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地理篇、政治篇、文化篇、社会篇等。
内容时限:
公元前770-2002
出版时间:
2003年12月
目录
封面
固镇村志
固镇村志修志领导小组及编辑成员名单
图片
--
固镇村党政企领导班子成员合影
--
固镇村党总支书记、元宝山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北方
--
固镇村村委会主任、元宝山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生红
--
(金共)镕钢铁有限公司领导班子合影
--
水泥建材有限公司领导班子合影
--
商贸服务有限公司领导班子合影
--
固镇村景鸟瞰图
--
固镇党政企仿古式办公大楼外景
--
战汉冶铁残炉底
--
元代冶铁残炉底
--
昔日固镇民居
--
今日固镇民居
--
固镇亘古第一楼——新古城文化宫
--
炼钢车间一角
--
炼钢厂外景
--
炼铁厂全景
--
选矿厂一角
--
发电厂车间
--
元宝山水泥厂
--
机制砖厂
--
机修厂车间
--
水泥编织袋车间
--
造纸厂纸机车间
--
变电站
--
新固镇火车站
--
整装待发的汽车队
--
洺河滩上垫地忙
--
洺河滩筑坝现场
--
丰收在望
--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
固镇新学校全景
--
永济桥
--
(金共)镕关
--
碧波荡漾的聚金湖
--
元宝山全景
--
碑林
--
革命传统代代传
--
繁华的集贸市场
--
正月十八闹新春
--
1963年洪水冲村实景
--
村镇发展平面图
--
元宝山雪景
--
金宝圣景
--
卧佛殿
--
三教堂
--
大雄宝殿
--
观音阁
--
赢福寺
--
安得门
再版前言
序 言
--
序一 衷心的祝愿
--
序二 辉煌再铸当有时
--
序三 我心目中的固镇
--
序四 愿精神文明长城固而不克
--
序五 谱写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崭新篇章
--
序六 众志成城写华篇
凡 例
目录
第一编 综 述
第二编 大事记
第三编 固镇村史沿革
--
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
----
一、春秋时期
----
二、战国时期
--
第二章汉、隋时期的县治所在地
----
一、汉代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三、隋朝
--
第三章古城称镇设关
----
一、唐朝
----
二、宋朝
----
三、金代
----
四、元朝
----
五、明朝
----
六、清朝
----
七、民国时期
第四编 地理篇
--
第一章境域
----
第一节地理位置
----
第二节地域沿革
----
第三节隶属沿革
--
第二章自然环境
----
第一节地质地形
----
第二节山脉
------
一、虎头山
------
二、高山坡
------
三、元宝山
----
第三节河流
------
一、南沼河
------
二、皇泽河
------
三、永济河
------
四、龙降沟
------
五、西沟
----
第四节气候
------
一、气温
------
二、无霜期
------
三、风向
------
四、降水量
----
第五节国土资源
----
第六节物产资源
------
一、农作物类
------
二、林草花木类
------
三、动物类
----
第七节矿产与水资源
----
第八节自然灾害
------
一、旱灾
------
二、水灾
------
三、雹灾、风灾
------
四、虫灾
------
五、地震
------
六、霜冻
------
附:固镇村地理交通图
第五编 政治篇
--
第一章人民政权的建立
----
第一节解放前的村政权简介
------
一、保甲制
------
二、发新社
----
第二节农会组织和抗日村政府成立
----
第三节固镇党组织诞生
--
第二章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村政工作
----
第一节生产自救 节约度荒
----
第二节反奸除霸 巩固根据地
----
第三节丈量土地 平衡负担
----
第四节减租减息 土地改革
----
第五节解放妇女 互助生产 支前抗战
----
第六节庆祝胜利 欢庆建国
--
第三章固镇民兵组织和工作
----
第一节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
第二节抗日时期的民兵组织
----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的民兵组织
----
第四节固镇民兵战斗事迹选
------
一、东沟山伏击战
------
二、夜遭敌袭
------
三、活捉汉奸赵洪瑞
------
四、参军参战
------
附:固镇村建国前干部名单
--
第四章建国后的党政组织建设
----
第一节党组织
