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土壤

陕西土壤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对陕西省土壤的类型、特性、分布与面积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出版时间: 1992年08月

目录

封面
图片
-- 长城沿浅风沙地貌(定边)
-- 沙化黄土丘陵(定边)
--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延安)
-- 渭北黄土高原地貌(谓南)
-- 八百里秦川(眉县)
-- 渭北黄土高原塬面(长武)
-- 秦岭山地(太白)
-- 秦岭北麓浅山丘陵沟壑(周至)
-- 秦岭南麓浅山丘陵(洋县)
-- 黄绵土(延安)
-- 黑垆土(彬县)
-- 褐土(周至)
-- (土娄)土(杨陵)
-- 新积土(谓南)
-- 水稻土(汉中)
-- 黄褐土(汉中)
-- 黄棕壤(佛平)
-- 棕壤(兰田)
-- 暗棕壤(太白山)
-- 亚高山草甸土(太白山)
-- 沙漠变良田(榆林)
-- 引水拉沙造田(榆林)
-- 机播种的沙达旺(榆林)
-- 坡地草场(榆林)
--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连片梯田(米脂)
-- 在黄褐土区种植的桔园(城固)
-- 引黄灌溉旱地变水田(合阳)
-- 桔杆还田培肥土壤(大荔)
-- 暗沟排水改良下湿地(洋县)
-- 在黄棕壤区种植的茶园(南郑)
-- 陕南山区的沟道治理(西乡)
陕西土壤
版权页
陕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省级汇总编辑委员会
《陕西土壤》编审人员名单
目录

前言
第一编概论
-- 第一章陕西省基本情况
----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二节历史概略
------ 一、古代农业概况
-------- 陕西省行政区划图
------ 二、民国时期陕西农业生产简况
------ 三、陕北边区政府时期的农业生产简况
---- 第三节建国以来农业生产的伟大成就
------ 陕西省历年农业总产值及其结构情况
------ 农业内部各业构成的变化
------ 各年代化肥使用量
-- 第二章成土因素与土壤形成
---- 第一节成土因素
------ 一、地貌
-------- 陕西省地貌分区图
------ 二、气候
-------- 陕西省全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 陕西省日平均气温≥10℃积温分布图
-------- 陕西省全年总降水量分布图
------ 三、植被
------ 四、成土母质
-------- 黄土粒度成分
-------- 马兰黄土粒度成分变化
-------- 榆林地区风成沙机械粒级含量
---- 第二节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 第三章土壤分类与分布
---- 第一节土壤分类
------ 一、陕西土壤分类沿革
------ 二、土壤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 三、土壤和土层命名
------ 四、陕西省土壤分类
---- 第二节土壤分布规律
------ 陕西省土壤图
------ 陕西省土壤分类系统表
------ 秦岭、大巴山北坡土壤垂直地带谱
------ 汉中盆地(南郑—武乡)土壤断面图
------ 关中平原土壤断面图
------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断面图
第二编土壤类型和性状
-- 第四章灰钙土、栗钙土
---- 第一节淡灰钙土
------ 淡灰钙土腐殖质的性质
------ 淡灰钙土代表剖面的化学组成表
------ 壤质淡灰钙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第二节淡栗钙土
------ 淡栗钙土的化学组成
------ 壤质淡栗钙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第五章黑垆土
---- 第一节黑垆土的分布与形成
------ 黑垆土碳酸钙含量剖面分布
------ 黑垆土粘粒(<0.002毫米)的剖面分布
---- 第二节黑垆土的基本性状
------ 一、黑垆土的剖面特征
------ 三、黑垆土的理化性质
-------- 黑垆土的颗粒组成
-------- 黑垆土的水分性质
-------- 黑垆土的化学组成
-------- 黑垆土77-119厘米粘粒矿物X衍射图谱
-------- 黑垆土腐殖质的组成
------ 四、黑垆土的农艺性状
---- 第三节黑垆土的类型及其属性
------ 沙黑垆土土属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沙黑垆土土属所属土种及面积
------ 黑垆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黑垆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粘黑垆土代表剖面的颗粒组成
------ 粘黑垆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粘黑垆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第四节黑垆土的保护与培肥
------ 黑垆土不同侵蚀程度对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
-- 第六章褐土
---- 第一节褐土的分布与形成
------ 一、褐土的分布与形成
-------- 褐土的淋溶、淀积类型与剖面中碳酸钙的关系
------ 二、褐土剖面特征与基本性质
-------- 褐土的化学组成
-------- 褐土粘粒的化学组成
-------- 淋溶褐土(50-93厘米)粘粒矿物X射线衍射图
-------- 褐土的腐殖质组成
---- 第二节褐土、淋溶褐土
------ 一、褐土亚类
-------- 黄土质褐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黄土质褐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扁砂泥褐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青石泥褐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青石泥褐土属所属土种及面积
-------- 沙砾石褐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二、淋溶褐土亚类
-------- 黄土质淋溶褐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黄土质淋溶褐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扁砂泥淋溶褐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扁沙泥淋溶褐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青石泥淋溶褐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砂砾石淋溶褐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麻骨石淋溶褐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麻骨石淋溶褐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第三节石灰性褐土、褐土性土
------ 一、石灰性褐土亚类
