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庄浪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8年11月
目录
封面
庄浪县志
图片
--
庄浪县行政区划图
--
庄浪县地形图
--
庄浪县城区平面图
--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庄浪视察工作时的题词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为庄浪梯田建设题词
--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俊生为庄浪梯田建设题词
--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日视察庄浪县与省地县领导合影
--
胡耀邦为庄浪县梯田建设题词
--
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碑
--
庄浪县委县政府领导制订实现梯田化县规划
--
以色列农业专家考察庄浪县水土保持工程
--
甘肃省委书记孙英考察庄浪县梯田地膜小麦
--
水利部为庄浪县颁发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奖牌
--
县委 县政府
--
治理后的堡了沟小流域
--
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
--
沟道治理
--
余锁灌渠渡槽
--
红崖湾水库
--
县农技推广中心
--
地膜小麦
--
温棚蔬菜
--
地膜玉米喜获丰收
--
红富士苹果
--
新栽果园
--
田头水窖
--
漫湾肉牛基地牛群
--
子母代种鸡繁育场
--
良邑种猪繁育场
--
卧龙水泥厂
--
粉条生产
--
卧龙变电站
--
电杆厂
--
庄浪县教育界先驱毛定原王秀峰王尧天台和中纪念碑
--
县一中教学楼
--
县二小校园
--
庄浪影剧院
--
县医院住院部
--
县中医院综合楼
--
移动通讯塔夜景
--
县邮电楼
--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
建设银行
--
保险公司
--
供销商场
--
何马大桥
--
小百货市场
--
县城西大街
--
滨河公园一角
--
紫荆宾馆
--
剪纸
--
剪纸
--
剪纸
--
庄浪毛笔
--
庄浪地毯
--
草辫打包
--
钩绣
--
纸织画
--
竹编
--
草编工艺
--
草辫漂白
--
庄浪社火
--
鎏金铜佛(唐)二级
--
规矩铜镜(东汉)一级
--
马鞍口舣耳红陶罐(寺洼文化)二级
--
铃手铜短剑(寺洼文化)一级
--
铜虎符(隋)二级
--
铜戈(战国)一级
--
玉鉞(周)一级
--
玉琮(齐家文化)一级
--
双联红陶杯(齐家文化)一级
--
影青瓷碗(宋)一级
--
虎形瓷枕(金)一级
--
双耳彩陶瓶(仰韶义化)二级
--
灰陶器座(仰韶文化)一级
--
响铃罐(齐家文化)一级
--
五人缚龙陶模(宋)一级
--
赵贡玉书
--
李毓华书
--
柳炯书
--
张谦书
--
梁仰峰书
--
石延考画
--
普庆画
--
孙燕天书
--
杜友房书
--
王耿光书
--
张宗裕书
--
焦克敏书
--
李毓香书
--
王自通书
--
王天波画
--
柳焕烈画
--
唐世昌画
--
卢世汉画
--
云崖寺北魏石佛
--
云崖寺秋千架
--
云崖寺泥造像
--
关山天池
--
陈家洞北魏高浮雕石佛
--
关山林海
--
紫荆山古建筑群
--
紫荆山雪景
--
胡耀邦为紫荆山题写山名纪念碑
--
紫荆山头门牌楼
--
《庄浪县志》评议终审会议合影
--
《庄浪县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合影
--
《庄浪县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合影
--
庄浪县城鸟瞰图
--
庄浪梯田
庄浪县志编纂委员会及编采人员名录
《庄浪县志》终审人员
序一
序二
序三
目录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地理
--
第一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地质
----
第四节 气候
----
第五节 水文
----
第六节 土壤
----
第七节 野生植物
----
第八节 野生动物
----
第九节 矿物
----
第十节 自然灾害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建置
----
第二节 辖域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第四节 县城
----
第五节 乡镇简介
----
第六节 县名考释
--
第三章 人口 民族
----
第一节 人口演变
----
第二节 人口结构
----
第三节 人口素质
----
第四节 婚姻
----
第五节 计划生育
第二编 农 业
--
第一章 农业自然区划
----
第一节 河谷粮油经济区
----
第二节 干旱粮油作物区
----
第三节 高寒粮油林牧区
--
第二章 体制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占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互助合作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
--
第三章 水利水保
----
第一节 农田水利
----
第二节 梯田建设
----
第三节 小流域治理
----
第四节 水洛河治理
----
第五节 饮水工程
--
第四章 农具农机
----
第一节 农具
----
第二节 农机
--
第五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作物种类
----
第二节 粮、油、菜生产
----
第三节 耕作制度
----
第四节 肥料
----
第五节 品种
----
第六节 栽培技术
----
第七节 防治病虫害
--
第六章 林业
----
第一节 体制
----
第二节 自然林更新
----
第三节 造林 育苗
----
第四节 经济林建设
--
第七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种及改良
----
第二节 饲草饲料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八章 副业
----
第一节 主要家庭副业
----
第二节 劳务输出
第三编 工 业
--
第一章 工业企业
----
第一节 联户、个体企业
----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企业
