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张掖市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5年11月
目录
封面
张掖市志
图片
--
江泽民题词
--
张掖市地貌卫星照片
--
1985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祝察张掖
--
1992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汉民视察张扒并题词“金张掖”
--
1989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乔石视察张掖时看望移民
--
1959年10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兰州接见张掖“七一”剧团演员
--
市区一角
--
古城新姿——东大街
--
县府街
--
钟鼓楼(明代)
--
万寿寺木塔(隋代)
--
五松园古松
--
金张掖牌楼
--
甘泉公园
--
童心园
--
张掖东方红广场
--
广场夜景
--
“四好”农田
--
稻穗
--
稻田
--
玉米良种繁育
--
国务院奖状
--
麦熟时节
--
龙渠水电站
--
黑河口
--
大野口水库
--
黑河草滩庄水利枢纽工程
--
盈科干渠
--
红枣
--
苹果
--
西瓜
--
蜜桃
--
葡萄
--
苹果梨
--
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北麓)
--
奖状
--
原始云杉树
--
「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奖状)
--
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
防护林带
--
果实累累
--
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奖状
--
渔种繁殖场职工捕鱼
--
赛牛去
--
摹原驼群
--
飞天大楼
--
金张掖商厦
--
国茂大厦内厅
--
甘州宾馆
--
南关蔬菜批发市场
--
丝路春酒厂系列产品
--
丝路春酒厂生产车间
--
省轻机厂拉丝车间
--
市水泥厂
--
地区化肥厂
--
市食品厂生产的食品
--
张掖有色金属公司第二冶炼厂
--
番茄酱厂
--
张(掖)肃(南)公路黑河大桥
--
张掖火车站
--
张掖邮电大楼
--
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视察小满小学的题词
--
花园式学校——沙井乡寺儿沟小学
--
张掖师专图书馆
--
电视塔
--
市体育馆
--
市医院门诊大楼
--
地区医院第一例心脏手术成功
--
农家用上自来水
--
小满乡敬老院
--
蒙古族一家
--
农家小院
--
元宵之夜
--
高跷
--
舞狮
--
观灯
--
耍龙
--
书法毛升汉(民国)
--
绘画 运粮图 冯琳(民国)
--
书法 王训端(当代)
--
书画、篆刻 谢占儒(当代)
--
祁连初春(油画)李不勤(当代)
--
交尾鹿、皮影(剪纸)陈普氏、邵学义(当代)
--
卧佛(剪纸)齐瑞海(当代)
--
大佛殿(西夏)
--
土塔(明代)
--
大佛(西夏)
--
西来寺金刚殿木雕藻井(明代)
--
大佛殿砖雕(明代)
--
陶仓(汉代)
--
铜佛(明代)
--
波斯银币
--
铜马(汉代)
--
麋鹿(战国)
--
黑水国遗址(汉代)
--
佛经(明代)
--
佛经印版(明代)
--
龟鹤烟瓶(清代)
--
参加《张掖市志》评议会议的省、市(县)领导、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合影
--
市志撰稿人(自左至右)前排:王秉德、张中式、王世明、叶桐村、周定国、刘伶、施生民、刘文浩、米哲。后排
--
编辑部编辑(自左至右):张中式、王秉德、徐万和、叶桐村、刘文浩、施生民、马伯寿、米哲
--
办公室工作人员(自左至右)前排:马伯寿、王启超 后排:王国华、郑艾玲、白金龙
--
张掖市行政区划图
--
张掖市区图
--
张掖市地形图
《张掖市志》编审机构及编纂人员
--
张掖市志编修委员会
--
张掖市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
--
《张掖市志》编修委员会编辑部
--
《张掖市志》撰稿人名单
--
《张掖市志》终审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卷 建置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三章 乡镇概况
第二卷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日照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降水
----
第四节 气压 风
----
第五节 蒸发 湿度
----
第六节 地温 冻土
----
第七节 四季气候
----
第八节 气候分区
----
第九节 灾害性天气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四章 植被 土壤
----
第一节 植被
----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
第三节 土壤养分
--
第五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植物资源
----
第三节 动物资源
----
第四节 矿物资源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霜冻
----
第三节 风灾
----
第四节 雹灾
----
第五节 水灾
----
第六节 地震
第三卷 民族 人口
--
第一章 民族
----
第一节 古代民族
----
第二节 当代民族
--
第二章 人口
----
第一节 历代人口
----
第二节 人口密度
----
第三节 人口与耕地
----
第四节 人口变动
----
第五节 人口结构
----
第六节 人口普查
----
第七节 计划生育
第四卷 农业
--
第一章 历代农业发展简况
----
第一节 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开发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农业
--
第二章 建国后的农业
----
第一节 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57年)