-------- 黄土质石灰性褐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扁砂泥石灰性褐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青石泥石灰性褐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砂砾石石灰性褐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二、褐土性土亚类
-------- 黄土质褐土性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黄土质褐土性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扁砂泥褐土性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青石泥褐土性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砂砾石褐土性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麻骨石褐土性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第四节(土娄)土
------ (土娄)土剖面演变示意图
------ (土娄)土的剖面构造
------ (土娄)土的机械组成
------ (土娄)土不同土种的容重与孔隙度
------ (土娄)土不同地区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
------ (土娄)土的主要农业水分特性
------ (土娄)土腐殖质组成
------ (土娄)土几个主要土种的碳酸钙含量
------ (土娄)土的一般化学性质
------ (土娄)土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图
------ (土娄)土的化学组成
------ (土娄)土水合氧化铁的性质
------ 油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红油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黑油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红(土娄)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红(土娄)土代表剖面的化学组成
------ 灰(土娄)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立茬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立茬土所属的土种及面积
------ 斑斑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斑斑土代表剖面的化学组成
------ 斑斑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土娄)墡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土娄)墡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第七章黄棕壤、黄褐土
---- 第一节黄棕壤
------ 一、黄棕壤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 二、黄棕壤的主要成土过程与性态
-------- 黄棕壤腐殖质的组成与特性
-------- 黄棕壤腐殖质含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 秦岭南坡、巴山北坡B/A粘粒比变化
-------- 不同母质对黄棕壤粘化程度的影响
-------- 黄棕壤(B)粘土矿物X衍射谱
-------- 黄棕壤的水合氧化铁的性质
-------- 黄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黄棕壤代表剖面的化学组成
------ 三、黄棕壤的类型及其性状
-------- 扁砂泥黄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扁砂泥黄棕壤所属土种及面积
-------- 麻骨石黄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麻骨石黄棕壤所属土种及面积
-------- 砂砾石黄棕壤代表剖部面的理化性质
-------- 坡洪积黄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坡洪积黄棕壤所属土种及面积
-------- 扁砂泥黄棕壤性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扁沙泥黄棕壤性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麻骨石黄棕壤性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麻骨石黄棕壤性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砂砾石黄棕壤性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坡洪积黄棕性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四、黄棕壤的改良利用
---- 第二节黄褐土
------ 一、黄褐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 二、黄褐土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性态
-------- 黄褐土粘粒分布图
-------- 黄褐土(B)粘粒矿物X射线衍射图
-------- 黄褐土(料姜黄泥巴)的化学组成
-------- 黄褐土(死黄泥巴)的化学组成
-------- 黄褐土(黄泥土)的化学组成
-------- 黄褐土铁的迁移状况
-------- 黄褐土腐殖质的组成
-------- 秦岭南坡几种土壤代换酸含量
-------- 秦岭南坡几种土壤活性铝含量
-------- 黄棕壤、黄褐土的主要性质比较
-------- 秦岭南坡几种土壤水解酸含量
------ 三、黄褐土的类型及其性状
-------- 黄褐土(料姜黄泥巴)的理化性质
-------- 黄褐土、(死黄泥巴)的理化性质
-------- 黄褐土(黄泥土)的理化性质
-------- 黄泥土代表剖面理化性质
-------- 黄泥巴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黄泥巴的物理水分性质
-------- 黄褐土假潜育层示意图
-------- 黄泥巴所属土种及面积
-------- 黄泥巴主要土种耕层的理化性质
-------- 红黄泥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红黄泥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四、黄褐土的改良利用
-- 第八章棕壤、暗棕壤
---- 第一节棕壤
------ 一、棕壤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 二、棕壤的形成过程与主要性态
-------- 棕壤腐殖质含量、组成和特性
-------- 棕壤B层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图
-------- 棕壤剖面粘化比
-------- 棕壤的理化性质
-------- 棕壤的化学组成
------ 三、棕壤的类型及其性状
-------- 黄土质棕壤代表剖面理化性质
-------- 扁砂泥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扁沙泥棕壤所属土种及面积
