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 本志年代断限,上限自1926年,需溯源的事物,则上溯其发端。下限一律至1985年。
二本志体裁,有述、记、志、传、图、表、录,以志为主体。图表分别附在篇章之中。
三 本志全书设概述、大事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电力、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商业、粮食、工商、管理、财税、物价、金融、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人物、附录。概述、大事记和附录没有列入篇的序列,也没有设章节。全志共29篇、144章、369节。
出版时间:
1999年10月
目录
封面
乾安县志
吉林省地方志编委会市县志
乾安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名单
乾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名单
乾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历届领导成员名单
乾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人员名单
图片
--
中国共产党乾安县委员会 中共乾安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楼
--
人大·政协办公楼
--
乾安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
街道夜景
--
县医院附图
--
运输宾馆附图
序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
--
第一章 地理位置
--
第二章 历史沿革
--
第三章 疆域演变
--
第四章 行政区划
--
第五章 县城乡镇
----
第一节 县城(乾安镇)
----
第二节 镇(场)乡
------
附 地名考述
第二篇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构造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三章 气候物候
----
第一节 日照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风
----
第四节 降水
----
第五节 蒸发
----
第六节 地温
----
第七节 物候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五章 土壤
----
第一节 淡黑钙土类
----
第二节 草甸土类
----
第三节 盐土类
----
第四节 碱土类
----
第五节 沼泽土
----
第六节 泥炭土
----
第七节 风沙土类
--
第六章 植被
----
第一节 天然植被
----
第二节 人工植被
--
第七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生物资源
----
第四节 矿物资源
--
第八章 自然灾害
第三篇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总量和分布
----
第一节 人口总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年龄
----
第二节 性别
----
第三节 民族
----
第四节 文化
----
第五节 经济
--
第三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出生
----
第二节 死亡
----
第三节 迁移
--
第四章 人口生育
----
第一节 自然生育
----
第二节 计划生育
第四篇 农业
--
第一章 土地开发
--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租佃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三章 农作物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三节 蔬菜
--
第四章 农技农艺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施肥
----
第三节 灌溉
----
第四节 品种改良
----
第五节 植物保护
--
第五章 农田建设
----
第一节 土壤改良
----
第二节 治早治涝
--
第六章 农机具
----
每一节 传统农具
----
第二节 农业机械
----
第三节 农机管理及事业单位
--
第七章 副业
----
第一节 采碱制碱
----
第二节 果树
----
第三节 中药材
--
第八章 农业场站
第五篇 林业
--
第一章 林木种类及分布
----
第一节 种类
----
第二节 分布
--
第二章 植树造林
----
第一节 育苗
----
第二节 造林
--
第三章 林木管护
----
第一节 幼林抚育
----
第二节 护林防火
----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
第四章 林政
----
第一节 林权
----
第三节 采伐
--
第五章 林场苗圃
----
第一节 林场
----
第二节 苗圃
第六篇 畜牧
--
第一章 草原
----
第一节 分布
----
第二节 建设
----
第三节 管理
--
第二章 畜禽饲养
----
第一节 家畜
----
第二节 家禽
--
第三章 畜禽改良
----
第一节 家畜
----
第二节 家禽
--
第四章 疫病防治
----
第一节 家畜
----
第二节 家禽
--
第五章 畜牧场
第七篇 水利电力
--
第一章 水利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第二节 治涝工程
----
第三节 灌溉工程
----
第四节 防病改水工程
----
第五节 水土保持
----
第六节 水利机具
--
第二章 电力
----
第一节 电力建设
----
第二节 供应
----
第三节 管理
第八篇 工业
--
第一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私营工业
----
第二节 国营工业
----
第三节 集体工业
--
第二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机械
----
第二节 化学
----
第三节 食品饮料
----
第四节 纺织缝纫
----
第五节 印刷造纸
----
第六节 建材
----
第七节 铁木加工
----
第八节 制镜
----
第九节 电子
第九篇 交通
--
第一章 公路
----
第一节 省道
----
第二节 县道
----
第三节 乡道
----
第四节 桥涵
----
第五节 养护
--
第二章 公路运输
----
第一节 货运
----
第二节 客运
--
第三章 铁路
----
第一节 线路
----
第二节 车站
----
第三节 运输
--
第四章 交通管理
----
第一节 安全管理
----
第二节 运输管理
第十篇 邮电
--
第一章 邮政
----
第一节 网路
----
第二节 设施
----
第三节 业务
--
第二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话
----