----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严重受挫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
----
第三节 农业生产缓慢发展时期(1966~1976年)
----
第四节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时期(1977~1990年)
--
第三章 农作物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三节 瓜菜
----
第四节 庭院经济
--
第四章 农技农艺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土壤改良
----
第三节 肥料应用
----
第四节 良种繁育
----
第五节 植物保护
--
第五章 农机具
----
第一节 农具
----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农机作业
--
第六章 农场 园艺场
----
第一节 农场
----
第二节 园艺场
--
第七章 农业机构
----
第一节 市农业事业单位
----
第二节 省地驻张农业单位
第五卷 畜牧 渔业
--
第一章 畜牧业发展简况
----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畜牧业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畜牧业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业的发展
--
第二章 畜禽种类及繁育改良
----
第一节 地方品种
----
第二节 引进畜禽品种
----
第三节 畜禽繁育改良
----
第四节 野生动物饲养
--
第三章 饲草饲料
----
第一节 草原分布与面积
----
第二节 草原利用与建设
----
第三节 饲草种植
----
第四节 饲草加工
----
第五节 饲料资源
--
第四章 畜禽疫病与防治
----
第一节 疫病种类及危害程度
----
第二节 主要防治措施
----
第三节 兽医队伍
----
第四节 动物检疫
--
第五章 渔业生产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的发展
----
第二节 渔业资源及引进品种
----
第三节 繁殖及育种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五节 水库养鱼
--
第六章 机构
----
第一节 畜牧兽医机构
----
第二节 渔业机构
第六卷 林业
--
第一章 林业资源概况
----
第一节 林木分布
----
第二节 林木树种
----
第三节 果树品种
----
第四节 宜林地及分布
--
第二章 林业生产
----
第一节 天然林
----
第二节 防风固沙林
----
第三节 农田防护林
----
第四节 经济林
----
第五节 义务植树
----
第六节 种苗生产
--
第三章 “三北”防护林建设
----
第一节 规划
----
第二节 实施情况
--
第四章 林权
----
第一节 国有林
----
第二节 集体林
----
第三节 个体林
----
第四节 林业投资
--
第五章 林木管护
----
第一节 护林机构及队伍
----
第二节 管护措施
----
第三节 种苗检疫
----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五节 林木抚育
--
第六章 生态保护
----
第一节 植被保护
----
第二节 野生动物及保护
----
第三节 古树分布及保护
--
第七章 林业科技
----
第一节 技术培训
----
第二节 技术推广
----
第三节 林业机械
----
第四节 品种引进
----
第五节 科技队伍
--
第八章 林业机构
----
第一节 市林业机构
----
第二节 省、地驻张林业单位
第七卷 水利
--
第一章 水利建设
----
第一节 建国前水利建设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水利建设
--
第二章 灌区建设
----
第一节 大满河水、井水灌区
----
第二节 盈科河水、井水灌区
----
第三节 西干河水、井水灌区
----
第四节 上三河水灌区
----
第五节 甘浚河水灌区
----
第六节 安阳水库调节灌区
----
第七节 乌江河水、井水、泉水灌区
--
第三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管水组织
----
第二节 工程管理
----
第三节 灌溉管理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
第四章 水利机构
----
第一节 市属水利单位
----
第二节 省、地驻张水利单位
----
第三节 水利学会和科研
第八卷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发展概况
--
第二章 行业与产品
----
第一节 行业
----
第二节 产品
--
第三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生产经营管理
----
第二节 财务会计管理
第九卷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结构
----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
第二节 产业结构
----
第三节 技术结构
----
第四节 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章 采掘工业
----
第一节 煤炭开采
----
第二节 金属矿采选
----
第三节 非金属矿藏开采
--
第三章 冶金和金属制品业
----
第一节 黑色金属冶炼
----
第二节 金属制品
--
第四章 电力工业
----
第一节 电力生产
----
第二节 输变电
----
第三节 电力供应
--
第五章 机械工业
----
第一节 农业机械
----
第二节 通用机械
----
第三节 专用机械
----
第四节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修理
----
第五节 机具修理
--
第六章 建筑材料工业
----
第一节 砖瓦
----
第二节 水泥
----
第三节 其它建筑材料
--
第七章 化学工业
----
第一节 化肥
----
第二节 塑料制品
----