-------- 麻骨石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麻骨石棕壤所属土种及面积
-------- 青石泥棕壤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砂砾石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砂砾石棕壤所属土种及面积
-------- 坡洪积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黄土质白浆化棕壤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扁砂泥白浆化棕壤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麻骨石白浆化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青石泥白浆化棕壤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砂砾石白浆化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扁砂泥棕壤性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麻骨石棕壤性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青石泥棕壤性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砂砾石棕壤性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四、棕壤的改良利用
---- 第二节暗棕壤
------ 一、暗棕壤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 二、暗棕壤的形成过程与主要性态
-------- 几种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图
-------- 暗棕壤粘粒的X射线衍射谱
-------- 几种山地土壤粘粒分布趋势图
------ 三、暗棕壤的类型及其性状
-------- 暗棕壤的理化性质(一)
-------- 暗棕壤的理化性质(二)
-------- 暗棕壤的化学组成
-------- 扁砂泥暗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麻骨石暗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青石泥暗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坡洪积暗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麻骨石白浆化暗棕壤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麻骨石暗棕壤性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第九章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
---- 第一节亚高山草甸土
------ 一、亚高山草甸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 二、亚高山草甸土的形成与基本性态
-------- 亚高山草甸土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谱
------ 三、亚高山草甸土的类型及性状
-------- 亚高山草甸土的理化性质(一)
-------- 亚高山草甸土的理化性质(二)
-------- 亚高山草甸土的化学组成
---- 第二节山地草甸土
------ 山地草甸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第十章风 沙 土
---- 第一节风沙土的分布与形成
------ 风沙土的颗粒组成
------ 风沙土的物理性质
------ 流动风沙土的水分含量
------ 不同植被、不同树龄对风沙土的水分变化
---- 第二节风沙土的类型及性状
------ 流动草原风沙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关固定草原风沙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固定草原风沙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固定草原风沙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流动草甸风沙土代表剖面理化性质
------ 半固定草甸风沙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固定草甸风沙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固定草甸风沙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第三节风沙土的改良与利用
-- 第十一章黄绵土
---- 第一节黄绵土的分布、形成与特征
---- 第二节黄绵土的性质
------ 一、黄绵土的颗粒组成
-------- 黄绵土颗粒组成
------ 二、黄绵土的土温状况
------ 三、黄绵土土壤水分性质
-------- 黄绵土的水分渗透量
-------- 黄绵土的有效持水能力
-------- 黄绵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四、黄绵土的矿物组成及特性
-------- 不同地形部位的黄绵土土壤水分状况
-------- 黄绵土(20-40厘米)粘土矿物X衍射图谱
------ 五、黄绵土的化学组成
-------- 黄绵土的化学组成
-------- 黄绵土的腐殖质组成及特性
-------- 黄绵土的化学性质及养分含量
------ 六、黄绵土的腐殖质组成及特性
------ 七、黄绵土的养分状况
-------- 不同地形部位黄绵土土壤养分状况
------ 八、黄绵土的农艺性状
---- 第三节黄绵土的类型及其性状
------ 绵沙土所属土种及面种
------ 坡绵沙土代表剖面化学性质
------ 淡灰绵沙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黄绵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坡黄绵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淡灰黄绵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黑壮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黄墡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坡黄墡土水分物理性质
------ 坡黄墡土、坡白墡养分含量
------ 灰黄墡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第四节黄绵土的利用与改良
-- 第十二章红土、新积土、紫色土
---- 第一节红土
------ 红土的化学组成
------ 红粘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红粘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红色土代表剖面理化性质
------ 红色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第二节新积土
