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郎溪县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7
出版时间:
1998年01月
目录
封面
郎溪县志
郎溪县志总编及副总编
图片
--
郎溪县级机关大门
--
县城一角
--
老郎川河大桥
--
新郎川河大桥
--
宣杭铁路郎溪火车站
--
横穿县境东西的318国道
--
纵贯县境南北的214省道
--
邮电大楼
--
供电局大楼
--
110千伏变电所一角
--
梅渚工业小区
--
郎溪合力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县水泥厂)
--
“西亚特”汽车厂生产的系列汽车
--
姚村乡花岗岩板材厂生产的花岗岩板材
--
县萤石矿出产的萤石
--
南丰黄酒厂生产的“古南丰”系列黄酒
--
郎川河采砂
--
县酒厂生产的系列白酒
--
县油脂厂及生产的调和油
--
县阀门厂生产的船舶系列阀门
--
县面条厂生产的系列面条
--
“中国绿茶之乡”命名的铜牌
--
著名的茶叶专家陈椽为郎溪恢复历史名茶瑞草魁题词
--
姚村乡鸦山(白阳岗)出产的中国历史名茶——瑞草魁
--
十字铺茶园
--
南漪湖螃蟹
--
定埠出产的猕猴桃
--
盛产蜜枣的凌笪侯村枣林
--
雁鹅群
--
芜太运河定埠段引航道上的斜拉桥
--
天子门水库
--
省级旅游风景区龙须湖
--
姚村乡石佛山旅游风景区
--
老郎川河上游的中斗闸
--
皖苏边界最大的下湖新村木材市场
--
伍牙山林场的竹木
--
涛城沙桥村古柏,植于南宋年间,树龄约860多年
--
中国工商银行郎溪支行大楼
--
中国农业银行郎溪支行大楼
--
国税局大楼
--
工商行政管理局大楼
--
凤凰墩宾馆夜景
--
稻馨楼宾馆
--
县城中港居民住宅区
--
县城吉原市场
--
下湖乡涧西小康村
--
郎溪中学教学楼
--
县教育委员会大楼
--
十字镇小学邵逸夫教学楼
--
县城建华幼儿园
--
195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为《郎溪报》题写的报名
--
1958年元旦出版的《郎溪报》第一版
--
县医院病房大楼
--
县中医院
--
县图书馆
--
定埠小马灯
--
姚村夏桥路途村苏维埃政府旧址
--
凌笪独山塔
--
著名的国画家张善孖作品——虎
--
著名的国画家黄叶村作品——竹
--
郎溪籍国画家裴士戎作品——鹰
--
许介眉书法
--
梅凯根雕——龙腾虎跃
--
丁伸和书法
--
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器
--
西周铜鼎、春秋青铜剑、青铜(鐎)斗、铜镜
--
夏雨初烈士像
--
抗日英烈陈文像
--
出土的陶器
--
古代玉瓷器
--
郎溪县政区图
--
郎溪县城近期规划图
--
郎溪县地势图
序 一
序 二
目录
凡 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 区划
--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
(一) 位置
----
(二) 面积
--
第二节 沿 革
--
第三节 区 划
----
(一) 宋
----
(二) 元
----
(三) 明
----
(四) 清
----
(五) 民国
------
附:汪伪政权
----
(六) 抗日民主政权
----
(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第四节 县 城
----
(一) 沿革
----
(二) 城池
----
(三) 街道
----
(四) 供电
----
(五) 供水
----
(六) 环境保护
----
(七) 交通邮电
----
(八) 工商财贸
----
(九) 文化设施
--
第五节 乡 镇
----
(一) 梅渚镇
----
(二) 定埠镇
----
(三) 涛城镇
----
(四) 十字镇
----
(五) 东夏镇
----
(六) 岗南乡
----
(七) 凌笪乡
----
(八) 南丰乡
----
(九) 水鸣乡
----
(十) 姚村乡
----
(十一) 毕桥乡
----
(十二) 飞鲤乡
----
(十三) 幸福乡
----
(十四) 下湖乡
----
(十五) 钟桥乡
----
(十六) 建平乡
----
(十七) 城南乡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 质
----
(一) 地层
----
(二) 岩浆岩
----
(三) 地质构造
--
第二节 地 貌
----
(一) 平原
----
(二) 岗地
----
(三) 丘凌
----
(四) 低山
----
(五) 地貌成因
--
第三节 气 候
----
(一) 气温
----
(二) 降水
