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晋商贸易文化、晋商民俗文化、晋商大院建筑文化、晋商与教育、戏曲和武术、晋商家族与人物、晋商研究述略等卷。
内容时限:
0000-2002
目录
封面
晋商文化旅游区志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清代金融商业中心——平遥古城
图片
--
榆次常家庄园
----
东北堡门
----
客房院夹牌楼
----
明清后街
----
贵和堂绣楼内景
----
静园小石潭琴心亭
----
石芸轩书院
----
常家祠堂
----
书院廊壁石雕、砖雕书法名帖
----
祠堂影壁松鹤延年砖雕
----
书院石雕门墩石
----
砖雕、木雕装饰
----
杏园一瞥
----
杏园——披风亭
--
太谷曹家大院
----
曹家大院全景
----
曹家三多堂大门
----
曹家大院甬道
----
统楼院
----
多福院前院
----
多子院(西院)客厅内景
----
多子院客厅梁枋彩绘
----
账房院客亦三多门
----
多寿院(东院)过厅
----
西偏院绣楼全景
----
西戏台院
----
东戏台院
----
曹氏节日堂会
----
①东院牡丹脊岭
----
②西偏院绣楼护栏:公鹤延年
----
③西大门内马头缠桩莲宝鼎马头
----
④西后院:百子婴戏雀替
----
⑤对门亭:二龙戏珠雀替
----
⑥西戏台院:垂花雀替
----
⑦西戏台院:垂花门楼
----
①一蔓千枝石雕护拦石(多子院)
----
②宝贵牡丹石雕护拦石(多子院)
----
③西院卧狮五福(蝠)捧寿柱础石
----
④西戏台院石雕狮子门墩
----
⑤中过厅麒麟送子马头
----
⑥门墩石狮
----
越南翠鸟羽毛镜
----
百寿大屏风
----
馆藏赵铁山书法真迹
----
黄白乌三金火车头钟表
----
馆藏陶瓷制品
--
祁县乔家大院
----
百寿照壁
----
夜景
----
室内陈设
----
二号院(明楼院)鸟瞰图
----
明楼院
----
明楼院侧景
----
四院偏院北眺
----
明楼院二道门门楼
----
明楼院外院北侧屋顶砖雕
----
大院屋顶
----
万人球
----
九龙灯
----
明楼院侧景
----
犀牛望月镜
--
祁县渠家大院
----
十一踩牌楼局部
----
明楼院十一踩牌楼
----
戏台院
----
十一踩牌楼正面右侧竹子砖雕
----
十一踩牌楼正面左侧梅花砖雕
----
石雕栏杆院
----
统楼院
----
养心斋
----
书房院
----
五进院北楼
----
五进院北楼砖雕(局部)
----
石雕栏杆院正屋若虚斋匾
----
大院宅门
----
西北院院门
----
戏台院石雕门狮
--
灵石王家大院
----
恒贞堡南堡门
----
视履堡东堡门
----
恒贞堡远眺
----
视履堡凝瑞居大门
----
大院一角
----
养正书塾石门
----
视履堡兰芳居花径
----
视履堡敦厚宅垂花门及影壁
----
视履堡桂馨书院内景
----
视履堡凝瑞居后院正窑德高望重匾
----
凝瑞居西绣楼前廓
----
绣楼室内(一)
----
绣楼室内(二)
----
凝瑞居厢窑绣楼
----
孝义祠祠门及孝义祠石牌坊
----
孝义祠石牌坊
----
孝义祠王氏列祖牌位
----
孝义祠石牌坊中额
----
镂雕木翼拱
----
视履堡南堡门木雕仪门
----
石雕辈辈封侯(猴)
----
视履堡南马道拴马桩
----
桂馨书院石雕匾额
----
桂馨书院西便门石雕
----
凝瑞居门前上马右
----
敦厚宅中院正厅柱础石
----
恒贞堡二龙戏珠石雕
----
视履堡中院石雕土地龛
----
敦厚宅影壁狮子滚绣球砖雕
----
视履堡镂空砖雕
----
凝瑞居后院仙鸡送子石雕
----
文庙午壁局部
----
静升文庙魁星楼及双面镂鲤鱼跃龙门午壁
----
文庙大成典
----
文庙洋池
----
凝瑞居正门翁方纲题大匾
----
静升文庙魁星楼
----
文庙石雕棂星门
--
日升昌票号旧址
----
日升昌票号后院
----
日升昌票号铺面
----
日升昌票号中厅
----
日升昌票号前院
----
日升昌票号大掌柜房
----
日升昌票号栏柜房
----
账本、信稿
----
汇票
--
平遥明清商业街
----
平遥古城鸟瞰
----
镖局走镖(表演)
----
明清街景
----
琳琅满目的古玩
----
幽深的古巷
----
协同庆票号门面旧址
----
长升源黄酒铺
--
祁县晋商老街
----
晋商老街东门牌楼
----
明清家具博物馆(原集生义商号旧址)
----
东大街
----
西大街谦和诚旧址
----