----
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企业
--
第二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安装企业
----
第二节 矿建工程队
--
第三章 供电
----
第一节 电网建设
----
第二节 电力供应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
第四章 产品
----
第一节 采掘 建材
----
第二节 器具 机械
----
第三节 化工 塑料
----
第四节 粮油加工 食品
----
第五节 缝纫 纺织
----
第六节 草编 皮革
----
第七节 造纸 印刷
----
第八节 毛笔 药香
第四编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古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乡村道路
----
第四节 运输工具
----
第五节 运输
----
第六节 公路养护
----
第七节 交通管理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第五编 商业 服务
--
第一章 体制
----
第一节 个体商业、服务业
----
第二节 集体商业、服务业
----
第三节 国营商业、服务业
--
第二章 市场
----
第一节 集市
----
第二节 集市贸易
----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
第三章 收购
----
第一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二节 废旧物资收购
--
第四章 销售
----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
----
第二节 建材 燃料
----
第三节 食品烟酒 布匹针织
----
第四节 日用百货 家用电器
----
第五节 文化用品 药材器械
----
第六节 外贸物资
--
第五章 粮油
----
第一节 粮油经营
----
第二节 粮油收购
----
第三节 粮油销售
--
第六章 服务
----
第一节 饮食 旅店
----
第二节 缝纫 漂染
----
第三节 理发 浴池
----
第四节 修理 裱褙
----
第五节 摄影 刻字
----
第六节 音像 舞厅
第六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市区变迁
----
第二节 房屋建筑
----
第三节 市政设施
----
第四节 公园
--
第二章 乡镇建设
----
第一节 集镇建设
----
第二节 农村建设
--
第三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染源
----
第二节 治理
--
第四章 城乡建设管理
----
第一节 规划
----
第二节 建筑设计和质量监督
----
第三节 公房管理
第七编 财税 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支出
----
第三节 预算决算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明、清及民国赋税
----
第三节 建国后税收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金融活动
----
第四节 民间借贷
第八编 党群 政协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 庄浪县党部
----
第二节 基层组织和党员
----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四节 活动概要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民国时县内的组织和活动
----
第二节 庄浪县委员会(县委)
----
第三节 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四节 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
----
第五节 基层组织和党员
----
第六节 工作纪要
--
第三章 中国民主同盟
----
第一节 民盟县支部
----
第二节 活动概况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农民组织
----
第二节 工人组织
----
第三节 妇女组织
----
第四节 青年、少儿组织
----
第五节 工商业者组织
----
第六节 残疾人组织
--
第五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庄浪县委员会(县政协)
----
第二节 工作概要
第九编 政权 政务
--
第一章 历代政权设置
----
第一节 金、元(蒙古)、明、清设置
----
第二节 民国政权及参议机构
----
第三节 基层政权设置
--
第二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组成及领导人员更迭
----
第二节 职能机构设置
----
第三节 基层政权组织
--
第四章 县人民检察院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检察工作
--
第五章 县人民法院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判工作
--
第六章 政务概要
----
第一节 公安
----
第二节 民政
----
第三节 劳动人事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第五节 信访 档案
第十编 军 事
--
第一章 军事位置及设施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设施
--
第二章 军事机构
----
第一节 历史机构
----
第二节 人民武装机构
--
第三章 地方武装及驻军
----
第一节 地方武装
----
第二节 驻军
----
第三节 民团
--
第四章 兵役
----
第一节 历代兵役
----
第二节 现代兵役
--
第五章 民兵与预备役
----
第一节 民兵
----
第二节 预备役
----
第三节 民兵事迹
--
第六章 兵事纪略
第十一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编制
--
第二章 统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统计项目
