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文昌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5
出版时间:
2000年11月
目录
封面
文昌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海南省文昌市地图
--
文昌市城区(文城镇)平面图
--
1965年,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接见抓获入侵海南岛的美国跳伞飞行员的功臣符气合(右一)
--
1992年4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右二)视察清澜港
--
1983年1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前中)视察文昌,在文昌中学同海南区、县、校领导合影
--
1986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康克清(右)出席在文昌揭幕的宋庆龄生平图片展览仪式
--
198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右)视察文昌
--
1993年1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中)参观宋氏祖居
--
1993年,国务委员宋健(右二)视察文昌椰子研究所和胡椒基地
--
1993年12月21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前中)视察文昌孔庙
--
199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右)参观宋氏祖居
--
199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右四)视察清澜港
--
1994年11月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视察东郊揶林
--
1995年4月14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丙乾(前左)视察东郊椰林
--
1997年,国务委员彭珮云(左三)视察文昌计划生育工作
--
1998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骅(前中)视察文昌东郊椰林
--
1999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中)视察文昌
--
1950年4月文昌解放,文南、文北两县重合为文昌县。图为县、区干部合影
--
1998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左)视察文昌
--
撤县设市前,中共文昌县委、县政协办公大楼
--
撤县设市前,文昌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大楼
--
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国民政府旧址(现市文体局办公楼)
--
撤县设市后,文昌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迁到清澜经济开发区新建的办公大楼
--
1995年11月,文昌撤县设市庆祝大会会场
--
文城一瞥
--
民国时期建的文南街
--
明清时代建的城内街(现文东街)
--
文昌新华书店大楼
--
迈号镇的胡椒园
--
椰林奇观——株椰树分三枝
--
新加坡乡亲李世镛等投资在宝芳乡排沟坡种植的800亩椰园
--
东路镇的橡胶园
--
东郊椰林
--
椰果累累
--
重兴镇的菠萝园
--
新桥镇园林饲养文昌鸡
--
海南加华海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在清澜港组建海南省最大的捕捞船队和加工厂。这是该公司的远洋捕捞轮。
--
龙楼镇养殖鲍鱼基地
--
沿海防护林带
--
昌洒镇高位池养虾
--
会文镇海水网箱养殖
--
全县最大的防成蓄淡工程—珠溪河水闸
--
全县最大的蓄水工程—湖山水库
--
1972年11月8日20号强台风袭击文昌,文城受浸,一片汪洋
--
海南东部良港——清澜港
--
72米高的木兰港航标灯塔
--
清澜火力发电厂
--
文昌罐头厂系列产品
--
文昌印刷厂彩印车间
--
海南电缆厂生产车间
--
清澜奥瑞金制罐厂自动生产线
--
文昌工艺厂系列产品
--
传统木轮牛车
--
民国时期建的文城竹行桥
--
传统木帆船
--
横山古石桥
--
全县最长的公路桥—文教桥
--
1994年建成通车的文清大道
--
文昌汽车站客运车场
--
文城第一市场
--
市区内的磁卡电话
--
文城施达商场
--
市电信局自动电话程控机房
--
中国人民银行文昌市支行大楼
--
文昌市财政大楼
--
宋庆龄生平陈列馆
--
宋氏祖居
--
环境优美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迈号镇下山陈村
--
宋庆龄纪念图书馆
--
铜鼓岭云龙湾海星度假村
--
铜鼓岭远眺
--
文昌扎庙
--
八门湾红树林游览区
--
清澜高隆度假村
--
铺前溪北书院
--
铺前七星岭半柄塔
--
东郊椰林湾海滨游乐场
--
张云逸大将纪念馆
--
会文镇冠南书报社
--
林文英墓
--
东路镇约亭
--
文昌公园郭母李太夫人王夫人纪念亭
--
乡村民间送灯
--
文昌传统舞蹈—盅盘舞
--
文昌琼剧团演出的《糟糠之妻》剧照之一
--
二月闹军坡
--
端午节文昌河赛龙舟
--
农民排球赛
--
文昌中学男子排球队获全国中学生排球三连冠队员合影
--
荣获世界羽毛球双打冠军的文昌籍运动员姚芬回故乡传艺
--
国家“八一”队女排主教练林俞琼带领队员回乡访问传艺
--
1998年建成的文昌市体育馆
--
文昌中学早期华侨捐建的文焕章图书馆
--
1957年苏联教育专家谢·伊·纳乌莫夫(左五)考察文昌中学时同教育部、省、县、校等领导合影
--
海外乡亲捐资于二十年代兴建,八十年代修建的罗峰中学教学楼
--
旅泰乡亲张光嶷捐建的文昌中学科学馆落成剪彩
--
海外乡亲捐建的文昌华侨中学教学楼落成剪彩
--
香港海南商会理事长潘正洲,捐资三百万元建的文昌中学潘正洲教学楼
--
环保教育先进单位——头苑中学
--
旅泰乡亲冯所瑛捐建的湖山乡罗吴小学
--