街景
----
长裕川茶庄南院青石立体浮雕院门
----
长裕川茶庄展室
----
长裕川茶庄大门
----
珠算博物馆(渠家账房院)
----
周算盘制作的丹枫阁模型
----
珠算博物馆最长的算盘
----
镖师用宝刀式算盘
----
蝙蝠算盘
----
北魏瓜型陶釉秤砣
----
度量衡博物馆(渠本翘故居)
----
度器展室
----
衡器砝码
----
量器展室
----
晋商镖局博物馆(渠家大院牛房院)
----
明清家具博物馆茶室
--
旅游文化活动
----
春意盎然闹元宵
----
榆次晋商文化广场
----
第一届晋商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
首届平遥国际摄影节数千名中外摄影家、图片商、媒体记者聚焦平遥古城
----
摄影节开幕式
----
2001年形意拳国际邀请赛开幕式
----
晋商社火节
----
民间艺人正在精心制作“南庄架火”
----
背棍
----
铁棍
----
铁棍
--
晋中市交通图
--
晋商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分布图
--
晋中市旅游资源图
--
相邻和周边景点
----
榆次区
------
晋商文化街
------
榆次乌金山
------
城隍庙戏台、东楼、玄鉴楼
------
清虚阁
------
榆次老城街景
------
榆次老城县衙
----
太谷县
------
白塔
------
鼓楼
------
孔祥熙宅院花园
------
曹氏三晋川账庄旧址
------
志诚信票号旧址
------
曹氏砺金德账庄旧址
----
平遥县
------
北门外景
------
城墙
------
双林寺自在观音彩塑
------
双林寺菩萨殿悬塑
------
双林寺牌坊
------
镇国寺
------
城隍庙
------
财神庙
------
文庙祭孔典礼
------
平遥推光漆器:彩绘四页小桌屏
------
堆鼓描金彩绘插座屏
----
介休市
------
绵山
------
绵山水涛沟
------
绵山抱腹岩云峰寺
------
绵山介子推母子像
------
绵山云海
------
玄神楼
------
后土庙
------
张壁古堡
------
国内罕见的明万历四十一年(1913年)琉璃碑
------
张壁古堡门
----
和顺县
------
松烟走马槽
------
走马槽古长城
----
灵石县
------
灵石亭
------
红崖沟
------
石膏山风光
------
西许村周槐
------
资寿寺十八罗汉彩塑(部分)
------
资寿寺尊天阁及甬道
----
寿阳县
------
五峰山龙泉寺窑洞式庙宇
------
清代祁隽藻题字(寿阳方山,又称神福山、神蝠山)
------
尹灵芝烈士塑像
------
寿阳县尹灵芝烈士陵园
------
尹烈芝烈士纪念馆大门
----
昔阳县
------
大寨
------
大寨团结沟渡槽及塘坝
------
石马寺石刻造像(北魏)
------
石马寺造像
------
三教河风景区天生桥
----
榆社县
------
云竹水库
------
文峰塔
------
北魏线雕石棺
------
剑齿象牙齿化石
------
大唇犀化石
------
外国专家考察榆林社古脊椎动物化石
----
左权县
------
今日麻田
------
麻田邓小平旧居
------
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大门
------
十字岭左权将军殉难处
------
左权将军纪念馆
------
左权龙泉山
--
省外晋商会馆
----
苏州全晋会馆大门
----
苏州全晋会馆戏楼
----
戏楼窟窿式天花
----
戏楼木雕饰品
----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戏楼
----
聊城山陕会馆大门
----
大门门柱
----
河南赊旗山陕会馆大拜殿
----
赊旗山陕会馆悬鉴楼戏台匾额
----
赊旗山陕会馆悬鉴楼戏台匾额
----
赊旗山陕会馆琉璃照壁
----
河南赊旗山陕会馆悬鉴楼戏台
----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牌楼
----
安徽毫州山陕会馆
山西省旅游景区志丛书总编委会
《晋商文化旅游区志》编委会
总序
本志编纂说明
目录
卷一 总述
卷二 晋中市概况
--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社会状况
----
