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市地名志

临江市地名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书主要介绍临江市的概况、政区沿革、区划地名、聚落地名,自然地理实 体地名和水利、电力、交通、建筑物、纪念地、游览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讲述地 名由来和传说。以2011年行政区划为地域范围,追溯上起建治之初,下止2011年 底各类地名的形成和演变。 二、本书采用述、志、记、传、图、录6种体裁,以志和录为全书主体。本书按地名 类属设篇,篇内设章、节。 三、本书涉及的历史纪年,辛亥革命前,以中国传统纪年为主,加注公元纪年; 辛亥革命后,一律采用公元纪年。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 主义者侵占期间,称“沦陷时期”。在行文中涉及到日伪政权机构等,在其原名前加 “伪”字或加引号。1945年8月15日~1949年9月30日,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 前、后,以临江市的解放时间为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新中国成立后”。 四、国家、省、市、县名称在文中首次出现时用全称,其后再出现时则用简称。行 政区划及地名使用历史称谓时,即古今地名不同时,括注今名。历史上各个时期的 政区、地名、机构、社会团体、官职、地址和会议名称,均用事件发生当时的称谓,也 就是使用原名。亦使用全称,不写简称。 五、以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简化字总表》、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 联合颁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不使用繁体字和其它不规范的字。引用古 籍或古地名、古人名时,使用简化字可能引起误解时,则使用繁体字。 六、书中数字书写按照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 用法》执行。人名、地名、专用名称中的数字仍用汉字。书中地名汉语拼音按照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执行,特殊情况按地名拼写的相关规定执行。 七、在文中使用数字时,建国后的数字,一般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为准。统计 部门没有的数字,以相关部门提供的数字为准。 八、计量单位按照国务院1 984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 定,采用国际公制单位。本书所用计量单位和进率按现行公制单位计算,进率不一 致的按原计量单位计算。面积一律使用平方千米、平方米;长度使用千米、米、厘米。 新中国成立以前,依据当时的历史习惯,使用当地的通用计算单位。土地面积有时 用亩计算,本书暂依当地习惯。