旅泰乡亲陈修炳捐建的东郊镇美南小学
--
香港同胞陈文民牵头捐建的公坡镇英敏小学怀乡堂
--
香港同胞黄坚、黄守正捐建的文城镇树芳小学(现市四小)
--
香港同胞周成泰捐建的湖山中学科学馆
--
旅星乡亲赵玉山捐建的南阳镇玉山小学
--
乡侨捐建的清澜镇南昌文化室幼儿园
--
大洋洲瓦努阿图共和国总统蒂马卡塔考察文昌椰子研究所椰子种植基地
--
英国丹迪大学校长(中)到文昌中学考察
--
世界海南乡团会代表团参观文昌孔庙
--
海外乡亲在县委礼堂举行恳谈会
--
华侨捐建的文昌侨联大厦—华侨之家
--
新加坡乡亲陈秋玲、陈碧容和陈行训投资在文清大道建设的姐妹楼
--
澳门同胞欧国梁捐建的会文镇乡村水泥道路
--
旅泰乡亲张光利捐建的锦山华侨医院
--
文昌人民医院
--
旅泰乡亲齐必光牵头捐建的铺前华侨医院
--
旅泰乡亲欧宗清和香港同胞邢诒溪捐建的文教华侨医院
--
旅泰乡亲范南平牵头捐建的龙马华侨医院
--
新加坡乡亲吴和风捐建的会文医院门诊大楼
--
海外乡亲捐资兴建的宝芳大桥
--
县检察院在文城街头开展举报宣传活动
--
文昌市公安局1999年荣获国务院授予全国唯一一个县城“模范公安局”称号
--
驻军组织医疗队为群众治病
--
文昌县公安局自1991至1998年,连续八年获得“全国优秀公安局”称号
--
民兵正在驻军指导下,练习射击
--
文昌县1994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奖匾
--
惨遭日机轰炸的南阳镇美丹村郭巨川楼遗址
--
团县委组织少先队员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序
凡例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制沿革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沿革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清代
----
第二节 中华民国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第三章 县城
----
第一节 古文城
----
第二节 文城现状
--
第四章 乡村
----
第一节 乡镇
----
第二节 自然村落
----
第三节 县属场站
--
第五章 国营农林场站
----
第一节 农垦系统
----
第二节 非农垦系统
第二编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山岭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温 日照 降水
----
第二节 湿度 积温 蒸发量
----
第三节 辐射 风向风速 气压
----
第四节 农业气象谚语
--
第三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台风
----
第二节 洪涝
----
第三节 干旱 雷暴
----
第四节 龙卷风 冰雹
----
第五节 海潮咸雾 低温阴雨
----
第六节 地质灾害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五章 海洋
----
第一节 海域
----
第二节 岛屿
----
第三节 港湾
----
第四节 海产
----
第五节 开发南海诸岛
----
第六节 潮汐
--
第六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壤类型
----
第二节 土地肥力
----
第三节 植被
--
第七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矿藏资源
----
第三节 生物资源
第三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规模
----
第一节 人口溯源
----
第二节 历代人口
----
第三节 国内外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
----
第二节 姓氏
----
第三节 性别
----
第四节 年龄
----
第五节 文化程度
----
第六节 劳动力职业
----
第七节 家庭
----
第八节 城乡人口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生育状况
----
第三节 政策措施
第四编 农业
--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土改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综合农业区划
----
第一节 耕地与劳力
----
第二节 区划
--
第三章 农作物
----
第一节 粮食
----
第二节 花生 甘蔗
----
第三节 瓜菜 水果
----
第四节 农业技术
--
第四章 热带经济作物
----
第一节 椰子
----
第二节 橡胶
----
第三节 胡椒
----
第四节 其他
----
第五节 栽培技术的推广
----
第六节 产品加工与销售
--
第五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业资源
----
第二节 山林权属
----
第三节 植树造林
----
第四节 森林防护
----
第五节 林产经营
--
第六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饲养
----
第二节 疫病与防治
--
第七章 渔业
----
第一节 捕捞
----
第二节 海水养殖
----
第三节 淡水养殖
----
第四节 供销和加工
----
第五节 渔政和渔监管理
--
第八章 农业机具
----
第一节 传统农具
----
第二节 农业机械
----
第三节 农机管理
第五编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沿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发展历程
----
第三节 省级以上先进单位
--
第二章 主要行业与名优产品
----
第一节 主要行业
----
第二节 名优产品
第六编 水利电力
--
第一章 水利工程
----
第一节 蓄水
----
第二节 提水
----
第三节 引水
----
第四节 防洪防潮
--
第二章 电力
----
第一节 水电
----
第二节 火电
----
第三节 联网