第一节 位置境域与建置沿革
----
第二节 自然环境
----
第三节 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
第四节 交通状况
--
第二章 地方名产
----
第一节 传统土产
----
第二节 历史名产
----
第三节 新兴优质产品
--
第三章 民俗风情
----
第一节 传统民俗
----
第二节 社火活动
----
第三节 民间美术
--
第四章 旅游产业
----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景点分布
----
第二节 旅游开发
----
第三节 旅游机构
----
第四节 宾馆饭店
----
第五节 旅游文化活动
卷三 榆次常家庄园
--
第一章 庄园概貌
----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规模布局
----
第二节 主要景观
----
第三节 建筑特色
----
第四节 历史变迁
--
第二章 精品观赏
----
第一节 常氏祠堂
----
第二节 贵和堂宅院
----
第三节 石芸轩书院
----
第四节 静园
----
第五节 门式、窗饰与三雕、彩绘
----
第六节 影壁照壁
----
第七节 翰墨八宝
----
第八节 楹联匾额
--
第三章 专题展览
----
第一节 常氏简史馆
----
第二节 三雕彩绘艺术馆
----
第三节 “华夏文明看山西”大型历史文化展
--
第四章 家族源流
----
第一节 家族谱系
----
第二节 贸易世家
----
第三节 教育世家
----
第四节 文化世家
--
第五章 商海沉浮
----
第一节 常威创业发家
----
第二节 北常外贸集团
----
第三节 南常内贸集团
----
第四节 经营金融业务
----
第五节 投资近代工业
----
第六节 重点商号、票号
----
第七节 经营管理方略
--
第六章 旅游活动和服务设施
----
第一节 旅游活动
----
第二节 服务设施
卷四 太谷曹家三多堂大院
--
第一章 宅院概貌
----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规模布局
----
第二节 建筑特色
----
第三节 历史变迁
--
第二章 精品观赏
----
第一节 建筑精品
----
第二节 门式、窗饰和三雕、彩绘
----
第三节 家藏珍宝
--
第三章 专题展览
----
第一节 曹氏简史馆
----
第二节 明清家具展
----
第三节 华北第一名笔——赵铁山书法展
----
第四节 明清瓷器馆
--
第四章 家族源流
----
第一节 家族谱系
----
第二节 贸易世家
----
第三节 家族教育
----
第四节 文化名人
--
第五章 商业兴衰
----
第一节 从朝阳创业到走向极盛
----
第二节 极盛时期的曹氏商业金融网
----
第三节 商业和金融业管理
----
第四节 经营策略与手段
----
第五节 曹氏商业的衰落
卷五 祁县乔家大院
--
第一章 大院概貌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规模格局
----
第三节 建筑特色
----
第四节 历史变迁
--
第二章 精品观赏
----
第一节 明楼院
----
第二节 百寿图砖雕照壁
----
第三节 砖雕《省分箴》
----
第四节 土地祠砖雕
----
第五节 馆藏精品
--
第三章 专题展览
----
第一节 生活习俗系列展览
----
第二节 商业习俗展
----
第三节 乔家爱国爱乡专题展
----
第四节 民间艺术展
--
第四章 家族源流
----
第一节 家族世系
----
第二节 乔氏商业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大德恒、大德通票号的辉煌
--
第五章 相关景点
----
第一节 中共祁县县委建立地
----
第二节 中华周易民俗文化宫
卷六 祁县渠家大院
--
第一章 大院概貌
----
第一节 规模布局
----
第二节 建筑特色
----
第三节 历史变迁
--
第二章 精品观赏
----
第一节 五进院
----
第二节 戏台院
----
第三节 牌楼院
--
第三章 晋商文化博物馆
----
第一节 晋商发展史展览
----
第二节 晋商著名商号与家族简况展
----
第三节 商界盛事展
----
第四节 晋剧渊源展
--
第四章 商业世家
----
第一节 家族谱系
----
第二节 渠氏商业
----
第三节 渠家票号
----
第四节 渠家人物
卷七 灵石王家大院
--
第一章 宅院概貌