------ 砂砾质冲积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砂砾质冲积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砂质冲积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砂质冲积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壤质冲积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壤质冲积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粘壤质冲积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粘壤质冲积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洪积土代表剖面理化性质
------ 洪积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堆垫土代表剖面理化性质
------ 堆垫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漫淤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坝淤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坝淤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第三节紫色土
------ 扁沙泥中性紫色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砂砾石中性紫色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扁砂泥石灰性紫色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扁砂泥石灰性紫色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砂砾石石灰性紫色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第十三章潮土、沼泽土、盐土
---- 第一节潮土
------ 砂砾质潮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砂质潮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砂质潮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壤质潮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壤质潮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粘壤质潮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粘壤质潮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壤质脱潮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壤质脱潮土所属土种及面积统计
------ 砂质湿潮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壤质湿潮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粘质湿潮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不同矿化度井水灌后积盐率
------ 氯化物-硫酸盐盐化潮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及盐分组成
------ 氯化物-硫酸盐盐化潮土所属土种及面积统计表
------ 硫酸盐-氯化物盐化潮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及盐分含量表
------ 氯化物盐化潮土代表剖面的盐分含量及组成
------ 氯化物盐化潮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碳酸盐盐化潮土代表剖面的盐分含量及组成
---- 第二节沼泽土
------ 沼泽土二个土属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脱沼泽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腐泥沼泽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泥炭沼泽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草甸沼泽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硫酸盐-氯化物盐化沼泽土代表剖面的盐分含量及组成
---- 第三节盐土
------ 陕西省盐土的分布面积
------ 卤泊滩地层的易溶盐含量
------ 硫酸盐-氯化物草甸盐土代表剖面的盐分含量及盐分组成
------ 氯化物草甸盐土代表剖面的含盐量及盐分组成
------ 氯化物-硫酸盐草甸盐土代表剖面的盐分含量及盐分组成
------ 硫酸盐-氯化物残余盐土代表剖面的含盐量及盐分组成
------ 硫酸盐-氯化物沼泽盐土代表剖面的含盐量及盐分组成
------ 氯化物沼泽盐土代表剖面的含盐量及盐分组成
-- 第十四章石灰(岩)土、粗骨土、石质土
---- 第一节石灰(岩)土
------ 一、石灰(岩)土的分布与面积
------ 二、石灰(岩)土的形成条件和形成特点
-------- 棕色石灰土的化学组成
-------- 棕色石灰土粘土矿物的化学组成
-------- 棕色石灰土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谱
-------- 棕色石灰土水合化铁的分析结果
-------- 棕色石灰土腐殖质组成与性质
------ 三、石灰(岩)土的类型及性质
-------- 棕色石灰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淋溶棕色石灰土的理化性质(一)
-------- 淋溶棕色石灰土的理化性质(二)
-------- 洒溶棕色石灰土的化学组成
-------- 淋溶棕色石灰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四、石灰(岩)土的改良利用
---- 第二节粗骨土
------ 一、粗骨土的分布与形成
------ 二、粗骨土的类型与性状
-------- 扁砂泥粗骨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麻骨粗骨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坡洪积粗骨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砂砾石粗骨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钙质粗骨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钙质粗骨土所属的土种及面积
------ 三、粗骨土的利用和改良措施
---- 第三节石质土
------ 石质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第十五章水稻土
---- 笫一节水稻土的分布与形成
------ 一、水稻土的分布与面积
------ 二、水稻土的形成与主要性态
-------- 几种水稻土有机质在剖面上的分布
-------- 几种潴育性水稻土剖面粘粒含量统计
-------- 冲积型潴育性水稻土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谱
-------- 水稻土的理化性质
-------- 水稻土的化学组成