第三节 橡胶制品
----
第四节 其他产品
--
第八章 医药工业
----
第一节 中药生产
----
第二节 西药生产
--
第九章 纺织工业
----
第一节 棉麻纺织
----
第二节 毛纺织
----
第三节 漂染
--
第十章 造纸、印刷和纸制品业
----
第一节 造纸
----
第二节 印刷
----
第三节 纸制品
--
第十一章 服装、制鞋、皮革业
----
第一节 服装
----
第二节 布鞋制作
----
第三节 皮革制品
--
第十二章 粮油加工业
----
第一节 制粉
----
第二节 油脂
----
第三节 饲料
--
第十三章 食品工业
----
第一节 酿造
----
第二节 制糖
----
第三节 糖果、糕点
----
第四节 肉类禽蛋加工
----
第五节 豆类蔬菜加工
--
第十四章 木材加工制作业
----
第一节 木材加工
----
第二节 木器制作
--
第十五章 工艺制品及其他工业
----
第一节 工艺制品
----
第二节 其他工业品
第十卷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道路、桥梁
----
第二节 运输
----
第三节 管理
----
第四节 公路养护
----
第五节 铁路和航线
--
第二章 邮电通信
----
第一节 古代信息传递
----
第二节 邮电机构
----
第三节 邮政
----
第四节 电信
第十一卷 商业
--
第一章 历代商业概况
--
第二章 建国后商业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私营商业
--
第三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商品计划
----
第二节 商品储运
----
第三节 经营责任制
--
第四章 日用工业品经营
----
第一节 百货
----
第二节 五交化商品
----
第三节 糖酒副食
----
第四节 烟草专卖
----
第五节 煤炭经营
--
第五章 肉食蔬菜经营
----
第一节 肉食
----
第二节 蔬菜
--
第六章 饮食服务
--
第七章 医药经营
----
第一节 机构网点
----
第二节 中药经营
----
第三节 西药及药械经营
--
第八章 石油经营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业务经营
--
第九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外贸机构
----
第二节 外贸商品经营
--
第十章 物资
----
第一节 物资机构
----
第二节 物资经营
第十二卷 粮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城区企业
----
第二节 农村粮食管理所(站)
----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企业
--
第二章 粮油收购
----
第一节 收购
----
第二节 议购议销
----
第三节 粮油市场管理
----
第四节 售粮大户奖励
--
第三章 粮油销售
----
第一节 城镇粮油定量供应
----
第二节 农村粮食返销
----
第三节 牧民口粮、饲料供应
----
第四节 其它供应
----
第五节 销售管理
--
第四章 粮油储存与调运
----
第一节 粮仓建设
----
第二节 粮油储存
----
第三节 粮油检测
----
第四节 粮油调运
--
第五章 粮油价格
----
第一节 价格管理
----
第二节 价格种类
第十三卷 供销合作
--
第一章 供销机构
----
第一节 张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
第二节 农副产品公司
----
第三节 日用杂品公司
----
第四节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
第五节 综合贸易信托公司
----
第六节 废旧物资回收公司
----
第七节 蔬菜瓜果公司
----
第八节 粮油经销公司
----
第九节 河西大厦
----
第十节 基层供销合作社
----
第十一节 省联社张掖土特产品公司
--
第二章 业务经营
----
第一节 供应业务
----
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三节 废旧物资回收
----
第四节 扶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第三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民主管理
----
第二节 财务与会计
----
第三节 计划与统计
----
第四节 物价管理
----
第五节 商品储运
----
第六节 盈余分配
----
第七节 体制改革
第十四卷 财政 税收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财政机构
----
第二节 税务机构
--
第二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第三章 税务征收
----
第一节 工商各税
----
第二节 地方各税
--
第四章 税收管理
----
第一节 征收管理
----
第二节 税收计划
----
第三节 票证管理
----
第四节 税务监察
第十五卷 金融
--
第一章 货币
----
第一节 历代张掖流通的货币
----
第二节 新中国的货币
--
第二章 民间借贷
----
第一节 高利贷
----
第二节 典当
----
第三节 票庄
--
第三章 金融机构
----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张掖市支行
----
第二节 各专业银行、保险公司
----
第三节 省、地驻张金融机构
----
第四节 信用社
--
第四章 存款
----
第一节 储蓄
----
第二节 单位存款
--
第五章 贷款
----
第一节 农村贷款
----
第二节 工商业贷款
----
第三节 固定资产贷款和信托
--
第六章 保险
----
第一节 保险业务
----
第二节 灾害赔偿
--
第七章 金融管理
----
第一节 现金管理
----
第二节 工资基金管理
----
第三节 金银管理
----
第四节 货币流通管理
----
第五节 国库、债券代理
第十六卷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国民经济计划
----
第一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
----
