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宝鸡市古代道路的开辟和建设情况以及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等。
出版时间:
1988年05月
目录
封面
宝鸡古代道路志
宝鸡市公路交通史志编写领导小组
图片
--
题词
--
秦蜀咽喉——大散关(采自《宝鸡画册》)
--
陈仓道北口益门镇的益门桥(丁晨摄)
--
褒斜道北口今貌谷口为石头河水库大坝(丁晨摄)
--
陈仓道二里关的『古大散关』题字(丁晨摄)
--
褒水与斜水相近处的衙岭今太白县五里坡(丁晨摄)
--
褒斜道衙岭上的“丫岭庙”前的旗杆柱石(丁晨摄)
--
褒斜古桟道遗迹(采自《宝鸡画册》)
--
太白县王家垅乡西坝村附近的褒斜道栈孔遗迹(丁晨摄)
--
唐文川道松岭驿与连云驿间的八里坂(丁晨摄)
--
唐文川道青松驿今貌(丁晨摄)
--
陇县史家铺附近回中道旁的古烽火台(丁晨摄)
--
陇关道上的安戎关遗址(丁晨摄)
--
长安—陇州道上的塔寺桥(丁晨摄)
--
宝鸡市茹家庄出土的西周车复原图(宝鸡市北首岭博物馆藏)
--
秦始皇陵出土的二号铜车马(安车)
序
目录
概述
第一章古代道路的开辟
--
第一节周人之路
----
一、周族迁徙之路
------
图① 周族迁徙路线示意图
----
二、周人军事攻伐之路
------
(一)北逐(犭严)狁路线
--------
图2 周文王“北逐(犭严)狁”路线示意图
------
(二)西攘混夷路线
------
(三)建毕邑、灭崇国路线
--------
图3 周文王“西攘混夷”路线示意图
--------
图4 周文王灭崇国进军路线示意图
----
四、西周的封国朝贡之路
------
图5 周至芮、虞、莘、黎路线示意图
------
图6 西周时期关中西部侯国采邑间交通示意图
--
第二节秦人之路
----
一、秦国以平阳为中心的交通路线
------
图7 秦国以都城平阳为中心的东、西交通路线示意图
----
二、秦国以雍城为中心的交通路线
------
图8 秦国以雍城为中心的交通路线示意图
第二章陈仓故道
--
第一节陈仓故道释名
--
第二节秦、汉、三国时期的陈仓故道
----
一、秦蜀商业贸易之路
----
二、刘邦“暗度陈仓”、“北定三秦”之路
----
三、曹操征张鲁、诸葛亮围陈仓之路
----
四、西魏达奚武出兵之路
--
第三节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凤翔、凤州、兴州道
----
一、故道北段的战争风云
----
二、故道驿程及驿站设置
--
第四节元、明、清时期的故道北段
----
一、元代的驿路及驿站设置
----
二、明代的驿路及驿站设置
----
三、清代的官路及驿站设置
第三章褒斜栈道
--
第一节商、周时期褒斜道的始通
--
第二节战国、秦、汉时期褒斜栈道的开辟
----
图9 汉、魏褒斜道示意图
--
第三节唐、五代时期褒斜道的改线
----
一、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重置斜谷路馆驿
----
二、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裴度奏修斜谷道及馆驿
----
三、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归融修散关、凤州、褒斜道
----
四、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郑涯开文川谷道
----
五、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封敖复修斜谷旧道
----
六、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晋晖修栈道
----
七、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修斜谷阁道
------
图10 唐代褒斜道、文川道示意图
--
第四节宋、元、明、清时期的褒斜道
----
图11 明、清时期小河口道示意图
第四章连云栈道
--
第一节连云栈的开辟、利用
--
第二节由栈道变碥路
--
第三节驿程及驿站设置
----
一、元代由凤翔府至兴元路的驿程及驿站设置
----
二、明代“北栈”的驿程及驿站设置
----
三、清代“北栈”的地貌、驿程及驿站设置
------
图12 明、清时期连云栈道示意图
第五章长安·凤翔·陇坂道
--
第一节秦人去“西垂”之路
--
第二节西周时期“周原”东、西道路的开辟
--
第三节秦代咸阳到陇西郡间驰道线的形成
--
第四节汉、唐时期通西域之路——“丝绸之路”南道
----
一、汉代的陇坂道
------
(一)汉武帝“通回中道”
------
(二)陇关道
--------
图13 汉代回中道、略阳道、陇关道示意图
----
二、唐代的长安·陇州道
------
图14 唐代陇州道示意图
--
第五节宋、元、明、清时期的汧陇道
----
图15 宋代“秦凤路”交通示意图
----
图16 元代陇关道驿站设置示意图
----
图17 清代汧陇道驿、铺设置示意图
第六章境内分支路线
--
第一节长安至凤翔干道上的支线
----
一、长安至麟游县的路线
------
图18 唐代长安至九龙宫驿路示意图
----
二、凤翔北侧的山涧通道
------
(一)凤翔通向麟游的谷道,主要有南北两条,都是由纵横交错的溪谷相通接,绕一些大湾而至麟游。
--------
图19 凤翔府通麟游县诸谷道示意图
------
(二)凤翔通向泾州的谷道
----
三、南由路(安夷关道或汧陇南道)
------
图20 元代凤翔府至泾州驿站示意图
------
图21 南北朝、隋、唐时期“南由路”示意图
--
第二节斜谷道上的支线
----
一、绥阳小谷道
----
二、虢川至凤翔小道
----
三、河池关至凤县小道
------
图22 清代以前虢川、桃川至凤翔府路线示意图
--
第三节陈仓故道上的分支路线
----
一、唐仓道
------
图23 汉、唐、明、清时期河池关至凤州通道示意图
------
图24 隋、唐、五代时期“唐仓路”示意图
----
二、陈仓沟道
------
图25 《汉中府志》黑河图
第七章交通运输工具
--
第一节车
----
一、车的创制和普遍使用
----
二、周代车的种类
------
(一)大车、役车
------
(二)路车、乘车
------
(三)田车(田猎之车)
--------
图26 驾车狩猎图(采自兰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
------
(四)戎车(战车或兵车)
--------
图27 甲骨及金文的“车”字(采自兰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
--------
图28 甲骨文中的三个“车”字(都有两个轮)(采自刘仙洲《从车的发明谈到木牛流马》)
----
三、西周车的结构、形制
------
图29 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早期第2号车马坑第2号车复原图和第1号车的马饰复原图(采自北京大学历史系考
------
图30 周代驷马车综合复原图(采自《考古》1980年第5期)
----
四、从秦始皇陵区出土的“铜车马”看秦朝的车
------
图31 六辔系结法示意图
------
图32 战车图像中所见的辔(左·美国弗利尔艺术馆所藏铜洗;右·故宫博物院所藏战国铜器残片)
----
五、汉、晋以后车的发展
------
(一)乘车
--------
图33 孝堂山石祠画像中的车辕(輈)(采自《考古》1980年第5期)
--------
图34 山东福山东汉画像石中车上所见的“加固杆”(采自《考古》1980年第五期)
------
(二)载重货车
----
六、独轮车的创制
------
图35 辘车(独轮车)模型(采自史树青《有关汉代独轮车的几个问题》,《文物》1964年第6期)
------
图36 成都附近的鸡公车(采自刘仙洲《我国独轮车的创始时期应上推到西汉晚年》,见《文物》1964年6
--
第二节骑、驮
----
一、骑风的兴起
----
二、汉代骑的发展
----
三、唐朝的骑、驮
----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骑、驮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