------
附一:2002年底固镇村党员名单
------
附二:固镇村历届党支部成员名单表
----
第二节村民委员会
------
附:固镇村1950年-2002年行政干部名单表
----
第三节群团组织
------
一、共青团
------
二、民兵
------
三、妇女委员会
------
四、治保会、民调会
------
五、村民代表
------
附:固镇村1950年-2002年群团干部名单表
--
第五章重大政治运动
----
一、反右派运动
----
二、1960年的整风运动
----
三、四清运动
----
五、1969年的阶级复议
----
六、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六章重大决策
----
一、举贤才,刘北方回乡负重
----
二、办企业,走共同富裕道路
----
三、抓机遇,再上新的发展台阶
--
第七章固镇光荣谱
----
一、革命烈士
----
二、荣复转退军人
----
三、现役军人
----
四、参政议政荣誉
----
五、固镇村集体荣誉
----
六、元宝山工业集团公司荣誉
----
七、个人荣誉
第六编 农业篇
--
第一章农业生产关系沿革
----
第一节建国前的农业
------
一、古代农业
------
二、近代农业
------
三、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
四、土地改革运动
----
第二节建国初期的农业
------
一、互助组时期的农业
------
二、初级社时期的农业
------
三、高级社时期的农业
----
第三节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
------
一、人民公社的成立
------
二、暂时困难时期
------
三、“六十条”政策
------
四、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分配政策
--------
附一:固镇大队1974~1979年度分配决算统计表
--------
附二:固镇大队1974年度分配决算统计表
--------
附三:固镇大队1979年度分配决算统计表
------
五、农业学大寨
----
第四节改革开放时期的农业
------
一、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二、解散生产队,分配积累资金
------
三、调整产业结构,创办集体企业
--
第二章农业生产
----
第一节土地资源
----
第二节土地“三还”工程
----
第四节农作物
----
第五节优良品种推广
----
第六节农机具
------
一、传统农具
------
二、新式农机具
--
第三章林业生产
----
第一节林木资源
------
一、林地资源
------
二、树种
----
第二节植树造林
----
第三节中日友好示范果园
----
第四节老树、古树
--
第四章畜牧业生产
----
第一节饲料资源
------
一、农作物秸秆
------
二、野草
------
三、野菜
------
四、树叶
------
五、糟饼
------
六、饲料
----
第二节家畜饲养
------
一、耕畜
------
二、养猪
------
三、养羊
----
第三节家禽饲养
----
第四节特色养殖
第七编 水利篇
--
第一章古今水利工程简介
----
第一节建国前水资源状况
----
第二节建国初期的水利工程
------
一、小塘坝工程
------
二、东崖水钻洞
------
三、千眼水窖百眼井工程
----
第三节农业学大寨时期的水利工程
------
一、第一眼机井
------
二、井水上岗
------
三、机井群工程
------
四、潜引截流
------
五、固镇水库
------
六、引沼入库工程
------
七、扬水站工程
------
八、长藤结瓜工程
----
第四节改革开放后的水利工程
------
一、炼铁厂专用机井
------
二、选矿厂深机井
------
三、水泥厂专用机井
------
四、一铁厂专用机井
------
五、招待处、汽车队专用井
------
六、官江沟口机井
------
七、入库引水渠工程
------
八、深机井群工程
--
第二章固镇村团结治水回顾纪要
--
第三章提水工具
--
第四章援外水利工程简介
第八编 工业篇
--
第一章工业生产发展沿革
----
第一节古代工业
----
第二节近代工业
----
第三节现代工业发展概述
------
一、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业发展
------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工业发展
--
第二章固镇“三借”兴企回顾纪要
----
一、无资源借资源
----
二、无资金借资金
----
三、无技术借技术
--
第三章固镇工业企业简介
----
一、造纸厂
----
二、矿台
----
三、第二水泥厂
----
四、选矿厂
