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志

文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文县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8

出版时间: 1997年12月

目录

封面
文县志
《文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文县志》总编室人员
《文县志》办公室人员
图片
-- 文县行政区划图
-- 胡耀邦题词
-- 朱志良题词
-- 贾宝忠题词
-- 1985年10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文县
-- 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视察文县
--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来文县视察
--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视察文县一中
-- 甘肃省省长孙英来文县视察
-- 甘肃省人大主任许飞青,副省长张学忠来文县视察
-- 海拔4187米的雄黄山
-- 海拔550米的罐子沟
-- 县城全貌
-- 摩天岭晨曦
-- 天池秋色
-- 石鸡坝哈南村和平渠
-- 丰收在望
-- 关头坝大桥
-- 碧口电厂
-- 白龙江上采金船
-- 县水泥厂机房一角
-- 珙桐
-- 红腹锦鸡
-- 绿尾虹雉
-- 蓝马鸡
-- 银杏
-- 金丝猴
-- 大熊猫
-- 羚牛
-- 碧口李子坝茶园
-- 大红袍花椒
-- 油桐
-- 纹党加工
-- 橘柑
-- 核桃
-- 蕨菜
-- 贾昌柿饼
-- 石坊伸臂木梁桥
-- 汉陶
-- 汉代蒜头壶
-- 文州古城墙一角
-- 文昌楼
-- 汉代铜洗
-- 铁铸观音
-- 宋瓷
-- 文县一中教学楼一角
-- 高峡平湖——碧口水库
-- 桥头坝农贸市场
-- 白马藏族面具舞
-- 祝酒
-- 精选
-- 山水图 孙念祖作
-- 玉垒关秋色 陈运光作
-- 李树德 书法
-- 牛怀人 书法
-- 奔马 张建平作
-- 1.陈福康 书法
-- 2.王清彦 书法
-- 3.张九畹 书法
-- 4.程晋三 书法
-- 5.刘海瑞 书法
-- 6.鄢雨民 书法
-- 7.石学俭 书法
-- 8.何洁芳 书法
-- 9.张建平 书法
-- 文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合影
-- 文县志办公室人员合影