第二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
----
第三节 第三个五年计划
----
第四节 第四个五年计划
----
第五节 第五个五年计划
----
第六节 第六个五年计划
----
第七节 第七个五年计划
--
第二章 统计
----
第一节 统计制度
----
第二节 统计调查
----
第三节 统计法制建设
--
第三章 审计
----
第一节 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
----
第二节 内部审计
----
第三节社会审计
--
第四章 计量标准化管理
----
第一节 计量制度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五章 物价
----
第一节 物价管理
----
第二节 价格监督检查
----
第三节 物价指数
----
第四节 差比价
--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城乡集贸市场建设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四节 个体经济管理
----
第五节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
第七章 土地管理
--
第八章 经济协作
第十七卷 政党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张掖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张掖县党部
----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张掖分团部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张掖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早期组织
----
第二节 中共张掖地委
----
第三节 中共张掖县(市)委员会
--
第三章 民主党派、工商联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张掖市委员会
----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张掖市委员会
----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张掖市筹备委员会
----
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张掖市委员会
----
第五节 九三学社甘肃张掖市支社
----
第六节 张掖市工商业联合会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张掖市(县)总工会
----
第二节 农民协会
----
第三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四节 妇女组织
----
第五节 老龄组织
----
第六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第十八卷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历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历届县(市)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及主席团
----
第五节 选举工作
--
第二章 地方政府
----
第一节 历代地方政权
----
第二节 张掖地区行政公署
----
第三节 市(县)人民政府
----
第四节 区(乡)人民政府
--
第三章 政治协商会议
第十九卷 公安 检察 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肃清反动势力
----
第二节 社会治安管理
----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四节 消防
----
第五节 监所管理和劳改
----
第六节 户籍管理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刑事检察
----
第二节 经济检察
----
第三节 法纪检察
----
第四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 法院
----
第一节 审判制度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行政审判
----
第六节 复查纠正、平反冤假错案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法制宣传
----
第二节 人民调解
----
第三节 法律服务
第二十卷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机关、驻军
----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军事机关、驻军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军事机关、驻军
--
第二章 军事设施
----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设施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设施
--
第三章 兵役制度
--
第四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民国以前张掖的地方武装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张掖民兵
--
第五章 重大兵事
第二十一卷 教育
--
第一章 兴学堂以前的学校教育
----
第一节 汉至宋代的学校教育
----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的儒学、书院与科举
----
第三节 社学、义学、私塾
--
第二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办园形式与教养情况
--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校设置与管理
----
第三节 学制与课程
----
第四节 教学
--