--
第三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水利管理
----
第三节 电力管理
第七编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发展的三个时期
----
第一节 私营工业发展时期
----
第二节 集体国营工业发展时期
----
第三节 大发展和优胜劣汰时期
--
第二章 主要行业
----
第一节 印刷
----
第二节 机械
----
第三节 食品
----
第四节 电工
----
第五节 电子
----
第六节 建材
----
第七节 矿产
----
第八节 制糖
----
第九节 纺织
----
第十节 化工
----
第十一节 “二轻”工业
--
第三章 盐业
----
第一节 盐政机构
----
第二节 盐业生产
--
第四章 工业管理机构沿革
第八编 交通
--
第一章 陆路
----
第一节 古代道路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公路
----
第三节 解放后公路
--
第二章 桥梁
----
第一节 古代桥梁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公路桥梁
----
第三节 解放后的公路桥梁
--
第三章 运输工具
----
第一节 人力畜力
----
第二节 机动车
----
第三节 搬运装卸
--
第四章 水路
----
第一节 内河水道
----
第二节 沿海水道
----
第三节 港口 码头 渡口
--
第五章 水陆运输
----
第一节 水路运输
----
第二节 陆路运输
--
第六章 公路管理
----
第一节 公路养护
----
第二节 路政管理
----
第三节 公路规费征稽管理
--
第七章 交通管理
----
第一节 水路交通管理
----
第二节 陆路交通管理
第九编 邮电
--
第一章 机构体制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
第三节 邮电
--
第二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路
----
第二节 业务
----
第三节 资费
--
第三章 电信
----
第一节 网络建设
----
第二节 业务
----
第三节 资费
第十编 商业
--
第一章 私营商业
----
第一节 解放前
----
第二节 解放后
--
第二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百货公司
----
第二节 五金交电化工公司
----
第三节 糖烟酒公司
----
第四节 食品公司
----
第五节 华侨商品供应公司
----
第六节 石油公司
----
第七节 饮食服务公司
----
第八节 商业综合公司
--
第三章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 大众合作社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
第三节 县社直属主要公司
--
第四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出口
----
第二节 进口
----
第三节 外经贸主管机构沿革
第十一编 粮油征购销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解放前的田赋机构
----
第二节 解放后粮食机构
--
第二章 粮油征购
----
第一节 田赋
----
第二节 公军粮的征收
----
第三节 解放后公粮征收
----
第四节 粮食统购
----
第五节 粮食合同定购
----
第六节 食油收购
--
第三章 粮油销售
----
第一节 粮油统销制度
----
第二节 计划销售
----
第三节 议价销售
----
第四节 粮油票证管理
--
第四章 粮油储运
----
第一节 仓库建设与仓储改造
----
第二节 粮油保管
----
第三节 害虫类别
----
第四节 化验器械及检测
----
第五节 粮油调运
--
第五章 粮油工业
----
第一节 解放前粮油加工
----
第二节 解放后粮食加工
----
第三节 解放后油料加工
----
第四节 粮油食品加工
----
第五节 饲料加工
第十二编 旅游业
--
第一章 旅游资源
----
第一节 自然景观
----
第二节 人文景观
--
第二章 风味美食 工艺品
----
第一节 文昌鸡
----
第二节 风味小食
----
第三节 工艺品
--
第三章 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
----
第一节 旅游设施
----
第二节 旅游管理
----
第三节 优惠政策
第十三编 财政税务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财政收入
----
第一节 农业税
----
第二节 工商税
----
第三节 企业上交利润
----
第四节 其他
----
第五节 上级补助
--
第三章 财政支出
----
第一节 经济建设
----
第二节 文教卫生
----
第三节 行政管理费
----
第四节 抚恤和社会福利
----
第五节 其他
----
第六节 上解
--
第四章 财政对各行业的支持
----
第一节 农林水事业
----
第二节 工业
----
第三节 教育卫生事业
--
第五章 税务
----
第一节 工商税
----
第二节 农业四税
--
第六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审计监督
----
附:文昌县民主政府财政税收工作简述
第十四编 金融
--
第一章 解放前金融机构
----
第一节 当铺 钱庄 侨批业
----
第二节 银行
--
第二章 解放后金融机构
----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文昌县支行
----
第二节 中国农业银行文昌县支行
----
第三节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文昌县支行
----
第四节 中国银行文昌县支行
----
第五节 中国工商银行文昌县支行
----
第六节 信用社
----
第七节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文昌县支公司
--
第三章 货币
----
第一节 货币种类
----
第二节 货币流通量
