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县志

利辛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利辛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65-1985

出版时间: 1995年10月

目录

封面
利辛县志
图片
-- 中共利辛县委办公楼
-- 中共利辛县委常委合影
-- 利辛县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合影
-- 利辛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 县城一角
-- 刘集烈士陵园
-- 路集烈士陵园
-- 水暖设备厂出口产品——杠铃
-- 水暖设备厂部分产品
-- 张寨筛网厂工人在操作
-- 化肥厂正在运销化肥
-- 东城针织厂针织车间
-- 马店区双沟乡翟庄养牛专业村
-- 江集区纪伦寨乡后王三结合沼气池能源生态村
-- 张村区朱集乡齐营村前刘庄塑料大棚生产丰收
-- 望疃区望疃乡王桥村蔬菜生产基地
-- 书法家孙逸久在运笔
-- 孙逸久墨迹——龙
-- 张浩志作品
-- 张继光作品
-- 李仲舒书法
-- 刘玉波书法
-- 何天夫书法
-- 巩泽民篆刻
-- 余自乐—湘西古城
-- 赵锡安—梅
-- 巩泽民篆刻
-- 战国时期篮(1984年出土)
-- 西汉时期金错刀(1981年出土)
-- 安徽省利辛县行政区划图
-- 利辛县地貌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区划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第二节 区域位置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一) 区划变动
---- (二) 县城 集镇
---- (三) 村庄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 (一) 地质构造
---- (二) 地震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气候 物候
---- (一) 气候特征
---- (二) 光照
---- (三) 气温
---- (四) 降水
---- (五) 风
---- (六) 气压
---- (七) 物候
---- (八) 气象灾害
-- 第四节 水文
---- (一) 地表水
---- (二) 地下水
-- 第五节 土壤植被
---- (一) 土壤
---- (二) 植被
-- 第六节 植物 动物
---- (一) 植物
---- (二) 动物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总人口
---- (一) 建县时人口
---- (二) 人口增长
---- (三) 人口密度
---- (四) 人口寿命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一) 人口自然构成
---- (二) 人口社会构成
-- 第三节 家庭 婚姻 生育
---- (一) 家庭
---- (二) 婚姻
---- (三) 生育
-- 第四节 人民生活
---- (一) 农民生活
---- (二) 职工生活
-- 第五节 计划生育
---- (一) 管理机构
---- (二) 节制生育
---- (三) 晚婚晚育
---- (四) 独生子女
---- (五) 优生优育
---- (六) 超生惩罚
-- 第六节 人口管理
-- 第七节 户籍 姓氏
第四章 农业
--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
---- (一) 封建土地所有制
---- (二) 农民土地所有制
---- (三) 社会主义土地集体所有制
---- (四) 社会主义土地全民所有制
-- 第二节 农业生产力
---- (一) 土地
---- (二) 劳动力
---- (三) 畜力
---- (四) 机具 动力
-- 第三节 种植业
---- (一) 粮食作物
---- (二) 油料作物
---- (三) 棉花
---- (四) 麻类
---- (五) 烟叶
---- (六) 糖料
---- (七) 蔬菜 瓜果
---- (八) 药材
-- 第四节 林业
---- (一) 森林资源
---- (二) 植树造林
---- (三) 森林保护
---- (四) 木材采伐
---- (五) 古树
-- 第五节 畜牧业
---- (一) 大牲畜
---- (二) 猪
---- (三) 羊
---- (四) 兔
---- (五) 家禽
---- (六) 疫病与防治
-- 第六节 副业
---- (一) 养蚕
---- (二) 养蜂
-- 第七节 渔业
---- (一) 渔业资源
---- (二) 养殖
---- (三) 捕捞
---- (四) 渔政管理
-- 第八节 国营农林渔场
---- (一) 良种示范繁殖场
---- (二) 鱼苗场
---- (三) 苗圃场
第五章 水利
-- 第一节 河道治理
---- (一) 西淝河
---- (二) 茨淮新河
---- (三) 芡河
---- (四) 阜蒙河
---- (五) 利阚新河
-- 第二节 大沟治理
---- (一) 第一阶段
---- (二) 第二阶段
---- (三) 第三阶段
-- 第三节 桥梁 涵闸
---- (一) 桥梁
---- (二) 涵闸
-- 第四节 堤防
---- (一) 西淝河堤防
---- (二) 茨淮新河堤防