第二节 电报
----
第三节 传真
--
第三章 邮电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
第十一篇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街道
----
第二节 供水
----
第三节 供电
----
第四节 公共建筑
----
第五节 民用建筑
----
第六节 绿化
--
第二章 乡镇村屯建设
----
第一节 乡镇建设
----
第二节 村屯建设
--
第三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设计
----
第二节 施工
----
第三节 建筑队伍
--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房产
----
第二节 地产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染
----
第二节 治理
第十二篇 商业
--
第一章 私营商业
--
第二章 公私合营
--
第三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专业公司
----
第二节 商业网点
--
第四章 供销商业
----
第一节 专业公司
----
第二节 乡镇供销社
----
第三节 商品供应
----
第四节 农副产品及废品收购
--
第五章 合作知青商业
----
第一节 合作商业
----
第二节 知青商业
--
第六章 个体商业
--
第七章 外贸
--
第八章 物资
----
第一节 采购
----
第二节 供应
----
第三节 公司简介
--
第九章 石油销售
第十三篇 粮食
--
第一章 收购
----
第一节 “出荷”粮
----
第二节 派购
----
第三节 征购
----
第四节 议购
--
第二章 销售
----
第一节 农村
----
第二节 城镇
----
第三节 饲料
----
第四节 工商用粮
--
第三章 储藏
----
第一节 国储
----
第二节 民储
--
第四章 调运
----
第一节 调拨
----
第二节 运输
--
第五章 加工
--
第六章 盐业
第十四篇 工商物价管理
--
第一章 集市贸易管理
----
第一节 集市
----
第二节 市场
--
第二章 企业登记
----
第一节 工商企业
----
第二节 国营集体企业
----
第三节 个体企业
--
第三章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
第一节 经济合同
----
第二节 商标
----
第三节 广告
--
第四章 物价
----
第一节 物价演变
----
第二节 产品比价
----
第三节 物价管理
第十五篇 财政税务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预算管理
----
第五节 财务管理与监督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农业税
----
第三节 工商税
----
第四节 税务管理
第十六篇 金融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一节 货币种类
----
第二节 货币兑换
----
第三节 货币流通与管理
------
附 反假钞斗争
--
第三章 贷款
----
第一节 农业信贷
----
第二节 工商信贷
--
第四章 存款结算
----
第一节 存款
----
第二节 结算
--
第五章 债券保险
----
第一节 债券
----
第二节 保险
第十七篇 政党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乾安县组织
----
第一节 中共乾安县委员会
----
第二节 县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基层党组织
----
第四节 党员
----
第五节 宣传教育
----
第六节 统一战线
----
第七节 纪律检查
--
第二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农会
----
第二节 工会
----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
第四节 妇女组织
----
第五节 科学技术协会
----
第六节 工商业联合会
第十八篇 政权政协
--
第一章 权力机关
----
第一节 代表选举
----
第二节 历届会议和大会
----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及领导人
----
第四节 代表联系制度
----
第五节 提案处理调查视察
--
第二章 行政机关
----
第一节 民国政府
----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三节 政务活动
----
第四节 基层政权
----
第五节 宗教管理
--
第三章 政协
----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提案处理
----
第四节 文史资料
第十九篇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治安
----
第三节 户籍管理
----
第四节 消防管理
----
第五节 监所管理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查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判制度
----
第三节 刑事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第五节 经济审判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公证
----
第三节 律师
----
第四节 调解
----
第五节 法制宣传
第二十篇 民政
--
第一章 基层选举
--
第二章 支援前线
----
第一节 支援解放战争
----
第二节 支援抗美援朝
--
第三章 优抚
----
第一节 烈士及牺牲病故抚恤
----
第二节 残废抚恤
----
第三节 军烈属优抚
--
第四章 安置
----
第一节 荣复转退军人安置
----
第二节 移民安置
----
第三节 收容遣送
--
第五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孤寡老人供养
----
第二节 残疾人安置
--
第六章 救济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第二节 困难救济
--
第七章 婚姻登记
--
第八章 殡葬改革
第二十一篇 劳动人事
--
第一章 劳动
----
第一节 劳动管理
----
第二节 劳动保护
----
第三节 精简下放
----
第四节 上山下乡
--
第二章 人事
----
第一节 干部制度
----
第二节 干部管理
----
第三节 干部构成
----
第四节 干部奖惩
----
第五节 离休退休
--
第三章 工资福利
----
第一节 工资
----
第二节 福利
第二十二篇 军事
--
第一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招募制及征兵制
----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及义务兵役制
----
第三节 预备兵役制