----
第三节 金银管理
--
第四章 银行业务
----
第一节 储蓄存款
----
第二节 信贷
----
第三节 侨汇
----
第四节 债券
--
第五章 保险
----
第一节 财产保险
----
第二节 人身保险
----
第三节 理赔
第十五编 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规划
----
第三节 公共设施
----
第四节 公房建设
----
第五节 民房建设
----
第六节 市政管理
----
第七节 房地产管理
--
第二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圩镇
----
第二节 村庄
--
第三章 经济开发区建设
----
第一节 清澜经济开发区
----
第二节 铜鼓岭旅游区
----
第三节 东郊椰林风景名胜区
----
第四节 木兰港旅游开发区
----
第五节 冯家湾旅游区
----
第六节 约亭工业区
--
第四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设计施工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环境污染
----
第三节 污染治理
第十六编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计划编制
----
第四节 计划实施
----
第五节 统配物资管理
--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市场建设和管理
----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物价制度
----
第三节 价格水平
----
第四节 农产品成本调查
----
第五节 物价检查
--
第四章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 度量衡制度沿革
----
第二节 计量器具的制造
----
第三节 计量管理
----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五章 外引内联企业管理
----
第一节 外引内联企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投资优惠政策
第十七编 侨务外事
--
第一章 海外文昌人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繁衍与迁徙
----
第三节 人口分布
----
第四节 社会地位及其成就
----
第五节 社团组织
----
第六节 风俗信仰
--
第二章 港澳台的文昌人
----
第一节 香港
----
第二节 澳门
----
第三节 台湾
--
第三章 爱祖国爱故乡
----
第一节 报效祖国
----
第二节 造福桑梓
----
第三节 投资办企业
--
第四章 归侨 侨眷 侨乡 侨批
----
第一节 归侨
----
第二节 侨眷
----
第三节 侨乡
----
第四节 侨批
--
第五章 侨务工作
----
第一节 解放前
----
第二节 解放后
----
第三节 机构沿革
--
第六章 外事工作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第十八编 劳动 人事 民政
--
第一章 劳动 人事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劳动就业与管理
----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第四节 安全生产
----
第五节 劳动仲裁与社会保险
----
第七节 干部管理教育
----
第八节 干部职称评定
----
第九节 工资福利
----
第十节 落实干部政策
----
第十一节 干部离退休管理
--
第二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优抚安置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第四节 婚姻登记
----
第五节 烈士褒扬
----
第六节 老区建设
第十九编 教育
--
第一章 旧制教育
----
第一节 儒学 社学 书院
----
第二节 学堂 学校 私塾
--
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三章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一节 师范
----
第二节 农校
----
第三节 卫生学校
----
第四节 工业学校
----
第五节 高中改制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
----
第三节 劳大电大教育
----
第四节 函授和自学考试
--
第五章 教育管理和教改教研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学校教育管理
----
第三节 学制和课程设置
----
第四节 教改教研
----
第五节 思想品德教育
----
第六节 勤工俭学
--
第六章 教师
----
第二节 待遇
----
第三节 培训
--
第七章 教育经费和设备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设备
第二十编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
----
第一节 文化局及其下属单位
----
第二节 档案局(馆)
----
第三节 文艺演出团体
----
第四节 文艺协会
----
第五节 演出场所
--
第二章 文艺创作
----
第一节 戏剧 文学
----
第二节 书画 摄影
----
第三节 音乐 舞蹈
--
第三章 民间文艺
----
第一节 八音
----
第二节 盅盘舞
----
第三节 壁画
----
第四节 民歌民谣
----
第五节 民间艺人
--
第四章 文物
----
第一节 古遗址
----
第二节 古建筑
----
第三节 纪念物
--
第五章 报刊 地方文献
--
第六章 广播 电视
--
第七章 县新华书店
第二十编 科技
--
第一章 科技机构队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队伍
--
第二章 科技活动
----
第一节 宣传与培训
----
第二节 科学实验
