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志(1991-2005)

东平湖志(1991-2005)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突出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及黄河 东平湖专业特点,全面客观地记述东平湖及黄河相关部分治理开发与管理 事业的发展历程。对湖区、滨湖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及 大汶河情况作了概括的记述,以便为本地区进一步治理和发展服务。 二、本志为首部《东平湖志》的续修专业志,上限一般起自1991年,下 限止于2005年。为体现事业发展的连续性、完整性,个别章节内容适当上 溯,首部《东平湖志》没有记述的内容,追述到始发时间。 三、本志以志为主体,辅以述、记、图、表、录、照片等,力求图文并茂;记 述采用篇、章、节体,事以类从,横分纵述。各篇、章下设无题序言,简要反 映事物发展脉络。 四、本志设7篇26章,首列概述,以下分为:区域特征、防洪工程、防 汛、水资源开发利用、科技与信息化、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综合管理等篇, 均独立成篇,书后附有附录、后记。 五、本志计量单位以1986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计量法》为准,做到计量准确,前后统一。 六、本志的标点符号执行1995年12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 《标点符号用法》;简化字的使用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 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用简化字记述古地名、古人名、古文献易引起误 解时,仍沿用繁体字或异体字。 七、本志中的组织机构一般用全称,过长的名称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 并括注简称,后用简称。黄河水利委员会一律简称为黄委。东平湖管理局 经历了几次更名,1991年9月9日前称山东省黄河位山工程局,以后更名 为山东黄河东平湖管理局;2004年10月25日更名为山东黄河河务局东平 湖管理局,简称东平湖管理局。行文记述根据单位名称的变化使用简称。 东平湖管理局所属各县黄河、东平湖管理单位名称1991年9月9日前为× ×黄河修防段(湖堤修防段)、××进湖闸管理所(出湖闸管理所),之后更 名为××县黄河河务(县东平湖管理)局;2004年10月25日统一更名为东 平湖管理局××黄河河务(管理)局,简称××河务(管理)局。 八、本志中地名用当时名称,纪年一般用公元纪年。 九、本志资料主要来源于东平湖管理局档案室各类文书档案、黄河史 志及有关治黄文献资料,部分取自正式刊印或公开发表的书刊,如《黄河年 鉴》、《山东黄河》、《东平湖信息》、《防汛资料手册》等。采用数字分别以统 计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提供的数字为准。在编写过程中广采博取,并加考 证核实,力求做到准确完整、翔实可靠,所引用资料一般不再注明出处。

内容时限: 1991-2005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图片
《东平湖志》编纂委员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篇 区域特征
-- 第一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灾害
-- 第二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水资源
---- 第二节 土地
---- 第三节 物产
-- 第三章 社会经济
---- 第一节 产业发展
---- 第二节 湖区社会经济
-- 第四章 名胜古迹
---- 第一节 梁山县名胜古迹
---- 第二节 东平县名胜古迹
---- 第三节 汶上县名胜古迹
-- 第五章 水系
---- 第一节 黄河
---- 第二节 大运河
---- 第三节 大汶河
第二篇 防洪工程
-- 第一章 工程规划
-- 第二章 东平湖堤防工程
---- 第一节 围坝
---- 第二节 二级湖堤
---- 第三节 绿化与防护
-- 第三章 东平湖涵闸工程
---- 第一节 防洪闸
---- 第二节 排灌闸
-- 第四章 大清河及出湖河道工程
---- 第一节 堤防工程
---- 第二节 险工、控导工程
---- 第三节 涵闸工程
---- 第四节 戴村坝工程
---- 第五节 出湖河道工程
-- 第五章 黄河工程
---- 第一节 堤防工程
---- 第二节 险工
---- 第三节 控导工程
第三篇 防汛
-- 第一章 防洪任务与防汛准备
---- 第一节 防洪任务
---- 第二节 滞洪区运用原则
---- 第三节 防汛机构
---- 第四节 防汛队伍
---- 第五节 防汛准备
---- 第六节 防洪调度
---- 第七节 调水调沙
---- 第八节 洪水与防守
---- 第九节 防凌汛
-- 第二章 抗洪纪实
---- 第一节 东平湖大清河洪水
---- 第二节 黄河东平湖洪水
-- 第三章 滩区、滞洪区安全建设
---- 第一节 滩区安全建设
---- 第二节 滞洪区安全建设(移民遗留问题处理)
第四篇 水资源开发利用
-- 第一章 水资源管理与调度
---- 第一节 水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管理
---- 第三节 水量分配与调度
---- 第四节 水费
-- 第二章 引黄引湖(清)供水
---- 第一节 引黄工程
---- 第二节 引湖(清)工程
---- 第三节 供水
-- 第三章 黄河滩区水利建设
---- 第一节 一期工程
---- 第二节 二期工程
---- 第三节 三期工程
第五篇 科技与信息化
-- 第一章 科技与创新
---- 第一节 科技管理
---- 第二节 科技创新
-- 第二章 信息化建设
---- 第一节 通信设施
---- 第二节 数字防汛
第六篇 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
-- 第一章 工程建设管理
---- 第一节 投资包干责任制
---- 第二节 三项制度改革
---- 第三节 计划与统计
-- 第二章 工程运行管理
---- 第一节 堤防工程
---- 第二节 河道整治工程
---- 第三节 涵闸工程
---- 第四节 防汛岁修
---- 第五节 工程管理达标与创优
---- 第六节 工程用地确权划界
---- 第七节 水管体制改革
第七篇 综合管理
-- 第一章 机构与人事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机构改革
----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
---- 第四节 职工工资与劳动保险
---- 第五节 职工教育与安全生产
---- 第六节 技能培训与鉴定
-- 第二章 水政监察
---- 第一节 队伍
---- 第二节 水法规建设与普法教育
---- 第三节 水行政执法
---- 第四节 非防洪工程
-- 第三章 财务经营审计
---- 第一节 财务物资
---- 第二节 水利经营
---- 第三节 审计
-- 第四章 党建纪检工会
---- 第一节 党建
----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三节 纪检监察
---- 第四节 工会
-- 第五章 人物
---- 第一节 治湖名人
---- 第二节 传略
---- 第三节 烈士
---- 第四节 先模
---- 第五节 名录
-- 第六章 后勤服务
---- 第一节 档案管理
---- 第二节 后勤管理
---- 第三节 医疗卫生
附录
-- 一、荣誉
-- 二、重要文件
-- 三、碑刻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