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塘志

萧塘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用新的观点、古今资料和科学方法记载本乡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人物、文化和乡土风情。以“资政、教化、存史”为编写目的,厚今薄古,注重经济,详略有序。本志材料除摘自旧志记载外,绝大部份取自县档案馆、乡档案室及乡级机关各部门提供的资料。涉及社会风貌的内容,选用了部份民间口碑资料。凡引用古籍档案材料原文的,概用“据××载”、“参×××,,或“摘自××”注明。时间断限上限不限,追溯到各类事物开始之初,下限至1987年6月本书脱稿送审止。统计数据截止198

出版时间: 1988年04月

目录

封面
萧塘志
图片
-- 1.萧塘乡机关大门。
-- 2.萧塘镇南虹路西街街景
-- 3.横泾港水闸。
-- 4.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奖状。
-- 5.洗涤设备厂工人在加工零件。
-- 6.申星洗涤设备三厂生产的电脑控制全自动烫平机。
-- 7-8.电脑控制全自动洗涤脱水两用机。
-- 9.申星洗涤设备三厂正门。
-- 10.申星洗涤设备三厂设计生产的电脑控制全自动折叠机。
-- 11.申星洗涤设备二厂生产的电脑控制全自动干洗机。
-- 12.联办企业西渡织布厂。
-- 13.华美经编针织厂生产的茂叶牌针织内衣。
-- 14.浦达装饰公司装饰的舞厅。
-- 15.上海利康水质净化设备厂生产的水质净化、矿化、磁化设备。
-- 16.申星洗涤设备二厂生产的滚动式烘干机。
-- 17.工人在安装电子计算机线路板。
-- 18.西渡织布厂织布车间一角。
-- 19.萧塘砖瓦厂坯场。
-- 20.申星洗涤设备三厂生产的自动带锯床。
-- 21.萧塘镇北街一侧
-- 22.西渡口客渡、轮渡站。
-- 23.萧塘信用合作社营业楼。
-- 24.西渡煤炭码头。
-- 25.西渡口浦南路口。
-- 26.萧塘邮电支局营业厅。
-- 27.浦达装饰公司装饰的西式小餐厅。
-- 28.鸿宝医疗机械厂生产的制药专用设备。
-- 29.程河浜搪瓷厂生产的神怡牌铸铁搪瓷浴缸。
-- 30.浦达装饰公司装饰的宾馆大厅。
-- 31.电脑控制全自动洗涤脱水两用机获奖证书。
-- 32.织布女工在整理经纱。
-- 33.海市调温设备厂生产的的窗式空气调节器。
-- 34.萧塘灯泡厂生产的天鹅牌电珠。
-- 35.公谊兽药厂工人在配制兽药样品。
-- 36.公谊印刷厂工人在印刷机旁操作。
-- 37.程河浜搪瓷厂工人在生产搪瓷浴缸。
-- 38.孤独老人在乡敬老院安度晚年。
-- 39.鸿宝医疗机械厂生产的隧道烘箱。
-- 40.刘港村办中达仪表厂生产的数字温度控制仪。
-- 41.解放前殷实农户的住房。
-- 42.全乡人民捐款援建的新楼房。
-- 43.解放前贫苦农民住房。
-- 44.民兵集训。
-- 45.联合收割机在收割晚稻。
-- 46.承包者在养鱼塘内捕鱼。
-- 47.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奖状。
-- 48.试种甘蔗获得丰收。
-- 49.中共奉贤县委奉贤县人民政府、市农业局颁发给陈湾村的奖状。
-- 50.西渡织布生产的白坯布获得“上海优质出口商品”证书。
-- 51.萧塘乡奶牛场一角。
-- 52.明末爱国将领李待问墨迹。
-- 53.李待问画像。
-- 54.柘沥港(白庙港)上的“环秀桥”。
-- 55.萧塘镇上出土的古钱币。
-- 56-58.部分古钱币拓片。
-- 59.灯塔十队境内的“古秦塘桥”。
-- 60.萧塘中学学生在做生物实验。
-- 61.萧塘中学校门。
-- 62.萧塘中学教学楼。
-- 63.萧塘中心小学学生在做课间操。
-- 64.萧塘中心幼儿园小朋友在唱歌。
-- 65.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消灭血吸虫病纪念杯”。
-- 66.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奖状。
-- 67.地方文献《浦南白屋诗稿》等。
-- 68.北横河畔菜花黄。
-- 69.现代家庭摆设。
-- 70.八十年代农家住房。
-- 71.选购补品。
-- 72.北横河桥上亭。
-- 73.选购电视机。
-- 74.童车。
-- 75.渡口车成龙。
-- 76.现任乡党委委员。
-- 77.萧塘乡第十一届第一次人代会主席团。
-- 78.萧塘乡第一届农工商联合社理事会成员。
-- 79.《萧塘志》编写人员。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地理
-- 第一节 地形
-- 第二节 河流
-- 第三节 道路
---- 一、乡村道路
---- 二、公路
-- 第四节 土壤
-- 第五节 气侯
-- 第六节 人口
第二章 建置区划
-- 第一节 区划建置沿革
-- 第二节 代表会议
---- 一、乡、镇民代表会议
---- 二、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现在管辖范围和驻乡单位
---- 一、行政单位
---- 二、企事业单位
-- 第四节 村镇、地名
第三章 党派团体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一、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二、党员代表会议