--
第二章 武装
----
第一节 警察队及保卫团
----
第二节 县农工大队 区中队 县武装部
--
第三章 驻军
--
第四章 土匪
--
第五章 民兵
----
第一节 建制
----
第二节 训练
----
第三节 活动
--
第六章 重要兵事
----
第一节 抗日义勇军攻破县城
----
第二节 东北人民自治军某部驻乾九连被缴事件
----
第三节 平息区中队叛变
----
第四节 县城保卫战
----
第五节 图字井剿匪战
--
第七章 人民防空
----
第一节 宣传
----
第二节 工程
第二十三篇 教育
--
第一章 私塾
--
第二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幼儿园
----
第二节 学前班
--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
----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设置
----
第三节 教学方法
----
第四节 品德教育
--
第四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
----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设置
----
第三节 教学方法
----
第四节 思想教育
--
第五章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吉林省乾安县农业学校
----
第二节 农业中学
----
第三节 职业中学
----
第四节 乾安县技工学校
----
第五节 乾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
第六章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一节 师范学校
----
第二节 卫生学校
--
第七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三节 函授教育
----
第四节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乾安管理站
--
第八章 教师
----
第一节 队伍
----
第二节 地位待遇
--
第九章 经费设备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设备
--
第十章 勤工俭学
第二十四篇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机构队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队伍
--
第二章 科研成果
----
第一节 获国家级成果奖
----
第二节 获部级成果奖
----
第三节 获省级成果奖
----
第四节 获地级成果奖
--
第三章 科技推广
----
第一节 科技活动
----
第二节 成果推广
--
第四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科研项目管理
----
第二节 科技人才管理
--
第五章 地震测报
--
第六章 标准计量
----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第二十五篇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
----
第一节 文化馆文化站
----
第二节 曲艺厅
----
第三节 图书馆
----
第四节 戏剧创作室
----
第五节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
----
第六节 文化室 文化服务社
----
第七节 新华书店
----
第八节 吉剧团
----
第九节 地方戏队
----
第十节 业余剧团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美术书法
----
第三节 民间艺术
--
第三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古迹
--
第四章 档案
----
第一节 收藏
----
第二节 利用
----
第三节 编研
--
第五章 报纸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报纸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第二十六篇 卫生
--
第一章 医疗单位
----
第一节 县属医疗单位
----
第二节 乡镇医疗单位
----
第三节 村卫生所
----
第四节 其它医疗机构
--
第二章 医疗队伍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
第三章 医疗设备
--
第四章 医疗技术
--
第五章 医疗制度
----
第一节 公费医疗
----
第二节 合作医疗
--
第六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 公共卫生
----
第二节 妇幼保健
--
第七章 防疫
----
第一节 鼠疫病
----
第二节 其它传染病
----
第三节 氟病
----
第四节 地甲病
--
第八章 药政药检
----
第一节 药品
----
第二节 药政管理
第二十七篇 体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体育设施
--
第三章 学校体育
--
第四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民间传统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农民体育
--
第五章 体育人材培养与输送
----
第一节 培养
----
第二节 输送
--
第六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县级竞赛
----
第二节 省地级竞赛
第二十八篇 社会
--
第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生活
----
第二节 职工生活
--
第二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 衣食住行
----
第二节 婚嫁
----
第三节 家庭
----
第四节 丧葬
----
第五节 时令节日
----
第六节 禁忌
----
第七节 陋习流弊
--
第三章 社会新风
----
第一节 尊老爱幼
----
第二节 喜事新办
----
第三节 拾金不昧
----
第四节 舍已为人
--
第四章 方言谚语歇后语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五章 民间传说
第二十九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王坤生
----
王昭然
----
吕继文
----
汤占德
----
黄金生
----
刘金和
----
毕春方
----
崔作智
----
刘忠新
----
徐晋贤
----
任子洲
----
张奎武
----
谷克威
----
江澄
----
周锦萍
----
张道孚
----
金紫霞
----
李向春
----
刘录
--
第二章 烈士英名录
附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