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恰县志

乌恰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乌恰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5年07月

目录

封面
乌恰县志
版权页
彩照
-- 高原景观
---- 绿满高原
---- 山势峋嶙
---- 雪山远眺
-- 乌恰新城
---- 乌恰抗震纪念碑
---- 新城一角
---- 新县城
---- 县综合办公楼
---- 自治区党政领导王恩茂(左二)、铁木尔·达瓦买提(左一)、宋汉良(右一)、金云辉(右三)研究新城规划
---- 1985年地震前的旧县城
-- 1985年8月23日,7.4级地震
----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视察乌恰县地震灾区
---- 王恩茂巡看伤员
---- 宋汉良询问灾情
---- 地震灾情
---- 解放军抗震救灾
---- 救灾物资
-- 畜牧业
---- 玉奇塔什草场
---- 挤马奶
---- 驼群
---- 山区羊群
-- 农业
---- 田园景色
---- 麦收
---- 油菜花黄
-- 工业
---- 康苏矿区
---- 采矿石
---- 黑孜苇水泥厂
---- 康苏火电厂
---- 克孜勒苏河大桥
-- 县人民医院
-- 黑孜苇乡敬老院
-- 个体商户
-- 县一中学生做课间操
-- 县二中师生在升国旗
-- 在课堂上
-- 文化艺术
---- 民歌演唱
---- 柯尔克孜族舞蹈
---- 文工队下乡
---- 库姆孜弹奏
-- 民间体育
---- 赛马
---- 拔河
---- 荡秋千
---- 马上拾银
---- 刁羊
-- 柯尔克孜风情
---- 毡房来客
---- 织“帕拉斯”
---- 室内装饰
---- 儿童服饰
---- 妇女披肩
---- 擀毡
---- 织挂毯
---- 迎亲
-- 清真寺
-- 百年古杨
-- 牧场风光
-- 边防口岸
---- 建设中的新口岸
---- 吐尔尕特口岸
---- 边境检查
-- 边防巡逻
-- 区、州、县三级审稿会
-- 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 乌恰县年平均气温颁布图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 置
-- 第一章 位置 境域
---- 第一节 位 置
---- 第二节 境 域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建县前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建县后的建置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建县前区划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建县后区划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
-- 第四章 县城、乡、镇、场概况
---- 第一节 县 城
---- 第二节 城关镇
---- 第三节 康苏镇
---- 第四节 黑孜苇乡
---- 第五节 乌鲁克恰提乡
---- 第六节 吉根乡
---- 第七节 吾合沙鲁乡
---- 第八节 波斯坦铁列克乡
---- 第九节 膘尔托阔依乡
---- 第十节 托云乡
---- 第十一节 巴音库鲁提乡
---- 第十二节 铁列克乡
---- 第十三节 地方国营乌恰县羊场
-- 第五章 口 岸
---- 第一节 吐尔尕特口岸
---- 第二节 伊尔克什坦口岸
---- 第三 节伊尔克什坦—吐尔尕特口岸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 质
---- 第一节 地 层
---- 第二节 岩 石
---- 第三节 构 造
-- 第二章 地 貌
---- 第一节 山 地
---- 第二节 峡谷 河谷
---- 第三节 戈 壁
---- 第四节 冰川 冻土
-- 第三章 水 文
---- 第一节 水 系
---- 第二节 水文特征
---- 第三节 水 资 源
---- 第四节 水 质
---- 第五节 冰 川
-- 第四章 土 壤
---- 第一节 类型 分布
---- 第二节 土壤特征
-- 第五章 气 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主要气候要素
---- 第三节 气候分区
-- 第六章 植 被
---- 第一节 天然植被
---- 第二节 人工植被
-- 第七章 野生动植物和矿藏
---- 第一节 野生动物
---- 第二节 野生植物
---- 第三节 矿 藏
-- 第八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雪 灾
---- 第二节 暴雨 洪水
---- 第三节 大 风
---- 第四节 霜 冻
---- 第五节 冰 雹
---- 第六节 浮 尘
---- 第七节 雷 暴
---- 第八节 干 旱
-- 第九章 地 震
---- 第一节 地震成因
---- 第二节 地震特征
---- 第三节 地震前兆
---- 第四节 地震时地表现象
---- 第五节 灾 情
------ [附一]1985年8月23日乌恰县发生7.4级强烈地震
第三编人 口
-- 第一章 人口数量及分布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密度
---- 第四节 人口变动
---- 第五节 人口普查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性别构成
---- 第四节 文化构成
---- 第五节 职业构成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 第三节 政策措施
---- 第四节 计划生育管理
第四编 民族 宗教
-- 第一章 柯尔克孜族
---- 第一节 迁入和居住史
---- 第二节 社会经济
---- 第三节 部 落
---- 第四节 语言 文字 历法
---- 第五节 宗教信仰
---- 第六节 风俗习惯
-- 第二章 其他民族
---- 第一节 维吾尔族
---- 第二节 汉 族
-- 第三章 宗 教
---- 第一节 宗教活动
---- 第二节 宗教管理
第五编 畜 牧 业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业务饥构
-- 第二章 牧业体制
---- 第一节 私营牧业
---- 第二节 国营牧业
---- 第三节 集体牧业
