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客观地记述徽州区行政区域
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状,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志为统合古今的通志,取事详今溯古,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一般至
2005年底。
三、本志为章、节、目结构,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横排竖写,
纵横结合。卷首依次列图片、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中间为主体部分,设专志28章,
大致以环境、基本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7大部类先后排列;卷末缀以附录,
辑录重要文件、限后重要资料、遗闻轶事、故事传说。
四、本志纪年,清代及清以前采用朝代年号纪年、农历纪月日,用汉字书写,括注公元
纪年;民国时期采用民国纪年,公历纪月日,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括注公元纪年;同一年号
在同一目中只括注首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律采用公元纪年。本志所称“解放
前”、“解放后”以本地解放日(1949年4月28日)为界;“建国前”、“建国后”指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前、后;“建区前”、“建区后”以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日(1988年3
月8日)为界。志中“××年代”未具体标明的均指“20世纪××年代”。
五、本志遵行“生不立传”通例。《人物》章采用传、简介、表录3种形式对已故知名人
物生平、事迹予以记载。人传人物以社会影响定取舍,且以本籍为主,对少数长期在本地
活动且有一定社会影响或作出较大社会贡献的客籍人士也予以记载。《人物传》、《人物
简介》中以传主卒年先后为顺序排列,生卒年月不详的依据其生平事迹推定列入相应历
史时期,跨历史时期的置主要生活时期排序;《人物表录》以时间为主序,同时尽量将同事
件或同类别人物归集一处。
六、本志中统计数据,原则上采用区统计部门公布的资料,部分采用专业部门提供的
数据。各种产值统计数据除注明者外,均为现行价。
七、本志计量单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照顾本地传统使用习惯,
《农业》等少数章节中涉及耕地面积的,仍保留旧的面积单位“亩”;少数地方记述历史数
据和非法定计量单位的数字,仍沿用旧的计量单位。
八、本志所用政区、机关、官职等均按当时名称,地名径称或加注今名;对频繁出现的
党派、机构、职务、地名等名称,文字较长者,同一节中首次用全称,其后用简称。
九、本志人志资料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区直机关及驻徽单位提供的专业志、部门
志及相关资料为主,综合档案、史志、谱牒、报刊、著述、民间收藏、口碑等资料甄别取舍,
一般不注明出处;少数需要点明出处的视文字短长作随文注或页下注。
内容时限:
0000-2005年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黄山市徽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建置区划
--
第一节位置与区域
--
第二节建置沿革
--
第三节行政区划
----
一、解放前区划
----
二、解放后区划
--
第四节乡镇街道
----
一、乡镇
----
二、街道办事处
第二章环境
--
第一节自然环境
----
一、地质
----
二、地貌
----
三、气候
----
四、土壤植被
----
五、自然资源
----
六、自然灾害
--
第二节环境保护
----
一、环境质量
----
二、污染治理
----
三、环保管理
----
四、生态建设
第三章人口土地
--
第一节人口
----
一、人口规模与分布
----
二、人口变动
----
三、人口构成
----
四、计划生育
----
五、人民生活
--
第二节土地
----
一、土地利用规划
----
二、土地开发利用
----
三、耕地保护
----
四、建设用地管理
----
五、土地管理
----
六、土地监察
第四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城乡规划
----
一、城区规划
----
二、乡镇规划
----
三、规划管理
--
第二节城区建设
----
一、市政建设
----
二、公用事业建设
----
三、市容环境管理
--
第三节村镇建设
----
一、集镇建设
----
二、乡村建设
--
第四节房地产业
----
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
二、房地产开发
----
三、房地产管理
--
第五节建筑业
----
一、徽派建筑
----
二、建筑设计
----
三、建筑企业
----
四、建筑工程选介
----
五、建筑管理
第五章交通邮电
--
第一节交通
----
一、古道古桥
----
二、公路
----
三、水路
----
四、铁路
----
五、交通运输
----
六、交通管理
--
第二节邮电
----
一、邮政
----
二、电信
第六章农业
--
第一节生产关系变革
----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
二、土地改革
----
三、农业合作化
----
四、人民公社化
----
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节种植业
----
一、粮食作物
----
二、经济作物
----
三、蔬菜瓜果
----
四、种子
----
五、土壤肥料
----
六、耕作制度
----
七、植物保护
--
第三节养殖业
----
一、蚕桑
----
二、畜禽
----
三、渔业
--
第四节农业机械
----
一、农用机具
----
二、农机推广与服务
----
三、农机管理
--
第五节农业开发
----
一、农业结构调整
----
二、农业产业化
----
三、农业综合治理与开发
第七章茶业蜂业
--
第一节茶业
----
一、茶区分布和管理
----
二、茶叶采制
----
三、茶叶购销
----
四、名优茶品和知名企业
----
五、茶文化
--
第二节蜂业
----
一、蜜蜂养殖
----
二、疫病及敌害防治
----
三、蜂产品研制与开发
----
四、名优产品和知名企业
第八章林业水利
--
第一节林业
----
一、林业资源
----
二、造林绿化
----
三、林政管理
----
四、林业经营
--
第二节水利
----
一、农田水利
----
二、水利设施
----
三、水土保持
----
四、防汛抗旱
----
五、水利管理与经营
第九章工业