---- 第二节水稻土的类型及性态
------ 冲积洪积型淹育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冲积洪积型淹育性水稻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黄褐土型淹育性水稻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黄褐土型淹育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黄棕壤型淹育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褐土型淹育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冲积洪积型潴育性水稻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冲积洪积型潴育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黄褐土型潴育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锈黄泥田、内黄胶泥田的理化性质统计
------ 黄棕壤型潴育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褐土型潴育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冲积洪积型潜育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冲积洪积型潜育性水稻土所属土种及面积
------ 黄褐土型潜育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黄棕壤型潜育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冲积洪积型脱潜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化学性质
------ 黄褐土型脱潜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黄棕壤型脱潜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 黄褐土型漂洗性水稻土代表剖面的理化性质
第三编土壤理化性质
-- 第十六章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及土层厚度
---- 第一节土壤质地
------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
------ 陕西省各类土壤质地分级面积表
------ 全省不同质地类型的面积统计结果
------ 不同土壤质地类型的农业利用状况
------ 陕西省土壤质地图
------ 陕西省各地市土壤质地类型面积统计
------ 剖面质地构型面积统计表
------ 土壤粘粒与养分含量的关系
------ 不同质地土壤的温度状况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二节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
------ 一、土壤容重
-------- 各类土壤容重
------ 二、土壤孔隙度
-------- 各类土壤孔隙度
-------- 不同土壤毛管孔隙与通气孔隙状况
---- 第三节土壤水分
------ 陕西各地的田间持水量
------ 陕西省主要土壤田间持水量及凋萎湿度状况
------ 陕西各地土壤的调萎湿度
------ 陕西各地有效水贮量
------ 1962-1963年小麦收后在绝对休闲地上的土壤水分贮量及日常平均蒸发量
------ 不同秋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小麦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
------ 施肥与土壤水分生产率
------ 施肥对小麦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 第四节土层厚度
------ 各类土壤不同厚度土层面积统计
------ 全省不同土层厚度面积统计
------ 各地市土层厚度分级面积统计
-- 第十七章土壤主要化学性质
---- 第一节土壤粘土矿物
------ 一、粘土矿物形成物质基础
------ 二、不同土类的粘土矿物组成
-------- 陕西主要土类粘土矿物的组成
------ 三、粘土矿物组成在土壤剖面中的变化
-------- 太白山北坡土壤粘粒的X射线衍射谱(Cu,Ka)
-------- 巴山北坡棕壤不同处理X射线衍射谱(<2u粘粒Cu,Ka)
-------- 巴山北坡黄棕壤粘料X射线衍射谱
------ 四、氧化物粘粒矿物
-------- 陕西主要土类粘粒矿物氧化物的组成及分子比率
------ 五、粘土矿物与土壤肥力
---- 第二节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
------ 陕西主要耕地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
------ 复合体组分与土壤成分的回归关系
------ 脱水条件对GO组及GI组消长的影响
------ 各组复合体中腐殖质
------ 各组复合体中腐殖质的组成分析
------ 各组复合体中小于2微米粒级占小于10微米总量的比例
------ 各组中小于2微米粘土矿物的X射线衍射谱
------ 各组中2-10微米粘土矿物的X射线衍射谱
------ 不同复合体组分与钾离子平均自由结合能
------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复合体有机碳和土壤复合度的影响
------ 不同处理对增殖复合量和增殖复合度的影响
---- 第三节土壤碳酸钙
------ 陝西土壤CaCO3含量分级标准
------ 陕西土壤表(耕)层碳酸钙含量分级面积统计(万亩)
------ 风沙土CaCO3剖面分布图
------ 黄绵土CaCO3剖面分布图
------ 陕西省土壤碳酸钙图
------ 黑垆土CaCO3剖面分布图
------ 褐土CaCO3剖面分布图
------ 淋溶棕色石灰土
---- 第四节土壤酸碱性
------ 陕西省土壤pH值分级标准
------ 全省土壤pH值分级面积统计
------ 陕西不同土类表层pH值统计
------ 石灰性土壤代表剖面pH值的变化
------ 中性土壤代表剖面pH值变化
------ 弱酸性和酸性土壤代表剖面的pH值变化
------ 陕西省土壤酸碱度图
------ 土壤pH与CaCO3含量关系曲线
------ 土壤pH值与盐基饱和度的关系
------ 土壤pH值与有机质含量关系
------ 成土母质对土壤pH的影响
------ 主要土类典型剖面B层(或犁底层)pH H2O与pH kcl比较
------ 秦岭南坡土壤代换酸、活性铝含量垂直变化
------ 巴山北坡土壤代换酸、活性铝含量垂直变化
------ 几种主要土壤土层的代换性酸与水解性酸比较
---- 第五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 陕西不同土壤类型的阳离子交换量
------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垂直分布情况
------ 风沙土阳离子交换量的剖面分布
------ 黄绵土阳离子交换量剖面分布
------ 黑垆土阳离子交换量剖面分布
------ 褐土阳离子交换量剖面分布
------ 黄褐土、黄棕壤和棕壤阳离子交换量剖面分布
------ 暗棕壤、山地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阳离子交换量剖面分布
------ 潴育性水稻土阳离子交换量剖面分布
------ 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