---- (三) 圩堤
-- 第五节 灌溉工程
---- (一) 蓄水工程
---- (二) 机电排灌站
---- (三) 井灌
---- (四) 喷灌
-- 第六节 水利工程管理
---- (一) 管理机构
---- (二) 地方性法规
第六章 工业
-- 第一节 工业经济体制
---- (一) 国营工业
---- (二) 集体工业
---- (三) 村办及个体工业
-- 第二节 主要工业门类
---- (一) 电力工业
---- (二) 食品、饮料、饲料工业
---- (三) 化学工业
---- (四) 建材、陶瓷工业
---- (五) 机械、金属制品工业
---- (六) 纺织、缝纫、皮革工业
---- (七) 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业
---- (八) 印刷及其他工业
第七章 交通 邮电
-- 第一节 交通
---- (一) 公路
---- (二) 铁路
---- (三) 航道
---- (四) 搬运
---- (五) 交通运输管理
-- 第二节 邮电
---- (一) 机构设置
---- (二) 邮政
---- (三) 电信
---- (四) 邮电管理
第八章 商业
-- 第一节 商业经济体制
---- (一) 国营商业
---- (二) 集体商业
---- (三) 个体商业
-- 第二节 商品购销
---- (一) 农副产品
---- (二) 日用工业品
---- (三) 副食品
---- (四) 生产资料
---- (五) 出口商品
-- 第三节 饮食服务业
---- (一) 饮食业
---- (二) 服务业
-- 第四节 集市贸易
---- (一) 集市
---- (二) 庙会
第九章 财税 金融
-- 第一节 地方财政
---- (一) 财政体制
---- (二) 财政收支
---- (三) 审计监督
-- 第二节 税收
---- (一) 农业税
---- (二) 工商税
---- (三) 税务管理
-- 第三节 金融
---- (一) 金融机构
---- (二) 信贷
---- (三) 各项存款
---- (四) 货币管理
---- (五) 保险
---- (六) 国库券
第十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
---- (一) 管理机构
---- (二) 市场管理
---- (三) 企业登记管理
---- (四) 经济合同管理
---- (五) 商标管理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一) 管理机构
---- (二) 商品比价
---- (三) 商品差价
---- (四) 物价变动
---- (五) 审价
---- (六) 物价检查
-- 第三节 标准计量管理
---- (一) 管理机构
---- (二) 标准化监督
---- (三) 计量监督
第十一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一) 城市规划
---- (二) 城市建设
---- (三) 市政工程
---- (四) 公用事业
---- (五) 房地产
---- (六) 城市绿化
---- (七) 环境卫生
---- (八) 城市管理
-- 第二节 乡村建设
---- (一) 农村房屋建设
---- (二) 集镇建设
---- (三) 乡村道路
---- (四) 村镇规划
---- (五) 宅基地管理
-- 第三节 建筑业
---- (一) 建筑企业
---- (二) 社会建筑力量
---- (三) 建筑业管理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 (一)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 (二) 城市环境保护
第十二章 党政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
---- (二) 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
---- (三) 中共利辛县委员会
---- (四) 中共利辛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五) 县委工作机构
---- (六) 基层党组织
---- (七) 党员
---- (八) 统一战线
-- 第二节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 (一)县人民代表大会
---- (二)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三) 县人大常委工作机构
---- (四) 议案办理
---- (五) 调研视察活动
-- 第三节 地方人民政府
---- (一) 地方民主政府
---- (二) 利辛县人民委员会
---- (三) 利辛县革命委员会
---- (四) 利辛县人民政府
---- (五) 乡镇人民政府
-- 第四节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一) 政协利辛县第一届委员会
---- (二) 政协利辛县第二届委员会
---- (三) 政协工作机构
---- (四) 提案办理
-- 第五节 农民协会
---- (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组织
---- (二) 解放战争时期农民组织
-- 第六节 工会
---- (一) 利辛县总工会
---- (二) 基层工会
---- (三) 工会积极分子表彰大会