第四章 普通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
第三节 教学
--
第五章 中等专业职业教育
----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二节 农、职业中学
--
第六章 中等师范教育
----
第一节 沿革与发展
----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
第三节 待遇与分配
--
第七章 高等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张掖师范专科学校
--
第八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除文盲
----
第二节 成人初等和中等教育
----
第三节 成人高等教育
--
第九章 特殊教育
--
第十章 少数民族教育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教育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少数民族教育
--
第十一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师任用
----
第三节 教师培训
----
第四节 教师工资
--
第十二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教育经费
----
第三节 勤工俭学
第二十二卷 文化艺术
--
第一章 文学
----
第一节 历代张掖文学概况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文学
--
第二章 戏剧
----
第一节 戏剧团体
----
第二节 戏曲创作
----
第三节 演出场地
--
第三章 民间文艺
----
第一节 音乐 歌舞
----
第二节 民间故事 风物传说
----
第三节 曲艺 宝卷
----
第四节 社火花灯
----
第五节 民间小戏
----
第六节 剪纸刺绣
----
第七节 民间文艺研究
--
第四章 绘画书法摄影雕塑
----
第一节 绘画
----
第二节 书法
----
第三节 摄影
----
第四节 雕塑
--
第五章 电影
----
第一节 电影放映
----
第二节 电影管理机构
--
第六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有线广播
----
第二节 广播电台
----
第三节 电视
--
第七章 报刊和新闻通讯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新闻通讯
--
第八章 图书事业
----
第一节 图书发行
----
第二节 图书馆
--
第九章 文史资料与档案管理
----
第一节 地方志编纂
----
第二节 文史资料征集
----
第三节 档案管理
--
第十章 群众文化机构
----
第一节 文化馆、站
----
第二节 文化社团
--
第十一章 文化市场管理
第二十三卷 文物
--
第一章 古遗址
----
第一节 古窑址
----
第二节 古城堡遗址
----
第三节 烽燧
--
第二章 古墓葬
----
第一节 古墓群
----
第二节 单座墓
----
第三节 名人墓
------
吴(詠)
------
字文贵
------
杨丽华
------
张元、吴昊
------
费(王献)
------
刘广
------
刘硕
------
毛忠
------
高孟
------
冯君洗
------
双忠
------
焦大聚
------
常守仁
--
第三章 古建筑
----
第一节 庙宇寺观
----
第二节 楼阁
----
第三节 古塔
----
第四节 会馆
----
第五节 泉池园林
----
第六节 旧民居
--
第四章 馆藏文物
----
第一节 石器 玉器
----
第二节 陶器 砖瓦
----
第三节 铜器 铁器
----
第四节 瓷器 竹木器
----
第五节 书画 纱灯
----
第六节 历代钱币
----
第七节 佛经 佛曲
----
第八节 碑刻
----
第九节 革命文物
--
第五章 文物管理与保护
----
第一节 文物普查
----
第二节 古建筑维修
----
第三节 文物收集、保管和应用
第二十四卷 体育
--
第一章 场馆设施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体育场地
----
第二节 体育馆
----
第三节 球场 田径场
----
第四节 游泳池
----
第五节 其他场地
--
第二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农村体育
----
第四节 民间体育
----
第五节 幼儿体育
----
第六节 老人体育
----
第七节 残疾人体育
----
第八节 气功
--
第三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田径
----
第二节 球类
----
第三节 航模
----
第四节 无线电测向
----
第五节 射击
----
第六节 自行车
----
第七节 举重摔跤 柔道
----
第八节 围棋
----
第九节 裁判队伍
--
第四章 武术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武术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武术
----
第三节 武术种类
第二十五卷 卫生
--
第一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三节 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
----
第四节 食品卫生
----
第五节 劳动卫生
----
第六节 学校卫生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医疗机构及设施
----
第二节 医疗 护理
--
第三章 妇幼卫生保健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新法接生和围产期保健
----
第三节 妇女保健
----
第四节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张掖卫生示范区(GR/84/011/020)项目
--
第四章 医疗制度
----
第一节 公费医疗
----
第二节 医疗费减免
----
第三节 合作医疗
--
第五章 药品检验与管理
----
第一节 检验
----
第二节 管理
--