---- 三、党委各部门的设置
---- 四、基层党总支和党支部
---- 五、驻乡市、县属单位中的党组织
-- 第二节 国民党
-- 第三节 群众团体
---- 一、三青团
---- 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附少先队)
---- 三、妇女联合会
---- 四、农民协会和贫下中农协会
---- 五、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
---- 六、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 七、个体劳动者协会
第四章 军事、公安、司法、民政
-- 第一节 军事
---- 一、明代
---- 二、清代
---- 三、民国期间
---- 四、解放后的军事武装
-- 第二节 公安
---- 一、解放前社会治安和警防组织
---- 二、解放后的公安工作
-- 第三节 民政、司法
---- 一、解放前的慈善机构和民事调解
---- 二、解放后的民政工作
---- 三、解放后民事纠纷调解
第五章 农业
-- 第一节 作物品种
---- 一、粮食作物
---- 二、棉花
---- 三、油料
---- 四、蔬菜
---- 五、果品
---- 六、绿肥、饲草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一、机构设置
---- 二、土地管理
---- 三、劳动管理
---- 四、粮秣管理
-- 第三节 栽培
---- 一、耕作制度
---- 二、主要农作物种植方法
---- 三、种子繁育
---- 四、植物保护
---- 五、施肥
---- 六、灌溉
---- 七、农机、农具
-- 第四节 收益与分配
-- 第五节 农业生产先进事迹
第六章 林牧副渔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和专业单位
-- 第二节 畜牧业
---- 一、养猪
---- 二、养牛
---- 三、养羊
-- 第三节 副业
---- 一、养免
---- 二、养禽
---- 三、养蜂
---- 四、养蚕
---- 五、养貂
---- 六、养地鳖虫
---- 七、河蚌育珠
---- 八、食用菌栽培
---- 九、水生植物
---- 十、花卉
---- 十一、药材
---- 十二、刺绣
---- 十三、草织品
---- 十四、劳务
-- 第四节 渔猎
---- 一、渔猎资源
---- 二、渔业生产
---- 三、狩猎
-- 第五节 林业
---- 一、林业资源
---- 二、林业生产
-- 第六节 林牧副渔先进事例
第七章 工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手工业
---- 一、家庭手工业
---- 一、手工业作坊
---- 三、手工业合作社
-- 第三节 乡办集体工业
-- 第四节 村办集体工业
-- 第五节 商办、校办、队办工业
-- 第六节 个体工业
-- 第七节 驻乡市、县属工业单位
-- 第八节 工业产品
第八章 交通、邮电、农村用电
-- 第一节 交通运输
---- 一、萧塘交通运输管理站
---- 一、奉贤县西渡运输装卸社
---- 三、西渡汽车站
---- 四、渡口
---- 五、金山石油化工总厂西渡码头
---- 六、浦南联合储运公司
-- 第二节 邮电
---- 一、机构设置
---- 一、邮电业务
-- 第三节 农村用电
第九章 商业
-- 第一节 商业管理机构
-- 笫二节 商店
---- 一、个体商店
---- 二、集体商店
---- 三、合作商店
---- 四、国营商店
-- 第三节 主要生产、生活资料供应
---- 一、生产资料供应
---- 二、生活资料供应
---- 三、部份商品的持殊供应方法
-- 第四节 粮油购销
---- 一、机构设置
---- 二、粮油收购
---- 三、粮油销售
---- 四、粮油调运
-- 第五节 其他购销业务
---- 一、棉花收购
---- 二、畜禽蛋购销
---- 三、蔬菜果品购销
---- 四、土产杂品购销业务
---- 五、物资储运
-- 第六节 工商行政管理
第十章 财政
-- 第一节 金融
---- 一、解放前的金融业
---- 二、解放后的金融业
-- 第二节 税务
---- 一、机构设置
---- 二、税收种类和税收业务
-- 第三节 农村财务管理
第十一章 水利
-- 第一节 开浚河道
-- 第二节 防汛排涝
---- 一、潮汐
---- 二、涵闸
---- 三、江堤
-- 第三节 桥梁、津渡
---- 一、桥梁
---- 二、津渡
第十二章 文化
-- 第一节 文化艺术
---- 一、文化事业单位
---- 二、群众文艺组织与活动
-- 第二节 体育
---- 一、群众体育组织
---- 二、群众体育活动项目
---- 三、业余体育运动会
---- 四、民间体育
-- 第三节 文物古迹
---- 一、出土文物
---- 二、古遗迹
---- 三、古树
-- 第四节 文征
---- 一、古籍
---- 二、民国期间见报的作品
---- 三、解放后县以上报刊登载文章
-- 第五节 语言
---- 一、方言
---- 二、谚语
---- 三、歇后语
---- 四、推广普通话
第十三章 教育
-- 第一节 教育制度
---- 一、教育方针与课程学制
---- 二、教学方法
---- 三、考试和招生制度
---- 四、教育经费
-- 第二节 学校和学校教育
