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志 党政群团卷

鞍山市志 党政群团卷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鞍山市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政府组织、政协组织、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发展的历史以及各项工作情况等。

内容时限: 1840-1985

出版时间: 1993年12月

目录

封面
鞍山市志 党政群团卷
鞍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副主任、顾问
《鞍山市志·党政群团卷》
图片
-- 站前风光
-- 城市部分建筑群
-- 炼铁
-- 鞍钢高炉群
-- 1965年刘少奇、陈毅周志视察鞍钢
-- 1962年周恩来同志视察鞍钢
-- 朱德(前排左三)、董必武(前排右二)等同志,在原市委第一书记杨士杰(前排右一)、原第二书记袁振(前排
-- 1978年9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原市委第一书记沈越(前排右一)、原市委书记李东冶(后排左一)陪同下视
-- 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主批示的《鞍钢党法》
-- 中共鞍山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会场
-- 原市委书记殷渊,原市委副书记、原市人大主任许西, 原市委副书记、原市长张健中在第六屇党代大会主席台
-- 1954年首届市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代表全体合影
-- 原市长李维民在共青团鞍山市代表大会上致词
-- 中国新民主主羲青年团鞍山市首屇代表大会会场
-- 市政协召开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社会人士座谈并征求意见
-- 鞍山市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会场
-- 中共鞍山市委办公楼
-- 市人民政府办公楼
-- 市人大常力委员会办公楼
-- 市政协办辨公楼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鞍山币委、市人民政府作出一系列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图为政府文件的一部分
-- 农业丰收
-- 鞍山化机毛纺编织厂
-- 1952年4月5日,原市长方治平在全市清明节悼念烈士纪念大会上讲话
-- 1959年革命烈士纪念大会会场
-- 鞍山烈士纪念馆
-- 革命烈士纪念碑
-- 为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后,市政府为保护工厂、保护民族工商业和保护技术人员相继发出的布告
-- 全市人民庆祝鞍山和全东北解放大会会场
-- 全市人民欢庆194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会场
-- 全市人民庆祝建国十周年游行
-- 原中共鞍山市委书记杨春茂在一次奖励模范会上说:我们要很好的爱护用流血换来的荣誉
-- 1949年上半年,中共鞍山市委连续发出关于职工工作的决定、关于发展党员的决定、关于发动鞍钢全体职工开
-- 原市长刘云鹤回访鞍山时留影
-- 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先后发出指示,要求召开区、村人民代表大会、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人
-- 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 图为庆祝大会会场和林枫主席讲话
-- 中共鞍山市委作出《关于献交器材的决定》。图为搬运献交器材的吊车和马车
-- 图为韩天石报告稿
-- 图为鞍钢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第七号炼钢炉“三大工程”开工典礼会场外景
-- 尼崎市日中友好代表团到鞍参观
-- 鞍山市和英国设菲两德市绍为友好城市签字仪式
-- 1983年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人接见日本客人
-- 政府命名的部分英雄模范
---- 孟泰 1948年在恢复鞍钢生产中贡献突出,被评为全国、省、市著名劳动模范,是鞍山工人阶极的突出代表
---- 张明山 1950年研制轧机“反图盘”成功,实行小型线材轧制自动化,1953年市政府命名为特等劳动模范
---- 王崇偷1953年创造“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四年任务,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为全国、省、市著名
---- 李绍奎炼钢能手,全国先进生产者和省、市著名劳动模范
---- 宋学文鞍钢电修厂工人工程师,被誉为“电机华佗”,为全国、省、市著名劳动模范
---- 王秀兰 鞍钢耐火材料厂职工家属,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省、市著名劳动模范
---- 赵成顺鞍钢半连轧厂高极工程师,他在改造半连轧捲板机等设计中成绩突出,被评为省、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冶
---- 欧阳代娜 鞍山市第十五中学特级教师,因改革教学方法成绩突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 李春玲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省经济战线优秀共产党员、省特等劳动模范,获全国“五一”
---- 倪亦方鞍山市化工二厂厂长、高极工程师、先进知识分子,1985年被命名为市劳动模范
---- 王国珍海城市东房身村党支部书记,他率领村民改变山区面貌发展村办工业成绩突出,被评为省、市特等劳动模范
-- 原市委第一书记王鹤寿回访鞍山时留影
-- 原市委书记韩天石回访鞍山时留影
-- 原市委书记赵敏在1958年鞍山市青年纪念“七一”向技术文化革命进军大会上讲话
-- 原市委书记孙洪志深入基层检查1982年7月1日开的展人口普查活动
凡例
目录
综述
第一篇中国共产党鞍山市委员会
-- 概述
-- 第一章 中共鞍山市委员会建制
---- 第一节解放战争时期市委建制
------ 附:中共辽宁一、二地委和辽南一地委建制简况
----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市委建制
---- 第三节社会主义转变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市委建制
---- 第五节粉碎“四人帮”后市委建制
---- 第六节机构改革后市委建制
-- 第二章中共鞍山市历次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
----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三次党员代表会议
---- 第二节中共鞍山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 第三节中共鞍山市第二次代表大会
---- 第四节中共鞍山市第三次代表大会
---- 第五节 中共鞍山市第四次代表大会
---- 第六节 中共鞍山市第五次代表大会
---- 第七节中共鞍山市第六次代表大会
-- 第三章中共鞍山市委工作机构
---- 第一节解放战争时期市委工作机构
----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市委工作机构
---- 第五节实行工作重点转移后市委工作机构
-- 第四章纪律检查工作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纪检工作队伍
---- 第三节党员违纪案件检查审理
---- 第四节案件复查甄别与平反冤假错案
---- 第五节对党员进行纪律教育
---- 第六节受理来信来访
-- 第五章办公秘书工作
---- 第一节建制沿革
---- 第二节文书处理工作
---- 第三节文字综合工作
---- 第四节会务工作
---- 第五节协调工作
---- 第六节行政后勤工作
---- 第七节办公厅(室)机关建设
-- 第六章组织工作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党员数量及构成与分布
---- 第三节党组织发展状况
---- 第四节整 党
---- 第五节干部数量及构成与分布
---- 第六节干部培养选拔
---- 第七节干部培训
---- 第八节审干与核查
---- 第九节老干部工作