------ [附]乌恰县红光初级畜牧业生产合作社社章
-- 第三章 草 场
---- 第一节 草场资源及利用现状
---- 第二节 草场建设
-- 第四章 牲畜种类 结构 特征
---- 第一节 畜种分布
---- 第二节 畜种结构
---- 第三节 品种资源及特征
---- 第四节 品种改良
-- 第五章 牧事活动
---- 第一节 牧 养
---- 第二节 转 场
---- 第三节 繁 殖
---- 第四节 剪毛抓绒
---- 第五节 屠 宰
-- 第六章 牲畜疫病
---- 第一节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 第二节 疫病调查鉴定
---- 第三节 危害严重的畜病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第六编 农 业
-- 第一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生产关系和生产体制变革
---- 第三节 耕地与作物结构
---- 第四节 粮食生产
---- 第五节 油料生产
---- 第六节 蔬菜生产
---- 第七节 作物品种
---- 第八节 耕作制度
---- 第九节 植物保护
---- 第十节 栽培技术
-- 第二章 农 机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传统农具
---- 第三节 农机队伍
---- 第四节 农机投资
---- 第五节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 第三章 林 业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林业资源
---- 第三节 林业政策和林业体制
---- 第四节 绿 化
---- 第五节 林业管理
---- 第六节 果树栽培
第七编 水利 水电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第二章 水 利
---- 第一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 第二节 灌溉工程
---- 第三节 防洪工程
---- 第四节 引水工程
---- 第五节 水利管理
---- 第六节 抗 旱
-- 第三章 水 电
---- 第一节 水电建设
---- 第二节 小水电站
第八编 工 业
-- 第一章 机构 队伍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队 伍
-- 第二章 个体工业
---- 第一节 采 矿
---- 第二节 加工 制造
---- 第三节 建 材
-- 第三章 集体工业
---- 第一节 采 矿
---- 第二节 手 工 业
---- 第三节 副食品加工
---- 第四节 建 材
-- 第四章 国营工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主要厂矿
------ [附]外单位驻县境厂矿
-- 第五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门类 队伍
---- 第二节 收入分配
---- 第三节 主要乡镇企业简介
第九编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交通运输工具
---- 第三节 道路 桥梁
---- 第四节 客货营运
---- 第五节 公路交通管理
-- 第二章 邮 电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邮 政
---- 第三节 电 信
---- 第四节 邮电业务量
第十编 商 业
-- 第一章 私营商业
-- 第二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发展慨况
---- 第二节 机 构
---- 第三节 商品经营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 第三章 集体商业
---- 笫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第三节 商品供销
---- 第四节 资金来源
-- 第四章 集市贸易和饮食服务业
---- 第一节 县城和农村集市贸易
---- 第二节 饮食服务业
-- 第五章 粮 食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收 购
---- 第三节 供应 销售
---- 第四节 储运 加工
---- 第五节 经营管理
第十一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 划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二章 统 计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统计业务
---- 第三节 统计管理
---- 第四节 统计建设与成果
--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四节 市场管理
------ [附一]个体劳动者协会
------ [附二]消费者协会
-- 第四章 物 价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第三节 商品价格
-- 第五章 计 量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计量单位
---- 第三节 计量管理
----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 第六章 审 计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审计工作
第十二编 财税 金融
-- 第一章 财 政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管理
-- 第二章 税 务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税 收
-- 第三章 金 融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货 币
---- 第三节 存 款
---- 第四节 贷 款
---- 第五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六节 保 险
---- 第七节 债 券
第十三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二章 城镇建设