------ 陕北丘陵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
------ 渭北旱塬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
------ 关中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
-- 第十八章土壤有机质
---- 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分布
------ 一、土壤有机质的行政区域分布
-------- 各地、市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 陕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标准
-------- 陕西省土壤表(耕)层有机质分级面积统计
-------- 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分布图
------ 二、土壤有机质的自然区域分布
-------- 陕西省土壤有机质图
-------- 陕西省各地(市)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分级统计
-------- 陕西省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分级面积统计
-------- 巴山北坡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
-------- 秦岭南坡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
-------- 秦岭北坡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
------ 三、不同地形与土壤有机质含量
-------- 不同地形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 关中不同地形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关系
------ 四、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质含量状况
-------- 土壤表土层有机质含量统计
-------- 灰钙土有机质剖面分布
-------- 栗钙土有机质剖面分布
-------- 黄绵土有机质剖面分布
-------- 黑垆土有机质剖面分布
-------- 褐土有机质剖面分布
-------- 水稻土有机质剖面分布
-------- 黄褐土黄棕壤有机质剖面分布
-------- 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有机质剖面分布
---- 第二节土壤腐殖质组成及性质
------ 淡灰钙土与栗钙土的腐殖质组成及特性
------ 各种土壤腐殖质组成
------ 秦岭(太白山)北坡土壤腐殖质垂直分布
------ 巴山北坡土壤腐殖质组成和特性
------ 褐土胡敏酸的红外光谱图
------ 暗棕壤胡敏酸的红外光谱图
------ 各种腐殖酸的红外光谱
------ 武功红油土胡敏酸电泳图
------ 褐土胡敏酸电泳图
------ 暗棕壤胡敏酸的纸上电泳图
------ 西高山草甸土胡敏酸的纸上电泳图
------ 各类腐殖酸纸上电泳图
------ 主要地带性土壤胡敏酸絮凝极限的测定结果
------ 几种主要土壤胡敏酸的絮凝作用
------ 不同熟化程度对土层腐殖质絮凝极限的影响
------ 熟化程度不同土层腐殖质的消光系数
------ 黄绵土的腐殖质组成
------ 土壤胡敏酸的元素组成及有关性状
------ 黄绵土胡敏酸的可见光吸收曲线
------ 黄绵土胡敏酸的纸上电泳图
------ 黄绵土胡敏酸的X衍射图
---- 第三节人为活动对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 修梯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撂荒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旱地改水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有机物腐解率曲线
------ 培肥土有机质较原土壤增减%
------ 施用不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动态变化
------ 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对土壤有机质和其他养分的影响
------ 在化肥不同用量时有机肥的增产效果
------ 绿肥不同生育期压青对土壤有机质变化的影响
------ 绿肥不同翻压期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变化的影响
-- 第十九章土壤氮、磷、钾三要素
---- 第一节土壤氮素
------ 陕西土壤全氮分级标准
------ 附图
------ 陕西省各地(市)土壤表(耕)层全氮含量分级统计
------ 陕西省土壤表(耕)层全氮养分分级面积统计
------ 全省不同土类表层全氮含量统计
------ 不同土壤亚类表层全氮含量统计
------ 陕西土壤速效氮含量分级标准
------ 陕西省土壤碱解氮图
------ 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布曲线
------ 陕西省土壤表(耕)层碱解氮含量分级面积统计
------ 陕西省各地(市)土壤耕层碱解氮含量分级统计
------ 陕西省各地(市)土壤耕层碱解氮含量分级面积统计
------ 不同土类表(耕)层碱解氮含量
------ 主要土壤亚类的碱解氮含量
------ 陕西不同土类表(耕)层碳/氮比统计结果
------ 作物地上部分从土壤中吸收的氮量
------ 陕西省主要耕作土壤的氮矿化量
------ 不同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壤氮矿化势的影响
------ 不同施肥方法对小麦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氮素累积量与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
------ 高产土壤速效氮动态与小麦体内无机氮变化
------ 低产土壤速效氮动态与小麦体内无机氮变化
------ 小麦生育期黑豆草的矿化率
------ 尿素的生物固定
------ (土娄)土固铵量及其在燕麦生长过程中的释放量
------ 播前一次深施对氮肥效果的影响
------ 夏季休闲期土壤NO3-N积累与下渗
------ 小麦植株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吸氮量与吸氮速率
------ 不同轮作中氮素输出量和输入量
------ 陕西省主要作物NP肥效反应函数式
------ 每公斤氮增产粮食公斤数
------ (土娄)土每公斤氮增产玉米公斤数与土壤有效氮之间回归关系图
------ 黄墡土每公斤氮增产玉米公斤数与土壤有效氮之间的回归关系图
------ NP配合施用的联应系数
------ 有机肥对N肥的增效作用
------ 有机肥加磷肥对N肥的增效作用
------ 氮肥深施对NH3-N挥发的影响
------ 氮肥施肥深度与小麦产量的关系
------ 施肥深度与氮肥肥效的反应
------ 不同含水量条件下,施肥量与产量之关系
------ 土壤相对含水量与小麦收割后土壤碱解氮遗留量的关系
------ 小麦播种量与氮磷肥效反应
------ 氮肥肥效与播期之间联应系数
------ 薄膜覆盖对小麦施氮效果的影响
---- 第二节土壤磷素
------ 一、土壤全磷含量与分布状况
-------- 土壤全磷含量分级标准
-------- 各地(市)土壤表(耕)层全磷含量统计