----
(三) 降雪和积雪
----
(四) 日照
----
(五) 风
----
(六) 湿度与蒸发
--
第四节 水 文
----
(一) 地表水
----
(二) 地下水
--
第五节 土壤与植被
----
(一) 土壤
----
(二) 植被
--
第六节 自然资源
----
(一) 土地资源
----
(二) 水资源
----
(三) 动植物资源
----
(四) 矿产资源
--
第七节 自然灾害
----
(一) 干旱与洪涝
----
(二) 暴雨
----
(三) 低温连阴雨
----
(四) 冷害
----
(五) 寒潮
----
(六) 冰雹
----
(七) 地震
------
附录一:郎溪县厉年水、旱、风、雹、虫等自然灾害辑录
------
附录二:地震及周边地区地震影响记录
第三章 人 口
--
第一节 人口规模
----
(一) 人口变动
----
(二) 人口分布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一) 民族 姓氏
----
(二) 性别 年龄
------
附:长寿老人简介
----
(三) 文化程度 行业职业
----
(四) 婚姻与家庭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
(一) 机构与措施
----
(二) 优生优育
--
第四节 人民生活
----
(一) 农民生活
----
(二) 职工生活
第四章 农 业
--
第一节 农业经济体制
----
(一) 封建工地所有制
----
(二) 土地改革
----
(三) 互助合作运动
----
(四) 人民公社
----
(五)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农业资源
----
(一) 土地资源
----
(二) 气候资源
----
(三) 水资源
----
(四) 劳动力
------
附:农村能源
--
第三节 农业区划
----
(一) 总体区划
----
(二) 种植业区划
--
第四节 耕地与农作物
----
(一) 耕地
----
(二) 农作物
--
第五节 农技 农艺
----
(一) 耕作制的改进
----
(二) 农机具改革
----
(三) 普及栽培新技术
----
(四) 良种推广
----
(五) 农作物保护
----
(六) 低产土壤改良
--
第六节 农业机构
----
(一) 农牧渔业局
----
(二) 县茶场
----
(三) 县农场
----
(四) 南漪湖水产养殖场
----
(五) 生猪良种繁殖场
----
(六) 农业机械管理站
----
(七) 畜牧兽医站
----
(八) 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工作站
----
(九) 农业技术推广站
----
(十) 种子站
----
(十一) 水产站
----
(十二) 土壤肥料工作站
----
(十三) 经济作物站
----
(十四) 农业技术推广所
------
附:郎溪县1949~198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表
第五章 林 业
--
第一节 林业资源
----
(一) 面积 蓄积
----
(二) 木竹种类
----
(三) 林种分布
----
(四) 古树
--
第二节 山林权属
----
(一) 私有林
----
(二) 集体林
----
(三) 国有林
----
(四) 林业“三定”
--
第三节 造 林
----
(一) 育苗
----
(二) 四旁植树
----
(三) 义务植树
----
(四) 造林
--
第四节 护 林
----
(一) 林政管理
----
(二) 防治病虫害
----
(三) 防火
----
(四) 查禁滥伐
----
(五) 野生动物保护
--
第五节 林业管理
----
(一) 管理机构
----
(二) 护林机构
----
(三) 苗圃
----
(四) 林场
第六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畜禽业
----
(一) 饲养
----
(二) 繁殖
----
(三) 疫病防治
--
第二节 水产业
----
(一) 水产资源
----
(二) 养殖 饵料
----
(三) 鱼病防治
----
(四) 捕捞 加工
----
(五) 渔政管理
第七章 水 利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一) 塘坝
----
(二) 水井
----
(三) 水库
--
第二节 防洪工程
----
(一) 圩堤修筑
----
(二) 河道治理
--
第三节 排灌工程
----
(一) 人力排灌
----
(二) 机电排灌
------
附:机电排灌站简介
----
(三) 喷灌
--
第四节 水土保持
--
第五节 防汛 抗旱
----