凡例
目录
概 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 置
-- 第一章 位置区域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区域演变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沿 革
---- 第二节 历代名称考析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明代、清代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四章 县城、乡镇
---- 第一节 县 城
---- 第二节 乡 镇
第二编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 质
---- 第一节 地 层
---- 第二节 岩 石
---- 第三节 构 造
---- 第四节 岩浆岩
-- 第二章 地 貌
---- 第一节 山地、河川谷地
---- 第二节 山 岭
---- 第三节 水 道
---- 第四节 湖 泊
-- 第三章 气 候
---- 第一节 气 温
---- 第二节 地 温
---- 第三节 无霜期
---- 第四节 降 水
---- 第五节 温 度
---- 第六节 蒸 发
---- 第七节 日 照
---- 第八节 辐 射
---- 第九节 气 压
---- 第十节 灾害性气候
-- 第四章 水 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三节 水文地质
---- 第四节 水文特征
-- 第五章 土 壤
---- 第一节 土壤分类
---- 第二节 土壤分布
---- 第三节 耕地土壤
-- 第六章 植 物
---- 第一节 分 布
---- 第二节 植物门类(类群)
-- 第七章 动 物
----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 第二节 脊椎动物
---- 第三节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 第八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 地
---- 第二节 水
---- 第三节 生 物
---- 第四节 矿 藏
---- 第五节 景 观
-- 第九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 灾
---- 第二节 水 灾
---- 第三节 雹 灾
---- 第四节 地 震
---- 第五节 霜 冻
---- 第六节 风 灾
第三编 经 济
-- 第一章 农 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三节 农作物布局及产量
---- 第四节 农技农艺
---- 第五节 农作机具
---- 第六节 农作物病虫害
-- 第二章 林 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森林资源
---- 第三节 林业生产
---- 第四节 植树造林
---- 第五节 森林管护
---- 第六节 林政管理
---- 第七节 自然保护区建设
-- 第三章 畜 牧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饲养管理
---- 第三节 畜禽品种改良
---- 第四节 畜禽疫病及防治
-- 第四章 渔 业
---- 第一节 水 域
---- 第二节 鱼类资源
---- 第三节 养 殖
-- 第五章 水利水保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水利设施
---- 第三节 灌 溉
---- 第四节 水土保持
---- 第五节 水利投资
---- 第六节 水利队伍建设
-- 第六章 能 源
---- 第一节 煤
---- 第二节 电 力
---- 第三节 沼 气
---- 第四节 太阳能
-- 第七章 工 业
---- 第一节 私营企业
---- 第二节 城镇集体工业
---- 第三节 国营工业
---- 第四节 乡镇工业
-- 第八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交 通
---- 第三节 运 输
---- 第四节 公路养护管理
---- 第五节 交通运输管理
-- 第九章 邮政电信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邮 政
---- 第三节 电 信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 第十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粮油购进
---- 第三节 粮油销售
---- 第四节 粮油储运
-- 第十一章 商 业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国营商业
---- 第三节 供销商业
-- 第十二章 经济技术协作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多种经营
---- 第三节 横向联合
---- 第四节 技术人才引进
---- 第五节 资金引进
---- 第六节 劳务输出
-- 第十三章 物价计量
---- 第一节 物 价
---- 第二节 计 量
-- 第十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市场管理
---- 第四节 个体经济管理
----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六节 商标管理
---- 第七节 广告管理
---- 第八节 经济检查和打击投机倒把
---- 第九节 对个体劳协的指导
---- 第十节 私房改造
-- 第十五章 财政税务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管理
---- 第五节 反偷税漏税
---- 第六节 支持生产,培养税源
-- 第十六章 金 融
---- 第一节 金融机构
---- 第二节 流通货币
---- 第三节 储 蓄
---- 第四节 贷 款
---- 第五节 债券发行与兑换
---- 第六节 现金管理和投放
---- 第七节 保险业务
-- 第十七章 城建环保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县城建设
---- 第三节 乡镇建设
---- 第四节 建筑队伍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 第十八章 计 划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计划编制
-- 第十九章 统 计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农业统计
---- 第三节 工业统计
---- 第四节 商业统计
---- 第五节 劳动工资统计
---- 第六节 物资统计
---- 第七节 固定资产统计
---- 第八节 综合统计
---- 第九节 经济资料的整理汇编
---- 第十节 统计法制建设
-- 第二十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清理占地
---- 第三节 审批用地
---- 第四节 国有土地申报发证
-- 第二十一章 审 计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审计监督
-- 第二十二章 名优产品
---- 第一节 纹 党
---- 第二节 茶 叶
---- 第三节 花 椒
---- 第四节 柿 饼
---- 第五节 黑木耳
---- 第六节 核 桃
---- 第七节 桐 油
---- 第八节 薇 菜
第四编 政 治
-- 第一章 党派、社团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文县县党部
---- 第二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文县分团部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文县委员会
---- 第四节 中国民主同盟文县支部