----
第一节 位置环境
----
第二节 规模布局和主要建筑
----
第三节 建筑特色
----
第四节 历史变迁
--
第二章 精品观赏
----
第一节 建筑佳品
----
第二节 门窗式样与“三雕”饰品
----
第三节 院藏珍品
----
第四节 楹联匾额
--
第三章 专题展览
----
第一节 王氏博物馆
----
第二节 子乔阁与祭祖堂
----
第三节 静升王氏族史馆
----
第四节 静升王氏名贤阁
----
第五节 王梦鹏孝行义举雕塑馆
----
第六节 场院与作坊民俗展示
--
第四章 家族简史
----
第一节 家族谱系
----
第二节 商海沉浮
----
第三节 仕途宦迹
----
第四节 重教崇文
----
第五节 善行义举
----
附录:现代和当代王氏家族后裔简况
--
第五章 旅游活动与服务
----
第一节 文化活动
----
第二节 旅游服务
----
第三节 周边景点
卷八 平遥日升昌票号旧址
--
第一章 票号旧址
----
第一节 规模布局和历史变迁
----
第二节 建筑特色
----
第三节 历史遗存实物观赏
--
第二章 中国票号博物馆
----
第一节 日升昌票号旧址专题展览
----
第二节 日新中票号旧址专题展览
--
第三章 日升昌票号
----
第一节 发展历史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第三节 财东李氏家族
----
第四节 著名掌柜
----
附录:李氏家族其它商号、票号及达蒲李家大院简介
卷九 平遥明清商业街
--
第一章 街市概貌
----
第一节 平遥古城述略
----
第二节 商业街建筑概况
----
第三节 商业街行业分布
--
第二章 名老字号遗址
----
第一节 明代创立的铺号
----
第二节 清代创立的铺号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创立的铺号
--
第三章 博物馆
----
第一节 票号类博物馆
----
第二节 古旧家具类博物馆
----
第三节 镖局博物馆
----
第四节 漆器艺术博物馆
--
第四章 购物食宿
----
第一节 购物商店
----
第二节 餐饮饭店
----
第三节 宾馆客栈
卷十 祁县晋商老街
--
第一章 祁县古城概况
----
第一节 建城史略
----
第二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第二章 晋商老街建筑
----
第一节 晋商老街的维修整治
----
第二节 商街建筑特色
--
第三章 名老字号遗址
----
第一节 古城字号历史分布
----
第二节 茶庄遗址
----
第三节 票号遗址
----
第四节 钱庄银号当铺遗址
----
第五节 绸缎庄杂货店遗址
----
第六节 烟店药铺遗址
----
第七节 炉食饭店遗址
--
第四章 博物馆
----
第一节 茶庄博物馆
----
第二节 珠算博物馆
----
第三节 雨楼明清家俬博物馆
----
第四节 度量衡博物馆
----
第五节 镖局博物馆
--
第五章 商街名吃
----
第一节 各种面食和焖干肉
----
第二节 六曲香酒与贾令熏肉
卷十一 晋中商帮兴衰
--
第一章 成长(明代)
----
第一节 晋商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共同商机
----
第二节 晋中商人的成长和活动情况
----
第三节 明代晋中商人在晋商中的地位
--
第二章 崛起(清代前期)
----
第一节 历史性的机遇
----
第二节 晋中商帮崛起的历程
----
第三节 晋中商帮崛起后的经营活动和特色
--
第三章 鼎盛(清代后期)
----
第一节 进入鼎盛期的经济背景和主要标志
----
第二节 在鼎盛期的突出表现
----
第三节 茶商在中俄恰克图贸易中的曲折道路
----
第四节 票号在逆境中走向极盛
----
第五节 支持和投资近代工业交通
--
第四章 衰败(民国时期)
----
第一节 屡遭重挫急剧衰退
----
第二节 在故乡本土和内蒙古的生存延续
----
第三节 在日军侵华的全面打击下覆没
卷十二 晋商贸易文化
--
第一章 商业理念
----
第一节 崇商立业 以贾求富
----
第二节 以人为本 以义制利
----
第三节 服劳商贾 贸迁四方
--
第二章 商业道德
----
第一节 诚信为本
----
第二节 勤奋敬业
----
第三节 群体精神
----
第四节 修身自律
--
第三章 商号制度
----
第一节 股份制度
----
第二节 经理负责制
----
第三节 学徒制
----
第四节 号规制度
----
第五节 账簿制度