(一) 组织机构
----
(二) 防汛
----
(三) 抗旱
--
第六节 工程管理
----
(一) 管理体制
----
(二) 堤防河道管理
----
(三) 水库管理
第八章 土特产
--
第一节 农产品
----
(一) 瑞草魁
----
(二) 翠魁
----
(三) 百杯香芽
----
(四) 阳春白雪
----
(五) 翠毫
----
(六) 蒸青
----
(七) 珍眉
----
(八) 绿霜
----
(九) 茉莉花茶
----
(十) 梨
----
(十一) 东山水蜜桃
----
(十二) 莲塘西瓜
----
(十三) 雁鹅
--
第二节 水产品
----
(一) 银鱼
----
(二) 蟹
----
(三) 虾
----
(四) 塘鳢
----
(五) 石鸡
--
第三节 林产品
----
(一) 蜜枣
----
(二) 板栗
----
(三) 杨桃
----
(四) 蕨
----
(五) 石耳
----
(六) 松脂
----
(七) 桐油
--
第四节 中药材
----
(一) 明党参
----
(二) 桔梗
----
(三) 南沙参
----
(四) 夏枯草
----
(五) 吴茱萸
----
(六) 延胡索
----
(七) 太子参
----
(八) 海金沙
----
(九) 龟板
----
(十) 鳖甲
----
(十一) 徐长卿
----
(十二) 红花
----
(十三) 益母草
----
(十四) 杜仲
----
(十五) 菝葜
----
(十六) 五味子
--
第五节 工业品
----
(一) 表芯纸
----
(二) 五字牌压铸锅
----
(三) 羽绒制品
----
(四) 油布伞
----
(五) 水利启闭机
----
(六) 高压静民喷塑设备
----
(七) 萤石
----
(八) 黄沙
----
(九) 郎川面条
----
(十) 二级菜油
----
(十一) 郎川陈醋
----
(十二) “古南丰”黄酒
----
(十三) 郎川酒
----
(十四) “岁宫”特酿
----
(十五) 黄山灵芝酒
----
(十六) 封缸酒
----
(十七) 梅渚桂花糕
----
(十八) 东夏酥糖
第九章 工 业
--
第一节 经营体制
----
(一) 个体 私营
----
(二) 集体
----
(三) 国营
--
第二节 工业门类
----
(一) 纺织
----
(二) 建材
----
(三) 机械
----
(四) 食品
----
(五) 印刷 造纸
----
(六) 采矿
----
(七) 服装 鞋帽
----
(八) 其他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附:安徽省及上海市驻郎溪工业企业选介
第十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企业发展
--
第二节 分布和结构
----
(一) 分布
----
(二) 结构
--
第三节 乡镇工业
----
(一) 构成
----
(二) 门类
--
第四节 重点行业与企业
----
(一) 重点行业
----
(二) 重点企业
第十一章 电 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发 电
----
(一) 火力发电
----
(二) 自备电
--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
----
(一) 输配电线路
----
(二) 变电所
--
第四节 电力利用
----
(一) 工业用电
----
(二) 农业用电
----
(三) 生活用电
--
第五节 供电管理
----
(一) 计划用电
----
(二) 节约用电
----
(三) 安全用电
----
(四) 集资办电
----
(五) 电价电费管理
第十二章 交通 邮电
--
第一节 陆 路
----
(一) 道路
----
(二) 桥梁
----
(三) 渡口
----
(四) 车辆运输
--
第二节 水 路
----
(一) 航道
----
(二) 港口
----
(三) 水上运输
--
第三节 交通管理
----
(一) 车辆管理
----
(二) 路政管理
----
(三) 航运管理
----
(四) 公路养护
--
第四节 邮 政
----
(一) 驿铺 驿道
----
(二) 机构
----
(三) 邮路
----
(四) 邮政业务
------
附:抗日战争时期递步哨
--
第五节 电 信
----
(一) 电话
----
(二) 电报
第十三章 商 业
--
第一节 经营体制
----
(一) 私营商业
----
(二) 公私合营商业
----
(三) 供销合作社
----
(四) 国营商业
----
(五) 集体商业
----
(六) 个体商业
--
第二节 商品市场
----
(一) 街市与集市
----
(二) 定期性市场
--
第三节 商品购销
----
(一) 流通渠道
----
(二) 农副产品收购
----