---- 第一节 乌恰镇(克孜镇)
---- 第二节 康苏镇
---- 第三节 吐尔尕特口岸
-- 第三章 新城建设
---- 第一节 选址 筹建
---- 第二节 投资安排
---- 第三节 建筑设计
---- 第四节 新城建没指挥部
---- 第五节 施工及搬迁
---- 第六节 街 道
---- 第七节 建 筑
---- 第八节 供水 排水
---- 第九节 供 暖
---- 第十节 绿 化
-- 第四章 农牧区建设
---- 第一节 居民点
---- 第二节 水渠 道路
---- 第三节 条田 林带
-- 第五章 供 电
---- 第一节 电 网
---- 第二节 用 电
-- 第六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建筑管理
-- 第七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公房管理
---- 第二节 公用建没管理
-- 第八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 染
---- 第二节 治 理
-- 第九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第十四编 政党 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乌恰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附]劳动致富的带头人——霍加·卡孜
---- 第二节 组织饥构
---- 第三节 历届党代会和党员代表会议
------ [附]《乌恰县党政机关保持廉洁的决定》
---- 第四节 党的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乌恰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县党部
---- 第二节 区分部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农民组织
---- 第二节 工会组织
---- 第三节 青年组织
---- 第四节 妇女组织
------ [附]柯尔克孜族妇女的典型代表——尼沙汗·吐尔地
---- 第五节 科 协
第十五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乌恰县政权
---- 第一节 乌鲁克恰提分县
---- 第二节 乌鲁克恰提设治局
---- 第三节 乌恰县政府
---- 第四节 乌恰县参议会
---- 第五节 乡(镇)保机构
--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乌恰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附一]《关于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在三年内把乌恰建成民族团结先进县的决议》
------ [附二]《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争取在五年内实现乌恰脱贫致富的决议》
----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 第四节 选 举
---- 第五节 代表联系
---- 第六节 提案处理和代表视察
--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机构沿革
------ [附]人民的好公仆——阿山伯克·吐尔地
----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工作机构
---- 第三节 基层机构
-- 第四章 县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县政协委员会
---- 第二节 工作委员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第十六编 重大政事
-- 第一章 历次运动
---- 第一节 牧区民主改革
---- 第二节 抗美援朝
----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 第四节 “三反”“五反”运动
---- 第五节 私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六节 整风和反右
---- 第七节 “大跃进”
---- 第八节 反右倾和甄别平反
---- 第九节 社会主义教育
---- 第十一节 基本路线教育
---- 第十二节 揭批查打
-- 第二章 落实政策
---- 第一节 平反冤假错案
---- 第二节 善后安置
-- 第三章 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农牧区改革
---- 第二节 政府机构改革
------ [附]乌恰县县级党政群机关机构改革方案
----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 第四节 卫生体制改革
------ [附]乌恰县事业单位一九九三年体制改革初步意见
---- 第五节 市场体制改革
第十七编 公安 司法
-- 第一章 公 安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第三节 户籍管理
---- 第四节 侦察 预审
------ [附]刑事案例
---- 第五节 边防管理
---- 第六节 交通管理
---- 第七节 看 守
-- 第二章 检 察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法纪检察
---- 第四节 经济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 申诉 监督
-- 第三章 审 判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审判制度
---- 第三节 刑事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第五节 经济审判
---- 第六节 申诉 复查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律师 公证
---- 第三节 法制教育
---- 第四节 民事调解
第十八编 劳动 人事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二章 干 部