---- 第五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文县委员会
---- 第六节 文县妇女联合会
---- 第七节 工 会
---- 第八节 农 会
---- 第九节 商 会
-- 第二章 地方权力机关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节 工作简述
-- 第三章 地方行政机关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政事纪略
-- 第四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历次会议
---- 第三节 工作简述
-- 第五章 司 法
---- 第一节 治 安
---- 第二节 检 察
---- 第三节 审 判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第六章 民 政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建政普选
---- 第三节 优 抚
---- 第四节 复退军人安置
---- 第五节 社会救济
---- 第六节 救 灾
---- 第七节 社会福利
---- 第八节 移民搬迁
---- 第九节 婚姻登记
-- 第七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劳动人事管理
---- 第三节 知青安置
---- 第四节 劳动就业
---- 第五节 劳动保险
---- 第六节 行政、劳动、安全监察
---- 第七节 劳动保护
---- 第八节 工资福利
---- 第九节 职称评定
-- 第八章 监 察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监察职能
-- 第九章 政治运动
---- 第一节 “三反”、“五反”运动
---- 第二节 “肃反”运动
---- 第三节 “反右派”斗争
---- 第四节 “反右倾”运动
第五编 军 事
-- 第一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武装力量
-- 第二章 兵 役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第二节 兵员征集
---- 第三节 预备役登记和统计
-- 第三章 民 兵
---- 第一节 组 建
---- 第二节 训 练
---- 第三节 参战与建设
-- 第四章 驻军、军屯与设施
---- 第一节 驻 军
---- 第二节 军 屯
---- 第三节 军事设施
-- 第五章 重大军事纪略
---- 第一节 邓艾伐蜀过阴平
---- 第二节 蒙古兵陷文州
---- 第三节 傅友德伐蜀破文州
---- 第四节 李自成义军过文县
---- 第五节 白莲教义军转战文县
---- 第六节 剿 匪
---- 第七节 红军长征过县境的战斗
---- 第八节 解放文县
第六编 文 化
-- 第一章 教 育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私塾、义学、儒学、书院
---- 第三节 幼儿教育
---- 第四节 小学教育
---- 第五节 中学教育
---- 第六节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七节 成人教育
---- 第八节 少数民族教育
---- 第九节 教 师
---- 第十节 勤工俭学
---- 第十一节 教育经费
---- 第十二节 校舍建设
-- 第二章 卫 生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医 疗
---- 第三节 医 药
---- 第四节 卫生防疫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 第六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七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三章 体 育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体育活动
---- 第三节 培训、竞赛
---- 第四节 场地设施及经费
---- 第五节 体育协会组织
-- 第四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文化遗址
---- 第三节 文物古迹
---- 第四节 群众文化
---- 第五节 图书发行与阅览
---- 第六节 电影放映与发行
---- 第七节 戏 剧
---- 第八节 方 言
-- 第五章 科 技
---- 第一节 科技组织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普活动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 第六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新 闻
---- 第三节 广 播
---- 第四节 电 视
第七编 社 会
-- 第一章 人 口
---- 第一节 历代人口
---- 第二节 人口变动
---- 第三节 人口分布
---- 第四节 人口结构
---- 第五节 计划生育
-- 第二章 民 族
---- 第一节 民族演变
---- 第二节 各民族人口
---- 第三节 民族分布
---- 第四节 民族工作
-- 第三章 习俗风尚
---- 第一节 婚 嫁
---- 第二节 丧 葬
---- 第三节 礼 仪
---- 第四节 岁时节日
---- 第五节 迷信活动
---- 第六节 陋 习
---- 第七节 人民生活
-- 第四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 佛 教
---- 第二节 基督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会道门
-- 第五章 谣谚、传说、轶闻异事
---- 第一节 谣 谚
---- 第二节 民间传说
---- 第三节 轶闻异事
第八编 人 物
-- 第一章 立传人物
---- 第一节 本 籍
------ 张觉民
------ 王继礼
------ 何宗韩
------ 曹秀山
------ 刘长庆
------ 米穜
------ 肖礼堂
------ 程天锡
------ 张得胜
------ 王继周
------ 王佐仁
------ 李迎春
------ 张海观
------ 张德发
------ 韩定山
------ 赵光裕
------ 赵克俊
------ 张浩然
------ 张秋瀑
------ 程海寰
------ 樊培德
------ 李慎德
------ 刘持生
------ 韩其昶
------ 杨怀仁
------ 刘润寰
------ 罗全壁
------ 程景瀛
------ 韩进康
------ 彭成俊
---- 第二节 外 籍
------ 长赟
------ 陈鼎
------ 丁德隆
------ 李秉璋
------ 王泽勉
------ 杨森茂
------ 高思恭
-- 第二章 简介人物
---- 第一节 本 籍
------ 刘绍龄
------ 张庆余
------ 张永熙
------ 李先耕
------ 侯进位
------ 王文治
------ 刘郁采
------ 刘守业
------ 齐培礼
---- 第二节 外 籍
------ 寇子明
------ 米永林
------ 和汉
------ 林元俊
------ 王德权
------ 茅晓虎
------ 赵麟祥
------ 李荣德
-- 第三章 人物表
---- 第一节 职 官
---- 第二节 职 称
---- 第三节 烈士英名录
---- 第四节 老红军、功臣、模范、先进人物
附录
-- 第一章 文 献
---- 第一节 三国时期
---- 第二节 南齐时期
---- 第三节 宋 代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章 艺 文
---- 第一节 碑记选
---- 第二节 诗词选
---- 第三节 楹联选
-- 第三章 著 述
---- 第一节 书 目
---- 第二节 序 选
---- 第三节 目录选
---- 第四节 著述节选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