(三) 废旧物资收购
----
(四) 生活资料供应
----
(五)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四节 外 贸
----
(一) 外贸管理
----
(二) 出口品种
--
第五节 饮食服务业务
----
(一) 饮食业
------
附:名菜名厨师
----
(二) 服务业
------
附:凤凰墩宾馆
第十四章 粮油贸易
--
第一节 粮油市场
----
(一) 粮行油商
----
(二) 集市贸易
--
第三节 统购统销
----
(一) 粮食统购
----
(二) 油料统购
----
(三) 农村销售
----
(四) 城镇供应
--
第三节 储 运
----
(一) 仓储
----
(二) 保管
----
(三) 调运
--
第四节 粮油加工
----
(一) 粮食加工
----
(二) 油料加工
----
(三) 饲料加工
--
第五节 管 理
----
(一) 管理机构
----
(二) 经营管理
----
(三) 粮价管理
----
(四) 票证管理
----
(五) 财产管理
第十五章 经济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一) 管理体制
----
(二) 计划编制与实施
--
第三节 统计管理
----
(一) 统计机构
----
(二) 统计制度与方法
----
(三) 专业统计
----
(四) 专门调查
----
(五) 统计服务
--
第三节 物资管理
----
(一) 经营管理体制
----
(二) 物资采购供应
--
第四节 工商管理
----
(一) 管理机构
----
(二) 登记发证
----
(三) 工商企业管理
----
(四) 市场管理
----
(五) 经济合同管理
----
(六) 商标广告管理
----
(七) 个体经济管理
--
第五节 物价管理
----
(一) 管理体制
----
(二) 物价管理
----
(三) 物价监督检查
--
第六节 标准计量管理
----
(一) 管理机构
----
(二) 计量管理
----
(三) 标准化与质量监督
第十六章 财政税务
--
第一节 财 政
----
(一) 财政体制
----
(二) 财政收支
------
附一:郎溪县1951年行政经费支出情况
------
附二:部分年度工资执行情况
------
附三:救灾专款
----
(三) 财政管理
------
附:汪伪财政机构
----
(四) 审计监督
--
第二节 税 务
----
(一) 农业税收
------
附:汪伪政府田赋
----
(二) 工商税收
----
(三) 税务管理
------
附:汪伪税务机构
第十七章 金 融
--
第一节 机 构
----
(一) 典当
----
(二) 银行
----
(三) 信用社
--
第二节 货 币
----
(一) 币制
----
(二) 流通
--
第三节 金融管理
----
(一) 现金管理
----
(二) 转帐结算
----
(三) 存款冻结
----
(四) 监督拨款
----
(五) 金银管理
--
第四节 存款 储蓄
----
(一) 存款
----
(二) 储蓄
--
第五节 信 贷
----
(一) 民间借贷
----
(二) 农业贷款
----
(三) 工商信贷
----
(四) 基建拨款与贷款
--
第六节 债券 金库
----
(一) 债券
----
(二) 金库
--
第七节 保 险
----
(一) 险种
----
(二) 理赔
第十八章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一) 街道
----
(二) 防洪墙
----
(三) 市政建设
------
附:县城规划
----
(四) 公共建筑
--
第二节 乡镇建设
----
(一) 梅渚镇
----
(二) 定埠镇
----
(三) 东夏镇
----
(四) 涛城镇
----
(五) 十字镇
------
附:毛家店
----
(六) 姚村乡
------
附;姚家塔
----
(七) 飞鲤乡
----
(八) 毕桥乡
----
(九) 南丰乡
----
(十) 幸福乡
----
(十一) 下湖乡
------
附一:新发
------
附二:新村
------
附三:方家
----
(十二) 钟桥乡
------
附:分流
----
(十三) 岗南乡
----
(十四) 凌笪乡
------
附一:汤桥
------
附二:独山
------
附三:毛山顶
----
(十五) 城南乡
----
(十六) 水鸣乡
----
(十七) 建平乡
--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
----
(一) 县直管公房管理
----
(二) 房屋普查
----
(三) 私房改造和落实政策
----
(四) 房屋建设开发
----
(五) 建设用地征用
--
第四节 建筑业
----
(一) 建筑队伍
