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乡志

卢沟桥乡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 《卢沟桥乡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公正地记述卢 沟桥乡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为丰台区卢沟桥乡辖区范围。本志记述年代,上限力求上 溯到事物发端,下限截止于2010年12月31日。 三、本志记述内容详今略古,以记述新中国建立后的内容为主,突出地方特点和时 代特色。实事求是地记述全乡的历史与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四、本志的资料征集与志稿撰写,遵循兼容并包的原则。注重历史文献价值,突出 地方人文特色,凡涉及与乡辖区有关的文化、风俗、社会、经济的历史资料尽量做到全面 展示。 五、本志以记述乡属单位的内容为主,兼顾乡辖区内其他内容,依据历史阶段和实 际需要进行取舍。 六、因卢沟桥乡在历史上名称和地理归属较为复杂,故本志将1958年前的卢沟桥乡 地域称之为“卢沟桥地区”;1958年至1983年,称之为“人民公社”或“公社”;1983年 至1987年,称之为“卢沟桥农村办事处”;1987年后,称之为“卢沟桥乡”。卢沟桥乡地 域范围,通常称“乡辖区内”或“乡辖区”。 七、本志白概述、大事记和正文三部分组成。依据方志的“横排门类、纵贯始末” 的原则安排纲目。采用章、节、目三级结构,每章设有章下序。文字体裁分志、传、表、 录等,以志、表为主体,坚持横不缺项、纵不断限,依据资料情况安排时间跨度。 八、 《大事记》的记述以编年体为主,对J:某些经过一段较长时间而完成的事物, 采用编年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方式记述。 九、人物传记编写,遵循生不立传原则,人物收录范围包括:出生或安葬于乡辖区 内的名人以及在乡辖区内长期活动或工作的名人,分为政界、军事、治水、革命英烈、劳 动模范、文化名人6类项。 十、本志所记述的年份,民国以前均标注朝代和年号,具体年份用汉字书写,并括 注公元纪年;民国时期的年代,标注民国XX年,具体年份用汉字书写,并括注公元纪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用公元纪年。本志称“新中国成立前(后)”,系指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前(后)。年代前未注明世纪的即为20世纪。 十一、本志采用数据,以区、乡统计部门数据为准:统计部门遗缺的由主管业务部 门提供,另外参考政府部门公开的统计数字,经甄别后加以采用。 十二、本志使用语体文,记述体。做到“述而不论”,详略得当。记载地名、机构 名称等均用当时的通称,部分古旧地名第一次出现时,加注今名。 十三、本志所提市、区,除特别说明外,均指北京市、丰台区。 十四、 “卢沟桥”旧时写成“芦沟桥”,本志除引用外,均用现在写法“卢沟 桥”。 十五、本志计量单位,一般采用1982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单位》。但 考虑到方志的历史资料性特点,有些计量单位采用旧制,如耕地面积单位用“亩”,粮 食、蔬菜产量用“亩产xxx斤”等。 十六、本志专用名词较长者,首次出现用全称,后重复出现用简称。 十七、为便于读者阅读,本志对于部分历史名词、专业名词及个别特殊说明之处以 注解方式加以说明。 十八、本志资料大部分来源于市、区、乡档案室、图书馆,1日志及各单位文字资 料、口碑资料,经甄别后入志,志书中不一一注录出处。

内容时限: -2010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卢沟桥乡志》编委会

凡例
图片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地理建置
-- 第一节 建置
-- 第二节 辖村
第二章 自然
-- 第一节 环境
-- 第二节 野生动植物
-- 第三节 自然灾害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演变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第三节 人口控制
第四章 党派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
-- 第二节 国民党三青团
-- 第三节 团体
第五章 政事
-- 第一节 政权机构
-- 第二节 施政
-- 第三节 人事
-- 第四节 民政
-- 第五节 社会事务
第六章 议事
-- 第一节 人大代表
-- 第二节 乡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第七章 司法与治安
-- 第一节 司法
-- 第二节 治安
第八章 军事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兵役
-- 第三节 民兵预备役部队
-- 第四节 国防教育
-- 第五节 人防工程
-- 第六节 历代战事
-- 第七节 古代演炮
第九章 经济
-- 第一节 经济概貌
-- 第二节 卢沟桥农工商联合总公司
-- 第三节 农业
-- 第四节 工业
-- 第五节 商贸
-- 第六节 服务业
-- 第七节 财政与金融
-- 第八节 综合经济管理
第十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城市建设规划
-- 第二节 住房建设
-- 第三节 丽泽金融商务区建设
-- 第四节 道路建设
-- 第五节 交通与通讯
-- 第六节 园林绿化
-- 第七节 公用事业
-- 第八节 环境卫生与环境保护
-- 第九节 城乡综合治理
第十一章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文明创建活动
-- 第三节 共建活动
-- 第四节 文明素质工程
-- 第五节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十二章 文化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文化场馆
-- 第三节 文化活动
-- 第四节 广播电视
--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六节 卢沟文化
第十三章 文物古迹与文献
-- 第一节 卢沟胜迹
-- 第二节 寺庙佛塔
-- 第三节 古坟墓
-- 第四节 碑刻
-- 第五节 地下文物
-- 第六节 图书文献
第十四章 科技
-- 第一节 机构和队伍
-- 第二节 科技活动
-- 第三节 科技管理
第十五章 教育
-- 第一节 教育机构
-- 第二节 教育教学
-- 第三节 教育管理
第十六章 体育与卫生
-- 第一节 体育
-- 第二节 医疗卫生
第十七章 社会生活与风俗
-- 第一节 人民生活
-- 第二节 社会习俗
-- 第三节 方言、谚语
-- 第四节 民间传说故事
第十八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
-- 第二节 人物表
编后记
资料主要来源及供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