-- 第七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一) 共青团利辛县临时委员会
---- (二) 共青团利辛县委
---- (三) 基层团组织
---- (四) 团员
---- (五) 团组织活动
-- 第八节 妇女联合会
---- (一) 利辛县临时妇联会
---- (二) 利辛县妇联会
---- (三) 基层妇联组织
---- (四) 妇联活动
-- 第九节 科学技术协会
---- (一) 利辛县临时科学技术协会
---- (二) 利辛县科学技术协会
---- (三) 基层科协组织
-- 第十节 文学艺术联合会
-- 第十一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 (一) 少先队组织
---- (二) 少先队活动
第十三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劳动
---- (一) 社会劳动力
---- (二) 劳动就业
---- (三) 劳动力管理
---- (四) 劳动保护
---- (五) 工业卫生
-- 第二节 人事
---- (一) 人事管理
---- (二) 人才开发交流
---- (三) 干部培训
---- (四) 干部编制
---- (五) 干部奖惩
---- (六) 离休 退休
-- 第三节 工资福利
---- (一) 工资管理体制
---- (二) 工资基金管理
---- (三) 工资改革
---- (四) 工资升级
---- (五) 转正定级
---- (六) 浮动工资
第十四章 治安 司法 民政
-- 第一节 治安
---- (一) 治安机构
---- (二) 基层治保组织
---- (三) 治安管理
---- (四)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二节 检察
---- (一) 检察机构
---- (二) 刑事检察
---- (三) 经济检察
---- (四) 法纪检察
---- (五) 监所检察
-- 第三节 审判
---- (一) 审判机构
---- (二) 刑事审判
---- (三) 民事审判
---- (四) 经济审判
---- (五) 案件复查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一) 司法行政机构
---- (二)法律顾问
---- (三) 公证
---- (四) 人民调解
---- (五) 法制宣传
-- 第五节 民政
---- (一) 选举
---- (二) 社会救济
---- (三) 五保
---- (四) 优待抚恤
---- (五) 扶贫
---- (六) 信访
---- (七) 殡葬改革
第十五章 军事
-- 第一节 驻军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一) 国民党地方武装
---- (二) 共产党地方武装
-- 第三节 战事纪略
---- (一) 古代战事
---- (二) 近现代战事
---- (三) 侵华日军暴行
-- 第四节 人民武装机构
---- (一) 县人民武装部
---- (二) 县人民武装委员会
---- (三) 基层人民武装部
---- (四) 基层人民武装委员会
-- 第五节 兵役
---- (一) 兵役制度
---- (二) 征兵
---- (三) 战时兵员动员
-- 第六节 民兵
---- (一) 民兵组织
---- (二) 民兵教育
---- (三) 军事训练
---- (四) 民兵比武
---- (五) 生产建设活动
-- 第七节 人民防空
---- (一) 防空组织
---- (二) 防空教育
---- (三) 防空演习
---- (四) 防空设施
第十六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机构
---- (一) 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 (二) 县科学技术协会
---- (三) 区乡村科普组织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技术推广
---- (一)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二) 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
---- (三) 沼气应用推广
---- (四) 农业技术培训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 第五节 气象测报
---- (一) 气象观测
---- (二) 天气预报
-- 第六节 地震测报
---- (一) 地震机构
---- (二) 群众测报
---- (三) 专业测报
-- 第七节 科普活动
第十七章 教育
-- 第一节 教育机构与管理
-- 第二节 普通教育
---- (一) 幼儿教育
---- (二) 小学教育
---- (三) 中学教育
-- 第三节 职业教育
---- (一) 普通职业中学
---- (二) 师范教育
---- (三) 农垦学校
-- 第四节 成人教育
---- (一) 扫除文盲
---- (二) 函授
---- (三) 广播电视大学
---- (四) 进修
-- 第五节 教师队伍
---- (一) 教师任用
---- (二) 教师待遇
-- 第六节 教育经费
---- (一) 公立办学经费
---- (二) 集体办学经费
第十八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卫生机构