----
(二) 工程质量管理及安全生产
----
(三) 建筑市场管理
----
(四) 建筑设计
----
(五) 建材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
(一) 环境现状
----
(二) 环保宣传
----
(三) 建立制度
----
(四) 环境治理
----
(五) 推广生态农业
第十九章 政 党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一) 组织
----
(二) 历次党的代表大会
----
(三) 党务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
----
(一) 组织
----
(二) 基层组织与党员
----
(三) 党务
------
附:国民党郎溪县的其他党政军组织
第二十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人组织
--
第二节 农民组织
----
(一) 县农会
----
(二) 农民协会
----
(三) 贫下中农协会
------
附:郎溪县出席安徽省历届农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代表名单
--
第三节 妇女组织
----
(一) 妇女会
----
(二) 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 青年组织
----
(一) 共产主义青年团
----
(二) 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五节 少年儿童组织
----
(一) 儿童团
----
(二) 中国少年先锋队
----
(三) 中国童子军
--
第六节 工商组织
----
(一) 县商会
------
附:日伪商会
----
(二) 工商业联合会
----
(三)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七节 国际友好团体
----
(一) 县抗美援朝分会
----
(二) 县中苏友好协会
第二十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
(一) 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二)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
----
(一)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
----
(二)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 人民代表
----
(一) 选举
----
(二) 联系制度
----
(三) 视察与调查
--
第四节 提案处理
--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二章 政 府
--
第一节 县 署
--
第二节 县政府
----
附一:抗战时期郎溪县政府迁徙情况
----
附二:汪伪县政府
--
第三节 工农民主政府
----
(一)姚村苏维埃政府
----
(二)抗日民主政府
----
(三)民主政府
--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五节 基层行政机构
--
第六节 信访 侨务 外事
----
(二)侨务 外事
第二十三章 县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议
--
第二节 机构设置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一) 委员产生
----
(二) 参政议政
----
(三) 落实统战政策
----
(四) 提案处理
----
(五) 文史与学术工作
------
附一:民国时期的参议机构
------
附二:国会议员、省参议会议员名单
第二十四章 民 政
--
第一节 优 抚
----
(一) 国家优抚
----
(二) 群众优待
----
(三)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四) 表彰与慰问
--
第二节 救 济
----
(一) 灾情救济
----
(二) 社会救济
----
(三) 扶贫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一) 福利设施
----
(二) 农村“五保”
----
(三) 福利生产企业
--
第四节 社会安置
----
(一) 收容遣送
----
(二) 灾民安置
----
(三) 下放居民安置
--
第五节 选 举