内容时限: -2011

目录

封面
图片
序一
序二
前言
凡例
目录
第一篇 概况
-- 第二章 地理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水文
---- 第四节 气候
---- 第五节 自然灾害
---- 第六节 人口
---- 第七节 自然资源
-- 第三章 经济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工业
---- 第三节 商业 外贸 金融
---- 第四节 城市建设
---- 第五节 交通 邮政 电信
-- 第四章 社会发展
---- 第一节 文化教育
---- 第二节 科技 卫生 体育
---- 第三节 广电 新闻
---- 第四节 社会福利和保障
---- 第五节 旅游
第二篇 街道
-- 第一章 建国街道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建国社区
---- 第三节 台兴社区
---- 第四节 解放社区
---- 第五节 世纪春社区
---- 第六节 台兴村
-- 第二章 新市街道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新市社区
---- 第三节 沿江社区
---- 第四节 站前村
---- 第五节 黎红村
-- 第三章 兴隆街道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正阳社区
---- 第三节 民主社区
---- 第四节 文成社区
---- 第五节 兴隆社区
---- 第六节 东盛社区
---- 第七节 东光村
-- 第四章 大湖街道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西盛社区
---- 第三节 大湖社区
---- 第四节 临城社区
---- 第五节 临城村
---- 第六节 大湖村
---- 第七节 上葫芦套村
-- 第五章 森工街道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森工社区
---- 第三节 北山社区
---- 第四节 朝阳社区
---- 第五节 东兴村
-- 第六章 大栗子街道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栗矿社区
---- 第三节 大栗子村
---- 第四节 望江村
---- 第五节 葫芦套村
第三篇 乡镇
-- 第一章 桦树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森铁社区
---- 第三节 大西社区
---- 第四节 东风社区
---- 第五节 西大川村
---- 第六节 西南岔村
---- 第七节 小营子村
---- 第八节 杨木顶子村
---- 第九节 柳树河子村
---- 第十节 东小山村
---- 第十一节 西小山村
-- 第二章 六道沟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铜山社区
---- 第三节 六道沟镇社区
---- 第四节 宝山社区
---- 第五节 六道沟村
---- 第六节 经建村
---- 第七节 夹皮沟村
---- 第八节 桦皮村
---- 第九节 向阳村
---- 第十节 大杨树村
---- 第十一节 仁德村
---- 第十二节 铜山村
---- 第十三节 火绒沟村
---- 第十四节 西马村
---- 第十五节 东马村
---- 第十六节 七道沟村
---- 第十七节 砬台村
---- 第十八节 三道阳岔村
---- 第十九节 聚宝村
---- 第二十节 宝山村
---- 第二十一节 错草顶子村
---- 第二十二节 南岗村
-- 第三章 苇沙河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苇沙河镇一委
---- 第三节 苇沙河镇二委
---- 第四节 西岗街一委
---- 第五节 西岗街二委
---- 第六节 苇沙河村
---- 第七节 四道河子村
---- 第八节 错草村
---- 第九节 大松树村
---- 第十节 白马浪村
-- 第四章 花山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花山居民委员会
---- 第三节 珍珠门居民委员会
---- 第四节 花山村
---- 第五节 青沟子村
---- 第六节 五人把村
---- 第七节 珍珠门村
---- 第八节 新三队村
---- 第九节 老三队村
-- 第五章 闹枝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闹枝镇居民委员会
---- 第三节 闹枝村
---- 第四节 黑松村
---- 第五节 吊打村
---- 第六节 义和村
---- 第七节 暖泉子村
---- 第八节 冰湖村
-- 第六章 四道沟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四道沟村
---- 第三节 烟筒沟村
---- 第四节 三合城村
---- 第五节 双顶山村
---- 第六节 岗头村
---- 第七节 坡口村
---- 第八节 东北岔村
---- 第九节 吴家营村
---- 第十节 元宝顶子村
-- 第七章 蚂蚁河乡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蚂蚁河村
---- 第三节 西北岔村
---- 第四节 邱家岗村
---- 第五节 小湖村
---- 第六节 贾家营村
---- 第七节 大顶子村
---- 第八节 三棚湖村
---- 第九节 兴旺村
-- 附:2011年已无人居住的居民点
第四篇 交通 水利 电力
-- 第一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公路
---- 第二节 铁路
---- 第三节 街巷
---- 第四节 广场
---- 第五节 桥梁
---- 第六节 隧道
---- 第七节 车站
---- 第八节 港口
-- 第二章 水利 电力设施
---- 第一节 堤防
---- 第二节 水库
---- 第三节 泵站
---- 第四节 机电井
---- 第五节 水电站
第五篇 旅游景点 地标建筑
-- 第一章 纪念地
---- 第一节 旧址 故居
---- 第二节 陵园
-- 第二章 游览地
---- 第一节 园林
---- 第二节 风景名胜区
---- 第三节 古迹
-- 第三章 建筑物
---- 第一节 大楼
---- 第二节 亭台
---- 第三节 城标雕塑纪念碑
---- 第四节 体育场
第六篇 非行政区
-- 第一章 开发区 口岸
---- 第一节 开发区
---- 第二节 口岸 海关边检
-- 第二章 林区 工业区 矿区
---- 第一节 林区
---- 第二节 工业区
---- 第三节 矿区
第七篇 单位
-- 第一章 党政机关
---- 第一节 市委部门
---- 第二节 人大政协公检法
---- 第三节 市政府部门
---- 第四节 人民团体
-- 第二章 事业单位
---- 第一节 教育
---- 第二节 文化 广电
---- 第三节 卫生
---- 第四节 科研
---- 第五节 农林牧水
---- 第六节 民政
---- 第七节 其他
-- 第三章 企业
---- 第一节 金融
---- 第二节 木业
---- 第三节 药业
---- 第四节 其他
第八篇 自然地名
-- 第一章 地貌
---- 第一节 一级地貌区
---- 第二节 二级地貌区
---- 第三节 三级地貌区
-- 第二章 水系
---- 第一节 江河
---- 第二节 瀑布
---- 第三节 温泉
---- 第四节 沙洲 岛
-- 第三章 山系
---- 第一节 山脉
---- 第二节 山 山峰
---- 第三节 山谷
---- 第四节 山坡(地片)
---- 第五节 岩石
附 录
-- 一、地名故事
-- 二、政区 社区(村) 居民小区(屯)名一览表
-- 三、历史地名
地名工作与区划变更大事记
参考资料要目
地名索引
编后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