第六章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一节 除害工作
----
第二节 城镇卫生管理
----
第三节 农村卫生管理
第二十六卷 科技
--
第一章 科技组织与科技队伍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队伍
--
第二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计划与课题管理
----
第二节 成果管理
----
第三节 科技情报与交流
----
第四节 经费管理
--
第三章 科技推广与成果
----
第一节 科技推广
----
第二节 主要科技成果
--
第四章 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技术培训
----
第三节 学术交流
----
第四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
--
第五章 地震测报与防御
----
第一节 地震测报
----
第二节 防震抗震
第二十七卷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县城
----
第一节 县城简况
----
第二节 街巷
----
第三节 公署
--
第二章 城市建设
----
第一节 城市规划
----
第二节 市政工程
----
第三节 公用事业
----
第四节 房产管理和建设
----
第五节 城市绿化
----
第六节 城市管理
----
第七节 建筑业
--
第三章 村镇建设
----
第一节 集镇建设
----
第二节 居民点建设
--
第四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监测
----
第二节 环境污染
----
第三节 污染治理
第二十八卷 劳动 人事 民政
--
第一章 劳动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工资
----
第三节 劳动保险
----
第四节 劳动保护
--
第二章 人事
----
第一节 干部录用
----
第二节 干部管理
--
第三章 民政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三节 救灾 救济
----
第四节 社会福利
----
第五节 婚姻登记
----
第六节 军事供应
----
第七节 地名普查与管理
第二十九卷 宗教 民俗 方言
--
第一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五节 天主教
--
第二章 民情风俗
----
第一节 生活民俗
----
第二节 节日民俗
----
第三节 庙会
----
第四节 民间禁忌
----
第五节 社会新风
--
第三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语法
----
第四节 音标举例
第三十卷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霍去病
----
金日(石单)
----
窦融
----
邓训
----
第五访
----
郭荷郭璃
----
呼延平
----
沮渠蒙逊
----
韩褒
----
阴世师
----
裴矩
----
赵武孟 赵彦昭
----
李汉通
----
乌承耽 乌承恩
----
乌重胤
----
庞特勒
----
董文用
----
昂吉尔
----
杨博
----
赵锦
----
陈瑗
----
刘宽
----
米喇印
----
张勇
----
康泰 康海
----
王朝辅
----
高孟
----
刘宏善
----
马羲瑞
----
魏勋
----
马良柱
----
陈史 陈秀全 陈秀勤
----
张坦议
----
曹毓瑞
----
王廷赞
----
王珊苔
----
苏宁阿
----
阿应麟
----
刘尚龄
----
田大武
----
左宗棠
----
何琯
----
曹学禹
----
毛升汉
----
冯琳
----
王莲清
----
王九卿
----
王之佐
----
陈守忠
----
白册侯
----
余炳元
----
马凤图
----
高金城
----
牟玉光
----
李志 丁毓秀
----
刘芳
----
高登云
----
王朝贵
----
李源逢
----
苟志英
----
王泽喜
----
袁定邦
----
徐树文
----
李维先
----
韩渊
----
詹发弟
----
武继斌
----
吕鹤年
----
储辉宗
--
第二章 人物选介
----
王俏
----
王力生
----
王应文
----
王炳书
----
孔庆云
----
田 瞳
----
司克纲
----
刘伶
----
刘万成
----
刘尚武
----
成守仁
----
许大椿
----
宋英
----
宋爱华
----
李萍
----
李希玉
----
李学勤
----
李朝柱
----
李道德
----
张玉莲
----
张浩廉
----
陈生蕃
----
周光汉
----
范安民
----
胡有全
----
赵成学
----
饶赛华
----
贺潜源
----
唐丰年
----
党建国
----
袁国祥
----
曹承平
----
鲁玲
----
傅辉恩
----
管作武
----
熊新恩
----
薛金花
--
第三章 人物表
第三十一卷 艺文
--
第一章 文录
--
第二章 诗词
附录
--
一、毛泽东致张治中函
--
二、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祖国雄伟的在世界上站起来了
--
三、国务院关于同意甘肃省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给甘肃省人民政府的批复
--
四、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 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
--
五、张掖县 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关于成立编写张掖地方志机构议案的决定
--
六、中共张掖市委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张掖市科技兴农综合经营实施方案》的通知
--
七、甘肃巡抚都御史廖逢节砖包甘州镇城疏
--
八、弱水流沙辨
--
九、荷戈纪程(节录)
--
十、重刊甘镇志序
--
十一、甘州府志序
--
十二、新修张掖县志弁言
--
十三、张掖大佛寺的藏经
编后记
《张掖市志》印刷单位名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