----
(一) 基层选举
----
(二) 县级选举
--
第六节 地名普查
--
第七节 婚丧管理
----
(一) 婚姻登记
----
(二) 殡葬改革
第二十五章 公安 司法
--
第一节 公 安
----
(一) 治安组织
------
附:汪伪治安机构
----
(二) 社会治安
------
附:反动的先天道、一贯道简况
----
(三) 治安管理
----
(四) 监所管理
----
(五) 消防
------
附:重大火灾纪略
--
第二节 检 察
----
(一) 检察机构
----
(二) 刑事检察
----
(三) 经济检察
----
(四) 法纪检察
----
(五) 监所检察
--
第三节 审 判
----
(一) 审判机构
------
附:汪伪司法机构
----
(二) 审判制度
----
(三) 刑事审判
----
(四) 民事审判
----
(五) 经济审判
----
(六) 诉讼信访接待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一) 管理机构
----
(二) 法制宣传
----
(三) 民事调解
----
(四) 公证
----
(五) 法律顾问
第二十六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劳 动
----
(一) 劳动就业
----
(二) 知识青年安置
----
(三) 劳动管理
----
(四) 劳动保护
----
(五) 职业培训
----
(六) 劳动服务公司
--
第二节 人 事
----
(一) 人员编制
----
(二) 干部队伍
----
(三) 任用管理
----
(四) 培训
----
(五) 考核
----
(六) 奖惩
--
第三节 工资福利
----
(一) 工资
----
(二) 福利
--
第四节 离休 退休
第二十七章 军 事
--
第一节 兵 役
----
(一) 兵役制度
----
(二) 兵员征集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一) 宋至清代的地方武装
----
(二) 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
------
附一:地主武装及商团
------
附二:汪伪地方武装
----
(三) 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
--
第三节 民 兵
----
(一) 组织
----
(二) 训练
----
(三) 参战
----
(四) 参加地方建设
--
第四节 驻军及防务
----
(一) 驻军
------
附:日伪驻军
----
(二) 防务
------
附:日伪防务
----
(三) 拥政爱民
--
第五节 兵事纪略
----
(一) 岳飞大战广德
----
(二) 宋末抗元战
----
(三) 王静照起义
----
(四) 红巾军起义克建平
----
(五) 虞顺伍牙山起义
----
(六) 马士英屠城
----
(七) 三攻建平与建平会议
----
(八) 五省联军溃逃
----
(九) 陈文攻占县城
----
(十) 抗击日军
----
(十一) 游击队活动
----
(十二) 渡江战役中的郎(溪)广(德)围歼战
----
(十三) 解放郎溪
------
附:日军侵略郎溪罪行录
第二十八章 文 化
--
第一节 机构和设施
----
(一) 文化管理机构
----
(二) 民众教育馆
----
(三) 文化馆
----
(四) 文化站
----
(五) 工人俱乐部
----
(六) 农村文化室
--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
----
(一) 文化馆站活动
----
(二) 业余文化活动
----
(三) 民间歌舞
--
第三节 戏剧 电影
----
(一) 流行剧种
----
(二) 民间戏曲班社
----
(三) 业余剧团
----
(四) 专业演出团体
----
(五) 戏楼 剧场
----
(六) 电影放映
--
第四节 文学艺术
----
(一) 文学创作
----
(二) 艺术创作
----
(三) 民间歌谣
--
第五节 文化市场管理
--
第六节 图书 档案
----
(一) 图书发行
----
(二) 图书管理
----
(三) 档案
--
第七节 文物 胜迹
----
(一) 文物普查
----
(二) 地面文物
------
附:张大千父母墓
----
(三) 馆藏文物
----
(四) 胜迹
--
第八节 新闻 广播 电视
----
(一) 报纸
----
(二) 新闻社团
----
(三) 通讯报道
----
(四) 广播电视
--
第九节 著述 文选
----
(一) 著述
----
(二) 文选
第二十九章 教 育
--
第一节 县学 书院 私塾
----
(一) 县学
----
(二) 社学
----