---- 一、幼儿教育
---- 二、初等教育
---- 三、中等教育
---- 四、师资队伍
---- 五、勤工俭学
-- 第三节 成人教育
---- 一、业余教育组织
---- 二、业余学校
---- 三、文化补习
---- 四、技术培训
第十四章 卫生
-- 第一节 卫生组织与制度
---- 一、中医师公会萧塘事务所
---- 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三、卫生防疫
---- 四、妇幼保健
---- 五、农村合作医疗
-- 第二节 医疗机构
---- 一、诊所
---- 二、萧塘卫生院
---- 三、卫生室和医务室
---- 四、药店和中草药利用
-- 第三节 名医方技
---- 一、名医
---- 二、民间医术
---- 三、验方
第十五章 人物
-- 第一节 革命烈士
---- 陆金成
---- 李寿堂
---- 陈东才
---- 钱昌浦
---- 谢火琴
---- 朱宝君
---- 郭火祥
---- 方明生
---- 金水章
---- 姜作滨
---- 唐金寿
---- 金火根
---- 吴志军
---- 王寿良
---- 陈德才
---- 潘金明
---- 薛军贤
---- 谢木金
-- 第二节 乡绅官吏
---- 宋代
------ 卫上达
------ 卫开
------ 卫阗
------ 卫肤敏
------ 卫稷
------ 卫博
------ 卫藻
------ 卫泾
------ 卫沂
------ 卫洽
------ 卫洙
------ 卫价
------ 李邃
------ 卫谦
---- 明代
------ 卫青
------ 卫颖
------ 卫(錞)
------ 李伯玙
------ 李清
------ 李澄
------ 唐欢
------ 石英中
------ 李昭祥
------ 李伯春
------ 李叔春
------ 陈梦庚
------ 李安祥
------ 李逢申
------ 袁璜
------ 李继元
------ 袁定
------ 李绮
------ 李继晟
------ 李廷亮
------ 李先春
------ 何刚
---- 清代
------ 袁国梓
------ 李廷榘
------ 袁璇
------ 袁敬
---- 民国期间
------ 范钦翰
------ 李卓民
------ 李鼎山
------ 蒋志书
------ 李宗孟
-- 第三节 学者文苑
---- 宋代
------ 卫湜
------ 卫富益
---- 元代
------ 卫德辰
---- 明代
------ 李之楠
------ 陈正容
------ 韩范
------ 李南春
------ 陈肇元
------ 张瑞
------ 李待问
---- 清代
------ 袁和
------ 李深
------ 袁(火党)
------ 韩昭松
------ 韩楠
------ 袁禾
------ 蒋机秀
------ 李树昆
------ 顾栋善
------ 李雯
------ 李大中
------ 袁有成
------ 袁渤
------ 丁宜福
------ 袁仕仲
-- 第四节 技艺
---- 清代
------ 张振苞
------ 陈遇天
------ 韩雅量
------ 钱廷钧
------ 蒋钺
------ 李蕃
---- 民国期间
------ 宋亦亭
------ 张福生
------ 韩戴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宋秀南
------ 蔡冠洛
------ 薛寅生
------ 许荷生
-- 第五节 其他人物
---- 叶以清
---- 袁士忡
---- 袁维暨
---- 韩以增
---- 袁宗浩
---- 范用和
---- 范迪光
-- 第六节 在世知名人物
---- 一、党政军干部
---- 二、科技教育工作者
---- 三、先进模范人物
---- 四、海外知名人士
第十六章 风俗
-- 第一节 节日
---- 一、农历岁时祭祀
---- 二、公历节日
-- 第二节 礼仪习俗
---- 一、婚嫁
---- 二、丧葬
---- 三、孕育
---- 四、寿诞
---- 五、交往礼节
--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一、服饰
---- 二、饮食
---- 三、起居
---- 四、用具
---- 五、娱乐
---- 六、称谓
-- 第四节 生产习俗
---- 一、造房
---- 二、造桥
---- 三、田作
---- 四、其他
-- 第五节 迷信陋俗
---- 一、算命
---- 二、求签
---- 三、看风水
---- 四、攀鬼亲
---- 五、念经
---- 六、看鬼、问觋
---- 七、求子、求雨
---- 八、请灶、送夜客
---- 九、贴红纸
---- 十、赶天狗
-- 第六节 社会恶俗
---- 一、赌博
---- 二、吸毒
---- 三、绑票
---- 四、抢劫
---- 五、偷窃
---- 六、敲竹讧
---- 七、贿赂
---- 八、宿娼
---- 九、缠足
---- 十、弃婴
-- 第七节 新风尚
---- 一、慰问
---- 二、义务劳动
---- 三、抬金不昧
---- 四、助人为乐
第十七章 杂记
-- 第一节 宗教
---- 一、基督教
---- 二、佛教
---- 三、道教
-- 第二节 自然灾害
-- 第三节 掌故传说
-- 第四节 逸闻轶事
附录
编后记
编志工作人员名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