---- 第一节 干部队伍
---- 第二节 干部任免、奖惩
-- 第三章 劳动管理
---- 第一节 安 置
---- 第二节 用工形式
---- 第三节 劳动就业服务
-- 第四章 劳动工资
---- 第一节 工资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劳动工资管理
-- 第五章 劳保福利
---- 第一节 公伤残待遇
---- 第二节 疾病待遇
---- 第三节 抚恤待遇
-- 第六章 离休 退休 退职
---- 第一节 离 休
---- 第二节 退 休
---- 第三节 退 职
-- 第七章 职改 人才交流
---- 第一节 职称改革
---- 第二节 人才交流
第十九编 民 政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二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拥 军
---- 第二节 优 抚
-- 第三章 安 置
---- 第一节 复员转业军人安置
---- 第二节 自流人员安置
---- 第三节 残疾人安置
-- 第四章 救济 救灾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五章 扶 贫
-- 第六章 社会福利
-- 第七章 婚姻登记
---- 第一节 宣传《婚姻法》
---- 第二节 登记管理
第二十编 外事 侨务
-- 第一章 边境外事
---- 第一节 边 界
---- 第二节 边境管理
-- 第二章 侨 务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归侨 侨眷
第二十一编 军 事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二章 驻军和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清代驻军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和地方武装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 第三章 兵 役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第二节 兵员征集
-- 第四章 民 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第三节 民兵活动
-- 第五章 军民联防
---- 第一节 边防组织
---- 第二节 边防活动
-- 第六章 兵 事
---- 第一节 清朝时期战事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战事
第二十二编 教 育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二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勤工俭学
-- 第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牧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四章 教育改革
-- 第五章 教师 经费
---- 第一节 教 师
---- 第二节 教育经费
第二十三编 科 技
-- 第一章 机构 队伍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专业技术干部职称评定
-- 第二章 科技工作
---- 第一节 科技情报
---- 第二节 科技普及与推广
---- 第三节 科技经费管理
-- 第三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科技成果应用
---- 第二节 获奖科研项目
第二十四编 文 化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文艺演出
---- 第三节 文艺创作
---- 第四节 民族乐舞
---- 第五节 史诗和叙事诗
---- 第六节 史诗《玛纳斯》
---- 第七节 民歌 谚语 谜语
---- 第八节 神话 传说 故事
---- 第九节 美术 图案
------ [附]柯尔克孜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阿不都卡德尔·托合塔诺夫
-- 第二章 图书 档案
---- 第一节 图 书
---- 第二节 档 案
-- 第三章 广播 电视 电影 新闻
---- 第一节 广 播
---- 第二节 电 视
---- 第三节 电 影
---- 第四节 新 闻
-- 第四章 文物 名胜
---- 第一节 古迹 文物
---- 第二节 风景区 旅游地
第二十五编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卫 生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医 疗
---- 第三节 卫生防疫
---- 第四节 卫生事业经费
---- 第五节 医药购销
-- 第二章 体 育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民族传统体育
---- 第三节 职工体育
---- 第四节 学校体育
---- 第五节 业余训练
---- 第六节 体育竞赛
---- 第七节 运动设施
第二十六编 社会风尚
-- 第一章 旧的社会风习
---- 第一节 封建等级观念
---- 第二节 男尊女卑与包办婚姻
-- 第二章 社会新风
---- 第一节 为人民服务
---- 第二节 民族团结
---- 第三节 军民鱼水情
---- 第四节 舍己救人
---- 第五节 情暖孤寡心
---- 第六节 济难扶贫
第二十七编 人 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诺夫
---- 沙衣提伯克
---- 艾诗玛特·买买提
---- 冬不拉克
---- 陆万堂
---- 阿不都买买提·艾尔盖什 阿白克切克
---- 买买居马·吐尔地
---- 李万贵
---- 阿不都克日木·玉买尔
---- 邹天佑
---- 乌洛孜白克·阿不都西
---- 赛依甫克力其白克
---- 王祜周
---- 何主义
---- 张金龙
---- 阿西木·苏来曼
---- 秦统一
-- 第二章 人物表
附录
-- 一、1991~1994年乌恰县概况
-- 二、地方文献辑存
-- 三、古诗选
后记
《乌恰县志》编审机构和编纂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