--
第四章 经营谋略
----
第一节 积聚资金 稳步发展
----
第二节 多种经营 薄利多销
----
第三节 重视信息 捕捉商机
----
第四节 审时度势 应变图存
--
第五章 店堂标识
----
第一节 字号牌匾
----
第二节 商幌招牌
----
第三节 店堂布置
卷十三 晋商大院建筑文化
--
第一章 营建条件
----
第一节 晋商家族巅峰期的产物
----
第二节 传统建筑高超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
第三节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造成的基本建筑形态
--
第二章 建筑特色
----
第一节 单体建筑
----
第二节 建筑布局
----
第三节 空间序列
--
第三章 装饰艺术
----
第一节 装饰风格和主题题材
----
第二节 砖雕和石雕
----
第三节 木雕
----
第四节 彩画
--
第四章 建筑理念
----
第一节 风水择居
----
第二节 宗法观念
----
第三节 安居乐业
----
第四节 怡情悦目
卷十四 晋商民俗文化
--
第一章 商贸风习
----
第一节 商旅类别
----
第二节 商号规例
----
第三节 行帮互助自律
----
第四节 商界信仰
----
第五节 店铺生活
----
第六节 商贸谣谚
--
第二章 商家民俗
----
第一节 族谱、堂号和命名
----
第二节 族训家规
----
第三节 饮食起居
----
第四节 岁时节日
----
第五节 豪门大宴
----
第六节 游艺习俗
卷十五 晋商与教育、戏曲和武术
--
第一章 晋商与教育
----
第一节 儒商结合的教育观
----
第二节 家族式教育体系
----
第三节 家族式教育成果
----
第四节 面向社会助办新学
--
第二章 晋商与戏曲
----
第一节 商业空前发达需要戏剧助兴
----
第二节 从移植蒲剧班社到组建晋剧班社
----
第三节 晋剧走向成熟进入发展高峰
----
第四节 商路开辟戏路晋剧向北拓展
----
第五节 票社兴起晋商子弟“闹票下海”
----
第六节 晋剧达到鼎盛和戏曲研究社的贡献
--
第三章 晋商与镖局和武术
----
第一节 清代镖局概况
----
第二节 著名镖局举要
----
第三节 镖局业务与管理
----
第四节 著名镖师与武术的传承发展
卷十六 晋商家族与人物
--
第一章 晋商家族
--
第二章 晋商人物
----
一、王现
----
二、王文素
----
三、展玉泉
----
四、范世逵
----
五、王海峰
----
六、李明性
----
七、杨继美
----
八、范毓(香宾)
----
九、毛鸿翙
----
十、程化鹏
----
十一、刘庆和
----
十二、侯王宾
----
十三、冀以和
----
十四、乔世杰
----
十五、宋聚奎
----
十六、李顺廷
----
十七、李宏龄
----
十八、高钰
----
十九、刘笃敬
----
二十、徐润
----
二十一、齐梦彪
----
二十二、吕平川
----
二十三、卢凤翔
----
二十四、刘懋赏
----
二十五、宋启英 宋启秀
----
二十六、乔殿森
----
二十七、宋梦愧
----
二十八、牛允宽
----
二十九、段履庄
----
三十、贾继英
----
三十一、阎继藩
----
三十二、申树楷
----
三十三、范椿年
----
三十四、王方义
----
三十五、柴仲贵
----
三十六、白象锦
卷十七 晋商研究述略
--
第一章 晋商研究的历程
----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期的晋商研究
----
第二节 20世纪50-70年代末的晋商研究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晋商研究
----
第四节 晋商研究的现状
--
第二章 晋商研究的成果
----
第一节 晋商史料的挖掘与整理
----
第二节 山西票号研究
----
第三节 晋商地位与成败得失等问题的研究
----
第四节 晋商与其他商人的比较研究
----
第五节 晋商精神和经营思想的研究
----
第六节 晋商会馆、家族、人物方面的研究
----
第七节 晋商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
--
第三章 主要论著
----
第一节 主要著作简介
----
第二节 论著要目
专题索引(景观·人名·地名·字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