----
第三节 地震测报
----
第四节 科技推广
----
第五节 获奖项目
--
第三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项目与经费
----
第二节 情报与专利
第二十二编 体育
--
第一章 体育设施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乡镇
--
第二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排球运动
----
第二节 其他体育活动
--
第三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
----
第二节 业余体校
----
第三节 体育训练点
--
第四章 体育机构和队伍
----
第一节 县体委
----
第二节 体育团体
----
第三节 师资教练和裁判
--
第五章 体育比赛
第二十三编 卫生
--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
第一节 县属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二节 乡镇一级卫生院
----
第三节 诊所
--
第二章 医疗队伍和科研成果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获奖项目
--
第三章 机构沿革和医药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医政管理
----
第三节 药品管理
----
第四节 中草药的品种、分布和种植
--
第四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解放前疫情
----
第二节 预防接种
----
第三节 传染病的防治和管理
----
第四节 地方病的防治
----
第五节 食品卫生管理
--
第五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六章 医疗保健制度
----
第一节 公费医疗
----
第二节 合作医疗
--
第七章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除“四害”行动
----
第三节 卫生运动
----
第四节 水改
第二十四编 政党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历次党代表大会
----
第三节 组织机构
----
第四节 组织工作
----
第五节 宣传工作
----
第六节 统战工作
----
第七节 纪律检查工作
----
第八节 党校工作
----
第九节 信访工作
----
第十节 党的主要活动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文昌县党部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附: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章 民主党派
----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文昌县委员会
----
第二节 中国致公党文昌县委员会
----
第三节 民主促进会文昌县委员会
----
第四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文昌县支部
----
第五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文昌县支部
第二十五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权力机构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清代县衙
----
第二节 县国民政府
----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三章 议政机构
----
第一节 县参议会
----
第二节 县人民政协
第二十六编 军事
--
第一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中华民国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第二章 驻军
----
第一节 古代
----
第二节 中华民国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清朝
----
第二节 中华民国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的组建
----
第二节 民兵的军事训练
----
第三节 民兵的任务
--
第五章 重要战事
----
第一节 明清时代
----
第二节 北洋军阀时期
----
第三节 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
第二十七编 人民团体
--
第一章 工人组织
----
第一节 组织发展
----
第二节 历届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农民组织
----
第一节 组织发展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章 妇女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四章 青少年组织
----
第一节 共青团组织
----
第二节 少年组织
--
第五章 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发展
----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六章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所属团体科协组织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七章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一节 商会