-------- 各地市土壤表(耕)层全磷养分含量分级面积统计
-------- 陕西土壤表(耕)层全磷分布曲线N=4059
-------- 陕西省土壤全磷图
-------- 陕西不同土类表(耕)层全磷(P2O5)含量
-------- 土壤全磷在剖面中台阶型分布
-------- 土壤全磷在剖面凸字型分布
-------- 土壤全磷在剖面中沟谷型分布
-------- 土壤全磷在剖面中凹字型分布
------ 二、土壤速效磷含量及分布状况
-------- 全磷在土壤剖面中凹凸型分布
-------- 土壤速效磷含量分级标准
-------- 陕西土壤表(耕)层速效磷含量分级面积统计
-------- 陕西省土壤速效磷图
-------- 各地(市)土壤耕层样速效磷(P)含量分级统计
-------- 各地市土壤耕层速效磷(P)含量分级面积统计
-------- 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布曲线
-------- 陕西不同土类表层速效磷含量
-------- 土壤速效磷含量在剖面中的分布
------ 三、土壤供磷特性
-------- 陕西主要土壤磷素形态及组成
-------- (土娄)土各级磷酸钙盐的含量
-------- 耕地土壤养分迁移示意图
-------- 扶风县村官大队离村不同距离土壤养分含量情况调查
-------- 石灰性土壤上磷的固定强度、固定能力与吸持性变化
-------- 示踪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中的固定情况
-------- 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吸磷情况及土壤中各组示踪磷的变化
-------- 磷素形态与速效磷和土壤供磷关系
-------- 磷素形态与施磷效应的关系
-------- 土壤活性磷含量
------ 四、磷肥肥效反应
-------- 土壤有效氮磷含量与磷肥增产效果相关分析
-------- 试验年度与磷肥增产率关系
-------- 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玉米施磷效果关系
-------- 氮/磷比值与施磷增产效果关系
-------- 每公斤过磷酸钙的增产小麦公斤数
-------- 氮磷配合施用的效果
---- 第三节土壤钾素
------ 一、土壤全钾含量及分布状况
-------- 陕西省土壤全钾图
-------- 陕西土壤全钾(K2O)含量分级标准
-------- 土壤全钾分布曲线(N=1877)
-------- 陕西省土壤表(耕)层全钾含量分级统计
-------- 陕西省土壤表(耕)层全钾含量分级面积统计
-------- 陕西不同土类表(耕)层全钾含量统计结果
-------- 陕西省土壤速效钾图
------ 二、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分布状况
-------- 陕西土壤速效钾(K)含量分级标准
-------- 土壤速效钾(K)含量分布曲线
-------- 陕西省土壤表耕层速效钾含量分级统计
-------- 陕西省土壤表耕层速效钾含量分级面积统计
-------- 陕西省土壤耕层速效钾(K)含量分级面积统计
------ 三、施钾效应
-------- 陕西不同土类表(耕)层速效钾含量
-------- 不同地区土壤上小麦施钾效果
-------- 汉中盆地不同土壤上水稻施钾效果
-------- 土壤农化性状和钾肥效果的相关系数
-------- 施用钾肥对各类作物产量的影响
-------- 作物施钾敏感度分类
-------- 25种作物钾肥效应的相关系数
-------- 土壤硝酸溶钾分级与稻麦施钾效应
-------- 陕南几种主要作物氮、钾最佳施肥量
---- 第四节陕西省推荐(配方)施肥分区
------ 陕西省小麦推荐(配方)施肥分区结果
------ 陕西省小麦推荐(配方)施肥分区图
------ 分区肥效分析结果
------ 需肥量与小麦产量分区预测
-- 第二十章土壤微量元素
---- 第一节土壤有效锌
------ 一、有效锌的含量及分布规律
-------- 不同土壤有效锌含量
-------- 各地市土壤有效锌含量分级面积表
-------- 各地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分级面积
-------- 陕西省南北轴线土壤有效锌分布图
-------- 关中不同农业区土壤有效锌分布表
-------- 不同土壤剖面有效锌含量
-------- 陕西省土壤有效锌图
-------- 土壤全锌、有效锌剖面分布
-------- 不同母质的土壤有效锌含量
-------- 土壤有效锌和有机质的相关性
-------- 黄土区土壤全锌和有效锌
-------- 土壤pH值与有效锌关系
-------- 土壤质地与全锌含量的关系
------ 二、作物的锌素营养和锌肥施用
-------- 作物叶片含锌量
-------- 陕西省土壤有效锌丰缺指标表
-------- 不同作物锌肥肥效
-------- 水稻坐兜田施锌增产效果
-------- 不同土壤肥力和含锌量对玉米的增产效果
-------- 生土施锌对玉米株高的增长效果
---- 第二节土壤有效硼
------ 一、土壤有效硼的含量及分布规律
-------- 不同土壤有效硼含量
-------- 各地市土壤有效硼含量及分级面积
-------- 各地市耕地有效硼含量分级面积
-------- 几种土壤有效硼分区含量
-------- 陕西省南北轴线土壤有效硼分布图
-------- 关中不同农业区土壤有效硼分布
-------- 土壤有效硼剖面分布
-------- 陕南不同母质土壤有效硼含量
-------- 汉中地区土壤pH与含硼量的相关表
-------- 陕西省土壤有效硼图
------ 二、作物的硼素营养和硼肥施用
-------- 各种作物叶片的含硼量
-------- 陕西省土壤有效硼丰缺指标
-------- 不同作物硼肥试验结果
-------- 土粪对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三节土壤有效锰
------ 一、土壤有效锰的含量及分布规律
-------- 不同土壤有效锰含量
-------- 陕西省土壤有效锰图
-------- 各地市有效锰含量及分级面积
-------- 各地市耕地土壤有效锰含量分级面积
-------- 不同地区的土壤有效锰含量
-------- 陕西省南北轴线土壤有效锰分布
-------- 土壤有效锰剖面分布
-------- 海拔高度与土壤有效锰含量
-------- 黄土区土壤各种形态锰的含量
-------- 不同母质土壤有效锰含量
-------- 黄土区土壤活性锰和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
-------- 不同地区土壤有效锰与pH、硕酸钙含量
------ 二、作物的锰素营养和锰肥施用
-------- 不同作物的锰含量
-------- 土壤有效锰的丰缺指标
-------- 小麦锰肥拌种示范产量结构
-------- 不同作物锰肥肥效试验统计
-------- 土壤有效锰含量与小麦、玉米、谷子施用锰肥的增产效果
---- 第四节土壤有效铁、铜和钼
------ 一、土壤有效铁、铜、钼的含量及分布规律
-------- 不同土壤有效铁、铜、钼含量
-------- 陕西省土壤有效铁图
-------- 陕西省土壤有效铜图
-------- 陕西省土壤有效钼图
-------- 各地市土壤有效铁含量及分级
-------- 各地市耕地土壤有效铁含量及分级
-------- 各地市土壤有效铜含量及分级面积
-------- 各地市耕地土壤有效铜含量及分级面积
-------- 各地市土壤有效钼含量及分级面积
-------- 陕西省南北轴线土壤有效铁、铜分布
-------- 土壤有效铁剖面分布
-------- 土壤有效铜剖面分布
-------- 土壤有效钼剖面分布
-------- 几种土壤有效钼的剖面分布
-------- 几种土壤有效铁、铜的剖面分布
-------- 土壤有效铁、铜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 黄土区土壤和母质的铁、铜、钼全量与有效量含量