-- 第七章宣传工作
---- 第一节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
---- 第二节形势任务宣传
---- 第三节政治理论教育
---- 第四节精神文明建设
-- 第八章统一战线工作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推荐党外人士任职和贯彻政治协商制度
---- 第三节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 第四节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任务
---- 第五节落实统战政策
---- 第六节民族团结工作
---- 第七节宗教工作
-- 第九章干部教育培训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教学队伍建设
---- 第三节党员干部培训
-- 第十章县(市)、区、中直、省直、市直单位党组织
---- 第一节中共海城县(市)委建制
---- 第二节中共辽阳市委、辽阳县委
---- 第三节中共台安县委建制
---- 第四节 中共鞍山市各区区委建制
---- 第五节 中共鞍山钢铁公司委员会建制
---- 第六节 中共三冶公司委员会建制
---- 第七节机关、群团、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
-- 第十一章重大政事纪要
---- 第一节土地改革
---- 第二节抗美援朝
---- 第三节镇压反革命
---- 第四节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 第五节实现农业合作化
---- 第六节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 第七节开展“肃反”斗争
---- 第八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九节开展整风“反派右”运动
---- 第十节 “大跃进”
---- 第十一节大炼钢铁
---- 第十二节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十三节开展反“右倾”的整风运动
---- 第十四节改造农村“落后生产队”
---- 第十五节开展“五反”和“社教”运动
---- 第十七节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 第十八节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 第十九节平反冤假错案
---- 第二十节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十一节打击经济领域里的严重犯罪活动
---- 第二十二节80年代整党
第二篇鞍山市人民代表大会
-- 概述
-- 第一章市临时参议会
---- 第一节市临时参议会筹备委员会
---- 第二节市首次临时参议会会议
------ 附:国民党鞍山市临时参议会
-- 第二章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一节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章市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五节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六节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七节市革命委员会
---- 第八节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九节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章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常务委员会会议
---- 第三节决定重大事项
---- 第四节监督工作
---- 第五节人事任免
---- 第六节地方立法
---- 第七节代表联络工作
---- 第八节办理人民代表议案、意见、批评和建议
---- 第九节信访工作
---- 第十节外事活动
-- 第五章选 举
---- 第一节市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协商推举
---- 第二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选举
---- 第三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选举
---- 第四节1953年普选
---- 第五节1956年选举
---- 第六节1958年选举
---- 第七节1961年选举
---- 第八节1963年选举
---- 第九节1965年选举
---- 第十节1978年选举
---- 第十一节1980年指导县、区直接选举
---- 第十二节1984年指导县、区直接选举
------ 附一:鞍山市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 附二:鞍山市出席辽宁省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 附三:鞍山市出席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 第六章人民代表
---- 第一节、人民代表资格和任期
---- 第二节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 第三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活动
---- 第四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后的活动
-- 第七章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铁东区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铁西区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立山区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旧堡区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五节海城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六节台安县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篇鞍山市政府
-- 概述
-- 第一章旧政权、伪政权
---- 第一节建市前鞍山地方政权
------ 附:“满铁附属地”鞍山地方事务所
---- 第二节 日伪鞍山市公署
---- 第三节中华民国后期鞍山市政府
-- 第二章市人民政府
---- 第一节解放战争时期市人民政府
---- 第二节第一届市人民政府委员会
---- 第三节第二届市人民政府委员会
---- 第四节第一届市人民委员会
---- 第五节第二届市人民委员会
---- 第六节第三届市人民委员会
---- 第七节第四届市人民委员会
---- 第八节第五届市人民委员会
---- 第九节第六届市人民委员会
---- 第十节鞍山市革命委员会
---- 第十一节第八届市人民政府
---- 第十二节第九届市人民政府
---- 第十三节中共鞍山市人民政府党组
---- 第十四节 中共鞍山市人民政府机关委员会
-- 第三章市人民政府机构沿革
---- 第一节建国前市人民政府机构
---- 第二节新中国初期市人民政府机构
---- 第三节市人民委员会机构
---- 第四节市革委会机构
---- 第五节80年代市人民政府机构
-- 第四章市政府人事更迭
---- 第一节鞍山市长、副市长更迭
---- 第二节市政府正、副秘书长更迭
---- 第三节市直委办局人事更迭
---- 第四节市直企事业单位人事更迭
---- 第五节市金融机构人事更迭
---- 第六节邮电、电业局人事更迭
-- 第五章政务活动纪略
---- 第一节坚持为鞍钢服务
---- 第二节民主政治建设
---- 第三节公安民政工作
---- 第四节发展地方工业
---- 第五节农村经济建设
---- 第六节财贸金融工作
---- 第七节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 第八节教文卫体事业
---- 第九节发展科学技术
---- 第十节实行计划生育
---- 第十一节精神文明建设
---- 第十二节提高城乡人民生活
-- 第六章政府机关建设
---- 第一节机关廉政建设
---- 第二节精兵简政
---- 第三节勤俭办机关
---- 第四节调查研究和咨询服务
---- 第五节机关党组织建设