----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八章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一节 组织发展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第二十八编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保卫政权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监狱管理
----
第五节 消防管理
----
第六节 户籍管理
----
第七节 综合治理
----
第八节 交通监理
----
第九节 出入境管理
----
第十节 边防管理
----
第十一节 立功创模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审判制度
----
第三节 刑事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第五节 经济审判
----
第六节 行政审判
----
第七节 申诉复查
--
第四章 司法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民事调解
----
第四节 公证办理
----
第五节 律师服务
第二十九编 社会习俗
--
第一章 民俗风情
----
第一节 衣食住行
----
第二节 婚丧喜庆
----
第三节 传统节日
----
第四节 礼节
--
第二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墟镇
----
第二节 农村
----
第三节 寿星
--
第三章 方言
----
第一节 历史渊源
----
第二节 字母 声母 韵母 声调
----
第四节 常用词语
--
第四章 宗教
----
第一节 天主教
----
第二节 基督教
--
第五章 谚语 歌谣
----
第一节 谚语
----
第二节 歌谣
第三十编 人物
--
第一章 传略
----
第一节 明清知名人士
------
邢 宥
------
陈是集
------
张日(日文)
------
符其珍
------
云茂琦
------
韩锦云
------
潘存
------
黄远谟
------
宋耀如
----
第二节 近、现代知名人士
------
林文英
------
陈侠农
------
郭钦光
------
周逸
------
许侠夫
------
冯爱媛
------
冯平
------
符节
------
叶文龙
------
吴冠群
------
陈大机
------
黄朝麟
------
陈业祝
------
邢性初
------
傅佑山
------
邢慧学
------
谢冠洲
------
胡斌
------
曾一贯
------
刘炎喜
------
符 克
------
陈琴
------
詹镛
------
江祥凤
------
黄一青
------
李良
------
韩凤元
------
符树义
------
云四婆
------
锦简婆
------
詹民生
------
宋庆龄
------
林李明
------
陈如龙
------
林修德
------
云广英
------
陈石
------
云应霖
------
陈说
------
黄大仿
------
林立
------
陈大鸾
------
祝菊芬
------
唐民
------
林豪
------
林青
------
符集庭
------
詹力之
------
陈嘉光
------
杨中民
------
何 良
------
韩立人
------
陈克尔
------
李恩铭
------
王赤光
------
叶明华
------
李福文
------
陈志仁
------
罗文淹
------
宋子文
------
陈岛沧
------
邢森洲
------
陈质平
------
陈继烈
------
张云逸
------
符确坚
------
符路
------
刘荣
------
符振中
------
黄乃宇
------
冯所唐
------
黄岐山
------
何敦锦
------
陈策
------
郑介民
------
郑挺锋
------
郑庭笈
------
云瀛桥
------
云振中
------
云大选
------
王录丰
------
文鸿恩
------
文朝籍
------
冯任臣
------
叶佩高
------
叶剑雄
------
陈应龙
------
陈武
------
欧鸿
------
林英
------
赵孟乔
------
黄珍吾
------
符昭骞
------
韩汉英
------
韩定远
------
韩潮
------
张光琼
------
林廷华
------
詹忠言
------
孟敏
------
陈常健
------
陈汉流
------
吴宗泰
------
梁国一
------
韩宪元
------
李春浓
------
陈序经
------
范会国
------
韩托夫
------
韩振华
------
林举岱
------
符罗飞
------
詹行烍
------
钟衍林
------
陆达节
------
陆兴焕
------
吴发凤
------
韩文华
------
林鸿鹤
------
黄强
------
符拔雄
------
韩槐淮
------
林筱海
------
蔡时椿
------
祝嘉
------
陈昺德
------
云茂修
------
黄有鸾
------
冯尔和
------
云逢松
------
云茂保
------
符绍登
------
郑有华
------
张光利
------
郭巨川
------
郭新
------
王谟仁
------
王兆松
------
符致逢
------
吴德耀
------
邓焕苯
------
邓焕香
------
周雨亭
------
黄 坚
------
云逢章
------
龙学海
------
赵士桓
------
吴伯
------
詹松年
--
第二章 名录
----
第二节 进士 举人
----
第三节 革命烈士(4562名)
----
第四节 国民政府高中级职官(243名)
----
第五节 人民政府高中级干部(445名)
----
第七节 高级知识分子(1398名)
----
第八节 文昌县国家级、部级英雄、模范、先进工作者(65名)
----
第九节 华侨华人知名人士(569名)
----
第十节 港澳台同胞知名人士(69名)
附录
--
一、撤县设市文告
--
二、旧志序
--
三、宋氏家族
编后记
编审机构与人员
参加本书初稿编写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