(三) 书院
----
(四) 私塾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一) 幼儿班
----
(二) 幼儿园
--
第三节 初等教育
----
(一) 发展概况
----
(二) 重点小学简介
--
第四节 中等教育
----
(一) 普通中学
----
(二) 中专学校
----
(三) 职业学校
----
(四) 重点中学简介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一) 民众教育
----
(二) 农民教育
----
(三) 职工教育
----
(四) 干部业余文化教育
----
(五) 市民业余文化教育
----
(六) 广播电视教育
----
(七)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第六节 教育管理
----
(一) 管理机构
----
(二) 管理体制
----
(三) 教育方针
----
(四) 学制课程
----
(五) 考试制度
----
(六) 教学科研
--
第七节 教师队伍
----
(一) 发展概况
----
(二) 师资培训
----
(三) 政治待遇
----
(四) 生活待遇
--
第八节 教育经费
----
(二) 勤工俭学
--
第九节 教学设施
----
附一:建国前郎溪中学学潮
----
附二:省际场办学校
第三十章 科 技
--
第一节 机构 组织
----
(一) 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
(二) 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
(三) 县气象局
----
(四) 县农业技术推广所
----
(五) 学术团体
----
(六) 农村科普网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一) 科技人员
----
(二) 职称评定与聘任
--
第三节 科技活动
----
(一) 科普宣传
----
(二) 科技服务
----
(三) 地震测报
----
(四) 人工降雨
----
(五) 科技推广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
(一) 自动切糕机
----
(二) 茶叶锅式杀青机转速改革
----
(三) 瓶式炒干机筒口档烟板的改革
----
(四) 皖江“710”型脱粒机研制
----
(五) 已酸乙酯
----
(六) 高压静电喷塑成套设备
----
(七) 雁鹅人工孵化
----
(八) 土壤普查
----
(九) 农业区划方案
----
(十) 农业气候区划
----
(十一) 老年性心功能不全52例临床分析
----
(十二) 中药“柴胡加龙骨壮蛎汤”验方
----
(十三) 建筑设计
------
附:科技论著目录表
第三十一章 体 育
--
第一节 设施 队伍
----
(一) 场地与器械
----
(二) 裁判 教练 运动员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一) 体育教学
----
(二) 场地和设备
----
(三) 小型竞赛
----
(四) 业余体校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一) 传统体育
----
(二) 职工体育
----
(三) 农民体育
----
(四) 老年体育
--
第四节 运动竞赛
----
(一) 县办运动会
----
(二) 参加地区级竞赛
----
(三) 参加省级竞赛
----
(四) 参加全国及国际竞赛
----
(五) 承办地区和全省竞赛
第三十二章 医药卫生
--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
(一) 机构
----
(二) 队伍
--
第二节 医 疗
----
(一) 医疗制度
----
(二) 医疗设备
----
(三) 医疗技术
--
第三节 疾病防治
----
(一) 传染病防治
----
(二) 地方病防治
----
(三) 职业病防治
----
(四) 其他疾病防治
----
(五) 预防接种
--
第四节 公共卫生
----
(一) 食品卫生
----
(二) 劳动卫生
----
(三) 学校卫生
----
(四)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
(一) 妇女保健
----
(二) 新法接生
----
(三) 儿童保健
--
第六节 药 品
----
(一) 中药材资源
----
(二) 中药材生产
----
(三) 药品经营
----
(四) 制药
----
(五) 药政管理
------
附:县药材培植场
--
第七节 卫生经费
第三十三章 宗 教
--
第一节 道 教