--
第一节工业体制改革
--
第二节工业所有制
----
一、私营工业
----
二、集体工业
----
三、国有工业
----
四、三资企业
--
第三节工业门类
----
一、化学工业
----
二、机械工业
----
三、轻工业
----
四、电力工业
----
五、医药和建材工业
----
六、其他工业
--
第四节企业管理
----
一、生产经营管理
----
二、质量管理
----
三、财务管理
--
第五节工业园区和名企名品
----
一、工业园区
----
二、主要企业
----
三、名优产品
第十章商贸与服务业
--
第一节徽商
----
一、经营地域
----
二、经营行业
----
三、著名徽商
--
第二节商业体制改革
----
一、私营工商业改造
----
二、商业流通体制改革
--
第三节商业所有制
----
一、私营商业
----
二、集体商业
----
三、供销合作商业
----
四、国营商业
--
第四节商品经营
----
一、日用消费品购销
----
二、生产资料购销
----
三、农副产品购销
----
四、粮油贸易
----
五、专营商品购销
----
六、对外贸易
--
第五节商贸市场
----
一、农贸市场
----
二、批发零售
----
三、物质交流会
--
第六节社会服务业
----
一、餐饮旅馆业
----
二、其他服务业
第十一章旅游业
--
第一节旅游资源
----
一、自然景观
----
二、人文景观
--
第二节景区建设
----
一、旅游规划
----
二、景点建设
----
三、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三节旅游服务
----
一、旅游线路
----
二、旅游饭店
----
三、旅行社
----
四、旅游商品
--
第四节旅游经营管理
----
一、旅游宣传
----
二、旅游经营
----
三、旅游管理
第十二章财税金融
--
第一节财政
----
一、财政体制改革
----
二、财政收支
----
三、财源建设
----
四、财政管理与监督
--
第二节税务
----
一、税务体制改革
----
二、农业税
----
三、工商税
----
四、其他税费
----
五、税源建设
----
六、税务管理
--
第三节金融
----
一、金融机构
----
二、金融业务
----
三、金融管理
第十三章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计划体制改革
----
三、计划编制与执行
----
四、重点项目管理
--
第二节统计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统计调查
----
三、统计报表
----
四、资料编辑和统计分析
----
五、统计监督
--
第三节工商行政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企业登记管理
----
三、商标广告合同管理
----
四、私营工商业管理
----
五、市场建设与管理
----
六、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四节物价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价格与收费管理
----
三、价格水平
----
四、商品比价
----
五、物价监管
----
六、物价服务
--
第五节质量技术监督
----
一、管理机构
----
二、度量衡器具
----
三、计量管理
----
四、标准化管理
----
五、质量监督
--
第六节审计监督
----
一、管理机构
----
二、国家审计
----
三、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
--
第七节国有资产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国有资产基础管理
----
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
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第十四章党派群团
--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
----
一、建区前中共地方组织
----
二、中共徽州区委员会
----
三、党员代表大会
----
四、组织建设
----
五、宣传教育
----
六、纪律检查
----
七、统一战线
----
八、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二节民主党派与工商联
----
一、民革徽州区支部
----
二、民盟徽州区支部
----
三、农工党徽州区支部
----
四、九三学社徽州区支部
----
五、民建徽州区支部
----
六、致公党徽州区支部
----
七、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三节群众团体
----
一、工会
----
二、共青团少先队
----
三、妇女联合会
----
四、科学技术协会
----
五、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六、残疾人联合会
第十五章人大政府政协
--
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
----
一、人大代表选举
----
二、历届代表大会
----
三、人大常委会
----
四、人大工作
----
五、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人民政府
----
一、组织机构
----
二、会议和工作制度
----
三、行政改革
----
四、综合政务
----
五、为民办实事工程
--
第三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一、政协委员产生
----
二、历届政协会议
----
三、政协常委会
----
四、政协工作
第十六章军事
--
第一节军事机构
----
一、区人民武装部
----
二、区人民武装委员会
----
三、基层武装部
--
第二节兵役
----
一、兵役制度
----
二、征兵
----
三、预备役登记
--
第三节驻军
----
一、清及以前驻军
----
二、国民党驻军
----
三、人民军队驻军
--
第四节新四军在岩寺
----
一、岩寺会师
----
二、岩寺整训
----
三、岩寺出征
----
四、岩寺兵站派出所
----
五、革命故事
--
第五节地方武装
----
一、清及以前地方武装
----
二、国民党地方武装
----
三、人民地方武装
--
第六节民兵
----
一、组织
----
二、训练
----
三、活动
--
第七节国防教育与动员
----
一、组织机构
----
二、主要活动
--
第八节重大兵事
----
一、太平军和清军拉锯战
----
二、小练惨案
----
三、梅村遭遇战
----
四、瑶村秘密军事会议
----
五、皖南游击队活动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