-- 第七章群众来信来访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信访数量与内容
---- 第三节重要决定与规章制度
---- 第四节综合研究
---- 第五节设立市长公开电话
-- 第八章外事工作
---- 第一节外事机构
---- 第二节外籍专家和实习生工作
---- 第三节外宾接待工作
---- 第四节友好城市
---- 第五节出访团组
-- 第九章侨务工作
---- 第一节侨务机构
---- 第二节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
---- 第三节侨务管理与服务
---- 第四节侨 汇
-- 第十章档案工作
---- 第一节档案工作沿革
---- 第二节组织机构
---- 第三节档案收集、征集和鉴定
---- 第四节档案管理
---- 第五节档案利用
---- 第六节档案干部
-- 第十一章地方志工作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队伍建设
---- 第三节市志规划与实施
---- 第四节重要记事
-- 第十二章县(市)区及基层政府
---- 第一节各区及县(市)政府
---- 第二节城区街政权
---- 第三节农村基层政权
第四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鞍山市委员会
-- 概述
-- 第一章鞍山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 第一节鞍山市第一届协商委员会
---- 第二节鞍山市第二届协商委员会
---- 第三节鞍山市协商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和重大活动
-- 第二章政协鞍山市历届委员会
---- 第一节政协鞍山市第一届委员会
---- 第二节政协鞍山市第二届委员会
---- 第三节政协鞍山市第三届委员会
---- 第四节政协鞍山市第四届委员会
---- 第五节政协鞍山市第五届委员会
---- 第六节政协鞍山市第六届委员会
---- 第七节政协鞍山市第七届委员会
---- 第八节政协机关机构设置
-- 第三章历届市政协的主要工作和活动
---- 第一节一至五届政协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和活动
---- 第二节六届政协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和活动
---- 第三节七届政协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和活动
-- 第四章政协工作组委员会
---- 第一节政协一至五届工作组
---- 第二节政协六届委员会工作组
---- 第三节政协七届委员会工作组委员会
---- 第四节历届政协工作组工作机构
-- 第五章政协提案委员会
---- 第一节一至五届市政协提案工作
---- 第二节六至七届市政协提案工作
-- 第六章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 第一节四至五届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 第二节六届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 第三节七届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 第七章政协学习委员会
---- 第一节一至五届政协学习委员会
---- 第二节六届政协学习委员会
---- 第三节七届政协学习委员会
-- 第八章落实政协委员政策工作
---- 第一节组织办事机构
---- 第二节全面落实政协委员政策
-- 第九章县区政协
---- 第一节政协铁东区委员会
---- 第二节政协铁西区委员会
---- 第三节政协立山区委员会
---- 第四节政协旧堡区委员会
---- 第五节政协海城县委员会
---- 第六节政协台安县委员会
第五篇其他党派
-- 概 述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鞍山市委员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组织建设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鞍山市委员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组织建设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三章中国民主建国会鞍山市委员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组织建设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四章 中国民主促进会鞍山市委员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组织建设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五章中国农工民主党鞍山市委员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组织建设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六章九三学社鞍山市委员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组织建设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七章中国国民党鞍山市党部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主要活动
第六篇群众团体
-- 第一章鞍山市总工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历次工会代表大会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二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鞍山市委员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历届团代表大会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附:鞍山市少年先锋队
-- 第三章鞍山市青年联合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历次代表大会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四章鞍山市学生联合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主要活动
-- 第五章鞍山市妇女联合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历届市妇女代表大会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六章鞍山市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主要活动
-- 第七章鞍山市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主要活动
-- 第八章鞍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主要活动
-- 第九章鞍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主要活动
-- 第十章鞍山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主要活动
-- 第十一章三民主义青年团鞍山市分团部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主要活动
大事记
-- 1915~1921年
-- 1923~1931年
-- 1932~1938年
-- 1939~1944年
-- 1945~1946年
-- 1947~1948年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63年
-- 1964年
-- 1965年
-- 1966年
-- 1967年
-- 1968年
-- 1969年
-- 1970年
-- 1971年
-- 1972年
-- 1973年
--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1977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编后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