-------- 安康地区黄褐土不同母质有效铁、铜含量
-------- 汉中地区几种土壤pH与有效铁、铜含量关系
-------- 土壤质地与铁、铜的关系
------ 二、作物的铁、铜、钼素营养和施肥
-------- 土壤有效铜、铁、钼的丰缺指标
-------- 几种作物施用钼肥的增产效果
---- 第五节微量元素分区施肥建议
------ 一、分区原则
-------- 微量元素农业分区表
------ 二、分区指标
-------- 微量元素分区建议指标
------ 三、土壤微肥肥效分区综述
-------- 不同农业分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级比例
-------- 陕西省土壤微量元素肥效分区图
第四编土壤资源评价及改良利用
-- 第二十一章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质量评价
---- 第一节土壤资源的利用现状
------ 一、土壤资源的利用类型及其分布
-------- 陕西省土壤利用现状面积统计
-------- 陕西省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
-------- 陕西省各地市农业土壤面积统计
-------- 各类土壤农业垦殖面积统计
-------- 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图
------ 二、土壤资源的特点及问题
-------- 陕西省耕地变化情况
---- 第二节土壤质量评价
------ 陕西省耕地土壤土种质量积分评价指标
------ 陕西省林草地土壤土种质量积分评价指标
------ 陕西省耕地土种障碍因素指标及代号
------ 陕西省林草地土壤障碍因素指标及代号
------ 陕西省评分因素与指标
------ 陕西省土壤土种质量评级指标
------ 耕地土种评级指数计算程序
------ 林草地土种评级指数计算程序
------ 耕地土种评价结果
------ 各级耕地土壤所占面积及百分比
------ 各级有灌水条件的土种占该级土种数的百分比
------ 林草地土种评价结果
------ 各级林草地土壤所占面积及百分比
------ 各级土种分布概况
------ 陕西省土壤质量评价图
-- 第二十二章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 第一节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 陕西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基本情况
---- 第二节土壤改良利用分区概述
------ 陕西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Ⅰ区各类土壤面积统计
------ 陕西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Ⅱ区各类土壤面积统计
------ 陕西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Ⅲ区各类土壤面积统计
------ 陕西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Ⅳ区各类土壤面积统计
------ 陕西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Ⅴ区各类土壤面积统计
------ 陕西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Ⅵ区各类土壤面积统计
------ 陕西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Ⅶ区各类土壤面积统计
------ 陕西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
------ 陕西省土壤改良利用分区Ⅷ区各类土壤面积统计
-- 第二十三章土壤保护
---- 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防治
------ 一、土壤侵蚀概况
-------- 陕西省黄河流域各支流输沙量统计表
--------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小流域横剖面示意图
--------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间地与沟谷地土壤侵蚀量
-------- 绥德韭园沟土利用结构与土壤侵蚀量
-------- 润镇沟与韭园沟侵蚀量比较
-------- 陕西省长江流域输沙量表
------ 二、侵蚀强度与侵蚀分区
-------- 陕西省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与面积
-------- 陕西省土壤侵蚀分区
------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 陕西省土壤侵蚀分区图
------ 四、引起土壤侵蚀的原因
-------- 降雨强度与侵蚀量关系
-------- 径流深度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
-------- 降雨强度对径流量和土壤冲刷量的影响
-------- 土壤侵蚀量与土壤抗冲性能
-------- 陕北黄土高原几种土壤的渗透性能
-------- 各种地形黄绵土的渗透性
-------- 不同土壤的渗透性能及地表径流量
-------- 黄绵土不同降雨径流条件下坡度与侵蚀量的关系
-------- 树冠截留雨量与降水量关系
------ 五、防治土壤侵蚀的措施
-------- 米脂官庄水平梯田与坡耕地土壤水分状况
-------- 绥德水保站梯田、坡耕地养分状况
-------- 水平沟种植减少水土流失情况
-------- 水平沟种植作物产量
---- 第二节风沙土的改良利用
------ 陕北风沙区风沙土现有树种生长情况
------ 风沙土现有灌木生长情况
------ 拉平的沙地有、无农田保护措施对机械组成变化
------ 拉平的沙地不同保障土壤养分变化
------ 新修风沙土地垫土改良养分、有机质含量
------ 新拉平风沙土种稻改良后物理性状
---- 第三节盐渍土的防治、改良和利用
------ 潜水矿化度-地下水埋深曲线
------ 卤泊滩地区末级排水沟深度表
------ 卤泊滩不同土壤质地地下水临界深度
------ 洛惠灌区历年引洪温淤改良盐渍土情况
------ 大荔洛灌区淤灌脱盐状况
------ 引洪淤灌改良苏打盐化潮土脱碱状况
------ 种稻前后耕层盐量变化
------ 种稻前后耕层土壤养分变化
------ 麦糠改良盐渍土的棉花效益
------ 麦糠改良盐化土的小麦增产效果
------ 棉田施麦糠脱盐效果
------ 各种旱耕作物耐盐力
------ 各种旱耕作物耐盐极限
---- 第四节士壤污染与防治
------ 西安市工业污水排放去向及污染物质排放数量表
------ 汞污染土壤剖面垂直分布
------ 西安汉城乡不同污灌年限土壤剖面含汞量及有机质含量
------ 污灌后土壤汞含量和粮食中汞含量的关系
------ 各类灌区土壤含镉量
------ 小麦籽粒镉含量
------ 西安市污灌区主要污水渠系水质表
------ 灌区土壤(20厘米耕层)重金属含量及污染分级表
------ 污灌蔬菜基地耕层20厘米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状况
------ 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级面积表
------ 蔬菜基地菜园土重金属污染等级面积表
------ 铅浓度对土壤和泡桐树叶含铅量的影响
------ 各种垃圾肥的速效养分含量
------ 西安野狐庄附近土壤、地下水和蔬菜铬污染情况
------ 污泥的营养成分和重金属含量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