---- (一) 县直卫生机构
---- (二) 区乡卫生机构
---- (三) 卫生管理机构
---- (四) 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第二节 医术
---- (一) 内科
---- (二) 外科
---- (三) 妇产科
---- (四) 传染科
---- (五) 护理
---- (六) 检验
---- (七) 放射
---- (八) 中医中药
-- 第三节 卫生保健
---- (一) 爱国卫生运动
---- (二) 食品卫生监督
---- (三) 劳动卫生
---- (四) 妇女卫生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一) 预防接种
---- (二) 急性传染病防治
---- (三) 地方病防治
---- (四) 其他疾病防治
-- 第五节 医疗制度
---- (一) 公费医疗
---- (二) 劳保医疗
---- (三) 农村合作医疗
-- 第六节 医学教育
---- (一) 卫生进修学校
---- (二) 学习班、短训班
---- (三) 进修学习、临床带教
---- (四) 在职学习
-- 第七节 卫生经费
---- (一) 经费管理
---- (二) 经费支出
-- 第八节 医药
---- (一) 经营机构
---- (二) 药政管理
---- (三) 药材生产
---- (四) 药材辨误
第十九章 文化 体育
-- 第一节 文化事业
---- (一) 管理机构
---- (二) 设施
-- 第二节 文艺创作
---- (一) 小说
---- (二) 剧本
---- (三) 散文
---- (四) 民间故事
---- (五) 诗歌
---- (六) 歌曲
---- (七) 美术
---- (八) 书法金石
---- (九) 摄影
-- 第三节 戏剧 电影
---- (一) 戏剧
---- (二) 电影
-- 第四节 民间艺术
---- (一) 曲艺
---- (二) 杂技
---- (三) 猴戏
---- (四) 舞蹈
---- (五) 民间乐班
---- (六) 王人农民画
---- (七) 民歌
---- (八) 剪纸
---- (九) 民间传说
-- 第五节 档案 图书
---- (一) 档案
---- (二) 图书馆
---- (三) 图书发行
-- 第六节 广播 电视
---- (一) 广播
---- (二) 电视
-- 第七节 文物
---- (一) 古遗址
---- (二) 古墓葬
---- (三) 古建筑
---- (四) 革命旧址
---- (五) 馆藏文物
-- 第八节 体育
---- (一) 群众体育
---- (二) 学校体育
---- (三) 体育竞赛
---- (四) 业余体校
---- (五) 人才输送
---- (六) 体育设施
第二十章 民俗 方言
-- 第一节 风俗
---- (一) 婚嫁
---- (二) 丧葬
---- (三) 节令
---- (四) 生育
---- (五) 庆寿
---- (六) 礼仪
---- (七) 饮食
---- (八) 服饰
---- (九) 容装
---- (十) 陋习
---- (十一) 其他习俗
-- 第二节 方言 熟语
---- (一) 方言
---- (二) 熟语
第二十一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基督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第二十二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
---- 刘洪立
---- 林道修
---- 郭明栋
---- 王之重
---- 孙葵心
---- 江台陵
---- 程大宽
---- 李韶
---- 阎好文
---- 孙万林
---- 郑学文
---- 张耀祖
---- 马澄波
---- 祝巨民
---- 卢广伟
---- 祝海田
---- 孙长凤
---- 王桂泉
---- 马子达
---- 杨玉林
---- 石忠礼
---- 刘宗寅
---- 杨尚义
---- 李洪魁
---- 孙路平
---- 戴华文
---- 储纯一
---- 侯宝璋
---- 刘学海
---- 汝新亮
---- 袁广智
---- 刘裕
---- 姜希亮
---- 李国荣
-- 第二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第二十三章 附录
-- 第一节 文献辑存
-- 第二节 阚疃县纪事
编后记
编纂领导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
-- 利辛县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 (1982.12—1984.11)
-- 利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4.12—1992.5)
-- 利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2.6—1993.2)
-- 利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3.3-1995.3)
-- 利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5.4)
-- 《利辛县志》审稿人员
-- 《利辛县志》终审小组
-- 利辛县地方志办公室人员
-- 审定单位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