----
五、第二炼铁厂
----
六、机修厂
----
七、白灰厂
----
八、砖厂
----
九、第一水泥厂
----
十、第一炼铁厂
----
十一、新建128立方高炉
----
十二、汽运队
----
十三、化工厂
----
十四、炼钢厂
----
十五、煤气发电厂
----
十六、扩建炼钢厂
----
十七、35千伏变电站
----
十八、新建230立方高炉
----
十九、65平方步进烧结厂
----
二十、年产60万吨焦化厂
----
附:筹建钢厂方案要略
--
第四章产业结构
----
附一:1984年-2002年工业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
附二:各企业2002年经营状况一览表
----
附三:工业产业结构比重图示
----
附四:固镇村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一览表
--
第五章企业管理
----
第一节企业组织机构
------
一、公司
------
二、企业
----
第二节各项基础管理要述
------
一、生产管理
------
二、财务管理
------
三、供销管理
------
四、质量管理
------
五、劳动管理
------
六、安全管理
----
第三节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实施方案
--
第六章体制改革
----
第一节股份制改造
----
第二节分配、拍卖股额方法
------
一、职工分配股的分配方法
------
二、购买股份方法
----
第三节清理财务,确认资产和股额
------
附一:1998年初企业改制后财务状况一览表
------
附二:1998年初股份结构状况一览表
----
第四节建章立制,民主科学管理
----
第五节元宝山工业集团公司领导机构
------
附一:2003年元宝山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组织机构和各企业领导正职任命书
------
附二:元宝山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2003年各单位管理人员任命书
------
附三:元宝山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章程
--
第七章个体工业
--
第八章元宝山工业小区简介
----
附:元宝山工业小区平面图
第九编 商业、交通、通讯篇
--
第一章商业
----
第一节封建社会的商业
----
第二节商业体制
----
第三节统购统销时期的商业
----
第四节改革开放后的商业
------
一、集体商业
------
二、个体商业
------
附:固镇村商业摊点统计表
--
第二章交通通讯
----
第一节古代到建国前交通简略
----
第二节建国后的交通发展
----
第三节固镇工业区的交通发展
----
第四节交通运输工具
------
一、人力工具
------
二、畜力工具
------
三、拖拉机
------
四、汽车
------
五、火车
------
六、摩托车
------
七、工程机械
----
第五节古今邮电通讯略述
第十编 村镇建设篇
--
第一章古代村镇建设
----
第一节明朝时的村镇建设
------
附:明代建筑
----
第二节清朝时的村镇建设
----
第三节民国时期的村镇建设
--
第二章解放后固镇村镇建设
----
第一节解放初期村镇建设概述
----
第二节建造护村大坝与垫大街
----
第三节小固镇搬迁
----
第四节主要街道简介
------
一、中兴大街
------
二、迎宾大街
------
三、后大街
------
四、铁南街
------
五、第五街
------
六、金桥街
------
七、主要巷道
------
八、古代和近代街道(巷)命名原由
----
第五节公共设施简介
------
一、原党政办公大楼
------
二、党政企办公大楼
------
三、百货大楼
------
四、招待所
------
五、粮油门市和服装加工楼
------
六、新古城文化宫
------
七、功德碑廊
------
八、原旧学校
------
九、新小学校
------
十、新中学
------
十一、聚金桥
------
十二、(鉷)镕雄关
------
十三、护村大坝
------
附一:明代隆庆三年治水灾害平面示意图
------
附二:清代至民国洺水灾害示意图
------
附三:1963年洪水冲涮村庄示意图
第十一编 教育卫生篇
--
第一章解放前旧教育概况
--
第二章建国后教育发展状况
----
第一节幼儿教育
----
第二节业余教育
----
第三节中小学教育
------
一、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
------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
------
三、建国后教育简况
------
四、盛世教育大发展