----
(一) 道观
----
(二) 组织
----
(三) 教徒
----
(四) 活动
--
第二节 佛 教
----
(一) 寺庙
----
(二) 组织
----
(三) 教徒
----
(四) 活动
--
第三节 天主教
----
(一) 教堂
----
(二) 组织
----
(三) 教徒
----
(四) 活动
------
附一:建平教案
------
附二:教士买地置产纠纷
--
第四节 基督教
----
(一) 教堂
----
(二) 组织
----
(三) 教徒
----
(四) 活动
第三十四章 风 俗
--
第一节 时令节日
----
(一) 传统节日
----
(二) 时令
----
(三) 法定节日
--
第二节 礼 仪
----
(一) 生育
----
(二) 寿诞
----
(三) 婚嫁
----
(四) 丧葬
----
(五) 建屋乔迁
----
(六) 参军升学
--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一) 服饰
----
(二) 饮食
----
(三) 居住
----
(四) 出行
----
(五) 用具
--
第四节 生产习俗
----
(一) 农业
----
(二) 手工业
----
(三) 商业
--
第五节 社会美德
----
(一) 重教兴学
----
(二) 善举义行
----
(三) 见义勇为
----
(四) 拾金不昧
--
第六节 陋俗与禁忌
----
(一) 陋俗与恶习
----
(二) 禁忌与避讳
第三十五章 方 言
--
第一节 构成及分布
--
第二节 语 音
----
(一) 土著话(定埠话)声韵调及其语音特点
----
(二) 客籍话(湖北话、河南话)声韵调
--
第三节 词 汇
----
(一) 土著话(定埠话)方言词汇的特点
----
(二) 土著话(定埠话)方言词汇分类辑录
----
(三) 郎溪客籍话(河南话、湖北话)方言词汇分类辑录
--
第四节 语 法
----
(一) 特殊的结构助词
----
(二) 特殊的程度副词及使用定则
----
(三) 特殊的词缀和词嵌
----
(四) 特殊的被动词
----
(五) 特殊的正反句式
--
第五节 其他话语材料
----
(一) 谚语
----
(二) 歇后语
----
(三) 歌谣
----
(四) 故事
第三十六章 人 物
--
第一节 人物传略
----
王廷衮
----
施德懋
----
王机
----
吴应龙
----
章汝钧
----
王汝翼
----
赵时践
----
王勉
----
姚恕
----
姚善富
----
孙升
----
谢士贞
----
潘颢
----
邵蕃
----
戴初
----
徐金铉
----
宗玺
----
虞顺
----
吕盛
----
潘润
----
袁楠
----
王祐
----
宋鳌
----
夏宗思
----
史可传
----
赵佑卿
----
杨大韶
----
吕正情
----
韦杰
----
黄时济
----
潘嘉
----
吕明伦
----
潘绍芳
----
王之讲
----
王之栋
----
夏元和
----
张元庚
----
杨时春
----
严斌美
----
夏魁旸
----
宗光国
----
杜鹤年
----
史大纲
----
姚启宗
----
盛士真
----
夏璇旸
----
吕光盛
----
袁文寰
----
岑鹤
----
宗芳
----
袁应藻
----
宗瑛
----
李国盛
----
茅成凤
----
王志援
----
戴兆佳
----
袁焕
----
宗维汉
----
潘仍桂
----
郎焕章
----
徐之愈
----
卫廷璞
----
任兰枝
----
贡震
----
宗高举
----
杨氏女
----
宗彩成
----
宗聚轩
----
宗子贞
----
史炳荣
----
邹祖堂
----
龚舫
----
吕秉珩
----
吕廷辑
----
戴周盱
----
袁励宸
----
曾懿
----
夏雨初
----
陈建富
----
张国祥
----
岑述彭
----
屈抑祥
----
黄辛钺
----
傅筑岩
----
陈文
----
高翔
----
吕惜桢
----
张传伟
----
葛华棻
----
阮维恭
----
李政刚
----
王坦白
----
张寿篯
----
岑泰
----
李慧清
----
章向荣
----
汤玉屏
----
段义华
----
何有云
----
许介眉
----
丁志仁
----
周良贤
----
谷志明
----
王光炎
----
芮孚云
----
吕文学
--
第二节 人物录
----
附:国民党军队郎溪籍抗日阵亡将士姓名录
丛 录
--
(一) 旧志索引
--
(二) 旧志序言选
--
(三) 文献辑存
--
(四) 本省及外省、市驻县企业简介
--
(五) 考辨
--
(六) 《郎溪县志》编纂始末
--
(七) 编纂机构、审定单位及人员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