----
第三节 统计资料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价格演变
--
第四章 工商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商管理
--
第五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计活动
--
第六章 计量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量变革
----
第三节 计量监督
--
第七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土地管理
第十二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技团体
----
第三节 科技研究推广机构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科研场地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科研场地
--
第三章 科技研究
----
第一节 科技成果
----
第二节 科技著作选目
第十三编 教 育
--
第一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儒学 私塾 书院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二章 专业教育
----
第一节 县委党校
----
第二节 韩店农业中学
----
第三节 教师进修学校
----
第四节 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
第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文化、科普教育
----
第二节 函授、进修和自学考试
----
第三节 农广校 电大
--
第四章 师资
----
第一节 塾师
----
第二节 公派教师
----
第三节 民请、社请教师
----
第四节 教育世家 优秀教师
--
第五章 经费
----
第一节 学田
----
第二节 财政拨款
----
第三节 群众集资
----
第四节 收费
----
第五节 勤工俭学
第十四编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医疗卫生单位
----
第一节 县属院、站
----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
----
第三节 村卫生所
----
第四节 单位医疗所
----
第五节 个体药店、诊所
--
第二章 医生 医术
----
第一节 医生
----
第二节 医术
--
第三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 妇幼保健
----
第三节 预防接种
----
第四节 食品卫生
--
第四章 疫病防治
----
第一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五章 药政
----
第一节 药械经销
----
第二节 药品检验
第十五编 文化 体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县属文化、体育机构
----
第二节 乡镇文化机构
--
第二章 社火 戏剧
----
第一节 社火
----
第二节 戏剧
----
第三节 演出场地
--
第三章 文学 艺术
----
第一节 民间文学整理
----
第二节 文学创作
----
第三节 艺术
--
第四章 报刊 广播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广播
--
第五章 电影 电视
----
第一节 电影
----
第二节 电视
--
第六章 图书 方志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方志
--
第七章 文物
----
第一节 文物普查与保护
----
第二节 主要古遗址
----
第三节 石窟 石雕石刻
----
第四节 馆藏文物
--
第八章 体育
----
第一节 体育项目
----
第二节 体育运动会
----
第三节 国家级裁判员 优秀运动员
第十六编 生活风俗
--
第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生活
----
第二节 非农业居民生活
--
第二章 习俗
----
第一节 民情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章 礼俗
----
第一节 婚嫁 丧葬
----
第二节 庆贺 祭祀
--
第四章 节日
----
第一节 传统节日
----
第二节 法定公历节日
--
第五章 宗教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六章 美德 陋习
----
第一节 美德
----
第二节 陋习
--
第七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语汇
----
第三节 语法
----
第四节 庄浪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对应
----
第五节 文白异读
----
第六节 谚语
第十七编 人 物
--
第一章 传略
----
吕 光
----
刘 沪
----
郭 成
----
吴玠
----
郭 浩
----
吴 璘
----
吴 拱
----
吴 挺
----
马 健
----
杨 名
----
柳翘才
----
王 沼
----
赵贡玉
----
普 庆
----
万炳勋
----
崔奎瑞
----
谢登瀛
----
金 礼
----
王舍棠
----
卢秉钧
----
孙积善
----
赵居功
----
孙 倬
----
强 恕
----
梁仰峰
----
马效德
----
万鹏程
----
王锦坤
----
杨尊一
----
张进祥
----
李会宝
----
杜友房
----
王尧天
----
台和中
----
王耿光
----
李炳焯
----
王昌恒
----
张思恭
----
杨国梁
----
李 杜
----
徐金花
----
阎汝霖
----
刘 黎
----
郭秉彝
----
杨占魁
----
李东海
--
第二章 名录
----
第一节 英名录
----
第二节 名人录
第十八编 艺 文
--
第一章 金石
--
第二章 文翰
--
第三章 诗词
--
第四章 联语
--
第五章 歌谣
志余
编后记
图表索引
《庄浪县志》编纂委员会历届组成人员名录
赞助出版《庄浪县志》单位及负责人名录
版权页
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