----
第四节职业教育
----
第五节教职工队伍建设
------
一、教职工队伍发展概况
------
二、国办教师
------
三、民办教师
----
第六节教育经费投入
------
二、经费使用
------
三、校舍建设
------
四、教学设备
----
第七节历年考入高中、中师、中专学生简录
--
第三章医疗卫生
----
第一节中医及名医
----
第二节西医西药
第十二编 文化篇
--
第一章文化事业单位
----
第一节古戏楼和影剧院简介
----
第二节农村业余剧团
----
第三节农村俱乐部
----
第四节电影放映和电视普及
--
第二章民间艺术
----
第一节吹歌班
----
第二节武安快板
----
第三节纸扎、泥塑
----
第四节窗花剪纸
----
第五节魔术
----
第六节花会
----
第七节美术、书法
--
第三章民间文学
----
第一节民间故事
------
附:民间故事选辑
----
第二节歌谣
----
第三节谜语
----
第四节谚语
------
一、气象谚语
------
二、农事谚语
----
第五节生活俗语
----
第六节农村歇后语
----
第七节对联
------
一、对联分类
------
二、对联集录
----
第八节诗词选辑
--
第四章文物古迹
----
一、战国古城址
----
二、汉代始建县城
----
三、置镇设关
----
四、战汉古冶铁遗址
----
五、宋元冶铁遗址
----
六、赢福寺
----
七、永济桥
----
八、巡检司
----
九、驿站与急递铺
----
十、铁镕关
----
十一、府君庙
----
十二、三教阁与菩萨阁
----
十三、贾家孝节坊
----
十四、潘刘二氏祠堂
----
十五、庙宇
--
第五章金石艺术
----
一、刘氏祠堂兴建碑记
----
二、固镇水库碑记
----
三、文化宫碑记
----
四、兴学育才碑记
----
五、中日友好示范果园碑记
----
附:《望太行山》等
----
六、弘恩懿德碑记
----
七、固镇史事传说纪略
----
八、固镇发展纪略
--
第六章固镇近代官仕名人
----
第一节文化名人
------
一、道道通——张秉公
------
二、好奇门——孙德祖
------
三、文医名人——刘居安
------
四、老册先生——潘治安
----
第二节民间艺术名人
------
一、纸扎泥塑画匠——杨增庭
------
二、落子艺人——潘有山
------
三、剪纸艺人——魏凤的
------
四、魔术兄弟——刘大祥、刘满祥
------
五、书法名人
--
第七章元宝山文化
----
第一节元宝山的传说
----
第三节元宝山旅游区简介
----
第四节兴建元宝山胜迹捐资碑序
----
第五节元宝山古文化的传说
----
第六节平顶山更名元宝山
----
第七节元宝山胜景第二期扩建工程简介
第十三编 社会篇
--
第一章家庭组织与基本形式
----
第一节家族——家庭组织形式
----
第二节家庭生活方式
----
第三节各家族在发展中的差别
--
第二章村民生活状况
----
第一节解放前的人民生活状况
----
第二节解放后的人民生活状况
--
第三章礼俗风尚
----
一、衣食住行
----
二、婚娶
----
三、贺满月
----
四、暖房
----
五、祝寿
----
六、娶寡妇
----
七、丧葬
第四章封建陋习
--
一、童养媳
--
二、娶鬼妻
--
三、溺婴
--
四、赌博
--
五、抽鸦片
--
六、妇女“裹脚”
第五章封建迷信
--
一、请马匹
--
二、大敬驾
--
三、抬“爷爷”行香祈雨
--
四、唱敬神戏或还愿戏
--
五、巫婆神汉阴阳相
--
六、风水先生
第七章二十四节气与农事
第八章民俗
--
第一节一年中重大节日和风俗简介
--
第二节八月十五话中秋
--
第三节固镇社火
第九章明朝洪洞大槐树处迁民纪略
--
一、洪洞古大槐树处
--
二、迁民的原因
第十章宗教信仰
--
一、佛教
--
二、天主教
--
三、耶稣教
--
四、天门会
第十四编 人物篇
--
刘永
--
刘瑞
--
李克恭
--
贾桐
--
贾传
--
贾密
--
潘树桧
--
潘治邦
--
刘居安
--
潘宪章
--
潘俞
--
刘安礼
--
张景和
--
刘明汉
--
刘培德
--
赵吉太
--
潘三成
--
刘永先
--
王林汉
--
王嘉元
--
刘魁廷
--
潘玉奇
--
李相林
--
李守业
--
宋庆祥
--
贾妮的
--
潘广生
--
刘北方
--
刘李锁
--
刘生红
--
潘桂林
--
刘兴德
--
潘树林
--
黄治清
--
黄孙长
--
易文河
--
刘国新
--
刘石所
--
潘文安
--
刘凤叶
--
胡山的
--
李九年
--
张丙有
--
刘景河
--
王改年
--
陈国华
--
黄拉的
--
牛同顺
--
潘广华
--
王有连
--
杨金栓
--
张大米
--
潘吉顺
--
李保叶
--
潘丙良
--
潘国文
--
贾为明
--
宋琴的
报刊刊登文章选辑
--
虎啸太行
--
理想之路
--
固镇村阔步奔小康
--
虎门虎将——刘生红
--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
有个好机制比啥都强
版权页