自流人员安置
---- 第三节 城市精简下放人员安置
-- 第五章 福利
---- 第一节 干部困难补助
---- 第二节 供养孤老残幼
---- 第三节 福利事业
-- 第六章 婚姻管理
-- 第七章 助残事业
-- 第八章 地名普查
第二十五编 劳动人事 社会保障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编制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人员编制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员编制
---- 第三节 编制管理
-- 第三章 干部
---- 第一节 干部来源 结构
---- 第二节 干部管理
---- 第三节 干部离休 退休
-- 第四章 工资
---- 第一节 工资制度
---- 第二节 工资调整
-- 第五章 技术人员职务评聘与管理
-- 第六章 工人
---- 第一节 工人状况
---- 第二节 工人管理
-- 第七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第二节 招工就业
-- 第八章 劳动保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养老保险金的统筹与发放
---- 第三节 失业保险金的统筹与发放
第二十六编 军 事
-- 第一章 军队体制
---- 第一节 封建时期军队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军队
---- 第三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封建时期的兵役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兵役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 第三章 新中国民兵
---- 第一节 领导体制
---- 第二节 组织建设
---- 第三节 政治教育
---- 第四节 军事训练
---- 第五节 武器装备
---- 第六节 主要活动
-- 第四章 兵事
---- 第一节 扞弥国与于阗国之战
---- 第二节 于阗军与喀喇汗军激战策勒山区
---- 第三节 策勒村事件
---- 第四节 马虎山、马仲英叛匪劫掠
-- 第五章 军政、军民关系
---- 第一节 拥政爱民
---- 第二节 军民共建
第二十七编 教 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小学教育
---- 第二节 中学教育
-- 第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盲教育
---- 第二节 工农文化业余教育
---- 第三节 职工教育
---- 第四节 农牧民业余文化技术教育
-- 第四章 教师
-- 第五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勤工俭学
---- 第三节 义务教育工程建设
第二十八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技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研服务机构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 第三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成果
---- 第二节 西红花栽培及其系列产品开发
-- 第四章 科普活动
第二十九编 文 化
-- 第一章 文化机构、设施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设施
-- 第二章 文化活动
---- 第一节 文艺创作
---- 第二节 展览
---- 第三节 演出
---- 第四节 电影放映
-- 第三章 维吾尔族民间谚语、歌谣
---- 第一节 维吾尔族民间谚语选
---- 第二节 维吾尔族民间歌谣选
-- 第四章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五章 档案 图书
---- 第一节 档案
---- 第二节 图书
-- 第六章 史志编纂
---- 第一节 党史资料征集编印
---- 第二节 地方志编纂
-- 第七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古迹
---- 第三节 古树
第三十编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卫生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医疗、防疫机构
---- 第三节 医疗队伍
---- 第四节 医疗设备与技术
---- 第五节 医疗制度
---- 第六节 防疫 保健
---- 第七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体育设施
---- 第三节 体育活动
---- 第四节 体育训练和竞赛
---- 第五节 全民健身运动
第三十一编 民族 宗教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民族宗教事务局
---- 第二节 伊斯兰教协会
-- 第二章 民族迁居史略
---- 第一节 古代民族
---- 第二节 维吾尔族
---- 第三节 汉族
-- 第三章 民族习俗
---- 第一节 维吾尔族习俗
---- 第二节 汉族习俗
---- 第三节 回族习俗
-- 第四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伊斯兰教
---- 第三节 宗教事务管理
第三十二编 道德风尚建设
-- 第一章 思想道德建设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教育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族团结
-- 第二章 精神文明创建
---- 第一节 精神文明建设机构
---- 第二节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第三章 社会新风
第三十三编 人 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毛拉尼牙孜
---- 苏普尔格
---- 熊高升
---- 苏来曼阿洪·卡伦
---- 吴济民
---- 黄永清
---- 韩 伟
---- 热介甫·司迪克
---- 坎吉·依不拉音
---- 依地里斯·阿西木
---- 阿布杜拉·司迪克
---- 艾沙克·托乎提
---- 买买提库尔班·吐尔逊
---- 阿不都艾尼·大毛拉阿吉
---- 司马义·塔什吐米尔
---- 依不拉音·肉斯坦
-- 第二章 人物表
-- 第三章 知名人物简介
---- 司马义·艾买提
---- 徐成章
---- 买买提玉素甫·依明
---- 古吉米拉·哈迪尔
---- 阿布杜拉·穆罕默德库尔班
---- 范仕伦
---- 买买吐米尔·吐尔迪
---- 阿布都热合曼·阿布都热依木
---- 尤奴斯·玉素甫
---- 吾不力艾山·尼牙孜
---- 穆罕默德托乎迪·艾合默德
---- 艾拜都拉·依布拉音
---- 再那甫汗·阿布都拉
---- 买买沙力·买买提肉孜
---- 吐尔逊·依力
---- 杨昌松
---- 亚力坤·卡德尔
---- 索迪娅·伊敏
---- 祁 贵
---- 刘大连
---- 依明·巴拉提
---- 热合满·尼牙孜
---- 阿西木·热孜
---- 阿布都拉·苏来曼
---- 苏来曼·依不拉音
---- 阿吾提·哈日阿訇
---- 买买提·色帕尔
---- 则乃提汗·库尔班
---- 买买提肉孜·托乎提玉素甫
---- 崔光明
---- 莫明·伊敏
---- 莫娜瓦尔·买提托合提
---- 沙依甫加玛力·达吾来提
附录
-- 一、策勒县2001~2003年大事记
-- 二、策勒县2001~2003年县情简况
-- 三、策勒县2000年开始的思想文化建设活动
-- 四、地方文献辑存
-- 五、《于阗县乡土志》策勒内容摘录
-- 六、民国《策勒县志》内容摘录
-- 七、新疆策勒县投资开发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策勒县志》编修始末
《策勒县志》编审机构及编纂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